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059534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4.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4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4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4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4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4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4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诗经:两首 授课时间;10月8_10日 第6周 星期四、六 授课班美术 教学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3.了解文言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 4.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重点: 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难点: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

2、时 教学方法:讲授与探究 参考资料:诗经研究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伐檀第 1 页 1了解诗经有关知识。 2继续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导入:有一个成语,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知大家是否熟悉,它的意思是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后来用以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错误的朋友。这个成语出自哪儿呢?它出自诗经小雅鹤鸣。 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有关诗经的知识。 二、了解诗经: 1、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光辉起点;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对后世影响很大 。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所产生的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汉代以前称为“诗”或

3、“诗三百”,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诗”被尊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是“五经”之首。知道古代的“四书五经”指什么? 伐檀第 2 页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诗经的成书过程: 、诗歌口头流传。千千万万首民间歌谣,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而失传。 、采诗。自周代始,歌谣始被采集记录下来。 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俗。”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除了采集的民间诗歌外,也有一些诗歌是由乐师们或贵族大夫们制作的。这些民间乐歌和贵族乐歌,是诗经的基础。 、删诗。由于周王朝版图广大,交通

4、不便,所以,乐官采集到的诗歌,不过是九牛一毛,散佚者正不知有多少。收集到的诗,大约在春秋中期,经过执政者及乐官们按照他们的标准再淘汰许多。 史传“孔子删诗”,实不可信。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游鲁观周乐,鲁国乐师为之表演风、雅、颂,其体制伐檀第 3 页 与数目与今本差不多。而孔子当时只有八岁,当然不能删诗。 3、诗经的内容: 、年代:西周初年?春秋中叶五百多年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 、内容: a.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控诉统治者不劳而获,表现抗争精神。伐檀、硕鼠等。 b.抨击当时恶政。正月、君子于役等。 c.歌颂爱情:关雎、木瓜等。 4、诗经的分类: 按音乐上风格的不同,分为风、雅、颂

5、三个部分。 风:风土之音。各诸侯国的民歌,15国风。风,又叫“国风”,是周代各地的民歌,共十五国,160首。“风”诗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朝庭之音。西周都城及附近的乐歌。 “雅”诗是贵族阶级的作品,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首。基本上是周王朝的史诗,其中有些讽喻性作品,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对我们了解当时历史,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颂:宗庙之音。宗庙祭祀是的乐歌。“颂”诗都是贵族伐檀第 4 页 阶级在宗庙祭祀活动中所用的乐歌。“颂”诗由“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组成,共40首,对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宗教思想和风俗礼仪,有一定认识价值。

6、5、诗经的艺术手法: 、赋:直陈其事。直截了当地铺陈、抒写、叙述,把要表达的思想明确地、有层次的说出来,给人以明确的印象。赋:朱熹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也。”这是一种直接叙事,反复铺陈的艺术手法。如七月叙写了一个农夫一年十二个月的劳动和生活。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再比如,说一个人长得对不住观众,用赋的笔法,你可以说:你丑,你真丑,你很丑,你非常丑,特别丑,丑极了,丑死了,丑得要命,你怎么这么丑啊,你这个丑八怪! 比:朱熹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打比方,这是一种通过打比方的方式来进行叙事描写的艺术手法。如你还是说一个人长得丑,若用“比”的手法来说,就比较委婉:“你这伐

7、檀第 5 页 个人长得有特点,就跟猪八戒他二姨妈似的。”如硕鼠将贪得无厌的奴隶主比喻为大老鼠。“肤如凝脂”、“手如柔荑”。后代诗歌孔雀东南飞:“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 兴:朱熹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是一种通过先描写其它事物来引出描写对象的表现手法。这里先描写的事物往往与描写对象没什么必然联系,但一般大都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和鸣之和谐兴君子配淑女之和谐,喻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地设的一双,爱情美满。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景起兴,烘托主人公惆怅的心境。现代作品也有兴,如歌曲歌手尹相杰“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

