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管理之道.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32776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3.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家的管理之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道家的管理之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道家的管理之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道家的管理之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道家的管理之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道家的管理之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家的管理之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道家的管理之道道家的管理之道、处世之道与养生之道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一个哲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出生于春秋末期涡河之滨的老子、出生于战国时期楚国蒙地的庄子和出生于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他们的思想分别体现在老子、庄子和淮南子中。 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以“自然”和“无为”为基本观念、追求人性朴真和精神自由的学派。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它同儒家思想相辅相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及国民性格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家文化了解有限,误解较多。譬如历史上便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道家重天道、轻人道,重自然、轻人事。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实际上,道家既重天道,也

2、重人道,既重自然,也重人事;只是他们没有像儒家那样就人道论人道、就人事论人事,而是将人道、人事问题的研究引向了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将大自然作为参照系,从自然与人事、天道与人道的相互观照中去探讨社会人事和人生之道,提出了一套别具特色的治国方略、管理理念、人生智慧和修养方法,对我们很有启迪意义。 一、道家的管理之道 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之道及其现代启示 提倡“无为”是道家思想的一大特色,不少人将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不为”,这是一大误解。道家的“无为”不是指一无所为、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勉强作为,强调要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作为。 事实上,道家的“无为”是“为”的一种极高明的方式和手

3、段,它在现代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首先,“无为而治”提倡一种“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 在任何一个机构中都存在着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者的工作是宏观的、全局性的,主要是制定大政方针、谋划发展战略、把握发展方向,而非什么事都管。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领导者应具的领导艺术。 只有善于在小事上“无为”,才能在大事上更好地“有为”。抓好大事则会事半功倍,专管小事则可能事倍功半。这就是道家“无为而治”给我们提供的“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 其次,“无为而治”提倡一种人性化的管理之道 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任何一个时代的管理者、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应充分考虑

4、的问题。在人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的今天,尊重人性更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而在这一方面,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对我们是有启发的。这一理念告诉我们,管理工作不可违背人的自然本性,不能无限制地榨取民力。这一理念要求管理者在把握宏观原则的前提下,放权给部下,充分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次,“无为而治”提倡一种自然化的管理之道 将“无为而治”运用于管理工作,就是要求管理者要遵循自然规律,严格按规律办事;要善于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为当为之事,不为不当为之事。 按照老子的思想,管理者可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的管理者按“道”办事,他虽实施了管理,却使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第二个

5、层次的管理者按“德”办事,他不谋私利,一心为民办事,能给人们带来实惠,人们爱戴他;第三个层次的管理者依“法”行事,人们畏惧他,但并不真心拥护他;第四个层次的管理者按“欲“行事,他什么都不懂,却什么都想管,人们痛恨他。 在老子看来,只有第一个层次的管理者才达到了“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才能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这一理念告诉我们,最高水平的管理是顺应物性和尊重人性的管理,最高明的管理者是在悠闲自得之中将管理对象治理得井井有条的管理者。 道家“有无相生”的管理之道及其现代启示 “有无相生”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哲学上说,“有无相生”是指任何具体事物即“有”都是从“无”中产生的,又不断地转化为“无

6、”。这一思想包含着深刻的辨证法,对现代管理实践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第一,“有无相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革故鼎新”的辨证思维 一般人习惯于从肯定性思维出发,肯定“有“的作用;道家则更加重视从否定性思维出发, 强调“无”的作用。立足于“有”的肯定性思维,往往表现为循规蹈矩;立足于“无”的否定性思维,则往往表现为标新立异。道家强调“有无相生”,实际上是主张将肯定性思维与否定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提倡一种革故鼎新”的辨证思维。 这种思维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乐于探究新问题、勇于迎接新挑战、善于标新立异、敢于承担风险、有独立见解、不迷信权威等特质,启迪我们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将“无”转化成“有”,赋予管理工作以

