《夜洛城闻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洛城闻笛.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习材料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 玉笛:精美的笛子。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散入:随着。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故园:故乡,家乡。 译文夜
2、深人静的时侯,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长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简析此诗句描写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但不是为写音乐的美妙,更不为赞美吹笛者的演技的高超,它是为下文诗人静听笛声,听到“折柳”勾起许多游子的思乡之情伏笔铺垫。第二句,采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笛声的悠扬、美妙动听。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直抒听到“折柳”曲后的思乡之情。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
3、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练习资料1默写:(1) ,散人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1分) (2)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1分)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 。(2分)(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 , 。(2分)(3)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 的感情的思想感情。(3分)3解释下列词语:(3分)散入: 。满: 。 闻: 。4“折柳”和“故园”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 5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
4、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6.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分) 7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分) 8“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9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练习资料答案1默写:(1)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人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1分) (2)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1分)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2)李白
5、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3解释下列词语:(3分)散入:随着。 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闻:听;听见。4“折柳”和“故园”分别是什么意思?折柳:指折杨柳典调,曲中表达了送别的哀怨感情。故园:指故乡,家乡。5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6.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分)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
6、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方法:抓物象:折柳曲+诗眼“故园情”)7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分)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8“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答:“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9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答: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
7、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10.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答:“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11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12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分)示例1: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暗”字。“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
8、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示例2: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字。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1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分)示例: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意对即可。7、8两题是紧密相联的,学生不理解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乡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在这里,实际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14教材上有岑参的一首诗歌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
9、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1)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分)答: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注意区分答案是否能从词和词性、词组等方面进行解说,酌情给分。)(2)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
10、方面不相符?(3分)答: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上述3点,答到1点给2分,答到2点及3点都给3分。)15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它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的象征。我同意关键之说。只有理解折柳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此诗的主题。“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循环往复、依恋不舍的姿态,这姿态就象依恋不舍的离人分别时的情态,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柳,作为写作对象,常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象征
11、。如诗经里有“惜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纷”。柳永雨钤霖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而,“折柳”曲有惜别怀远的寓意。(或者我不同意关键之说,因为即便不知道“折柳”的寓意,但最后一句直接表达诗人惜别怀远的思想感情很明确。)16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答: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17“插柳”和“折柳”都是我国的民俗,其中“折柳”有三重含义:一表惜别,因杨柳飘悠,似有依恋之情。诗经中“惜我往矣,杨柳依依”和无名氏送别诗中“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的句子,
12、表示的就是这个意思。二表挽留,因“柳”与“留”谐音,送客以柳枝表示挽留之意。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汉代文物专著三横黄图上有关“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的记述和唐代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说的即是此意。三表祝愿,因柳遇水土就能生存,“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故借此祝愿客人随遇而安。18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有一幅叫“马上平安”图案,也叫“马报平安”,古代交通不便,家人、行人,久未得书信,但得平安二字,以慰焦虑之情。此图表达时人对亲人或亲朋之良好祝愿。“马上”,匆促之意也。唐诗有“”据名臣言行录记载:“胡安定读书泰山,十年不归,得家书,见平安二字,即投涧中,不复展读。”逢入京使体现“马上平安”的意境诗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