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自制教具 创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22051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发自制教具 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研发自制教具 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研发自制教具 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研发自制教具 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研发自制教具 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研发自制教具 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发自制教具 创新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研发自制教具 创新教学设计研发自制教具 创新教学设计 用自制动能势能演示器设计动能 势能 机械能 新课教学 动能 势能 机械能是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机械能和内能一章的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有关于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的“模拟打桩”和认识“弹性势能”的共三个活动,分别使用了斜面、小车、木块;水槽、沙子、四条腿的小桌、不同质量的砝码;硬纸片、橡皮筋、弹簧、木板和铁球等实验器材。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因为一节课要同时带入课堂的器材多而繁杂,另一方面教材所设计的实验往往也只适宜做课堂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和学生的参与率并不能得到保证,从而导致编者的创意虽用心良苦,

2、教学的实际情况却总是差强人意。 为了消除这样的烦恼,我们用一套自制的教具贯穿了整节的教学内容,而且自始至终确保学生主动参与,较好地克服了课本教学设计的遗憾之处。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能量的概念,了解判断物体能量大小的基本方法; 2.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影响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和动能大小的因素; 3.进一步了解“控制变量”和“转化”思想在物理探究过程的应用,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教学重点 理解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运动的速度 教学难点 控制变量思想和转化思想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运用 教具准备 自制教具一套、多媒体课件一份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3、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 境 分发器材后,行间与学 生交谈 弹出课题动能 势能 机械能 导入新同学们好!请看屏幕,课 你能说出这三幅图中的 物体分别具有哪种能量 吗? 复习功的两个必要因 素,提出新问题:能量 和功有联系吗? 进行新播放撑杆跳高、打桩机课 工作、子弹射穿鸡蛋的 剪辑视频后并择机暂停 镜头,帮助学生梳理思 路,引出能量概念并简 介单位等相关知识 指导学生选取器材探究 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 素 播放视频最美妈妈 引入重力势能话题,并 开始指导学生探究重力 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 关 结合新闻事件用相关知 识评价“高空抛物”的 危害 观看视频组合 观看图片结合老

4、师提高,思考并回答问题 利用课前准备时间融洽师生关系,了解学情。视频把学生带入课堂问题情境 温故以知新 观看视频,和老师共同分析功和能之间是否有联系,形成新的认识 按照老师的示范和要求进行探究 概括并叙述结论 F 柱体 应用举例 弹簧 图1 柱体 进行探究, 记录数据, 讨论交流后 概括实验结论 铁夹 应用举例 小球 引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学习知识 经历探究过程,巩固控制变量思想在探究过程中的应用,学习运用转换思想探究物理规律 学用结合 体现实验器材设计的巧妙性,启发学生善于开发身边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图2 观看、思考 根据动能的定义,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想 思考1怎样使小球获得一定

5、的速度? 思考2通过观察比较什么判断小球的动能大小? 设计记录表格,并根据图3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完善表格,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和现象 观看同伴表演,与自己的做法进行比较 小球 柱体 铁夹图 3 概括结论 思考并运用动能知识解释 课堂巩将课本动能实验和模拟结合探究得出的结论回固 打桩实验改编成填空题答问题 进行巩固练习 布置作播放惊险刺激的过山车思考、联系 业 视频,指导学生思考它运动过程中速度、高度的变化 二、教学反思 播放“汽车安全碰撞试验”视频 提出问题: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指导学生设计记录表格,巡视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指名学生到讲台展示实验过程 指导概括结论时要强调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

6、 播放限速提示与标志 生活无处不物理,学好物理意义重大,并引出对动能的探究活动 猜想应有依据 用上面的实验过程启发学生,巧设台阶,降低坡度 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和转化思想在探究活动中的运用,理清思路,学习方法 学生教导学生 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得出合理的结论 巩固自己在实验中形成的正确认识 回归课本 为下节课讲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打伏笔 本教学设计中,我们将“探究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的活动前移,把“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安排在三个探究活动的最后,不仅有利于对活动时间的把握,而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真可谓一举多得。另外,自制教具的合理使用,也真正激发了学

7、生参与探究的愿望,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器材能较好地满足了控制变量的要求有效地破解了本节教学中的方法难点。 除了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外,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本器材向学生演示、讲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具体办法如图所示,学生也能较好地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且能说明由于摩擦阻力的原因,小球每次上升的高度都会逐渐降低。 实际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实验仪器的使用常常有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但却忽视了对这些认识和评价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通过这次的课改探索,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教材、教法、教学辅助手段等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但是,我们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把观点当成办法去实施、当成课题去研究、当成问题去解决,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会不断走向成功,走向完美。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轨道放置不够稳定,对此,我们还将对其不断改进,力争制作出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实用教具,服务于更大范围的实际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