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31158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财政与金融教案 第一章 财政概述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掌握财政的概念及财政的一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及财政的三大职能,了解财政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及财政产生与发展,本章的重点为财政的概念及财政的一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和财政的三大职能,难点为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和财政的三大职能。 第一节 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教学目的要求: 1、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2、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财政的概念 2、财政的一般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传授新课: 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财政

2、现象 1、财政收入 征税发行公债,国库券交纳各种费用 2、财政支出 工厂,矿山,铁路,农业建设。 军队,警察,国家机关,学校科研,医院,文化团体 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下岗人员。 3、从财政现象看,财政是个分配问题,与国家收支活动密切相关。 财政问题 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 国财政收入比重适度。 解决“公平税负,合理负担”,加快税制建设,以及税收体制。 合理安排名项财政支出比例 在国债问题上*应采取的措施。 二、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财政的概念, 指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的分配。 财政的一般特征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

3、。 财政分配以国家为前提。 在财政分配中,国家处于主动,支配地位。 财政分配是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集中性分配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 对剩余价值的分配 对用于劳动力再生产部分V的分配 对补偿价值的分配。 对国民收入的分配 对社会产品的价值的分配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1、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内容 保证国家职能的需要 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 半社会公共需要 2、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 由*集中安排的公共需要。 无差别地由社会成员共同同享用,不具排他性。 享用的产品和服务项目无偿的 来源只能是剩余劳动,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 4、财政体现特定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这种分配方式不仅以财产

4、占有为依据,更主要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依据。 2、财政体现着性质不同的分配关系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与现实生活中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作业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我国财政是公共财政 3、我国财政是公共财政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我国财政是国民经济财政 2、我国财政是公共财政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财政的概念 2、财政的一般特征 传授新课 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资本主义国家 特点:取之于民,用之于已 实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和资产阶级统治 社会主义国有

5、特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实质:鲜明的人民性 二、我国财政是国民经济财政 我国财政是具有生产,建设性特征 用于生产建设,主要是经济建设和发展科教文工等各项事业并承担大量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生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活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 我国财政具有宏观调控特征 1、财政对社会经济运行状况实施宏观调控,以调整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2、调节社会财富在不同成分的分配,不同生产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配。 3、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三、我国财政是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的概念 国家或*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或模式。 1

6、、财政收入来自公共。 2、财政支出用于公共。 3、*职能转向公共。 4、社会公众意识发生变化。 我国财政为何是公共财政 1、市场失灵决定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市场失灵的表现。 公共产品 外部效应 垄断 收入分配不公 经济波动与失衡 信息不充分 2、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盈利性财政具有“公共”性 非盈利性财政是由“公共选择”的,满足“公共需要”的,为公共提供服务。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 作业: 第三节 财政分配与经济的内在联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财政分配与经济改革关系 2、财政分配与经济规模,速度,效益的关系。 3、财政分配与生产,交换,消

7、费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财政分配与经济规模,速度,效益的关系 2、财政分配与生产交换,消费的关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我国财政是公共财政 3、我国财政是国民经济财政 传授新课: 一、财政分配支持经济改革开放 财政分配支持经济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后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 2、对国有企业改革,财政从减收和增支两方面支持 经济体制改革决定财政分配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统收支的财政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分级财政体制 二、财政分配与经济规模,速度效益的关系 1、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效益决定着财政分配的规模和速度 经济发展

8、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财政分配的规模和速度,这是一般规律和总的趋势,但经济效益是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财政分配制约经济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 第一,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制约经济发展规模。 第二,通过确定财政投资中的投资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影响经济发展规模。 第三,通过财政信用筹集社会资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财政分配与生产交换,消费的关系 财政分配同生产的关系 1、生产决定财政 1)生产的成果决定财政分配的对象 2)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着财政分配的水平 3)生产的部门结构决定财政收支的结构 2、财政分配制约的生产 1)财政资金积累的规模和资金的使用效果制约着扩大再生产的规模

9、和速度。 2)财政分配结构制约着社会生产结构 财政分配同商品交换的关系 1、商品交换制约财政 2、财政制约商品交换 财政分配与消费的关系 1、财政制约的消费 2、消费影响财政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财政分配与经济改革的关系,财政分配与经济规模,速度,效益的关系,财政分配与生产交换,消费的关系。 作业: 第四节 财政的职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配置资源的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配置资源职能 2、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财政分配与经济改革的关系 2、财政分配与经济规模,速度,效益的

