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证的逻辑与技巧分析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031961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术论证的逻辑与技巧分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学术论证的逻辑与技巧分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学术论证的逻辑与技巧分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学术论证的逻辑与技巧分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学术论证的逻辑与技巧分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术论证的逻辑与技巧分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术论证的逻辑与技巧分析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学术论证的逻辑和技巧,目录,第一节 学术论证的逻辑方法第二节 安排论证逻辑结构的技巧第三节 安排逻辑结构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论述科学思维的规律和价值时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学术论证,是理论思维体现在学术著作中的具体形式,它是运用科学资料来阐述学术论题、证明学术观点具有真理价值的论述过程,也是由无数前提推出结论所使用的推论方法和形式。,同一个论点,通常可以选用各自不同的论据来证明;从若干相近、相似的无数论据中,不同的研究方法又可能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因此,在一般人心目中,论证似乎成了可以随意捏塑的文字游戏。不少“写作学”的学

2、者,也常常爱用一句佛教用语来概括写作的方法,那就是“文无定法”,只承认“大体则有”的写作法则。这种概括对叙述、描写、抒情一类的文学体裁,也许有一定道理;但用于“论证”尤其是“学术论证”,就并不确切了。,大凡论述性的文章(尤其是学术论文),其论证的基本方式,包括论证的逻辑方法和结构形式,都是具有规律性的,而且,学术论证(推论)必须处处切合逻辑规则。就这一点而言,应当说它是有“定法”的,有具体规则的。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说过,“通向谬误的道路有千万条,通向真理的道路只有一条。”这正好说明了学术论证的精确性原则。人们还可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最直、最近的只有一条。”这正好说明了逻辑方法和应用技巧在

3、学术论证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学术推论能准确地获取真理,顺利地到达目标呢?那就是必须依靠严密的逻辑方法,组织雄辩的逻辑结构。即从思想方法讲,要具有严密而又辩证的理论思维方法;从写作行文看,必须选择简洁、明快、有力的逻辑推理形式。,第一节 学术论证的逻辑方法,要使学术论文的论证有一个严密的、富于雄辩的逻辑结构,首先必须掌握学术论证的逻辑方法。应当说,这是学术论文写作的理论基点。学术论证的逻辑方法,最基本的就是要遵守形式逻辑的一般规律,满足“同一律”、“矛盾律”(也称“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各种要求。,一、怎样清晰准确地把握概念 有人发表了一篇文章,论题是论

4、白居易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乍看一眼,仿佛很新颖;细致一想,却问题严重。因为,“批判现实主义”是一个内涵十分确定的文学专用名词,它是指19世纪在欧洲文学艺术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这种文艺思潮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尖锐化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是资本主义时代(确切地说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文艺发展高峰的代表。显然,论文作者是把“批判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这两个概念完全等同起来,因而作了一个错误的命题。,并不是每一个词汇都只有单一固定的概念,许多概念使用在不同的场合,会具有不同的程度差异。因为,许多概念都具有“广义”、“次广义”、“狭义”之类的等级差别。例如“文化”一词,就有四

5、个级次的意义:一是指文字的表达意义,我们所说的“初识文化”都属于这个级次;二是行业划分的界定,如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管辖范围的“文化行业”;三是指同社会的“政治”、“经济”相对应的“文化事业”,它还包括科学技术、教育卫生等内容;此外,最高层次的“文化”概念,其含义同“文明”一词大致相等。,关于文化的最后一个义项,现代汉语词典基本沿用了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认为“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现在写文章,许多人很喜欢选择某某的文化意义之类的命题,如果不清楚文化概念中关于上述四个层面的完整意义,就难免出错。,在学术论文的论证中,如果对处于重要地位的这类概念不