8、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以天气的易观兴自己所爱之人内心之难猜。河套地区民歌:“山在水在石头在,别人都在你不在”。陕北民歌:“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了面面容易拉话话难”。又如“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天上下雨地上流,两口子打架不记仇”。 六义: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伐檀第 6 页 六艺:诗书易礼乐春秋。 6、语言特点: 诗经在结构上大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手法。 叠字、叠词、叠句是诗经中大量采用的手法,许多诗歌各章各段之间一般往往只有几个关键字不同,其余字句都完全相同,这种手法,是诗经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如周南苤苡: 采采芣莒,薄言采之。 采采芣莒,薄言

9、有之。 采采芣莒,薄言掇之。 采采芣莒,薄言捋之。 采采芣莒,薄言拮之。 采采芣莒,薄言撷之。 全诗十二句,48个字,每两句只更换一个字。 这种手法的好处有二: 这种反复咏唱,既可以突出事物特征,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又可以形成一种回环复沓的旋律,有一唱三叹之妙。 便于传唱、记忆。一首诗无论有多少节,你只要记住第一节,再记住其它节中几个关键字,整首诗就可轻松搞定。 语言形式主要是四言诗。诗经里的诗歌,大多数都是四字一句,隔句押韵,如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

10、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种通篇四字一句的纯四言诗,句式和谐,韵律流畅,读来琅琅上口,富有一种整齐美。 伐檀第 8 页 诗经里面也有一些诗以四言为主,杂以其它句式,比如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种语言形式,整齐之中有变化,句子长短交错,节奏铿锵悦耳,很有音乐美。 7、诗经的影响: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

11、经的影响是极其深刻而广泛长久的。 在文学史方面,诗经所开创的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后代许多文学家如杜甫、白居易、陆游等都深受其影响。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对古代诗文创作的影响更为深远,许多诗人散文家在创作的时候都大量采用这种手法,即使当代的一些诗歌,也大量运用这些手法,如李季伐檀第 9 页 的王贵和李香香就大量地使用了兴的手法,贺敬之的回延安也运用了许多比兴手法。 在文化史方面,诗经是古代求学之人学习文化的必修课,论语上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说不学习诗经,就没有办法说话,可见诗经对古代文化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刻。 三、学习伐檀 初读。重点阅读第一章。 要求:第

12、一遍默读,用铅笔画出难读难懂的字,对照注释和工具书读懂。第二遍小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 2.合上书,你能准确地读讲出下列字词吗? 河之)干 稼 穑 胡 廛 狩 猎 县 貆 素 注意:“干”与现代词语“干事”、“树干”、“干燥” 中的“干”音、义的区别;“县”为“悬”的通假字。 3.指名朗读,注意字音的准确。 4.接力译文。由第一组第一名学生开始译文,每人译一句,接力完成全章译文。 伐檀第 10 页 再读。 1.第一章共有5句,你认为可分为几层?各层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展开时运用了哪种思维方式? 提示:第一句为一层,写的是伐木奴隶的劳动情景,这种直陈其事的写法叫“赋”。后三句是伐木奴隶

13、的感慨。第二句写的河水,由这一句引出了后三句,因此后四句可分为一层。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兴”。由第一层展开到第二层时运用了联想。 研读。 1.为前后两层各拟一个小标题。 例:“河边伐檀”、“怒斥君子” “河边伐木”、“义责君子”“河边劳动”、“感慨君子” “河边伐木”、“议嘲君子” 提示:第一层拟“河边伐檀”或“伐木”均好,“劳动则过于宽泛”。第二层“怒斥”、“义质”都属上乘之作,“感慨”则褒贬不明。“议嘲”更有一种居高临下感,实在是最佳品。 伐檀第 11 页 2.读第二、第三章。第二、三两章与第一章有很多对应词,试找出来。 檀辐、轮; 干侧、漘;涟直、沦; 廛亿、囷;貆特、

