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行性研究.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041760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96 大小:5.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行性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行性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行性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行性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行性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行性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行性研究.doc(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章 总论21.1、项目背景21.1.1项目名称21.1.2承办单位概况2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21.1.4项目提出的过程、理由与意义(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21.2、项目概况71.2.1线路起点、经由和站点设置71.2.2线路等级、长度、运输能力71.2.3主要建设条件81.2.4. 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171.2.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81.3、问题与建议19第2章 客流量预测202.1、预测范围和依据202.1.1项目服务范围确定202.1.2城市交通现状及主要问题202.1.3城市交通规划内容202.1.4轨道网规划202.2、预测方法202.3、客流量预测结果2

2、02.3.1正常客运量202.3.2. 移客运量202.3.3. 发客运量202.3.4. 各区段客流密度20第3章 线路方案213.1、线路走向起讫点、经由213.2、线路平面、纵面设计213.3、车站(场)分布设置223.4、辅助线及其他线路设计233.5、线路工程条件233.6、线路方案论证比选29第4章 建设规模与标准294.1、轨道交通类型选择(地下铁道、地面轨道、高架轻轨)294.2线路长度及运输能力304.3、建设标准314.4、主要技术指标33第5章 建筑工程方案355.1、结构工程355.2、车站建筑485.3、轨道工程615.4、车辆段及综合基地67第6章 机电设备工程方案

3、686.1、机电设备686.2、自动扶梯设置方案686.3、自动售检票方案696.4、控制中心696.5、供电工程696.6、通信工程716.7、信号工程726.8、风与空调工程726.9、给、排水工程及消防系统726.10、防灾报警系统、环境监控系统736.11、其他机电系统73第7章 运营方案747.1、行车计划与组织747.2、运营计划与管理747.3、票务管理757.4、运营机构767.5、运营要求评价76第8章 节能措施778.1、能耗指标分析778.2、节能措施77第9章 环境影响评价809.1、环境现状809.2、环境影响分析829.3、环境影响评价92第1章 总论1.1、项目背

4、景1.1.1项目名称威海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1.2承办单位概况威海市地下铁道公司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81 号)(2)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建城200438 号)(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46 号)(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5)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6)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7)威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62020)(8)威海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纲要(9)威海市国民经济

5、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0)2011年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1)威海市地下铁道公司下达的可研报告编制委托(12)2011年威海统计年鉴1.1.4项目提出的过程、理由与意义(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1)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大中等城市均存在城区范围逐渐扩大,车辆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日益突出的问题几乎成了所有高速发展的大中城市的共性问题。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发展经验证明: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下,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国各大城市应适时发展轨道交通,在小汽车增长高潮到来之前初步形成以轨

6、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和大城市交通需求的现代化交通结构体系,于是在中国的大城市中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轨道交通建设高潮。由于威海市现在飞速发展,现有的交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的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最终提出了该项目。下面将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第八章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内容简单摘录如下,以供参考:第五十五条 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策略:明确道路职能,加强快速路网建设,完善城市路网;限制摩托车发展,实行公交优先原则;加强市内停车设施建设;加强各类道路交通设施衔接,形成快速便捷的一体化交通网络。第五十六条 规划城市道路分为4级: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

7、。规划城市快速路、主、次干道总长为709.6公里,密度为4.83公里/平方公里。远期城市组团间通过快速路、主干路两大体系衔接,远景增加轨道交通联系。第五十七条 快速路规划城市快速路红线控制宽度为3560米。1环山快速路共设13处立交与城市主要干路连接。2南北向快速路共4条,依次为3号快速路、青岛路青威高速路、疏港路、机场快速路(威石路)。3东西向快速路共4条,依次为烟威高速环山快速路、齐鲁大道S302、S201、S303。第五十八条 主干路规划城市主干道红线控制宽度为3560米,总长约80.2公里,道路密度为2.17公里/平方公里。第五十九条 次干路规划城市主干道红线控制宽度为2530米,总长

