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070922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与读后感 樊子悠 这是一本我看了之后爱不释手,并且向身边人强烈推荐的书。被称为神作不是没道理的,很少遇到过让我在短时间内反反复复,看了又看,划了又划的书。 书虽然很薄,可是知识点之密集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即使你完全不同意书中的观点,你也必须承认看他的书能长很多见识。 对于汉唐为何而强,明清为何而颓的分析非常到位,所谓的黑暗专制并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的,可能更多有当时人的妥协平衡与无奈,能够体会到钱常说的对古人常保留一丝温情和敬意背后的深意。 严格说起来,钱穆是经学家,而不是专业的史学家,这本书难免会有史料上的未及之处和漏洞,我们

2、看个总体的分析就好。 从分权和集权的角度 大体的趋势是地方权力逐渐向中央集权的过程。 汉代的地方政治制度可能是最优秀的,地方大员和中央官员在待遇和地位上都基体上平级。 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则比汉代要更*化一点,地方权力开始减弱。表现在地方大员的下属也必须由中央安排。 宋代开始向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靠拢,地方官员的权利也进行了分拆,削弱地方财政。 明代则更加集权,地方官员的权利进一步分拆细化,进一步削弱地方财政 清代因为是部族统治的缘故,将集权发展到了极致。 当然分权也不一定是好事,带来的后果也很严重,就是中央一旦衰弱,就无法控制地方的豪强化,进而反过来下克上,造成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乱象。宋代也

3、是总结了这个教训而进行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好处在于使得地方衰弱,无力对抗中央;但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却难以形成凝聚力,一旦中央*被击破,基本上就是国家的整体灭亡。 当代商业上可以参考中国移动在各地分公司权力大的时候,展现出的活力和创新力,以及在权力回收总公司后,展现出来的官僚化和迟缓化的表现。 从皇权和相权的角度 大体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最后完全吞并相权的过程。 汉代的皇权相权是共治关系,甚至相权在实权方面更多,管得也更多。 唐代相权开始削减,从个人负责制,拆分为三个衙门的委员会形式。 宋代相权进一步削弱,没有兵权、财权、用人权和监察权。 明代取消了名义上的宰相,要行使宰相的功能则成为了权臣

4、才敢做的事,皇帝只依靠内阁这种秘书处来办公。 清代在内阁基础上增加了军机处,实行皇帝政务不公开的秘密政治。 中国的皇相两权,比较类似董事长和CEO的关系,创始人需要有能力的人才为自己和子孙后代服务,然而要担心的是,权力放出去以后,还怎么保障自己和子孙后代的权力。 田代姜齐的故事并没不是孤例,历史上相权到达了顶点的最著名事件,是有名的穿越者王莽。当代商业上可以查看国美电器的黄光裕和陈晓的故事。 从经济的角度 经济的问题比较复杂,大体趋势是从一开始的力役、兵役、土地税都要交纳,逐渐变为只有财役税收统一的形式。 汉代税收较轻,有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长时间免收田租的时代,需要全民服兵役、力役,可以通过付

5、钱回避服役。不过国家对人民的责任不多,民间经济也更自由。 唐代的租庸调制是力役、财税都要缴纳,不过总体税比汉代更轻。并且国家对人民责任更多,比如土地政策上的计划经济,后来转为两税制,变为自由经济。 宋代将五代时期力役、财税都交纳并严重毁灭地方经济的差役法,改为花钱消灾的免役法,从此中国人再也不用服力役了。兵役制度采用了以终身雇佣形式的募兵制. 明代从一开始的依据人口统计的土地统计的财税制度,走向了只收田赋的一条鞭法,不过收银不收粮的形式,让人民还要受到商人的再次剥削,而国家也因为银本位的制度而造成国家资源被西班牙掠夺。兵役则采用了唐代的府兵制. 清代的经济钱穆没有说,我觉得可以一说的有康熙的永

6、不加赋这样的理想主义政策,雍正的火耗归公、养廉银这样的现实主义政策。 从力役、兵役、财役都要交纳,向只有财役税收这样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古代的通信水平落后,兵役、力役需要精密的人口管理统计,需要长时间付出极大的精力物力和人力,所以最后都转向了相对简单的土地税收形式。而长期只收土地税又会让力役、兵役再次开始征收,导致人民压力越来越大。 而土地买卖的自由化则会造成大量的土地兼并,加上人口的增多,工商业的不发达,当生产力和人口关系达到临界点的时候,古代人类难以摆脱的马尔萨斯陷阱就会一次一次的重来。 从人才选拔的角度 大体趋势是从贵族、大族垄断向门第,再向全民开放;从推举到考律诗到经义,再到考八股文。

7、汉代人才是选举制度,比如地方推举,官员推举,举孝廉等形式。 唐代中国人拥有了考试的科举制度,把进仕之路向全国人开放,但依然以门第为主。 宋代门第势力已经衰落,科举制度真正的走向了全国人。 明代整合了宋代考经义不够严谨客观的事实,开始考变相的律体经义八股文. 清代出于异族统治的需要,在考试上为满族等统治民族增加了更多的名额和更简单的上升渠道。 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世界上的很长时间都是非常先进的,而且也是中国的政治官场中少数几乎没有贪污舞弊的,这样的制度保证了最优秀的人能进入*机构。不过成功模式被人为的的单一化,也造成了最优秀的人不愿进入工商阶层等其他空间。 读后感 1、政治制度离不开当时的人事,

8、脱离了人的动机这个关键,制度就只是单纯的条条框框。 2、政治制度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凭空消失,各个时代的制度之间,各个制度都有潜在的联系和交织。 3、看上去很好的制度也有变坏的一天,看上去很坏的制度在设立之初往往也来自于良好的用意,因为整个世界都是在不停变化的,不要以现代人后世所处的世界准则来抹杀已往的历史。 4、决定制度的关键是文化,决定文化的关键是民族,决定民族的关键是生活习惯,决定生活习惯的是作息,决定作息的关键是自然环境,决定自然环境的是地理。所以制度的决定一定是受到了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5、对历史和过去带着一些敬意和温情,一个时代的人只能做好一个时代的事,而人类是一代踏着一代的肩膀才站立起来的,不要因为有过黑暗的部分而将整个历史都全部抹杀了。这也是我不喜欢黑格尔和他的门徒们用国外的单一角度对中国历史的负面评价的原因。 最后再以钱穆的话作为结尾 我们不要说中国民族衰老了,它的文化不行了,那些空洞话。我们要分析那时的具体事说,换言之,我们要找出历史材料,来说明当时究竟失败在那里。 不要以时代事实取代历史事实,历史事实纵然有过失但总有其当时的存在意义,万不可将历史之过失全盘否定。只有学习得,借鉴失才能对当下改革有积极意义。 看到这些话,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真真切切的能感受到大师在主流的民族虚无主义下的执着和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