6、进行必要的逻辑界说和限定,也常常容易产生逻辑错误。著名学者郭麟阁先生在关于写学术论文的几点体会中,曾这样论述“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首先要掌握第一手材料,因为第一手材料,没有经过别人改动,比较可靠。例如,有人根据裴松之注,证明刘备在三顾茅庐前就认识诸葛亮。这是第二手材料。根据第一手材料,那就是诸葛亮的出师表,证明裴松之的注不可信。因为诸葛亮明确指出:“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段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刘备在三顾茅庐前不认识诸葛亮”。但所用资料并不能得出这个结论。因为诸葛亮的“躬

7、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只在于表明他过去不愿意结交任何人,或者,充其量可以证明他事先不认识(确切地说是“没有见过”)刘备。然而,作者要否定的是“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就认识诸葛亮”这一观点。细致研读这段论述,可以发现两个逻辑错误:其一,对“认识”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未作确切界说。从内涵讲,认识有深浅之分:见面深交,算认识;未见面而有一般的了解,也算认识。从外延讲,认识是双方都可以单独存在的人际状况:甲、乙双方互相认识,是一种情形;单方面了解对方,亦在“认识”的范围之内。其二,“第一手材料”这个概念,也有不同程度的等级差别。,关于“第一手材料”在学术论证中的作用和价值,还应当用辩证思维的方

8、法来判别:历史材料也未必是越早见诸文字就越可信。举个典型的实例:毛泽东同志精于诗词,他的作品改了又改,我们到底以他的第一稿为“真实”呢,还是以他修改后的版本为“真实”?他的沁园春雪,第一稿墨迹中写为“原驰腊象”,以后的手书中又改写为“原驰蜡象”,我们能说他后来的手书“写错了”吗?所以,尽管“第一手材料”更为可靠,但要鉴别材料的真伪,还不能仅仅用“是否为第一手”来判定。而应当辩证地、综合地、发展地看待和认识。,可见,对所用概念作精确审定和必要阐释,在学术论证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它是论证逻辑的最根本的一环。一篇学术论文,是若干知识环节有机联系的论证系统,每个知识环节又有若干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需

9、要使用若干精确的概念,容不得忽略和含混。福楼拜有句名言:“我们无论描述什么东西,要说明它,只有一个名词;要赋于它运动,只有一个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有一个形容词。”这个观点,正好从概念的精确性这一角度,有力地证明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只有一条”这一学术论证的重要原则。,二、如何消除推论中可能隐伏的歧义学术论证是一个又一个严密的逻辑推论过程,因此,一篇学术论文中的全部论证,一定要保证结论推导的万无一失,力避逻辑推论过程可能产生的“节外生枝”的种种毛病。在论证过程中,由于思维习惯定势的支配,有时作者容易偏执极端地进行结论推导。,一位学者曾撰文论及鲁迅先生“迅”字的基本用意,文章引用尔雅释兽中的古代生

10、僻义项:迅为“狼升之有力者”,由此断定鲁迅以“狼子”自称,意在表现自己对封建主义的叛逆精神;迅字的义项很多,白话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便是“迅速”、“迅猛”,“迅”字即为快速、便捷之义。周树人在日本参加同盟会,主办过进步刊物浙江潮,辛亥革命回国后,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五四”运动之初,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短篇白话小说,第一个白话短篇狂人日记,便揭露封建宗法制度狼一样“吃人”的本质,并以此揭开“白话文运动”的历史序幕。依鲁迅先生所言,他自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地创作白话短篇小说,以后又转而运用杂文这一“投枪和匕首”般的武器,同封建文化势力展开短兵相接的论战。无论从鲁迅这一笔名的首用,还是从鲁迅

11、终身的写作实践和鲁迅风格的特质来分析,“鲁”与“迅”合用为笔名,“迅”字均清楚显露出“迅猛”这一义项。硬要从故纸堆中觅出“狼子”这个早已绝迹的义项来作“孤证”,这是没有多大说服力的,现代文学研究界极少有人同意这一见解。,有时,作者为了充分说明问题,寻求充足的客观依据进行逻辑推论,可是,由于视线过分专注而带来局限,往往容易产生盲点,反倒在自己的推论中隐伏下歧义。要消除推论中可能隐伏的歧义,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论证技巧的问题,它要求作者在写作前要保持清晰的理论思维线索,在写作中,尽量不要使用那些概念不够确定或者自己理解不透的学术语汇,完稿后要尽量采用“八面受敌”法反复推敲,借以检验推论的科学性,删除