8、约310.4公里,道路密度为2.11公里/平方公里。第六十条 城市主要交叉口1平面交叉口主次干道交叉口尽量渠化设计,增加进出车道。 2立体交叉口规划立体交叉口33处,每处占地约46公顷;规划跨线交叉口17处。第六十一条 客运枢纽站规划安排4个客运枢纽站,分别为:扩建南部城区威海汽车客运新站,占地4.3公顷;规划西部城区客运站布置于火炬路南侧,占地1.5公顷;在张村镇环翠路与黄河路结合处布置张村汽车客运站,占地1.6公顷;规划布置羊亭客运站,占地1.4公顷。 第六十二条 城市停车泊位威海城区大型公共设施停车按照1平方米建筑面积/人的标准配置。规划布置主要社会公共停车场14处(分别位于大操场、小轮

9、码头、海滨公园、政府东侧、体育中心、火炬广场、国际浴场、侨乡广场、空中客车、威海公园、会展中心、火车站、新世纪广场、草庙子客货站)。鼓励在公共中心和居住区建设多层停车库(楼)。居住区达到户均0.51.2个停车位,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可适当提高停车实施标准。第六十三条 公共交通1发展目标规划公交线路覆盖全部城市主干道。长途客运站、火车站、客运码头等主要出入口50米范围内应设置公交车站。2公交专用道规划设置青岛路、海滨路、世昌大道、文化路、沈阳路、蓬莱路、科技路等多条城市主干路公交专用车道。3公共汽车车辆预测至2020年城市总人口发展到130万人,公交车总量将达到2300辆左右。4公交保养场采取高级

10、保养集中、低级保养分散的模式布置车辆保养场。按高级保养600900辆考虑,并与公共交通停车场相结合。完善经区、西门、高区、荷花湾、火车站等保养场设施,并在羊亭、草庙子、初村等城市外围发展片区布置新公交保养场。5枢纽站规划在老汽车站、火炬大厦、环球广场-大世界、西门农贸市场等地区新规划布置四处公共交通枢纽站,同时布置附属调度、保洁、休息等配套设施。6停车场每个保养场对应35个停车场,停车场对应承担车辆的运营、停车和低级保养工作。停车与保养相结合站场规模按100250辆考虑。7首末站规划在各组团新设置若干首未站,每个站的用地面积宜在1200-1500平方米左右,在用地紧张的条件下,考虑回车的要求,

11、用地面积最小不应低于1000平方米。第六十四条 岸线码头威海市区港口码头分为旅游码头和客货运码头两类。规划海滨旅游码头共11处,沿海岸线由西至东分别为:双岛湖码头(渔港改造)、小石岛码头(渔港改造)、远遥嘴码头(新建)、猫头山码头(新建)、半月湾码头(渔港改造)、市中心码头(滚装船码头改造)、刘公岛码头(保留现状)、金线顶码头(船厂码头改造)、威海公园码头(新建)、杨家湾码头(新建)、泊于码头(新建)。客货运港口、码头沿海岸线由西至东分别为:远遥渔港码头、威海港客运码头、威海新港码头、华能电厂码头、威海厂码头、皂北咀深水码头、大宇船厂码头。下面再将威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6-2020)中

12、第六章客运系统规划中的相关内容摘录如下,以供参考:第三十五条 规划目标1、建立快速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形成以快速线、骨干线、集散线等不同层次的等级功能合理的地面公交线网结构,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公共交通“客流”分担率,达到合理的出行方式结构;2、培育客运走廊,规划和预留轨道交通用地,搭建轨道交通发展平台;3、优化公交枢纽规划布局,结合公交枢纽的建设形成规模化、高覆盖客运系统,同时推进新城、新区建设。4、根据战略规划的研究,至2020年公共交通承担约84万人次的出行需求,占居民出行比例的25。第一节 轨道交通概念规划第三十六条 轨道交通建设必要性1、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威海实现“轴向组

