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06066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刑法修正案(八)及相继出台的关于社区矫正工作一系列规范性法律文件,明确规定了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以及裁定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正式确立,初步形成了现有的监外执行检察和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体系。一、基本现状及突出问题 、联席会议未形成制度化。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每年定期召开一次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牵头,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参加的联席会议。达不到联席会议所规定的要摸清监外执行罪犯基数、各部门信息互通、机制通畅、提出建议的效果。如监狱、公安机关、看守所交付执行不规范,

2、人民法院判决书等法律文书送达不及时,人民检察院监督不到位,社区矫正法律政策更新掌握不细,社区矫正水平停滞不前。 脱管失控人数较大、时间较长。全年脱管失控65人,占监外执行总人数的16%,脱管失控人数较大;百分之八十以上监外罪犯脱管半年以上至一年,脱管时间较长。 职务犯罪脱管现象较严重。职务犯罪监外执行罪犯脱管失控人数达13人,占脱管失控人数的20%。其中一名脱管失控是县处级缓刑人员,至今未纳入社区矫正,造成刑罚执行不平等的影响。 矫正力量严重不足。全县24个乡镇司法所,有近半所人员少,矫正力量不足,因而大部分矫正人员只是建立了矫正档案,监管、教育、帮教、改造措施落实存在很大漏洞。 矫正机构基础

3、薄弱。由于基层所经费保障不够,绝大多数基层所没有对矫正人员组织学习和参加社区公益性劳动。异地矫正有规定但未实行。矫正人员外出打工的较多,由于异地委托矫正法律程序不明确,造成矫正人员的矫正费用增大,同时也加大了矫正成本。更是导致脱管、漏管因素之一。监外罪犯减刑程序没有启动。社区矫正人员符合减刑条件而没有达到依法减刑。历年来没有启动减刑程序,也不清楚减刑程序的法律规定,监外罪犯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护。监外罪犯应当依法收监而没有收监。历年来没有启动收监执行程序,也不知道如何启动收监执行程序。对那些违法犯罪的、脱离监管二次经警告拒不改正的、受到治安处罚仍不改正的、保外就医期间拒不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的

4、、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逝后刑期未满的等种情况,没有依法收监,严重影响刑罚执行的严肃性。 矫正人员入矫措施不规范。对入矫人员缺乏督促入矫措施,没有与公安派出所加强和规范入矫协查和通报制度。普遍形成误区即对入矫人员建档必须见人和见材料缺一不可的片面认识,因而造成了见档不见人或见人不见档的脱管失控现象时有发生。二、形成原因及缺憾 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缺憾,究其原因主要是: 组织领导重视不够。长期以来,关于监外执行罪犯的管理一直是困扰政法各部门的难题,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新型的刑罚执行法律制度,虽然法律框架不完善,但基本雏形已形成。各级领导的重视是搞好社区矫正工作关键所在。应改变那些“重社会效果,轻法

5、律规定”的认识上的偏差。党委*要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评价体系中,要把社区矫正工作摆上党委*工作的议事日程,消除那些认为社区矫正工作就是把矫正人员建立了档案就完事的误区,从而推进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稳步发展。矫正人员执法理念不高。个别基层司法所 “重建档,轻监管”,加上工作任务重、警力不足,对监外罪犯矫正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抓得不实,有的甚至将监管帮教工作认为是乡、村基层组织的事,敷衍塞责。 法律文书传递渠道不通畅。司法机关负责收发监外罪犯法律文书的部门不明确,有时由县级矫正办收发,有时由基层司法所直接收发,造成文书传递不畅;由于法院在传递法律文书时采用邮寄的方式,造成档案传

6、递不及时,出现见档不见人或见人不见档的现象时有发生。 监外罪犯被判缓刑接受矫正告知制度不健全。刑法第七十五条、第八十四条对监外罪犯监管有明确规定,但是由于没有建立告知制度,造成某些罪犯被宣告缓刑后,不知道应当遵守哪些规定,出监后擅自外出,导致长期脱管;一些监外执行罪犯把监外执行错误地认为是刑满释放,长期外出务工经商。尤其是职务犯罪监外罪犯,囿于认识上的误区,只要缓刑期满,别人不知道,就可保留公职。 接受检察机关监督意识不强。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接受人民检察院监督,牢固树立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教育监管与帮助保护并重的社区矫正观念。不能因为目前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具体程

