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果蔬、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065280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果蔬、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福建果蔬、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福建果蔬、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福建果蔬、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福建果蔬、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果蔬、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果蔬、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福建果蔬、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期数: 2009年11期下 栏目:经济观察 作者:范水生朱朝枝张雪玉徐敏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 摘要:福建果蔬、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的重点区域在厦门和漳州两地,文章在分析厦、漳果蔬、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基础上,探讨了果蔬、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的特征和存在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福建;果蔬;食用菌;产业集群;发展 福建地处中南亚热带,热量充足、雨量充沛,适合多种果蔬生长,为福建省发展果蔬食用菌加工业奠定结实的基础。据统计,2007年全省果蔬食用菌加工业实现产值约255亿元,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6,位居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十大产业首位,其中果蔬

2、食用菌罐头总产量达60多万吨,总产值达50亿元,出口交货40多亿元,其产量、产值、出口量均多年稳居全国首位。厦、漳果蔬食用菌加工业的总产值突破180亿元,占全省果蔬食用菌加工业总产值的70.6,居全省甚至全国领先位置,两市果蔬食用菌加工产业集聚十分突显。该产业集群在资源供应、产品加工、品牌创建、质量检验、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一、福建果蔬、食用菌加工重点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一)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省内厦门、漳州两市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土壤肥沃,果蔬资源丰富。漳州是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中国绿色食品开发单列管理市,已建

3、设了水果、食用菌等八大农产品基地,水果、蔬菜人均拥有量居全国前列,食用菌总产量全国第一。厦门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基地和果蔬食用菌加工基地,该区域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完善的基础设施。 (二)有利的发展机遇 加快产业积聚,培育产业集群是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举措,已成为福建省“一项长久的产业政策”,并列入了省“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项目。在福建省首批的23个省级产业集群中,农产品加工业已确认2个省级产业集群,其中一个就是厦、漳果蔬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且为省级重点产业集群。随着闽台农业合作的升温,厦门、漳州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得天独厚。 (三)产业链的延伸与发展 在福建厦、漳果蔬食用菌加工业产

4、业中,为果蔬食用菌加工企业相配套的空罐、镀锡镀铬马口铁、纸质包装箱、塑料发泡包装箱及彩印已得到相应的配套。在35家产值超亿元和56家产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中,生产上述配套产品的企业分别有7家和13家。这20家骨干配套企业中年完成产值达23亿元,已占该产业总产值150亿元的16。产业链的配套趋于完善,满足了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需要。 (四)果蔬、食用菌产品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对产品的需求是产业集群产生的外部动力。从近年来的发展态势看,碳酸饮料的销售增长缓慢,而果蔬汁饮料口感好,富含营养,同时较好地保持了原果风味,深受消费者的欢迎,销售额直线上升,年增长率达30以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

5、景。福建省作为果蔬罐头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省份,市场发展潜力很大。 二、福建省果蔬、食用菌加工重点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一)福建果蔬、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特征 1、原料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原料基地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过程中始终处于源头和基础地位。近年来,福建省漳州、厦门两市共构建果蔬食用菌资源基地146片(其中漳州122片,厦门24片),基地总面积38万公顷,其中水果面积17万公顷,蔬菜面积14万公顷,食用菌基地面积1600万平方米。年产水果达200多万吨,蔬菜220万吨,食用菌18万吨。2004年提供集群加工的原料总产值约70亿元。 2、集群内加工企业集中度高,大型骨干企业规模大、带动作用明显。厦漳

6、果蔬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比较集中,分布于龙海市、漳浦县、龙文区、芗城区、翔安区、同安区等6个县、市区内,共有果蔬食用菌加工企业38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2家,产值超5000万元以上企业83家,产值超亿元以上骨干企业35家),年实现利税总额48793万元,年出口创汇达85亿元,产品出口率超过50。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35家骨干企业共完成总产值70.3亿元,占该集群总产值的46,骨干企业在集群中主导作用明显。厦门银鹭集团作为全国罐头十强企业之一,集团2007年实现总产值15亿元,销售收入13.35亿元,利税3650万元。集团由10家企业共同组建,在质量管理上,集团严格按照ISO9000-GB/T1

7、9002系列标准,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大力推行GMP、HACCP。在品牌建设上,该企业已成为福建省首批获得食品加工业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并有2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管理人才方面,集团现有员工3000多人,其中大中专以上学历600多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0多名,拥有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267人,专业研发人员近100人。产品研发上,集团十分注重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投资建立了大型科研基地,并不断扩充已有的专业科研队伍,不断推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产品。现有八宝粥、果蔬罐头、果汁饮料等系列100多个产品,其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3、集群技术创新成效显著、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趋于完善

8、。集群内共有24家企业已筹建企业研发机构,研发机构的建筑面积达32050平方米,投入研发设施仪器2690万元,从事研发的中高级科研人员达161人,集群研发成效显著,已有2家企业获中国驰名商标,3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11家企业获福建省著名商标,18个产品获目前福建省名牌。集群内共有19家骨干企业建成企业质检所,总建筑面积达4410平方米,制件所的设备仪器共投入2550万元,拥有中高级质检人员136人。集群内已有115家企业通过ISO9001认证;131家企业通过HACCP认证;53家企业获部级质量管理达标企业。 4、支撑项目多,发展后劲足。该产业集群规划到2012年总产值达550亿元。该产业集