14、鹑;餐食、飧 注意:读准“漘”、“飧”、“囷”。鉴别:“特”的古今义。古:小兽;今:不一般的。 比较这些对应词的微小差别:辐,车条;轮,车轮,这构成了劳动的先后程序:伐木制辐条輮车轮。涟,水波;直,波平;沦,小波。其它各组对应词意义基本相同。这种在诗中语 句基本相同重复咏唱的方法叫重章叠唱,至于其它文学样式有类似现象,那可能是一种借鉴吧。这种重章叠唱我们不仅不觉得重复啰嗦,反而感到这样反复咏唱,有强调主题,深化感情的作用。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的感情。体会“兮”字的作用。 教师指导:注意逻辑重音“不、不、胡、三百、不、不、胡、县貆、君子、不素”;注意节奏:坎坎伐檀兮,置之

15、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伐檀第 12 页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4.现在有人要为伐檀画插图,你认为第一句该如何配图?请用几句话将图面介绍出来。 例:清晨的河边,太阳穿过树缝照到一片林子里,河水泛着小波纹。画面主要有五个人,两人正在抡斧砍一株大树;还有两人正扛着树往河边走,另有一人正站在河边堆积的树木上招呼着。他们衣着褴褛,膝头都磨破了,赤着脚,扛木头的奴隶脸正朝着画面,可清楚看见脸上淌下的汗珠及紧皱的双眉。 作业:1.总结本课中的“兮”字的用法。 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学习硕鼠 教学要点 1.学习硕鼠,理解“比”的

16、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伐檀、硕鼠。 教学过程 一、提问。背诵伐檀。 伐檀第 13 页 二、初读。学习伐檀的阅读方法,勾出应注意的词。 解释以下词语: 硕、黍、贯、顾、逝、乐土、爰。 师:“食”、“岁”、“去”、“适”等词在现代语言中也很活跃,辨析它们的古今意义。 三、再读。 1.在第一章中,歌者有什么打算? 2.歌者为什么要离开原来生活、工作的地方呢? 3.这一章可分成几层? 4.仿照伐檀的学习方法,也用两个短语来概括每层的意思,看看能拟出多少种。 例:“指斥硕鼠”、“向往乐土” “怒责主人”、“远走他乡” “控诉奴隶主”、“奴隶要解放” “斥硕鼠”、“誓离乡” 斥硕鼠,歌者不平”、“求解放

17、,奴隶远走” “痛斥硕鼠,怨愤难平”、“录求乐土,争取解放”; 斥硕鼠怨愤难平”,“要自由乐土唯求” 5.接力译出这一章。 伐檀第 14 页 6.自由朗读,现场背诵。 7.学习伐檀的学习方法,找出本诗第二、三章中与第一章相对应的词。 黍麦、苗;顾德、劳;乐土乐国、乐郊;所直 这些对应词有无细微差别?这些差别对表现全诗主旨有无作用? 提示:“黍、麦、苗”这一组对应词有一点微小差别,“黍”指的是碾出的粮食;“麦”指的是长成的庄稼;“苗“则是刚出土的嫩苗。这表明这只大老鼠越来越贪婪,不仅吃粮食,吃庄稼,而且连未长成的嫩苗都不放过。“顾“,表照顾,顾及;“德”,表施恩;“劳”,表慰劳、犒劳;这表明奴隶

18、们要求解放的心情愈来愈迫切,对自身价值、自身权利的认识也愈来愈明确。先仅要求照顾,最后就要求犒劳了。 四、研读。比较伐檀与硕鼠,能否得出以下结论? 1.两篇都用了“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两篇都用了“重章叠唱”式,且所用方法完全一致。 伐檀第 15 页 3.因为都选自诗经中的“魏风”,故两篇的句式及语言风格基本相同。 4.两篇的主题基本相同,都表明了奴隶们反抗剥削,要求解放的心情。 教师明确:两诗都唱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都揭露了奴隶主剥削的本质,这种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揭示现实生活本质的创作方法叫“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即本单元所说的“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五、有表情地朗诵两首诗。 六、作业: 课外改写硕鼠为散文 七、教学反思: 1、学习古典诗歌、弘扬中华民族古文化。 2、在诵读与研究中品味含义。 3、学习赋比兴手法。 伐檀第 1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