13、团”城市布局的基础条件;2、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生态化宜居城市目标实现的基础条件;3、超前规划与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有效控制轨道交通设施用地,引导城市合理发展。第三十七条 线网规模结合类比分析和客流需求两种方法预测,威海市区远景轨道网规模宜按照5070公里左右的规模来进行规划用地控制。第三十八条 线网布局从支持城市发展走廊和适应交通需求的角度出发,威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形态将形成以“X”放射状线网布局。放射线均位于城市的主要客流走廊并与城市发展轴一致,以引导城市新区的开发。1、一号线为高区环翠中心区经区草庙子,沿途联系了高区、经区、中心区和草庙子的分区中心以及火车站、展览中心等主要客流集散点,

14、覆盖了城市的南向发展轴和青岛路的南北向、文化路的东西向市区客流走廊。2、二号线为孙家疃环翠中心区高区张村,沿途联系了高区、中心区和张村的分区中心以及城际铁路站等主要客流集散点,覆盖了城市的东向发展轴和世昌大道的东西向市区客流走廊。3、三号线为火车站经区崮山泊于,沿途联系了经区、崮山泊于的分区中心和火车站、城际铁路站等主要客流集散点,对于崮山泊于新区开发起到了交通引导的作用。2)理由21世纪的中国需要环渤海地区的崛起。如果说我国改革开放的头两个十年成就了珠三角和长三角,那么随着环渤海地区的加快发展,以青岛为核心,包括烟台、威海、日照等城市的山东半岛东部可能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城市的发展离不开

15、产业的支撑。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区域教育科研基地、旅游度假地和修造船基地是威海市建设的重点。规划借助日韩经济向山东半岛大规模转移这一历史机遇,立足传统工业、特色渔业、农业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等基础优势,争取通过规划引导,促进威海市加工制造、教育科研、农产品加工和旅游度假等产业均衡发展。经济快速发展必然带来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威海的环境资源优势已经初步得到中国和世界的认可,但由于经济和城市加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日益增加,本次规划在合理安排威海长远发展框架的同时,将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的营建作为重要规划内容,在城市近期和远期规划建设中,给予重点解决。因此,制定和完善城市发展方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重点等,

16、有利于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促进威海市经济跨越式发展,以适应威海市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大中等城市均存在城区范围逐渐扩大,车辆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日益突出的问题几乎成了所有高速发展的大中城市的共性问题。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发展经验证明: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下,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国各大城市应适时发展轨道交通,在小汽车增长高潮到来之前初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和大城市交通需求的现代化交通结构体系,于是在中国的大城市中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轨道交通建设高潮

17、。轨道交通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深入了解城市的总体发展情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开展轨道新线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威海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的建设对于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状况、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并能促进沿线地区的土地开发,改造与建设。 其必要性在于:1是缓解交通紧张局面、实现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需要2 是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3 是城市建设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4 是节约能源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迫切需要5 地铁是城市人防工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3)意义第一,将有效改善人们的出行条件,极大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国内外城市发展轨道交通的经验表明,地铁以其快速、大容量、舒适方便、经济安全

18、的优势,成为现代城市特别是特大型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必然选择。第二,有利于降低核心区人口密度,促进副城和近郊发展。第三,将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虽然城轨建设本身投资巨大、经济效益较低,但其综合效益很高,会引导拉动沿线及周边区域的开发,对房地产和商业地产产生巨大的增值效应。1.2、项目概况1.2.1线路起点、经由和站点设置1号线:起点站点站点站点站点站点站点站点站点终点表格 12号线:起点站点站点站点站点站点站点站点站点终点表格 21.2.2线路等级、长度、运输能力线路概况线路等级长度(km)运输能力(万人次/小时)初期近期远期1号线级2号线级1.2.3主要建设条件1).城市社会经济条件:综合经济发展

19、现状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测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10.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1.18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1139.36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800.41亿元,增长10.8%。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92:55.89:36.19优化为8.11:53.97:37.92。劳动就业形势良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7万人;就业转失业人员就业1.6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就业0.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4万人,创业培训就业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1%。初步统计,年末全市城镇以上单位在岗