9、群“十一五”间仅骨干企业已上报重点支撑项目67项,总投入达65亿元,新增产值约160亿元。这些项目是带动集群发展壮大的新动力源,是壮大产业集群的重要保障。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群内缺乏合作,集而不合。集群内加工企业绝大部分属于民营企业,普遍实行家族式管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权不清、决策随意,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知识等内在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制约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和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发展。 2、自主创新能力差,产业易大却难强。群内大部分企业加工技术与设备比较简陋,生产手段落后,生产效率低,发展后劲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所占比重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为数就更少,产品科

10、技含量低、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3、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经验及相关方面的准备不足。一方面,企业在反倾销方面经验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福建省有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相关认证工作滞后,缺乏与国际标准和进口国的认证标准的接轨,企业不能很好地按照国际市场的标准组织生产,导致部分农产品出口屡遭退货。 4、政府与中介机构未尽其能,作用有待充分发挥。一方面行业协会尚处于初始发育阶段,另一方面政府的协调力度也非常有限。突出表现在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各行其是,使得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以及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 5、集群加工企业资金缺口大,贷款难

11、度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收购农产品资源季节性强,集中用款量大,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卖出,贷款进厂的周期长,企业所需的周转资金量大,不少企业拥有大量出口定单,但由于资金缺口,无法承担定单,已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三、增强福建省果蔬、食用菌加工重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多元的融资机制 除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外,还要进一步增加和拓宽国家信贷,给予低息、无息贷款的优惠条件;出台利用外资、社会和私人资金发展农业科技产业的优惠政策;扶持农业科技投资风险基金;并有专项经费扶持农产品加工科技投入,安排专项经费支持一批集群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允许国外风险投资基金进入农业科技型产业领域

12、等。 (二)合理发挥政府职能 一是在构建产业集群总体思路下,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农业集群,使引进的项目本土化。二是用优惠的政策引导对农业群集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投资来提供企业发展的硬环境;并在技术创新、企业融资、土地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专门的支持政策以营造适合集群发展的软环境。三是建立农产品的质量控制体系政策,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来制定质量控制体系。四是搭建平台,促进企业与企业、企业家间的沟通,加强有利于实用技术的扩散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建设。 (三)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协同竞争

13、 通过政策、项目、财税等手段,加大对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的投入,使本地企业间建立学习和交流机制,增强企业之间的“信任和承诺”,实现企业之间信息、资源、融资以及销售渠道的共享,促进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借助外部因素和寻求合作伙伴进行整合弥补,增强企业应对竞争的能力。企业通过协同竞争,取长补短、分散风险、增强整体实力,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提高整个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四)健全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体系 大力培育发展行业协会,以行业自律、反倾销诉讼、产业信息、对外协作、招商引资、职工技能培训和营销联盟为重点,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开展统计、培训、招标、

14、名牌认定、行业质量标准制定等工作,向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发展产业集群所需的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的创业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体系;完善集群中间产品市场体系,强化相关融资网络系统和拓展外销网络。 (五)及时构建集群公共服务平台 1、市场营销平台。扶持新建和升级改造一批专业市场,培育一批以优势主导产品为龙头、辅机辅料等相辅相成、集供应商和销售代理商为一体的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支持为产业供应链配套服务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企业营销联盟工作的力度,推动企业从单一产品营销向区域营销和行业营销转变。 2、集群科技创新中心。建议在银鹭

15、集团内成立集群科技创新中心,从而提高集群创新中心规格、档次。 3、集群科技市场信息网络中心。建议在漳洲市乡镇企业局万家企业上网工程内成立集群信息网络中心,以福建省经贸委信息中心为主,漳洲市经贸委、漳州市乡镇企业局万家企业上网工程共同配合组建。 4、银企合作服务平台。建议以福建省经贸委中小企业处为主,轻纺办配合,建立该服务平台。每年组织一次银企合作洽谈会,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切出一块集中扶持该集群的贷款,对集群内的骨干龙头企业,及拥有出口定单多的企业给予优先支持。 5、集群物流中心。建议由漳州市人民政府、省经贸委及集群骨干企业研究成立,由省经贸委商业发展与市场建设处协调。 6、应对绿色壁垒协调机

16、构。建议列入省工业产品标准质量管理联席会跟踪服务项目,共同研究成立集群协调分机构。 (六)培育文化底蕴 集群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集群创新不仅来源于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要素的有效供给,更重要的还来源于创新的产业气氛。这种产业气氛一旦形成,就具有难以模仿和复制的特点。在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应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鼓励企业之间进行交流,努力培植敢冒风险、诚信合作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文化,形成一种勇于接受新事物、追求自我价值的创业文化氛围。 (七)加强与学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 充分利用福建每年的“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争取从2006年起每年开设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对接馆,把全国各大专院校研究所的先进技术工艺、项目成果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接,也把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技术、工艺要求及研发项目意向和大专院校、研究所对接,实行研发、生产部门的双向对接,把产学研结合推向新层次。 本文为福建省科技厅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8R0011。 (作者单位:范水生,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作者为副教授、博士;朱朝枝,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作者为通讯作者、教授;张雪玉,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徐敏,福建省经贸委中小企业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