10、关系。 3、财政分配与生产,交换,消费的关系 传授新课 一、配置资源职能的含义 1、定义:指通过财政收支变资源配置,以保证社会的人力,财力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2、财政作为资金的分配枢纽,其职能就是通过对资金的分配促进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实现优化资源配置。 财政配置资源的职能 1、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3、调节全社会资源在*各部门和非*部门之间的配置。 4、在*活动领域分配资源 当前我国财政资源配置的战略重点。 二、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的含义 定义:通过调节国家,企业集体和个人之间分配,实现收入的公平目标公平分配,经济公平,社会公平。 收入分

11、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1、调节企业利润水平 2、调节地区收入水平 3、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转移性支出 三、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 指财政所具有的通过财政政策的选择和调整,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适度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的功能。 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 1、通过财政预算进行调节。 2、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经济发展职能的积极意义 定义: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有效的财政政策,加快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的功能。 财政实

12、现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a、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结合。 b、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和平和安定环境。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介绍,使学生掌握配置资源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作业: 第二章 财政收入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掌握组织财政收入应坚持的三大原则,国家税收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国债的特征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了解我国财政收入的具体内容及我国国债的主要形式和特征,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重点是国家税收和国

13、债收入,难点为为国债收入。 第一节 我国财政收入的分类及原则 教学目的与要 求 1、我国财政收入的分类 2、组织财政收入的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 2、财政集中率 3、剩余产品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配置资源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传授新课 一、我国财政收入的分类 按财政收入的形式类 1、税收收入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向经济人和单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2、国有资产经营收入 指因占有,使用和依法处理各种国有资产,按规定上缴国家财政收益 3、债务收入 国家采取有偿方式取得的

14、国内外款。 4、其他收入 a、规类收费 b、事业收入 c、罚没收入 d、国家资源管理收入 e、公产收入 按财政收入来源于不同的经济成分分类 1、国有经济2、集体经济3、个体经济4、其他经济 按财政收入来源于不同的经济部门分类 1、农业2、工业3、交通运输业4、商业5、建筑业6、其他服务业 二、组织财政收入的原则 发展经济,广开财源 兼顾国家,企业和公民个人三者的利益 要实现三个方面的兼顾,关键是合理确定收入的数量界限,财政收入规模,指一定时期财政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影响因素: 1、财政集中率 2、剩余产品率 财政收入规模=财政集中率X剩余产品率 合理负担,区别对待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

15、介绍,使学生掌握我国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组织财政收入的原则。 作业: 第二节 国家税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我国税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税制构成要素 3、我国现行税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我国税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我国现行税种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我国财政收入的分类 我国组织财政收入的原则 传授新课: 一、国家税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定义: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向经济单位和个人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特点: 生疏面广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大 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 特征: 强制性:税收征收依靠的是国家政治权力,采取法律手段,任何个人和单位必须依法进

16、行纳税,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无偿性:国家征税后,税款的所有权从纳税人手中转入国家手中国家取得税收收入不击破向纳税人支付报酬。 固定性:第一种税在实施征税前,国家必须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纳税人,课税对象,征税数额和纳税时间等,未经国家批准任何单位和国家所属机构及个人都不能随意改变。 二、税制的构成要素 税制: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税办法的总称,税制的核心内容是税法。 纳税人 征税对象 税率 纳税期限 减免税 违章处理 三、我国现行税种 流转税类 流转税是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税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1、增值税 2、消费税 3、营业税 4、关税 所得税类 所得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额

17、。 1、企业所得税收2、个人所得税 资源税类 资源税是对开发利用国有资源形成的级差收入征收的一类税收 1、资源税2、土地使用税3、农业税4、土地增值税5、耕地占用税 四、财产行为税 财产税是以纳税人的财产数量或价值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类税行为税是以某一特定行为征收的一类税。 财产税:房产税,契税,车船使用税,遗产与赠予税。 行为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屠宰税,筵席税,证券交易税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国家税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和基本特征及税制构成要素我国现行行税种。 作业 第三节 国债收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国债的概念和特征 2、国债的分类 3、国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4、

1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种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国债的概念和特征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种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国家税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税制构成要素 3、我国现行的税种 传授新课 一、国债的概念 是国家以债务人身分,通过在国内外发行债券的方式所取得的财政收入 国债的特征 1、自愿性 2、有偿性 3、灵活性 二、国债的分类 1、按发行地域分 国内债务收入 国外债务收入 2、按偿还还期限划分 短期 中期 长期 3、按国债流动性 可转让 不可转让 三、国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弥补财政赤字,实现经济建设需要 迅速筹集财政资金,满足经济建设