20、职工44.9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3.5%;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63.81亿元,增长31.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6961元,增长15.8%。物价高位运行态势得到基本控制。在国际、国内通胀预期增强,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下,前七个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不断走高,至七月份达到峰值后涨势逐渐减弱,市场物价得到了基本控制,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累计上涨4.56%。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五涨三落”,其中,烟酒及用品上涨16.52%,食品上涨13.51%,居住上涨4.6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2.72%,交通通讯上涨0.17%;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分别下

21、降4.32%、1.6%和0.77%。食品和烟酒用品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累计上涨5.57%,涨幅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上涨10.57%,重工业上涨1.7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累计上涨12.68%,涨幅比上年提高1.71个百分点,其中木材及纸浆类上涨30.33%、纺织原料类上涨26.63%、有色金属和电线类上涨23.93%、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上涨18.57%、农副产品类上涨17.46%、化工原料类上涨12.08%、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12.07%、燃料动力类上涨5.79%、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上涨3.33%。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制约发展

22、的因素日益增加;外需紧缩的局面仍在持续,进一步扩大外需的难度加大;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依然比较艰巨,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有效控制物价上涨的任务繁重;创新社会管理,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还需加大力度。城市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第九条 城市发展总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威海“建设世界级精品城市”的指示要求,实施城市化战略,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和内涵,打造“精品威海”;以环境优势和科研实力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及现代海洋产业,进一步壮大威海经济,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富裕威海”;以千公里海岸线为依托,以“福文化”为主线,建

23、设具有海湾特色的休闲度假基地,构建“魅力威海”;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人居威海”。第十条 城市发展阶段目标第一阶段,2010年前,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同时确立威文荣组合型城市的基本框架;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威文荣组合型城市结构形态较为完整。 城市用地和空间布局规划:第三十三条 城市用地拓展原则1. 坚持可持续发展;2. 用地拓展与产业布局相协调;3. 加强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4. 寻求市域共同繁荣;5. 坚持集约高效发展,促进土地资源

24、的节约和合理利用;6. 突出威海“山、海、城”景观风貌特色;7.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第三十四条 城市用地重点发展方向1重点发展南部新区(草庙子),初步实现威海城区和文登的空间对接;2科学规划东部崮山泊于地区,谨慎发展,逐步推进;3合理发展西部双岛地区,初步构建环境优美的科教新区,加强城市近郊区海滨资源的保护与预留。第三十五条 城市空间发展时序近期:加强中心城区公共设施建设和开发区的土地盘整,着手南部草庙子园区建设,满足大型项目搬迁落户需要。双岛、崮山及泊于等地区应以土地控制为主,适度发展。中期:大规模开发南部草庙子地区,在保护海滨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西

25、部双岛湖,伺机发展东部海滨旅游度假区和个别岸段的修造船业。远期:大力发展东部港口与修造船基地。针对全国和东北亚国际旅游度假市场需要,开展东部海滨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强海滨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第三十六条 威海市区用地布局结构:“一线、多核、多组团”的带型城市结构。“一线”总长132.9公里的威海市区海岸线,规划将海岸线划分为城市禁建区和城市建设区两类区域执行管制,严格保护海滨地区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海岸资源,产业发展以旅游度假业为主。“多核”规划区内总面积共356.3平方公里、数量达46座的大小山体绿核。 “多组团”威海城区“一主五片”的多组团城市结构模式。“一主”:威海主城区;“五片”:张村、双岛科

26、教新区、羊亭、东部崮山泊于新区、南部新区(草庙子)。第三十七条 各组团职能1威海主城中区(环翠中心区):包括旅游,人居,文化,行政办公和商业服务、金融等六大职能。2威海主城西区(高区):职能包括文教科研、科技研发、高技术工业、一类工业、旅游、居住等。3威海主城南区(经区):职能包括普通工业、居住等。4东部崮山泊于新区:职能包括威海临港工业与修造船业基地、行政办公、体育休闲、旅游度假等。5. 南部新区(草庙子):威海新的制造业基地,以大型、集中工业为主要职能,威海文登城市轴的重要组成部分。6双岛湾科教新区:职能包括生态化海滨旅游度假、教育科研、高科技研发等。7张村发展片区:职能包括高科技工业及居