7、创新精神。 其次,“有无相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虚实相资”的管理艺术 道家“有无相生”的辨证思维运用于管理实践,要求管理者要善于将“务实”与“务虚”结合起来。苏轼有一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说出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管理者有时要善于把自己从纷乱的“务实”活动中解脱出来,将自己置于“虚境”之中,才能避免当局者迷,做到旁观者清。 对于管理工作来说,只空谈而不务实不行,只务实而不务虚也不行,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无不善于把“务实”与“务虚”结合起来,从超凡脱俗的虚境中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天地来。 二、道家的处世之道 “反者道之动”、“祸兮福所倚”的人生智慧 道家的处世之道是在

8、其“反者道之动”的辨证思维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老子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就是“反者道之动”,即事物总是向着相反的方向运动,矛盾总是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 譬如就祸福这对矛盾来说,两者就是处于相互转化之中的。老子的名言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灾祸之中就包含着转化为幸福的因素,幸福之中也包含着转化为灾祸的可能。汉代道家名著淮南子中讲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故,就是对老子这句话的很好说明。 以无名求大名、以无用求大用的生存之道 在道家看来,世俗社会所理解的名位都是短暂的、有限的,都是小名,是不可取的,贪图小名会带来不良后果,甚至会付出生命代价,所以他们主

9、张“无名”,就是不好名、不图名。但道家并非一概地反对“名”,他们所反对的是“小名”,岁追求的是“大名”,是能永恒存在的名。 道家认为,只有放弃对世俗小名的追逐,才能得到真正的大名,这就是以无名求大名的辩证法。道家不仅主张“无名”,也主张“无用”,因为“无用”与“有用”之间也存在着辩证法。 庄子提出了“无用之用”的全生法。他所说的“无用”是指无用于世、无用于他人;他所说的“大用”是指有大用于己,在他生活的那个战争连绵的时代,这个“大用”就是指保全性命。 今天引申开来,所谓“无用”,可理解为深沉含蓄、不事张扬、不着意求用于世,庄子认为这种态度最有利于保全自己,这就是他所说的“大用”。 居卑不争、以

10、柔克刚的竞争之道 生活中充满了竞争,竞争中充满了辩证法。有的人处处相争,却未必能处处得胜;有的人看似不争,却经常处于优胜地位。道家深明于此,故主张居卑不争,辞让为怀。 所以从表面上看,道家确实给人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但实际上,道家并非主张一味地退让不争。相反,道家掌握了一种高超的竞争艺术,这就是不争之争的艺术。 老子提出了两种竞争艺术:一是争众人所不争者,即众人都不要的东西,自己却很看重;众人都想要的东西,自己却不去争。二是采取迂回策略,进行曲线之争,即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不争为争。 与居卑不争相联系,老子还提出了以柔克刚的竞争之道。他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柔弱胜刚强。”柔弱之所以能战胜刚强

11、,是因为柔弱不等于软弱无力,而是指柔和、柔韧,在柔弱的外表下实际上内含着一种坚韧之力。道家的这套竞争之道告诉我们,竞争自有其“道”,不守其“道”的竞争往往会适得其反;人不可逞强,过于逞强者往往事与愿违。 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立世之道 老子说:“上德若谷”,意即最高的“德”像山谷那样幽深空阔、谦虚为怀。他认为,唯有虚怀若谷,才能不断进步,有所成就。因为虚怀若谷决非内心空虚,而是内藏生机、内含力量的体现。 如何才能做到虚怀若谷呢?老子认为关键是要能时时知道自己的不足。他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同谦虚相联系,老子认为包容也同样十分重要。只有容纳万物,方能成为一个真正富有的

12、人;只有善于包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举例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此话极富哲理,它用海纳百川来比喻包容大度的重要性。谦虚包容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因为在包容他人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生活之道 一般人在得到功名利禄时,容易沉溺于其中而不能自拔。老子指出,那种知进而不知退的人很容易遭遇祸害,因为贪图名位、全利和金钱的人,往往都是得寸进尺。当人春风得意之时,有几人能想到适可而止?当人志得意满之际,又有几人能做到功成身退? 老子深明于此,故谆谆告诫人们,凡事都要适可而止。他说:“罪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