19、需要 调节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种类 国库券 重点建设债券 国家建设债券 财政债券 保值公债 特种国债 转换债 特种定向债券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国债的概念和特征,国债分类,国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种类。 作业: 第四节 国有资产收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国有资产经营收入 2、国有事业资产收入 3、国有资产产权转让和变价收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国有资产经营收入 2、国有资产产权转让和变价收入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国债的概念和特征 2、国债的分类 3、国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

20、用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种类 传授新课: 一、国有资产经营收入 1、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向经营国有资产的企业和单位收取的一部分税后利润或纯收入。 2、国家是社会管理者 3、国家是国有资产所有者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权归国家经营权归属国有企业。 上缴利润 指国家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通过上缴利润的形式,从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中取得的一部分国有资产经营收入。 承包费收入 国家将国有企业的经营权,通过合同形式承包给单位或个人,承包者按合同规定向国家上缴的承包费。 上缴租金 国家以国有资产所有的身份,对实行租赁经营的国有企业税后利润收取一部分

21、国有资产经营收入。 股息和红利收入 国家将国有资产转换为肌份,投资于股份制企业,凭借股权从股份公司分配的股息和红利。 股息:股份制企业的股东定期从股份公司取得的盈利,该盈利水平一般是预先确定。 红利:股份制企业分配完股息后的余利在股东中又一次分配它随股分公司盈利的多少变动。 二、国有事业资产收入 指国有事业单位向国家缴纳的业务收入。 工,商业,交通部门的事业收入 农林,水气象部门的事业收入 文教科学卫生部门的事业收入 三、国有资产产权转让和变价收入 指国家将国有资产产权通过拍卖,转让方式所取得的国有资产收入。 形式:拍卖,出售,转让 ,兼并 经营过程中盘活资产而转让部分产权所取得的小收入,作营

22、业外出。 因经营不善,造成企业破产而转让产权,其收入除一部分清偿债务外,其余全部上缴国家财政。 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国有事业资产收入和国有资源产产权转让和变价收入的定义和内容 作业: 第三章财政支出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我国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支出的重点和范围,了解财政支出的具体内容,理解安排财政支出原则区别,联系,建立社会保障的意义以及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区别,联系难点为基本建设投资额与拔款额的区别,联系和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区别联系。 第一节 财政支出的分类及原则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财政支出的形式 2、财政支出的分类 3、财政支出的原则 教学重

23、点与难点: 1、财政支出的形式 2、财政支出的分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国有资产经营收入 2、国有事业资产收入 3、国有资产权转让和变价收入 传授新课 财政支出: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对通过财政收入而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有计划地进行分配的过程。 一、财政支出形式 无偿拔款方式 有偿贷款方式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国家具体用途分类 1、基本建设支出 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 3、简易建筑费支出 4、地质勘探费支出 5、科技三项费用支出 6、流动资金支出 7、国家物资流通储备 8、支持农业支出 9、城市维护费支出 10、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 11、抚恤和社

24、会福利救济其支出 12、国防支出 13、行政管理费支出 14、债务支出 按国家职能分类 1、经济建设支出 2、科学文教卫生支出 3、行政管理支出 4、国防支出其他支出 按是否与商品或劳务相交换 1、购买性支出2、转移性支出 按最终用途分类 1、补偿性支出2、消费性支出 3、积累性支出 按预算管理支出 1、经常性支出 2、建设性支出 三、财政支出原则 1、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相结合 2、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3、提高财政支出使用效益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财政支出形式,分类与原则 作业: 第二节 经常性支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2、国防和行政管理支出 3、社会

25、保障支出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2、社会保障支出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程序: 复习旧课 1、财政支出形式和分类 2、财政支出原则 传授新课: 经常性支出:国家以管理者身份,采用财政拔款方式安排财政资金,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一、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意义 1、定义 2、意义 内容 1、教育事业费 2、科学事业费 3、文化事业费 4、卫生事业费 5、体育事业费 6、通迅和广播电视事业费 7、文物事业费 管理 1、定员定额管理 定员管理 定额管理 2、财务预算管理形式 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 3、社会集团购买力管理 指机关,社会罢休和事业单位用