7、序没有明文规定,就忽视了法律对社区矫正的监督。刑法和刑诉法虽然赋予了检察机关对刑罚执行进行法律监督的职责,但相关规定比较原则,尤其是对社区矫正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督方式和刚性监督惩处措施,使得监督流于形式,影响监督效果。 三、对策与建议 社区矫正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社区服刑人员教育转化为遵纪守法的公民,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必要改进检察机关传统的监督方法,探讨社区矫正刑罚执行活动法律监督方式;有必要探索适合我县社区矫正刑罚执行活动的新方法、新路子。 以党的领导为宗旨,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即以政法委牵头、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

8、处理本地区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督促协调本地区社区矫正的各项日常工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有力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以社会创新为契机,探索社区矫正监督新机制。政法各部门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依法监督,规范监督,理性监督。在监外执行、刑罚变更执行和社区矫正工作中应当建立工作联系制度。政法各部门每年年初召开联席会议,总结上一年工作,部署新的一年工作,具体事务由检察机关监所部门和司法行政机关相关业务部门协商办理。建立联席会议的长效机制。 以现行法律为依据,创新切实可行的监督办法。以法律为根据,立足检察监督职能,对法律文书送达、交付执行、

9、减刑、收监、保护监外执行罪犯的合法权益等法律监督程序制定加强和规范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实施意见、减刑、收监工作制度、检察官约见矫正人员谈话制度、巡回检察制度、社区矫正检察联络员工作制度等,明确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相关办法,矫正工作流程,夯实监督工作基础,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检察监督,督促有关部门严格执行各项相关矫正规定,确保社区矫正对象不发生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等问题,杜绝重大监管安全事件的发生。 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建立社区矫正信息沟通机制。即设立矫正对象信息网络中心,沟通检察机关、法院、公安、司法机关和社区矫正机构,全面掌握矫正对象信息和矫正状况,为社区矫正实施动态化监督奠定基础。要建立公、检、法、司

10、、监狱、看守所及社区矫正组织机构之间的工作衔接机制,如:做好法律文书的送达和有关情况的通报,相关机关在向社区矫正机构送达相关文书的同时,另行抄送一份送达检察机关备案等,及时交换和沟通信息,畅通社区矫正中的信息沟通渠道。 以刑罚执行变更为重点,加强社区矫正程序的监督。加强对社区矫正中的交付执行、执行变更、执行结束等矫正程序的监督,确保社区矫正程序合法、手续齐备。交付执行环节重点监督对监外罪犯的交付执行及交付执行的法律手续是否合法、完备,特别要防止因法律程序衔接不够而发生脱管、漏管现象;执行变更环节要重点监督执行机关是否对违反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的矫正对象予以惩戒,是否对丧失监外执行条件的矫正对象及

11、时予以收监等;执行结束环节重点监督执行机关是否对执行期满应当释放、解除管制、恢复政治权利等,切实保障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 以预防职务犯罪为主题,加大社区矫正主体法律监督。督促矫正机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办事,以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要防止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在社区矫正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非法拘禁,刑讯逼供及贪污受贿行为发生。构成犯罪的,检察机关将严肃立案查处。 以构建社会和谐为载体,强化社区矫正措施法律监督。一要对执行机关是否及时建立帮教组织、建立管理矫正档案、落实日常监督管理措施,以及对出现监外脱管漏管问题是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等进行监督。二要依法维护社区矫正对

12、象的合法权益,对于社区矫正执行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中的侵权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三要对发现的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等情况及时提出检察意见或建议,督促及时予以整改。 以教育管理帮扶为主线,拓宽监督延伸视角。要把监督的视角延伸至矫正前对剥夺政治权利、管制、缓刑、假释和监外执行的适用过程,即赋予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权。即将实行的我省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暂行办法中的社区影响评估意见书进行法律监督,提出检察意见。 、以监督职能为核心,强化检察机关履行职能方式。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社区矫正执法活动违反法律规定,可以区别情况提出口头纠正意见、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者检察建议书。督促纠正、整改,并将纠正情况告知人民检察院。除了发出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还应行使职务犯罪立案侦查权,加强对社区矫正主体的法律监督。 总之,应以党的组织领导为主线,通过政法各部门协同作战,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主动参与,把我县社区矫正工作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