12、“节外生枝”的歧义。,三、应当保持论证和论题的同一性 学术论文论题的确立,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限定,一是对论证范畴(即论题外延)的确定,二是对论证实质(即论题内涵)的揭示。在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与论证的同一性,即要使全部论证同论题的内涵和外延保持一致,避免“小题大作”或“大题小作”的偏向。,由于“假、大、空”的形式主义文风的长期影响和某些别有用心的空头学者的渲染和提倡,科研领域(主要是社科领域)存在着一种偏向:不少人喜欢从脱离实践的所谓“超前理论”和“宏观视角”的选题,论题看上去很宏大,立论依据却给人以“鸡毛蒜皮”的感觉,论证显得脆弱而浮躁,缺乏说服力。要排除这种文风的影响,在学术

13、论文选题上必须量体裁衣,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选择适当的论证范围,不妨从“读书笔记”之类的“豆腐块”文章写起,广泛积累材料和经验,循序渐进地深人钻研,逐步拓展和深化学术选题。,论题与论证的不一致,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那就是形式逻辑所说的“转移论题”。在常见的论争性质的论作中,最容易产生这种逻辑错误。科学史上十分著名的“牛津大辩论”中,就有一个“转移论题”的典型例子: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观点,以科学的理论动摇了宗教的神权论,牛津主教威尔伯福斯扬言要“打倒进化论”,作了一次疯狂的演说,他如此阐述自己的观点:“按照达尔文的观点,一切生物都起源于某种原始的菌类,那么我们人类与蘑菇就有血统关系了。那所有的

14、萝卜品种都可以变成人。这是可信的吗?”他还刻薄地质问进化论的拥护者赫胥黎:“你是相信猴子为人类祖先的那么请问你,你自己是由你的祖父、还是从你的祖母的猴群中变来的?”很明显,威尔伯福斯主教对进化论一无所知,把生物界千万年的发展进化,看得同魔术师手中的变戏法一样了。这种以无知来任意转移论题的做法,不过是一种耍赖式的、垂死的诡辩罢了。,对于善意的论者来说,转移论题通常是由于某些类似的概念发生模糊或错觉所造成的。一位大学生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拟这样一个论题:对文艺阶级性特质的再分析,文章这样论述道:任何事物都是可以一分为二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文艺的阶级性特

15、质也是可以一分为二的,有的文艺作品固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比如国际歌),但是,许多山水画一类的艺术作品,什么人见了都觉得赏心悦目,这样的作品显然就是没有阶级性的。,这段论证主要的逻辑错误,就是转移了论题。首先,它把作为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一分为二”,运用来对同类事物进行机械划分,这是对“一分为二”作了望文生义的曲解;第二,它把“文艺”这一论述对象转移为“艺术作品”,继而又转移为歌曲(音乐作品)和山水画(美术作品),用山水画的美感作用这一基本特征,来否定文艺具有阶级性特质这个一般事实。这样的论证,当然不可能产生逻辑力量。,无论随意缩小概念的外延,还是随意扩大概念的外延,都会产生“以偏概全”的毛病。

16、又如,一篇关于扶贫资金流向的调查和质疑的论文习作,根据较为具体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扶贫资金使用中出现的“贫而不扶、扶而不贫”现象。应当说,这是很有价值的。如果将写作过程实事求是地引向深入,具体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论文就会更有价值。但作者并没有这样写,而是匆匆收束,提出这样的结论“再这样扶下去,扶贫资金不是都装进腐败分子进行个人交易的钱袋里去了吗!”全面地看问题。我国政府扶贫工作的成就是世界公认的事实。当然,“扶而不贫”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的。但是,如果将这种个别现象随便放大,得出以上的结沦,则又走到违背事实的极端,使立论走向谬误。,保持论证和论题的同一性,要求人们在确切地把握论题的

