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视跨文化下的礼貌差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窥视跨文化下的礼貌差异.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窥视跨文化下的礼貌差异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跨;礼貌差异;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礼貌原则在人们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各群体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际手段,但不同文化表现出的礼貌各有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些差异以取得交际的成功。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准绳。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一个情景中表现出的礼貌在另一种情境中竟变得不合情理抑或成了愚蠢的行为。因此,我们要了解跨文化下的礼貌差异,以避免交际的失败和误会的产生。 东西方对礼貌的兴趣由来已久。中 “polite”一词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从词源上说,”pol
2、ite”来源于中世纪后期的拉丁语词 “politus”,意思是”迎合讨好”,”娴于社交”。西方的礼貌概念最初最多地是和宫廷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礼貌,这是为了保持和谐的气氛从而避免尴尬,羞辱。孟子告子下:”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注云:”礼者,接之以礼也;貌者,颜色和顺,有乐贤之容。”学家也不断更新着对礼貌的研究。利奇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交际礼貌原则,包括:得体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慷慨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布朗和列文森提出,礼貌是社会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即”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为满足其面子需求而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
3、他们认为”面子”是人们具有并希望别人重视和称许的一种自我形象。在社会交往中,交际双方要互相照顾彼此的面子才能使交际顺利地进行下去。他们认为”面子”主要分为两类:”积极面子”,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和喜爱,自己的要求别人能够答应;”消极面子”,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碍。 中差异中较为显著的一点则是中方的”集体主义”与西方的”个体主义”。布朗和列文森曾将”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想要为自己树立的自我形象”,这一观点与西方的个体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学者也指出,中西方文化的礼貌有着不同的指向。中国文化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社会同一性,所以面子(包括面子和脸两方面)是指个体
4、在所处社会群体中取得的良好公众形象,要依赖于社会与他人的判断,具有明显的社会取向;而西方文化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独立性,个体主义倾向比较突出。由此可见,礼貌是一种可以观察的社会现象,礼貌的语言和行为只是表层的现象,是特定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折射,只有深入到不同文化的深层中去,才能透过这种表象,挖掘其真正特征,才能成功地解释其本质特征。 顾曰国曾根据汉文化中的德,言,行的礼貌要求认为,礼貌在汉文化中有四个基本要素:尊敬他人,谦虚,态度热情和温文尔雅。如中国人的邀请方式即反复邀请则是态度热情得表现。有的东方文化国家(如中国和日本)比西方国家更强调”谦虚准则”,比如夸奖某人的厨艺好或是衣服漂亮,
5、东方国家的人则会推辞或轻描淡写地回应以示谦虚,而西方国家的人则直接回答”Thank you”。英语国家则更强调”得体原则”,西方文化中很少有”贬己尊人”,但这却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因为”自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表示礼貌的核心。 除了背景的不同,具体语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语境中被认为是礼貌的话语,到了另一语境中很可能变成是不礼貌的;甚至在同一场合,说话者认为是礼貌的话语,也有可能被听话者认为是不礼貌的。其影响因素有很多,下面我们就其中的两个因素进行探讨。 其中一种因素是社会距离。认识社会中的个体,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流和沟通的,但彼此之间有时也是需要保持适当距离的。如甲乙二人在会议上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