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病句(1).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081648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改病句(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修改病句(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修改病句(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修改病句(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修改病句(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修改病句(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改病句(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修改病句修改病句 近几个月来,我市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创建文明城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人们的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城市周围的环境也得到了改变,街道更加整洁了,道路更加宽阔平坦了,树木花草增多了。上级领导到我市检查后,都给予了充足的肯定。如今,我市的面貌真是改头换面了。 答案:近几个月来,我市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人们的意识普遍得到了提高。城市的环境也得到了改变,街道更加整洁了,道路更加宽阔平坦了,树木花草增多了。上级领导到我市检查后,都给 予了充分的肯定。如今,我市的面貌真是焕然一新了。 老山界课内阅读 1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

2、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2“不要掉队呀!” 3“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4“我们顶着天啦!” 5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6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7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8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

3、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9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1.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第一次写“火把”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第二次写“火把”突出了_的山势。 2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他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 第一次_ 第二次_ 3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门的喊声笑声,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_ 4.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陡山高试举例说明? 5.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的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 - 6上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从多个角度描写

4、“半夜”从_觉角度突出夜之_, 从_觉角度暗示山之_,从觉角度反衬夜之_. 7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 _ 8.1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6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_ _ 参考答案 1.比喻 火把多, 长 陡峭,严峻 2表明山势陡峭,山路险峻,爬山艰难,也显示了红军指战员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 再写火把,描写细致、生动。说明山是十分陡峭险峻。 3渲染了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斗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4“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

5、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表明山势陡峭,山路险峻,爬山艰难。“一直连到天上”显示了老山界的高峻,也显示了红军指战员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 5“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看出红军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6视觉、深、视觉、高、听觉、静 7“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

6、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8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人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7、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选文第1段写景作者调动了人的哪几种感官来描写的?请分别举一例说明其作用。 _ _ 2、选文第一段中划线句描写了山谷夜晚的声响,似乎有点矛盾,说说你对该句的理解。 _ 3 用声音来衬托安静,是作者写景的手法之一。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因为某种声音而显得周围环境的宁静,试举一例加以描述。 _ _ 4 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_ _ 5.上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从多个角度描写“半夜”,从_觉角度突出夜之_,从_觉角度暗示了山之_,

8、从_觉角度反衬夜之_。 6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_ _ 参考答案 1视觉:“天上闪烁宝石”“黑的山峰一口井”,写山高;听觉:“耳朵里有在澎湃”,写幽静;触觉:“才觉得寒气打着颤”,写寒冷。 2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洪大;有的声音,分明起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等,混杂一起,变化万端,引起人的种种联想。 3.如蟋蟀的

9、鸣叫反衬出秋日夜晚的宁静。 4.“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5 2.感 寒冷 视 黑,大 听 ,静 6“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晏子使楚 第一部分: 1解释

10、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晏子将使楚 使: (2)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谓: (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习辞: (4)王曰:“何坐?” 坐: (5)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 (6)晏子避席对曰 避席: (7)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 (8)吏二缚一人诣王 诣: 2解释以下虚词意义用法。 (1)楚王闻之 之: (2)何以也 以: (3)缚者曷为者也 曷: (4)齐人固善盗乎 固: (5)人楚则盗 则: 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 1谓左右曰 古义:_,今义:_。 2其实味不同 古义:_,今义:_。 3寡人反取病焉 古义:_,今义:_。 3.解释下列句子中3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 之: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11、 )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为: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缚者曷为者也 其: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翻译以下句子。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寡人反取病焉。 9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10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 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

12、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为 ,把“淮北”比为 ;把“橘”比为 ,把“枳”比为 。 _ 2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 _ _ 3从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一个人

13、? _ _ 4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5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6文中晏子与楚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晏子: 楚王: 参考答案 1(1)出使(2)对说(3)善于辞令(4)犯罪(5)到去(6)离开座位(7)戏弄(8)捆绑 2(1)代这件事(2)用(3)同“何”(4)本来(5)就 1古义:指近侍;今义:左和右两方面。 2古义:它的果实;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古义:辱;今义:疾病。 之: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这件事,指晏子将使楚 )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为: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缚

14、者曷为者也 其: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翻译以下句子。 (1) 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2)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3)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4)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能使百姓擅长偷盗吧? 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我反而自讨没趣了。今天将要来楚国,我想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齐国人本来喜欢偷盗吗? 1今天将要来楚国,我想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齐国人本来喜欢偷盗吗? 2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

15、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的发难。 3晏子是一个善于辞令,机敏过人的人。 4、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 5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6楚王狂妄愚蠢;晏子机智灵活。楚王兴师动众,却显得心劳舌拙,不堪一击;晏子单枪匹马,却具有千钧之力,所向无敌。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912题。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冯 云 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

16、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

17、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

18、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9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 10“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 答: 11第

19、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12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 答: 9、谈了三个方面:从碳足迹谈什么是低碳生活;个人日常生活可以减少碳排量,选择低碳生活;面对高碳生活应利用碳中和进行补偿,降低碳排放。 10、两个“更多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它强调了与生产棉布衣服相比,生产化纤衣服将带来更多的碳排放。说明了生活中通过选择衣服也可以选择低碳生活。 11、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方法。运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说明了生活中个人是可以选择低碳生活的;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让人们更具体,更明确地知道了那一种烹饪方式更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中有效地选择低碳生活 12、高碳生活是无法回避的,必须正视,因此写高碳生活是对前面低碳生活内容的补充,使文章内容更加全面、完整。高碳生活通过补偿可以降低碳排放,因此谈高碳生活有助于加强对“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这一认识的理解。 杨绍晖 初二三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