17、内涵和外延的同时,在整个论证过程中,必须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论证中所使用的概念和判断必须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和转换。,四、必须保证前提和结论的真实性逻辑推论中的前提,在论证行文中被称为论据。保证前提和结论的真实,就是要求我们所采用的论据要实在,不能有半点虚假;论点和结论必须建立在充分可靠的论据之上。这个道理似乎很容易理解,但是,作为学术论文的立论依据,它同世界上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具有自身的多种侧面。立论者如果不准确地把握论据的各个侧面,在使用过程中找准论据的“着力点”,常常有可能得到事与愿违的立论效果。,不少写作教科书在论述“选材”的“典型性”时。经常沿用一个著名的写作实例,这个实

18、例就是夏衍先生野草中的一段话:人们头盖骨结合的非常致密,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都没有成功。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与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如此之大!,很明显,夏衍先生想用这个实际例子来说明“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并进而证明“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可是,让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个例子最基本的内涵,是在于表现种子力量的“大”么?显然不是。这个例子的本来意义,在于表现人们对种子萌发时所产生的特殊力量的“妙用”。稍有力

19、学常识的人都明白,一般常见的机械力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人的头盖骨分开来,只是难于“完整地分开”。这是由于机械力的方向是单一的,机械力的释放形式又是突发性的,它们很容易破坏头盖骨各个部分的“完整性”。而装满头盖骨的种子,萌发膨胀的力由内向外成放射状,并且是逐渐增大的,再加上均匀的受力分布,自然可以将头盖骨“完整地分开”。显然,这个例子的“着力点”不在于说明力量的“大”与“小”,而在于说明如何对受力作用进行巧妙应用。,前提与结论相违背的另一种情形,是随意编造前提。作为立论的前提,一定要有充分可靠的根据,经得住推敲,绝不能为一时立论的需要而凭空编造。宋代的诗歌品评家洪迈在谈论王安石七言绝句船泊瓜洲时,

20、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选用过程作了种种附会:作者最初用的是“到”字,觉得不好而改为“过”字;后来又改为“入”、“满”等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以此作为荆公善于炼句用字的证据。此后的诗歌品评、写作技巧之类的文章和著作,一谈到修改,谈到炼字命意,总喜欢引用洪迈的这段话作为论据,以为“绿”字的动词用法为王安石所独创,借此证明文章修改过程中苦心炼字炼句的必要性。,当代学术大师钱钟书先生对此提出过精辟的见解。钱先生的宋诗选注,在列举了洪迈的说法之后如此分析道“绿”字这种用法在唐诗中早见而亦屡见:丘为题农父庐舍:“东风何日至?已绿湖上山”;李白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东风已绿流洲草”,

21、常建闲斋卧雨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于是发生了一连串的问题:王安石的反复修改是忘记了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心力呢?还是明知道这些诗句而有心立异呢?他的选定“绿”字是跟唐人暗合呢?是最后想起了唐人诗句而欣然沿用呢?还是自觉不能出奇制胜,终于向唐人认输呢?,王安石的学力深厚,是历代学人所公认的事实,况且,他还有过数次编选唐诗的经历,不可能连唐人的上述诗句也没读过。可见,洪迈容斋续笔中的话,不过是为了品评的需要凭着猜想编造出来的。值得指出的是,此类情形在前人对诗文的品评和注疏中随处可见,例如历代对诗经关雎的注释,就极尽笔墨歪曲原作的爱情主题,将其附会为一首“

22、周公求贤”的说教诗。现代人如果对这一类以封建卫道观念诠释文学的方式缺乏警惕,随意引经据典,将这些被曲解的内容用到学术论证中,就难免产生出一些貌似严谨的学术笑话。,分论点与结论不协调,是前提同结论相违背的又一种表现。相对于结论说来,服务于结论的分论点实际也是一种前提。作为前提的每一个分论点与推论所得的最终结论一旦发生抵触,就说明二者必有一方不真实。,例如,美的历程中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的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可是,在为这个观点提供论据时,作者又提出了这样一个分论点:“在(道家)这些似乎神秘的说法中,却比儒家以及其他任何派别都抓住了艺术、审美和创作的

