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意象意境.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19256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象意象意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物象意象意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物象意象意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物象意象意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物象意象意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物象意象意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象意象意境.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物象意象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物象、意象、意境在诗词中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分别起不同的作用。 一、物象和意象 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诗人在写作时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化物象为意象。 如: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1 凉! 在短短的四句用了六个含秋的意象,由花儿枯了,到草儿黄了,到天又黑了,夜又深了,秋风紧了,秋雨滴落了,秋天一日比一日凉了,由秋衰败写出了心的惨淡。秋风秋雨相伴着守在长夜孤灯窗前的人儿

2、,秋凉如许,人何以堪! 这四句写秋夜的景色和离人的情绪,以景衬人,借景抒怀,从而点明了秋窗风雨夕的题意,主体形象的凄凉、孤独、悲伤之情被这些叠加的意象渲染得淋漓尽致。 如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2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3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

3、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4 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

4、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5 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是一个物象。但当诗人把它写进诗词中,它就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成为6 诗词中的意象。李贺在致酒行中写

5、道:“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诗句中的“柳”已赋予了对“主父”的深切思念之情,因而是一个意象。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则给人一种清新嫩绿的感觉,写出了京城春色之美,人情之温暖,反衬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寂寥,流露出作者对朋友前往安西前路难行,未来难卜,环境寂寞的忧心。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7 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译成散文意思就是: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这是

6、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8 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 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篇充满着人性的美。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诗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

7、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9 “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同是一个“柳”,借以抒发的情感不同,则意象的使用与组合手法也各异。 “竹”也是一种客观事物,它在诗词中也会带上作者的主观情感而成为意象。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中的意象“竹”象征不畏逆境、坚强刚劲的君子风范。 在诗词中,同一个物象往往可以10 构成情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如由“蝉”构成的意象,在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

8、,赋予了“蝉”一种离愁别绪;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中,诗人借蝉自喻,寄寓思乡思亲之情;而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中,则把蝉当做高贵圣洁的象征。由“酒”构成的意象,在岑参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琶琵与羌笛”中,具有惜别的意味;在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这意象饱含愁绪;而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则是借酒来抒发功业难成的苦闷。同一物象,由于融入了不11 同的情志,所构成的意象就会不相同。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也可以把其他物象的特点转移到某一物象上来。如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9、”,就是用夸张的手法夸大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和黄河水的气魄。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则把本是不能动的“心”系在了孤舟上:“愁绪”本是抽象的,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赋予“愁绪”水的特征,可以流动,滔滔不绝,使“愁绪”12 变得具体可感。 由此可知,物象是意象的基础,意象是物象和情感的有机统一。从物象到意象,要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是作者的艺术创造。 二、意象和意境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细小的单位。 如杜牧泊秦淮的首句“烟笼13 寒水月笼沙

10、”就构成了一种意境:对幽缈凄清的感伤。朦胧的烟雾笼罩着寒冷的秦淮河水,冷冷的月光覆盖着水边的沙岸。诗句中有四个意象:烟、水、月、沙,它们由两个“笼”字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群,画面凄美而迷蒙,衬托出诗人凄凉哀伤之情。杜牧这句诗的意境,就是借助这些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句子也构成一种意境。其中有萧瑟清冷的旅愁,也有温馨、闲适的向往。秋日的郊野,14 几根藤蔓半死不活地攀援着,黄昏时节, 一只乌鸦停留在一棵老树上,仰对着远方发出几声揪心的鸣叫。不远处,有一个有着小桥流水的村庄,村

11、庄上空飘着缕缕炊烟,就在这时,一个流浪汉骑着一匹瘦马,在古道上艰难地蹒跚着。这三个句子中接连叠加了九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其中前三个意象和后三个意象有苍凉萧索之感,暗寓游子浓重的凄凉孤寂之情怀,中间三个意象含有幽静、温暖的情调,反衬出游子思乡,倦于漂泊的愁绪。这三个句子的意境,正15 是借助这些饱含作者情感的意象才得以形成。 总之,物象、意象、意境三者各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一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一是诗词的艺术境界。但它们之间又有联系:物象是意象的基础,意象构成意境,三者共同为诗词的表情达意服务。我们只有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正确鉴赏诗词,准确地把握诗词的主旨。 附: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 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