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之-杜甫诗歌专题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38115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之-杜甫诗歌专题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之-杜甫诗歌专题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之-杜甫诗歌专题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之-杜甫诗歌专题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之-杜甫诗歌专题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之-杜甫诗歌专题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之-杜甫诗歌专题ppt课件.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走进杜甫杜甫诗歌复习专题,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又称之为杜工部。诗人一生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以其博大深遂的思想内容和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诗人简介,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哪些杜甫的诗?你能根据内容大致判断这些诗的年代先后吗?,杜甫(712-770)初中教材作品年历表,望岳 736年 24岁春望 757年 45岁月夜忆舍弟 759年 47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61年 49岁江南逢李龟年 770年 5

2、8岁,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杜甫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杜审言是著名的大诗人。这段时间,正处于开元盛世,度过了他读书和游历吴越、齐赵的快意时期,积累了知识和生活。其中,他二十四岁时曾在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能及第。于是游东岳,去齐赵。后在洛阳与李白相遇,去梁宋又和高适同游。漫游: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结交朋友、激发诗人爱国激情。这一阶段,诗作不多,仅存二、三十首,代表作有望岳、赠李白等。,7,画面描述:巍峨的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地。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内容理解: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望

3、岳,岱宗夫如何,【译】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呢?齐鲁青未了。【译】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8,表现手法:虚实结合。上句写泰山的神奇秀丽,是虚写;下句写泰山的巍峨高大,是实写。修辞、炼字:上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突出泰山之美。下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割”字写出阳光像被一把硕大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极言泰山的高大。内容理解:近望所见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首联中“青未了”的注脚。,造化钟神秀,【译】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阴阳割昏晓。【译】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9

4、,表现手法:写细望之实景,由静转动。内容理解、炼字:用“曾云”衬托山高。“入”字写出倦鸟归巢,目光由近及远。“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表现出仰望时的全神贯注,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并拥有令人振奋的力量。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荡胸生曾云,【译】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决眦入归鸟。【译】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10,表现手法、炼字:以“众山小”反衬泰山的高大。“会当”“凌”表现了作者登山的决心和豪情壮志,贴切传神。情感、哲理:由望岳产生登岳的愿望。充分表现了诗人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蕴含深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攀登,才能达到

5、俯视一切的境界。,会当凌绝顶,【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一览众山小。【译】俯瞰群山,群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11,【主旨情感】全诗紧紧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依次写了远眺、近望、细望、展望泰山的情景,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和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艺术特色】语言形象凝练,虚实结合,借景抒情。,(二)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杜甫30多岁时曾到长安求官,但杜甫的一些见解没能被皇帝采用,他也因此开始了挨饿受冻的困顿的生活,这种现象直到他44岁时才有所改善(他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十年的困苦生活的磨练,使杜甫接近了人民,看到了政治的黑暗

6、,统治阶级的罪恶。,755岁末(安史之乱前夕)写成的传世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更表现了他深广的忧愤:控诉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了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志着诗人创作上一个全新时期的到来他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三)流亡时期(公元756759),杜甫在投奔新皇帝的途中被俘虏,后来冒险逃出。在后来的为官中,又因触怒了皇帝而使他失去了做官的兴趣,于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四川。这一时期中,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比如著名的春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15,炼字:“破”字写尽国破城荒的

7、悲凉景象,让人触目惊心。“深”字再现人迹荒芜的凄凉之感。内容理解:首联写“望”中所见国破家亡,都城满目萧然,荒草丛生,一片萧瑟悲凉的景象。这一联在内容上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译】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16,表现手法:颔联感时恨别,寓情于景,触目伤怀。突出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是寓情于景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译】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17,诗句赏析:“家书抵万金”与上联“恨别”相照应,写出了诗人因战事隔断消息,久盼音信不至的焦急心情。修辞:“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

8、,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强烈的思念之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译】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18,内容理解:尾联借搔头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19,【主旨情感】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时长安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生活的愿望。【艺术特色】语言精练,富有韵律美,情景交融,移情入景。,20,内容理解:作者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描绘了浓郁的秋色,引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之情和悲

9、凉心境。“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这两句诗点明月夜的背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译】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21,内容理解:“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诗人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译】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22,表达方式:抒情。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表现

10、手法、内容理解:对比。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思念之情,寄寓了无限的人生感慨,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战乱的普通遭遇。,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译】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23,情感: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信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繁,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含蓄蕴藉,具有无限深情。,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译】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24,【主旨情感】这首诗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四)

11、暂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杜甫在成都得到了亲友的资助,建了一座草堂定居。在这里,他被严武等人推荐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这一时期,杜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相对减少,抒情诗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内容。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炼字、修辞、表现手法:“怒”字写出了秋风猛烈无情,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态性和感情色彩。“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细致形象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景,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怒号图,渲染了凄苦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痛苦、焦灼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