23、基本特征”,因为“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的创造非认识的规律”,“而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审美规律”。依照这个前提,道家就突破了作为儒家的“补充”的地位,占据了中国美学发展史上起主导作用的地位。如果我们承认这一前提是真实的,那么把“儒学”当作是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学派这一主要观点,就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严格地讲,这个矛盾的根源并不是来自作者思维过程的缺失。这个矛盾的存在,正好暴露了我们对传统文化遗产历来存在的认识偏颇:多年来人们一直未能对思想史和艺术史作出确切的理论界定,而是用所谓“文史不分家”、“政史合一”、“

24、文学的政教色彩”之类的语言,来描述前人的文化遗产,对其未作科学的划分和周密系统的研究。因而,也就未能把在中国思想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儒学”,和在艺术创作方法史上起主导作用的道家美学精神,放在各自的领域里进行客观评价。所以,在立论中发生了以上冲突就成了无法避免的问题。,以上的三个实例,第一个是前提与结论不对号,互相脱离,由于材料运用没有找准着力点,得出了不真实的结论;第二个例子结论真实(即写作应当注重遣词造句),前提却是虚假的;第三个例子的前提(分论点)是真实的,结论却并不真实。可见,在学术论证中要确保前提和结论的真实,是一件颇费功夫的事,不认真思考、反复推敲,是很容易出差错的。名家尚且如此,一般

25、的人就更要重视了。只有熟练、清晰地掌握学术论证的逻辑方法,才能使我们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不断提高辨别能力,使我们能比较直接地寻求到最切合立论需要的前提材料,为自己的论文写作,设计出最切合论题要求的逻辑结构,第二节 安排论证逻辑结构的技巧,一、安排论证逻辑结构的一般规律 毛泽东同志说过:“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讲求作品的结构,是人类文化史发展中的重要内容,物体图像的比例分割、事物关系的有序性,构成了艺术哲学的核心内容。,苏轼在谈到自己文章运笔的体验时认为,写作应当“随物赋形”,“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

26、不止”。(自评文)其意思就是说,文章的结构(形)应随着表现对象(物)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就需要寻求最适当的表现方式,才能使文章自然和谐,构成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结构。苏轼的说法,也许过于诗化,不好确切把握;刘勰的概说,就十分富于理性,更切合学术论文结构安排了。刘勰认为,文章结构的实际内容和基本目的在于:“总文理,统首尾,定于夺,合涯际,弥沦一篇,使杂而不越(乱)也。”(文心雕龙附会)在这段话里,刘勰把文章结构的目的概括为:统率文章的逻辑联系,连接首尾段落,决定材料的取与舍,严密各段落间承接转换,使全篇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使内容丰富而又显得不散乱。刘勰的文章结构理论,体现了

27、很高的逻辑思维水平和杰出的理性概括特征。,抽象的写作理论,多少都有点过于简单或过于神秘的色彩。因此,当我们面对写作的实际操作时,总要借助文章高手的经验之谈,帮助我们认识需要解决的关键间题: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步骤,来组织一般学术论文的逻辑结构。应该按照你研究的过程来引导读者的思路,你怎么研究的,就怎么写,从头讲起,引导读者逐渐深入,逐渐到你的结论上来。写科学论文,一般的地方要很扼要的讲;相反,在你发明的地方,在你如何得出结论的地方,要讲得很详细,要讲透。不详细,就不能深入,没有价值,也说服不了人家。(王力:谈谈写论文),通过学术论文发表新的成果,不容易被别人接受,所以,学术论文写作最直接的目