26、公款在市场购买供集体使用的消费,所支付的货币而形成的购买力。 二、国防和行政管理支出 意义 1、国防支出: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军队建设等方面的经费支出。 2、行政管理支出:为保证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以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必需的经费支出 内容 内容 1、国防支出 国防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专项工程支出 2、行政管理支出 行政支出 公安支出 国家安全支出 司法检察支出 外交支出 三、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的意义 定义 意义 1)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网,稳定器。 2)有利于国家劝调控的实现 社会保障的内容 1、社会保险 定义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区别 联系:社会保险要求投保

27、人或受保人所在单位按期向社会保障机构交纳一定的费用,并具有分担风险,互济互助的保险特征,与商业保险相同。 区别: 1、资金来源不同 2、给付标准不同 3、性质不同 项目: 1、养老保险2、失业保险3、医疗保险4、工伤保险5、生育保险 2、社会救济 定义 特征 项目 3、社会福利 4、社会优抚与安置 定义 基本内容 1)牺牲病故抚恤费 2)伤残抚恤费 3)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生活补助费 4)安置费 三、我国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渠道 筹措方式 1)国家企业单位个人三方出资筹集。 2)国家或企业单位出资 3)企业单位个人双方出资筹集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经常性支出中的文教科学卫生

28、支出,国际和行政管理支出及社会保障支出的概念意义和分类 作业 第三节建设性支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财政补贴支出 2、基本建设支出 3、国家物资储备和流动奖金支出 4、发展农业支出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基本建设支出 2、发展农业支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2、国防和行政管理支出 3、社会保障支出 传授新课 一、财政补贴支出 含义 1、定义:国家为了某一特定目的,提供给经营者或消费者无偿补助 2、特征:无偿性 3、性质:转移性支出 内容 1、价格补贴 2、国有企业计划方损补贴 作用 二、基本建设支出 意义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分类

29、 1)竞争性项目2)基础性项目3)公益性项目 原因 1、基础性投资项目为投资规模大,期限长,投资回收性慢项目。 2、财政资金集中有保障,能满足大型工程的需要 基本建设支出的分类 1、按投资构成 1)建筑安装工程投资2)设备工具和器具购置投资3)其他基本建设投资 2、按用途分类 1)生产性投资2)非生产性投资 3、按性质分类 1)新建2)扩建3)改建4)重建 资金供应方式分类 1)银行贷款供应 2)财政拔款供应 3)其他方式供应 三、基本建设支出的方式 1、基本建设投资拔款 2、财政拔款方式中的基本建设投资额与拔款额。 基本建设投资额: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基本建设工作量,是反映基本建设规模的综合指

30、标,既可以宏观上反映基本建设规模,又可以微观上反映基本建设规模。 基本建设款额:是财政当年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支出,它是基本建设投资的资金来源。 计划年度基本建设拔款额:计划气度基本建设投资额+为下年储备资金-上年度结余资金。 3、基本建设投资贷款 由国家开发银行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具体负责。 三、国家物资储备和流动资金支出 国家物资储备出现 1、定义2、意义 流动资金支出 四、发展农业支出 农业支出的意义 1、定义: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发展的各项资金支出 2、资金来源 农业集体单位和个人投入 银行信贷投入 国家财政投入 农业支出的内容 1、财政安排用于农,林,水利气象等方面的基本建设投资。 2、财政

31、安排用农林的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 3、财政安排用于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 4、财政安排用于农村集体单位和农户个人的生产性支出 五、债务支出 1、定义:指财政用来偿还国家各种债务本息的支出。 2、国家债务收入主要是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属于建设性收入来源,相应的债务支出也属于建设性支出。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是学生掌握财政补贴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国家物资储备和流动资金支出,发展农业支出,债务支出的定义,内容和意义 。 作业: 第四章*预算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现行*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了解*预算与决算的概念,特点,理解*预算的组成及内容,*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其建立原则,现行*

32、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难点是*预算的组成内容,现行*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预算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预算的概念 2、*预算的组成 3、*预算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预算的组成 2、*预算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财政补贴支出 2、基本建设支出 3、国家物资储备和流动资金支出 4、发展农业支出 传授新课 一、*预算的概念 *预算:是国家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有计划地筹集和安排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 对于收支计划:计划重收支一览表形式,并规定预算收支的项目内容,以及年度内预算收支应达到指标数及收支平衡状况。 预算收入指标总

33、数 预算支出指标总数 *预算与国家财政联系与区别 1)国家财政是在社会出现阶级出现剩余产品,随国家产生而产生,*预算随财政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才产生。 2)国家财政对一部分社会产品或一部分国家收入分配,*预算将财政分配计划。 3)财政分配不体现分配数量范围和方向,*预算通过其收支计划,体现国家集中性财政资金的来源规模去向用途,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部门之间比例关系。 二、*预算的组成 三、*预算的特点 1、集中性 集中*各级*统一支配的主要财力,保证预算服从国家整体利益。 2、综合性 具有以价值形式对*部门以及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反映特点。 3、预测性 指整个*预算在执行前所设计的预算收入和预