13、足矣。” 老子的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生活之道告诉我们要把握“适度”二字。人要生活得愉快,对于一些身外之物,就不要过分地追求圆满,而要学会自我满足。满足总是相对的,人可以在满足之中发现不足之处,也可以在不足之中感到满足,这就是一种心理平衡术,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一种生活艺术。 三、道家的养生之道 道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生命关怀,提出了一系列养生之道,这里仅介绍几种: 阴阳协调 道家认为,“气”是生命形成的物质基础,它虽无形可见,但对生命存在却非常重要,所以道家学者普遍重视养气。老子最早提出了“抟气致柔”的养生观,主张长久地聚集、持守体中之气,使人体内始终保持着如婴儿般的旺盛和谐的精气,

14、如此才能使生命力强盛,不受任何外力的侵害。 庄子提出了“听气”说,主张以虚灵明觉的精神状态,任凭气在体内自然流行,不作人为的干扰。他认为人体之所以会生病,原因就在于体内阴阳不调,二气相伤,故主张调养阴阳二气,使其处于和谐状态。这种阴阳协调的养气说同中国传统中医原理和现代气功理论都有相通之处,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形神兼养 道家认为,人的生命由形体与精神组成,只有精神和形体处于和谐状态,人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在形神二者之中,老子更重视精神修养,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精神修养原则:啬。作为一种修养方法,“啬”是指减少心理活动,爱惜精神,颐养天性。 庄子主张形神兼养而以养神为主。他认为修养形神的关键是要排

15、除外物的干扰,不为俗务所累,保持内心的平和状态,使形神不离,形神相守。淮南子同样主张形神兼养,指出养神的关键在于善加养护,避免过度的消耗;养形的关键在于使之平稳,避免过度的劳累。 动静相资 在中国哲学中,“动静”不仅是哲学范畴,也是养生学范畴。从总体上看,老庄更重视“静”的作用。老子曾提出“静为躁君”的观点,认为虚静是躁动的主宰,人的生命只有处于宁静状态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庄子进一步认为,一个人若能保持内心清静,阴阳二气就处于和谐状态,就能保持身心健康。 淮南子克服了老庄虚静养生观的片面性,提倡一种动静平衡的养生观。作者认为,生命健康的重要标志是体内各种矛盾处于和谐状态。在诸多矛盾中,动静

16、平衡尤为重要。因为人具阴阳二气,阴气的特性和存在方式是静,阳气的特性和存在方式是动。阴阳二气必须协调,所以动静亦须协调。 淡泊寡欲 世人皆知生活享受之乐,道家则更知其害,因而提倡一种清静澹泊、少私寡欲的生活方式。在老子看来,“五色”、“五音”、“五味”等物质享乐都足以诱发人的欲望,导致淳朴天性的遗弃,所以反对追求这些。 庄子不仅主张寡欲,而且主张无欲。在他看来,欲望对人的生命的损害是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首先损害的是人的形体,使人疾病缠身;接着损害的是人的精神,使人心烦意乱;最后损害的是人的本性,使人性发生异化。成功网 反过来,欲望的克服和消解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他称为“坐忘”。“坐忘”

17、是一个由外到内不断深入的“忘”的过程,首先是忘物,其次是忘己,再次是物我两忘。 从道家提倡的清静淡泊的生活方式中,我们应知快乐与享乐的不同。道家追求生命的快乐,但反对贪图享乐。快乐是精神的适意与自足,享乐则仅仅是欲望的暂时满足;快乐来自心灵的体验,享乐则来自外物的刺激。追求快乐的人,其心境是自在安宁的,因而是有益于健康的;而追求享乐的人,其内心是狂燥放纵的,因而是有害于健康的。这应道家养生之道给我们的最到启示。 结语:道家哲学的当代价值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和谐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的身心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和谐。 和谐社会是一个宽容的社

18、会,需要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包容;和谐是一个友爱的社会,需要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怀;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社会,需要人类友善地对待自然万物;和谐社会是社会成员身心健康的社会,需要我们保持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 而在这些方面,道家上述思想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宽容;人对待社会要有关怀之心和理性精神;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应是征服,而应是敬重;人对待自己的生命要善加养护,保持身心和谐。 一句话,道家告诉我们:要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要以理性之心对待社会,要以敬重之心对待自然,要以关爱之心对待生命。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建设得更好,我们的生活将会调理得更好,我们的生命将会呵护得更好,我们的精神将会修养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