28、的,就是要能够说服读者接受作者的学术观点。不讲透彻,不写深入,势必难以表现论文的价值;而写透、写深的学术论文,总是其有较强的专业性,一般的读者读起来不免要费力气。因此,作者必须主动地“按照你研究的过程来引导读者的思路”,这是最切合认识规律的论证方法的选择,因为这种选择易于发挥学术论文循循善诱的思维特性。据此,作者“研究的过程”体现在论文之中,就成了论文(亦即“结论”)的思考和推论过程。同本节的标题挂起钩来,这种过程便是“论证的逻辑结构”了。,由此看来,我们在讨论“安排论证逻辑结构的技巧”这问题时,首先就必须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思考方式。日本学者庄司和晃把这种思考方式,精辟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

29、段是“情绪的思考”,在这个阶段中,研究者主要是凭借经验和直觉来思考,这一阶段的思考在于发现问题,寻求大致的科学命题;第二阶段是“比喻的思考”,在这个阶段中,研究者主要是运用类比和联想的方式来帮助思考,通过各种假定和比较,估价论题的真实性,并为它寻求各种依据;第三阶段是“原理的思考”,即运用科学的法则和原理,验证作者的理论思维成果,证明结论的真实性。从这个流动的思考过程和鲜明层次之中。我们不难发现:论证的逻辑结构并不神秘,它和我们的认识步骤和规律,是循着相同的思路演进的,我们完全可以认识并掌握它。,二、安排论证逻辑结构的分类说明虽然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程序具有共通的规律性,但是,由于研究对象、讨

30、论方式不尽一致,在具体写法上就必然有所区别。为了便于认识,我们再从学术论文分类的角度,对各种类型的论证结构进行一些简明的分析。,人们初涉学术研究,初写学术论文,最好的办法是从“讨论”和“争鸣”开始,即阅读他人的学术论文,倾听他人的学术报告,有了些新的想法、新的认识,有了想表达自己意见的欲望,于是开始动手写作。这样的学术论文,通常有三种类型:(1)基本同意别人的意见,受论文或报告的启发,在别人立论的基础上,自己从新的角度提出补充,阐述自己的独特感觉和见解,借以丰富原有论点;(2)不同意他人的论点,使用新的材料,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涉及新的探讨领域,得出不同于他人的研究结论;(3)发现他人的论文中尚

31、未论及的新问题,根据自己掌握的一系列新材料,进行更为全面的论证,确立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安排第一种类型的论证逻辑结构,一般可以按照下列程序:首先,要充分肯定前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以及这种方法和成果的客观价值;继而,应用新的研究方法,论述从新的角度探讨问题的必要性;然后,全面提出自己立论的各种依据,通过对这种论证的分析和归纳,得出比前人研究更为丰富、更为独特的结论。,安排第二种类型的论证逻辑结构,首先需要运用演绎方法,指出他人论点违反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则的缺失;然后分析旧材料中所蕴涵的崭新的理论因素,并列举有关的新材料。通过自己的论证形成一种新的研究格局,最终归纳出自己

32、有别于前人的新观点。安排这种类型的论证结构时,应当用科学史的眼光看待问题:无论前人的观点和结论如何荒谬,一般也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胡乱编造,其立论和命意一定是“有所为而发”的。我们不但要“知其然”,而且必须探知其“所以然”,应当深入了解前人学术观点的真实内涵;理解前人学术思想在某一专题研究历史进程中的客观价值,不能只是简单地否定,单纯地指出前人观点的谬误;而应更进一步,弄清这种错误产生的基本原因:做到这一点,作者在阐发新观点时,才能在冷静、深刻的分析论证中,发挥充分而有效的说服力。,安排第三种类型的论证逻辑结构,首先必须注重对命题前提条件的充足分析,应用归纳推理,全面审视前人的研究成果,确信自己

33、的新观点和新领域实属前人所未发。然后再下笔立论。此外,也可以凭借新的理论为前提,分析前人论据中尚未阐发的新内涵,由此演绎出前人没有的新观点。确定自己的命题之后,再应用自己掌握的新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出不同于前人研究成果的新鲜结论。,按研究方向的差异来分类,学术论文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理论与实践对照论证、调查(实验)结果分析三种类型1、理论研究。其论证的逻辑结构依次可作如下安排:研究对象(对论文所涉及的理论范畴作出确定性的概述)思想方法(说明学术命题的思想来源,表述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其理论依据)理论推导(应用公认的理论原理为大前提,以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为小前提,演绎推导出研究对象所具