34、算支出都建立在预先测基础上。 4、年度性 指*预算要求按预算年度编制,属于本年度预算收支的内容方能列入本年度的*预算。 5、法律性 *预算的制定,一旦经过立法机关审查批准后,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须执行。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预算的概念,*预算的组成及*预算的特点。 作业: 第二节*预算分类及我国复式预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预算的分类 2、我国的复式预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预算的分类 2、我国的复式预算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预算概念 2、*预算组成 3、*预算特点 传授新课 国家实行的*预算类型,将影响*职能的发挥 一、

35、*预算的分类 按预算形式分类 1、单式预算 定义:它是将一个预算年内的全部预算收入和支出不区分收支项目的性质,统一编入一个预算收支表内 优缺点 2、复式预算 定义:将一个预算年度内的全部预算收入和支出,按经济性质的不同,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睥折预算收支表。 分类1)经费预算2)资本预算 二、按预算编制方法分类 1、基数预算:在编制预算收支计划时,均以上年度已实际发生的预算执行数为基础,同时考虑本年影响各项预算收支的增长因素来预算本年度的各项预算收支指标。 2、零期预算:指各年度各项预算收支指标以零为基础来测算编制。 按编制预算的政策分类 平衡预算 赤字预算 二我国复式预算 我国实行复式预算必要

36、性 1、是充分发挥财政双重职能的需要。 2、是直观反映财政活动,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的需要。 3、是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 我国复式预算的内容 1、经常性预算 *社会管理者身份,编制满足*经常性开支,需要的预算。 经常运算收入经常性预算支出 2、建设性预算 *综合反映建设资金来源运用的预算。 建设性预算收入 建设性预算支出 我国复式预算改革的方向 1、*公共预算 国家从社会管理者身份,凭借政治权力取得收入,并用于维护*机构运转和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预算。 2、国有资产经营预算 国家以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取得收入,并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经营的收支预算。 3、社会保障支出预算 *以行政手段筹集,分配和管理社

37、会保障资金的预算。 4、财政投融资预算 国家以准用形式对社会奖金进行筹集,使用和管理的预算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预算的分类和我国的复式预算的定义和内容。 作业: 第三节*预算管理体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 2、建立预算管理体制的原则 3、*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4、现行*预算管理体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 2、现行*预算管理体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预算分类 2、我国的复式预算 传授新课 一、*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 定义:指国家在中央与地方各级*之间划分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权的项的根本制度。 实质

38、:处理预算资金分配和管理上的集权与分权 财力:指经济实力,是财政部门掌握的资金。 财权:指财政管理权限,包括财政规章制度的制定权,财政收支范围内的管辖权, 财政规章制度的解释权。 二、建立预算管理体制的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统一领导:体现在中央集中主要财权财力 分级管理:体现在地方也要掌握一定财权财力 责权利结合 就是在国家财政分配中,各级*和单位都立划给一定的财权,承担相应的责任,享受应得的利益。 与政治经济形式的发展相适应 三、*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划分与确定预算收支在中央和地方各级*。 预算资金在中央与地方各级之间的正确划分是,预算管理体制的中心内容。 地方预算的机动财力 指在国家规

39、定的范围内,由地方自行支配的一部分财政资金内容, 地方预算的预备费 地方预算执行中的支出节余。 四、现行*预算管理体制 1、不同时期:统收统支体制,分类分成体制,财政包干体制。 2、趋势:连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向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体制发展。 3、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4、内容 预算支出的划分 1、中央预算支出 2、地方预算支出 预算收入的划分 1、中央预算固定收入 2、地方预算固定收入 3、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 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规定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原则,内容及现行预算管理体制的定义有内容。 作业 第五章金融

40、概述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掌握信用的几种基本形式及特点,利息的计算方法利率的作用,了解金融的概念,范围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理解市场经济中的利息率的因素及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本章的重点为金融的概念及金融构成,利率的决定因素及计算的方法,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难点为利率的决定因素及计息的计算方法。 第一节 胜利金融的概念及其构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金融的概念 2、金融的构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金融的概念 2、金融的构成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和内容 2、建立预算管理体制的原则及现行*预算管理体制 传授新课 一、金融的概念