12、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译】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译】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内容理解、表现手法:“老无力”“呼不得”“叹息”等词语写出诗人的年迈、愤懑和无奈,反映了诗人年迈穷困的现实状况,为下文的悲惨遭遇埋下伏笔。,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3、。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译】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渲染了一种阴沉黑暗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修辞:“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秋雨

14、的细密连绵,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生活十分凄苦。炼字:“铁”字说明被子很破、很凉、很硬,可见诗人生活之困窘。内容理解:“丧乱”指安史之乱。由“无干处”“未断绝”想象诗人一家当时的困苦情形。写大雨给全家带来的灾难,为下文抒情做铺垫。“长夜沾湿何由彻”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15、!,内容理解:前三句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美好理想。后两句表明诗人急切地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并非只是消除自己的痛苦,谋求自己的私利。写作手法: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处于漏屋之境却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主旨情感】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悲惨遭遇和困苦凄凉的生活,反映了安史之乱带给老百姓的苦难生活,展现了其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以及博大宽广的胸襟。【艺术特色】叙事和抒情相结合,长句和短句相结合,错落有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的“喜”,从另一个方

16、面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拓展,(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年老时的杜甫领着家人离开四川,准备回老家。但因为年老穷困,沿途漂流,最终没能如愿,病逝于湘(今湖南)水舟中。,江南逢李龟年,内容理解、情感:在这两句诗中,诗人表面上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实则是表达了对开元盛世的深情怀念,对国家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叹,对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译】岐王府邸里时常相见,崔九堂前您的音乐多次听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译】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风景,在落花时节又重逢李君。,修辞、炼字:“落花时节”暗喻国运的衰颓、社会的动

17、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这两句诗中,“正是”“又”两个词一转一跌,蕴藏着无限深沉的悲哀和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人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主旨情感】诗人通过回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抒写与李龟年的再次相遇,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一、杜诗的主要内容,爱国忧民:忧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忧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三吏三别,二、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诗歌具有历史的认识价值:1、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展现

18、形象的历史生活画面。时间:玄宗、肃宗、代宗地域:足迹所至,各地民情阶层:帝王将相的历史,百姓疾苦的历史。,2、秉承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证史,可以补史。对外掠夺的战争:前出塞兵车行长安沦陷:春望平定叛军,收复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杜诗的语言艺术,既工于炼字炼句、准确凝炼、格律严谨又通俗自然、描写深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诗的“沉郁顿挫”,沉郁:是就诗歌内容来说的。“沉”即“深”,“郁”即“积”,指诗歌的内容深刻、深厚、凝重。顿挫:就艺术形式而言,既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节奏音调的抑扬顿挫。,深沉博大的思想情感,忧国忧民的价

19、值关怀,抑扬顿挫的节奏,共同构成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严羽沧浪诗话“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杜甫的一生是悲凉的,但他用自己的笔为后人塑造了一座丰碑,让人们看到了在苦难中不屈的意志和生命,济世情怀。更让人们看到了他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巩固练习,1(2017大庆)下列对望岳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自问自答,其中“青未了”三字写出了泰山苍翠和连绵不断的特点。B颔联“钟”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字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写到了极致。C颈联写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荡漾,归鸟尽入眼帘,时已薄暮。D全诗八句没有一

20、个“望”字,但作者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由远望写到近望,再写到凝望。,B,解析:“割昏晓”三字则运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写到了极致。所以B选项错误,2(2017大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赏析。3(2017陕西)有诗评说,读望岳可见“杜子心胸气魄”。请你结合对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解读杜甫的“心胸气魄”。,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杜甫的“心胸气魄”在他青年时期表现为胸怀天下、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在他经历“安史之乱”后,则表现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两者一脉相

21、通,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升华。,4(2017北部湾经济区)下列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春望所见:虽然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但是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草木繁密茂盛。诗人感慨万千,禁不住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通过对“花”“鸟”的描写,运用触景生情的艺 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C颈联中的“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们心中共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D整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

22、不芜杂。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A,解析:A选项中的“禁不住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错误。首联写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用得好,为什么?6(2019湘潭)诗人时年四十多岁,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原因是什么?,“破”字写出了都城沦陷、国破城荒、一派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人烟稀少的荒凉景象。诗人写今日之景,为全诗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氛围。,“白头”为愁所致,“搔”是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诗人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因此,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7.阅读月夜忆舍弟完成

23、下列题目。(1)“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8(2018河北)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C布衾如铁

24、,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D,解析:D选项中的“叙述”错误。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9.阅读江南逢李龟年完成后面题目。(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颓。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D全诗表现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及对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C,解析:C选项中的“直抒胸臆”错误。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2)请简要分析后两句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运用了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蕴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身世飘零、盛世不再的惋惜和深沉的感叹和深切的悲伤。(或:用江南美景反衬了离乱的世事和沉沦的身世,抒发了诗人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