34、有的理论价值)结论(总结全部论证过程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即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论与实践(调查、实验)对照论证。其逻辑结构依次可作如下安排:前提理论(介绍调查或实验所依据的指导性理论)研究目的(阐述调查或实验的目的和对象)实验方法(说明调查或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步骤)取样分析(应用归纳推理方式提取若干调查材料和实验数据,通过分析、比较和理性抽象,归纳出带规律性的内容)结论(将归纳结果纳人前提理论所涵盖的范畴,综述调查或实验所获得的理论成果)。,3、调查(实验)分析报告。其逻辑结构依次可作如下安排:研究方向(调杳或实验的对象和目的)实验方法(调查或实验的措施、方案)实验步骤(阐述调查或实验

35、的大体状况及方案修订等主要过程)取样分析(提取若干材料和数据,根据研究需要,分析它们的“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寻求带规律性的内容或趋向)结论(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实验结论,并指明结论与实验目的所存在的差异;有条件时,还应当提出下一步实验研究的主要建议)。,三、一种有代表性的论证逻辑结构 一般的学术论文有三个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引论”、“本论”和“结论”1.“引论”,即关于论题意义和目标的总体阐述。它是论题的概述部分,是论题的延伸与说明。引论的作用在于说明本文论证的范畴,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必要时,还应当简洁地介绍此项研究的历史状况和现实成就,以便帮助读者全面了解研究的现状和进程,进而领

36、会“本论”讨论的深度和结论所具有的学术价值。,2、“本论”,是学术论文的主体内容。它要完成的任务是:阐明论题的确立步骤,解析研究的方法,指明具体的指导原理,进行实验数据和材料的取样分析,归纳每一级分析的初步结论,并将这些初步结论与指导原理进行对照检验,确定研究成果及其客观价值等。3、“结论”,即学术论文的成果表述部分。结论一般应完成这样一些任务:全面归纳本论中得出的初步结论,完成对本论全部研究方法和结果的理论归纳,在此基础上证明论题的真实性:必要时,还应当附带指明深入研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醒同行注意,借以促进本专题研究的不断拓展和深化。,按照学术论文逻辑结构分析方法,通篇文章论证的逻辑结构,

37、可以浓缩为这样一个公式:,在上述三个部分里,我们都着眼于学术论文篇章结构的逻辑分析。事实上,在每篇学术论文各个段落的写作表述中,通常也要运用适当的逻辑推理方式,通过它们来阐述文章各部分的分论点(或者为分论点寻找理论原理的证明,或者论证每一个前提条件的真实性,或者寻求每一个分论点之间存在的逻辑联系等等)。因此,在了解学术论文篇章逻辑结构的同时,还必须掌握段落层次中论证的逻辑结构,了解各种逻辑推论的基本特点及结构方法。,四、根据立论需要选择适当的推论方法 立论有不同的依据和论证方向,根据不同的依据和论证方向,又可以选用适当的推论方式,借以使论证过程达到最直接、最有力、最能打动读者的立论效果。要学会

38、选择适当的推论方式,首先必须明白各种推论的基本特点及其结构方法。一般说来,推论的基本方式有如下四种:,1.直接推论 直接推论,是从论据的真实性直接推出论题真实性的论证方法。具基本特点在于,直接从论题出发,为论题的确立提供正面的依据2.间接推论 间接推论,是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或相反对)的判断虚假,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论证方法。间接推论包括“反证法”和“选言法”两种形式。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唯一判断(即“矛盾论题”)的虚假,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间接推论,我们称之为“反证法”。“反证法”通常与直接论证配合使用。,反证法常常是用假设的语气开头,提出与作者论题相矛盾的唯一命题,然后对其进行彻底的否定;

