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择练习题及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选择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C )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
2、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
3、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 A唯物主义B.二元论 C.唯心主义D.怀疑论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
4、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
5、.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 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 C循序渐进 D理论联系实际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
6、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决定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D.相对主义诡辩论 2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24.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
7、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 A.不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25度是( B )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 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 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 26.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7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运动性B.客观实在性 C.不可分性D.时空性 28.实践是指 A.个
8、人的生活活动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9、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3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A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 B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C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 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2.A3.C4.C5.D6.B7.
9、B8.C9.C10.D 11.D12.D13.A14.A15.C16.D17.D18.A19.D 20D21.B22.B23.B24.D25.B26.D27.B 28.D29.B30.D 二、多项选择题 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E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
10、.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E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E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
11、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E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E某种时尚开始流行 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使统一体分解 7.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新生事物是
12、不可战胜的 8.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变异的积累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E同样的元素由于结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事物 9.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 E既克服又保留 10.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E社会规律没有客观性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2.ABC3.CDE4.ABCD
13、5.BCD6.ABD 7.CDE8.ACDE9.ABCDE10.ABD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
14、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
15、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
16、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
17、”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F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18、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19、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
20、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2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 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
21、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B 3.D 4.A 5.D 6.C 7.B 8.C 9.C 10.C 11.B 12.C 13.B 14.C 15.A 16.A 17.D 18.A 19.B 20.D 21.B 22.A 23.C 24.C 25.D 26.C 27.C 28.B 29.A 30.C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
22、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 E.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操作系统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E.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而支配主观世界的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认识是否经历一个过程
23、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E.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E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6能动的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E.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24、,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E理论优于实践 8“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E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9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
25、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E真理原则侧重于现实性,价值原则侧重于理论性 10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E.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 2.ABC 3.BD 4.ABCDE 5.ABCD 6.CD 7.ABD 8.ABD 9.BCD 10.ABCE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
26、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藉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
27、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8、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
29、、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
30、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经济条件B法律制度C传统观念D文化水平 2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21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A古为今用方针B历史分析方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全盘否定的分析方法 22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社会中的每个人不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23人类全部社
31、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24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2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26劳动过程是劳动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B劳动者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C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27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A地理环境B生产劳动C社会关系D
32、社会意识 2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9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制造使用工具B具有宗教信仰 C具有语言文字D具有思想意识 30社会各种矛盾中最基本的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D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 E社会生活的精神生产活动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VCD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
33、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E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3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E社会意识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4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
34、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E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5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6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A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C人口生产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人口生产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
35、发展 E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受生产方式制约 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E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水平 8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E社会形态是由偶然因素所决定的 9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6、 E指出阶级斗争只有暴力革命一种形式 10“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E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D 5.C 6.D 7.D 8.B 9.B 10.C 11.D 12.C 13.D 14.C 15.C 16.B 17.C 18.B 19.A 20.C 21.B22.C23.A24.C25.D26.C27.B28.D29.A3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CD 4.ABCD 5.A
37、CDE 6.ABCE 7.AB 8.AB9.CD 10.ACD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 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
38、 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
39、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竟争机制实现的 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
40、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劳动二重性学说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价值学说D平均利润学说 1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14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竞争和信用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5资本主义地租是 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 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 16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 A资
41、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1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20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
42、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A.原料和燃料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 21.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2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D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23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D,对外交往职能 24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A民法B宪法C刑法D行政法 25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
43、权属于 A国会B总统C最高法院D最高检察院 26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作主 27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28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文学、艺术和宗教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哲学、历史 单项选择题答案 1.B 2.D 3.B 4,A 5.B 6.A 7.D 8.C
44、9.D 10.A 11.D 12.A 13.B 14.C 15.B 16.A 17.C 18.C 19.B 20.C 21.D 22.B 23.A 24.B 25.A 26.C 27.D 28.C 二、多项选择题 1.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个别劳动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 3.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 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5.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D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