27、住、商贸、旅游度假等。8羊亭发展片区:职能包括工业、居住等。第三十八条 各组团空间与用地布局1威海主城中区(环翠中心区):近期加强土地盘整和生态环境建设,合理控制人口密度;严格控制中心区普通住宅开发,加强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及行政办公等公共设施建设。2威海主城西区(高区):加强海滨环境保护,建设威海高科技产业研发中心;加强区内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居住和商业、文化等生活用地的比例,变单一的产业开发区为具有较强复合功能的城市中心区。3威海主城南区(经区):进行土地的二次开发,搬迁区内大型污染工业企业;调整城市用地结构,提高居住、商业、文化等生活用地比例;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海滨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4东部

28、崮山泊于新区:崮山临港工业区东南侧布置五渚河居住生活区。泊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满足行政办公、旅游度假、体育休闲等功能发展的需要。限制炼油、石化、钢铁等高耗能、大用水、重污染企业在此布局。5. 南部新区(草庙子):规划大规模工业园区,加强城市快速路建设,与苘山产业布局统一协调发展。规划工业组团附属居住与公共设施用地,充分利用郭格庄水库及正棋山山地布置绿地,远景发展成为以制造业基地为依托,兼顾城市综合功能的威海南部城区。6双岛湾科教新区:规划在泻湖西部、南部、东部分别布置高科技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远期发展成为威海西部科教新区,并力争成为区域重要教育科研基地。规划双岛湖分

29、为科教区和泻湖环境区两部分,保留泻湖湿地面积约500公顷,在滨水沿岸预留40300米宽度不等的公共绿化景观带。7张村发展片区:提高工业园区环境质量和科技水平,形成城区西部环境优美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加强双岛林场、里口山森林公园、海滨沙滩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度假区和商贸服务区。规划在组团北部布置主城区与城市外围组团间的大规模生态隔离带,避免城市无序延绵发展。8羊亭发展片区:规划东区为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工业新区,西区为威海市重点发展的经济适用房片区,充分利用现有山体和水系营造城市环境景观,避免城市建设对双岛泻湖和里口山的环境破坏。第三十九条 重点地区规划1. 威海湾:进一步清

30、除或降低威海湾海域养殖密度,改善水质;加强海滨公共开放空间营建;搬迁普通客运码头与滚装船码头,原址建设成为能够满足国际邮船停泊的旅游码头。2. 金线顶地区:搬迁威海船厂及工业企业,改建为滨海亲水区和威海湾东南重要观景点。3. 刘公岛:加强对历史文物古迹、海岛自然生态环境、海滨资源的保护整治,提升整体文化品质和形象。严格控制岛内开发建设,规划期内不再增加新的建设用地。4. 商业中心区:保留环翠商业区为传统商业中心,以中小型超市、沿街商铺为主要商业形式。在南部城区规划新商业中心,以现代化大型多功能超市为主要商业形式。5. 小石岛:搬迁现有工业企业,建设小石岛度假区;严格保护海滨礁石资源,搬迁小石岛

31、渔码头并调整为旅游码头。6. 环翠楼公园:加强环翠楼山体保护,逐步拆除南北两侧居住建筑,迁出西部工业厂房,将公园占地面积由现状20.3公顷扩大到60.3公顷。加强公园环境和设施建设,提升文化品质。7合庆海滨:远期建设为海滨观景公园。8. 里口山:规划环山快速路以内为里口山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严格保护里口山山体植被,逐步搬迁快速路内侧工业企业和居住区,仅保留现状村镇必需用地。9米山水库水源地:严格控制水库周边界石、汪疃等村镇的建设活动,禁止在水库汇水区内新建任何可能产生污染的生产项目。严格控制水源地汇水区范围内村庄建设,杜绝新的污染源,完善排污设施,加强水源地生态环境的建设,确保崮山水库水质符合