39、进而,从反面为直接推论开辟道路,为立论奠定更为全面的坚实基础。通过确定与论题相反的若干判断(即“反对论题”)的虚假,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间接推论,逻辑学称之为“选言法”。当论题对立面有若干虚假论题并存的时候,为了有效地立论,必须采用“选言法”进行间接推论。间接推理着眼于对论题的矛盾方面和各个对立侧面的深入分析,通过完整的比较,雄辩地证明论题的真理价值。所以,间接推论具有循循善诱、客观公正的特征,这一特征充分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只要论证语气掌握得当,它同时又可以体现出学术论辩的民主性特征和科学性原则。,3、归纳推论和演绎推论(1)归纳推论,是指运用归纳推理来进行学术论证的一种方法。当人们需要

40、从若干个别事物某一相同或相近的方面总结出带普遍性知识的结论时,就需要使用归纳推论。(2)演绎推论,是指运用演绎推理来进行学术论证的一种方法。当人们需要使用带着普遍意义的知识结论,来证明某一新方法、新观点的正确性时,就需要选择演绎推论归纳推论和演绎推论,是论证推导中两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论证方法。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因为演绎所使用的前提,都是通过一定的归纳推论得出来的),所以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另一方而,演绎是归纳的前导(因为所有归纳的结论,都在于为研究工作提高真实性的前提条件),因此,没有演绎也就没有归纳。归纳和演绎互为条件,互相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4、分析与综合推论分析与综合推论,

41、就其自身的结构形式看,与归纳推论完全一致。二者只是在研究对象上反映着各自的差异:归纳推论是针对某一类事物的若干个体而言;分析与综合推论则是针对某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和侧面。“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各个要素,并对这些部分和要素进行研究与解释的推论方法;“综合”则是把整体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和要素,统一起来进行考察论证的推论方法。综合既是分析的前提,又是分析的归总,它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概括,把人们对各个部分、各种要素的认识,统一为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从而达到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揭示事物的根本属性。,人们对每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性的具体对象出发,经过分析

42、上升为抽象,又经过综合上升为思维中的具体(具体的规律、特性等等)。分析达到一定程度转而进入综合,综合得出一定成果又开始更深一层的分析,为更高层次的综合准备前提条件。因此,我们在推论中,要善于把分析与综合辩证地结合起来,有效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和特性,为学术论文的立论提供有力的分析例证,综合出正确的结论。,第三节 安排逻辑结构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从学术论文的种种表述方式中,分析、抽象出最基本的学术论证的逻辑结构,目的在于完善我们对学术论文写作的理性认一识,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增强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因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一、引入辩证思维方法,

43、弥补形式逻辑的单一性 要用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来面对我们的研究工作和写作中的逻辑推论。,辩证法还要求我们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进程中观察事物:因为,每一个事物“真实的具体的同一性含着差异和变化”,所以,“在辩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辩证法要求人们,只应当肯定那些应当肯定的部分,否定那些应当否定的部分,从而客观地揭示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和不同性质。为了避免认识的片面和偏激,辩证法还要求人们。应当从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中进行系统的分析,从同一事物的两个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统一、斗争、转化和相互依存等方面综合分析成果,为学术论证

44、提供全面的、可靠的、真实的立论依据,“使我们的主观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二、运用形象思维方法,增强学术论证的生动性 强调论证的逻辑结构,容易造成一种错觉: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似乎是相互排斥的,毫无关系的。其实,许多著名的理论家、科学家,都很重视形象思维在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理论论证在于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形象思维则在偶然性中体现出创造性,。必然性和偶然性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被判断为必然性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原理:“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形象思维具有可供抽象的理论思维吸取成果的天然因素。在学术论文的选题和论证中,合理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成果,就是要善于抓住偶然性,上下求索,系统分析。,朱光潜先生说得好,“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因为,“说理文的目的在于说服,如果能做到感动。那就会更有效地达到说服的效果”,增强论证的逻辑力量。可见,借助形象思维的方法成果,用以丰富和完善我们对于理论思维和论证逻辑的认识,这是十分必要的。,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