41、1、凡是与货币与货币资金的借贷,票据买卖,债券和股票等证券的发行和转让 以及 *的买卖,都属于金融活动。 2、货币的收付日益信用资金收支,银行资金收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构成密不可分的统一活动过程,形成金融的概念。 二、金融的构成 货币 1、流通中的现金 2、支票存款 3、信用卡 4、货币,用M表示, 5、储蓄存款 活期 定期 6、货币:用现金支票存款,转账信用卡存款及所有活期,定期储蓄存款总和用M。 货币:指在商品交换中被广泛接受的作为支付货款和服务的手段 度量办法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支票存款+转账信用卡存款 现实购买力 M2=M1+活期存款+定期存款 信用 1、信用的概念 信

42、用:经济上的一种供货行为,它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让。 债权“提供信用一方 债务:接受信用一方 2、信用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 1、债权人债务人 2、时间间隔 3、信用工具 形成与发展三个阶段: 以口头承诺,账面信用为依据,尚未使用正式的信用工具。 以正式书面凭证为依据,构成真正的信用工具 信用工具滚动化阶段:以各种信用工具,可以在市场上流通转让,这是现代金融市场发展以后的高级信用阶段。 金融机构和银行 金融机构 银行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金融的概念及金融的构成。作业: 第二节 的主要形式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商业信用 2、银行信用 3、国家信用 4、消费信用 5、

43、国际信用 6、民间信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商业信用 2、银行信用 3、消费信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金融的概念 2、金融的构成 传授新课 信用 一、商业信用 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形式:赊销商品,延期付款 1、特点是 信用的借贷都是企业,反映不同的商品生产企业或流通企业因商品交易引起债权,债务关系。 以商品形态提供信用,资金来源是企业资金循环过程中的商品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一部分,而不是从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暂时闲置货币资金。 商业信用是一种直接信用 2、局限 商业信用的规模有限 商业信用有严格的方向性 商业信用

44、的范围受限制 二、银行信用 1、定义: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成提供的信用 2、银行信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通过吸收存款,集中社会各方面闲置资金。 通过发放贷款及证券投资,对集中起来的闲置资金加以运用 3、特点 银行信用资金来源广泛,规模较大 银行信用不受提供信用方向上限制 银行信用期限比较灵活 三、国家信用 定义:国家作为债务人向社会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实质:国家借债 主要形式:国库券,公债券 目的:弥补财政赤字和筹集重点建设项目资金 四、消费信用 定义: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商品,货币或劳务形式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实质:通过赊销或消费贷款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超前消费条件,

45、促进商品销售和刺激人们的消费。 形式:商品赊销,分期付款,消费贷款。 五、国际信用 定义:国与国之间的企业,经济组织,金融机构及国际经济组织相互提供的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的信用形式。 主要形式 1)出口信贷2)银行信贷3)国际租赁4)补偿贸易5)*信贷 6)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六、民间信用 定义:民间个人之间的借贷活动,其存在的经济基础是个体经济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 方法:信用借贷;由中介人担保的贷款 优缺点 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从民间信用的定义,特点及主要形式。 作业: 第三节 利息与利息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利息的本质 2、

46、利息率及其种类 3、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 4、利率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利息的本质 2、决定影响利率的因素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商业信用 2、银行信用 3、国家信用 4、消费信用 5、国际信用 6、民间信用 传授新课 一、利息的本质 1、定义:利息与信用相伴随的一个经济范畴,是货币所有者因贷出货币而从借款人那里获得的报酬是剩余产品价值的转化形式,体现着借贷双方共同分配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的关系,这种分配关系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条件下反映不同的生产关系。 2、本质:来源于利润 3、体现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涉及国家,集体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 二

47、、利息率及其种类 利息率 定义: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金额的比率。 利息率种类,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单位:厘 计算方法 单利: 复利 利率种类 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市场利率,公定利率,官定利率 三、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 决定利率的基本因素 1)基本因素:平均利润率 2)利息率:只能在零和平均利润之间波动 影响利率变化因素 1、货币资金供求状况 2、通货膨胀 3、国家经济政策 通过中央银行制定的利率影响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调节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 4、国际市场利率水平 四、利率的作用 调节宏观经济作用 当资金供给小于奖金需求,中央银行调高再贷款利率或再贴现利率,商业银行在借入成本增加情况下,为保持其利率,同时提高存贷款利率,贷款利率的调高,就会使借款人减少,借款规模压缩,存款利率的调高,就会使存款人增加,有款来源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