32、其功能水质标准。 10崮山水库与温泉镇区:搬迁或转产温泉镇现有污染工业,镇区逐步向功能结构均衡的综合城区过渡。杜绝新的污染源,加强水源地生态环境建设,确保水库水质符合其功能水质标准。 11北部沿海观光度假区:整合区内海滨资源,加强棉花山等山体保护,合理有效进行旅游开发。严格控制该区内开发建设,加强现状建筑景观风貌控制引导,规划期内不再增加新的建设用地。 12泊于海滨地区:合理规划,慎重开发。近期应加强海滨和山体资源的保护,逐步搬迁潮间带内养殖和滨海工业企业,土地开发以不破坏地形地貌和海滨环境为基本原则;远期建设成为威、文、荣组合型城市的行政中心、区域性体育中心、旅游度假和科技信息中心。第四十条

33、 老城区(环翠中心城区)改造1. 老城区功能主要包括传统商业中心、行政办公中心、旅游服务中心、文化中心、人居环境优良的高品质城区。2老城区改建应致力于改善环境、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环境品质、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等。城市总体景观布局规划:第八十六条 规划目标1卓越的人居精品城市;2海滨旅游名城; 3历史文化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第八十七条 景观结构:一带三区多核1一带:滨海景观带;2三区:环翠中心区、高区、经区;3多核: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低山丘陵。第八十八条 滨海景观带分岸段规划1石家河口至五渚河口银沙碧河,浩海宽天保持河口、沙滩、岬角和内陆的低山缓坡丘陵交替的大尺度自然景观的特色,主要发展高

34、档次旅游度假项目。2五渚河口至华能热电厂西界巍巍新港,动力之源体现现代化的威海新港与能源动力区的风貌特色,保护海域与空气的环境质量。3华能热电厂西界至望岛河口沙净林幽,杨湾观城形成大尺度的沙滩、沿海林带的自然景观与质量优异的人工环境相过渡的区域。4望岛河口至南山嘴精致岸线,珠联璧合结合威海城区都市风情与威海湾海洋风景,形成海、园、路、城、山完整的景观与服务链条。5刘公岛、日岛山林寻幽,历史警示完整保护并展示甲午战争纪念地的历史遗存,保护山林海岛资源。 6南山嘴至远遥村山海相依,淳朴渔湾保存村落、民居、渔家生活特征等特色人文景观。保护沙滩、海湾、海岬、海岛等自然景观资源。7远遥村至小石岛金沙热舞

35、,活力之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国际级旅游度假区。8小石岛至双岛湖烟墩观港,松海听涛沙滩、松林资源受到严格保护,不同类型的大尺度自然景观相互协调。第八十九条 滨海景观带建筑风貌控制1色彩基调:以白色、淡米黄色、淡蓝色为宜。2建筑体量:以低层、多层的低密度建筑为宜。3建筑形式:海滨建筑形式的确定应依据所处地段的城市环境,传统的坡屋顶民居与现代建筑形式并举。第九十条 城市风貌宏观构架:“两横两纵三片一环”两横:文化路、世昌大道;两纵:海滨路、青岛路;三片:环翠中心区、高区、经区;一环:环海路。第九十一条 分片区景观风貌规划1环翠中心区:控制城市建设密度与容积率,提高绿化率,营造优良的城市人居环境。2文

36、化路景观轴线控制片区包括以下路段:环翠中心区至古寨东路;古寨东路至哈工大路;哈工大路至沈阳路;沈阳路至大连路;大连路至世昌大道。3世昌大道景观轴线控制片区包括以下路段:海滨北路至古寨东路;古寨东路至科技路;科技路至影视城。4高区:加强区内山、海景观环境的保护,园区建设与相关的自然环境资源相结合;严格项目审批和土地管理制度,确保园区土地的高效效率。5海滨路景观轴线控制片区:世昌大道至威海公园北端;威海公园北端至望岛河口;望岛河口至环海路。 6青岛路景观轴线控制片区:世昌大道至威海公园北端路;威海公园北端路至平度路;平度路至海南路;海南路至江家寨立交桥;火车站站前广场区域。7经区:加强园区内部景观

37、与自然景观系统的融合,保护山体、海滨景观。8北海旅游度假区:规划南山咀、黄泥头咀开敞空间,控制建筑风貌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有效保证观景视廊不受阻碍,保存现有的传统村庄风貌。第九十二条 景观轴线1城市主要景观轴线共5条:分别为文化路景观主轴、世昌大道景观主轴、新威路景观主轴、海滨路景观主轴、青岛路海滨主轴。2规划景观副轴6条:昆明路东西向景观轴线、会展中心东西向景观轴线、上海路东西向景观轴线、金线顶路东西向景观轴线、沈阳路南北向景观轴线、古寨西路景观轴线。 3规划水景轴5条:五渚河、羊亭河、张村河、九龙河、望岛河、双岛湖景观轴。第九十三条 景观视廊 城市建设应避免破坏山体轮廓线,尽可能保持现有观

38、景视廊的通畅,突出“山、海、城”和谐共存的景观风貌。重点形成以合庆刘公岛金线顶环翠楼为四点的四边形景观视廊交织区,在此区域内的建筑应以不遮山挡海、与周边环境和谐为原则,保持区域内视廊通畅可视性。第九十四条 城市观景点 规划形成烟墩山、垛顶山公园、环翠楼公园、里口山大岚寺、雕山、棉花山、刘公岛、金线顶、合庆山体等多个城市观景点。严格保护观景点自然山体地形,城市建设不得破坏自然山体轮廓;加强观景点公共设施、景观环境和文化设施的建设,突出城市观景点的文化内涵和环境品质。第九十五条 建筑风格与建筑高度坚持“不崇洋、不仿古”,走个性化发展之路。在已经形成的“碧海蓝天,红瓦绿树”景观风貌格局下,塑造特色鲜

39、明的海滨城市景观。 1. 环翠中心城区: 范围:南起望岛河,西至古寨东路,北从古陌岭至半月湾,东至海岸线。 该区确定为传统风貌区,建筑风格体现古朴、典雅的特色。建筑色彩以红色屋顶、偏暖色调的淡色墙面为主,建筑底层墙面可采用当地石材。(1)老城区: 范围:南起金线顶,西至古寨东路,北沿古陌岭至半月湾,东至威海湾。 该区严格控制建筑密度与容积率,提高绿化率,营造优良的城市人居环境。建筑体量以低层、多层低密度为宜。 两个三角形区域(金线顶环翠楼东山宾馆形成的三角形及塔山市政府环翠楼形成的三角形),建筑高度不超过30米;半月湾以16米以下的多层建筑为主;其他区域建筑以多层为主,可点缀小高层,建筑高度不

40、超过40米,禁止建设过长的板式建筑。 (2)孙家疃北海旅游度假区: 保护山、海、岛、林等自然景观,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高度,以低层、多层建筑为主,最大建筑高度不超过16米。 (3)望岛河至金线顶区域: 中信银行及侨乡广场以南,青岛北路与塔山中路之间(北竹岛村)做为高层相对集中区,建筑高度以80米左右为主,最高不超过100米; 沿海滨南路、青岛路两侧,中高层建筑以50米左右为主,标志性建筑高度不超过80米。 2. 两个开发区: 建筑体量以多层和中高层建筑为主,整体控制建筑高度不宜超过5060米。其中环海路至海岸线为生态恢复区,不再安排新建筑,并逐步拆除影响观瞻的建筑;环海路向内150米为高层建筑

41、控制区,不应安排高于24米的建筑,规划布局应以低层、多层建筑为主;环海路向内150300米,为协调发展区,可布置多层及中高层建筑; 高区火炬大厦以东、文化西路两侧,世昌大道两侧和经区火车站以东、黄山路以西、渤海路以南、齐鲁大道以北及悦海小区核心区为高层相对集中区,可集中布置高层建筑群,建筑高度不宜超过80米,建筑以点式布置为主。3 . 刘公岛:严格保护刘公岛自然和人文景观,新建筑以不影响提督署等优秀历史建筑风貌为基本前提。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要与环境协调。4. 泊于海滨旅游区:追求简约、典雅、稳重的现代建筑风格,体现“生态、绿色”理念。建筑顺应地形,以低层、多层建筑为主,建设生态节能、舒适健康

42、的海滨新区。第九十六条 规划共确定威海市区内大小绿核46个,分为临海观景绿核、城市公园绿核、用地控制绿核3类。第九十七条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应以建筑外缘线为界外延30米;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四周至向外延伸90米,此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在体量、高度、风格上应与文物建筑相协调。2).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区位关系威海市是山东省的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与烟台市接壤地形地质地貌和气候地质:威海市位于山东省胶北断块隆起的东端,其南侧与胶莱坳陷的东部边缘接壤。境内出露地层自老至新有晚太古界的胶东群、中生

43、界上侏罗系莱阳组和白垩系下统青山组及新生界第四系。褶皱构造有乳山威海复背斜,其轴在乳山台依,向北东经昆嵛山主峰、汪疃、羊亭,在田村倾没,轴向北东。断裂构造有近南北向的双岛断裂,北北东向的金牛山断裂和老母猪河断裂,北东向的牟平即墨断裂(迹经乳山西部),北西向的望岛断裂、海埠神道口断裂、俚岛海西头断裂。岩浆岩主要有元古代的昆嵛山岩体和文登岩体及中生代燕山晚期艾山阶段的伟德山岩体和石岛岩体、崂山阶段的槎山岩体和龙须岛岩体。 地貌:威海市属起伏缓和,谷宽坡缓的波状丘陵区。区内除昆嵛山主峰泰薄顶海拔高度923米以外,其他山地丘陵都在700米以下,大部分为200米300米的波状丘陵,坡度在25度以下。山体

44、主要由花岗闪长岩构成,山基表面多为风化残积物形成的棕壤性土,土层覆盖较薄,但土壤通透性好。山丘中谷地多开阔,多平谷; 平原多为滨海平原和山前倾斜平原。 其中,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15.77%, 丘陵占52.38%,平原占27.56%,岛屿占0.28%,滩涂占4.01%。河网密布,河流畅通,地表排水良好。地势中部高,山脉呈东西走向,水系由脊背向南北流入大海。三面环海,海岸类型属于港湾海岸,海岸线曲折,岬湾交错,多港湾、岛屿。最高峰为昆嵛山磅礴顶。 水文:威海市河流属半岛边沿水系,为季风区雨源型河流。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暴涨暴落。径流量受季节影响差异较大,枯水季节多断流。全市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

45、,其中母猪河、乳山河、黄垒河三条较大河流贯穿于文登、乳山市境内, 总流域面积2884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3%,母猪河流域面积最大, 流域面积1278平方公里。境内河流长度大于5公里的有94条,其中大于10公里的有44条, 黄垒河最长,全长69公里。河网平均密度为0.22公里/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系数为0.36左右,2005年径流系数为0.51。 土壤:全市土壤类型有棕壤、潮土、盐土、风沙土、褐土、水稻土、山地草甸土, 共7个土类。依其各自的发育程度、附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又分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白浆化棕壤、潮土、盐化潮土、褐土、滨海盐土、流动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固定风沙

46、土、潜育水稻土、山地草甸土等13个亚类、18个土属、153个土种。 海域:威海北、 东、 南三面为黄海环绕,海岸线总长985.9公里,约占山东省的33%,全国的6%。海岸类型属于港湾海岸,海岸线曲折,沿海有大小港湾30多处, 岬角20多个,并有众多优质海滩分布。全市大小海岛114个,其中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84个,有居民岛屿6个。威海市地处中纬度,属于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相比,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气候温和的特点。另外,受海洋的调节作用,又具有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大风多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全市历年平均气温11.9,历年平均降水量730.2毫米,历年平均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