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我的教育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我的教育观.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7我的教育观原载我的教育观广东教育出版社 我的教育观 内容提要:本文作者从教育哲学的理论视野中揭示并阐发了教育是人类特有的 遗传和交往方式,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 作者从两个层次、四个主要方面 剖析了构成每个正常现代人所不可缺少的基本身心素质; 首次提出了当代社会中人 类自身生产的“四大部类”; 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终身教育”观念和模式在当代教 育理论与实践中引发的“哥白尼革命”; 从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广阔 视野中阐述了学习化社会所特有的闲暇教育之诱人魅力及其在现实与未来教育价值 舞台上的广阔前景; 文章从时代高度剖析了在跨世纪的历史转折关头世界范围内 正在掀起的学习革命及其历
2、史必然性,指出必须从广阔的哲学和人类学层次上研究 和揭示人类学习活动之特点与发展规律, 并提出了与生产方式同一层次的学习方 式范畴,指出当代信息技术将成为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第三个里程碑,因此 必须在科学与教育内在统一的视野中理解“科教兴国”的教育使命,使学习成为每 个社会成员生活、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把提高每个公民的学习生活质量作为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 文章最后从教育未来学的理论 视角中论述了教育对未来社会的选择功能, 指出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在于通过对 未来社会创造者的培养而架设起由现实通向未来的桥梁, 因而, 当今世界的教育 改革应被看作现代人参与未来社会
3、选择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只有用这种崭新 的教育价值观念武装我们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头脑,才能从思想路线的深层落实教育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0世纪就要逝去,21世纪即将来临。此次世纪转换不仅展开了一页新的百年史,而且翻开了人类纪元史上第三部千年史册! 在这场跨越千年史册的巨大变革中,人类正以惊人的加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当前,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社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诞生,并迅速向全球扩展。知识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中地位的突现,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这是对教育的严峻挑战,也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我国的教育怎样才
4、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明智地选择和确立符合时代要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不仅需要对经验的总结、科学的探索,而且需要从教育哲学的深层进行反思与超越。 20世纪带给人类的既有欢乐又有痛苦,20世纪带给教育的既有辉煌又有误区。让我们用哲人的睿智去穿透和化解这种历史的二律背反,开创一个更加惊心动魄的“千年王国”! 一、教育究竟是什么?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几乎同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密切相关。但如果要问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与人类其他活动有何区别与联系?怎样看待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很多人恐怕就回答不出来了。类似这样的问题属于教育的本质问题。本质深藏于各种复杂的教育现象之中
5、,靠个体的局部经验是难以把握的。因此,即便是受过多年教育的人,甚至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未必能全面、深入地把握教育这一复杂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 教育本质虽然属于抽象的教育哲学问题,但却与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息息相关。因为现实中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以具体的形态存在于社会意识之中,表现为各种不同的教育观,潜移默化却又广泛深入地影响着几乎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评价标准和尺度的确定和把握,甚至直接影响到教育决策者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的制订。在当代教育迅速发展的世界潮流中,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已成为影响我国教育事业向现代化迈进的严重障碍。因此,
6、用教育本质的研究来带动教育观念的变革,可以使理论研究与现实需要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既能使对教育本质的抽1 象理论研究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而富有生气和活力,又能使教育观念的变革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克服盲目性,防止左右摇摆。 在当代教育哲学中,对教育的本质存在着五花八门的观点,我主张用“三种生产”的哲学视野来把握教育的本质,将教育看作是人1类特有的遗传方式和交往方式,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 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是指个体人的形成,直至进入社会,人类自身的再创造是个体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都离不开教育。下边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包括种族的繁衍和使初生
7、婴儿进入社会的教育,种族繁衍将生理结构和各种本能遗传给下一代,从而使人类世代延续。但初生婴儿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经过一定的教育(这里是指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和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具备了在人类社会中独立生存的各种能力之后,他们才算进入了社会,才成为真正的人。使儿童进入社会的教育至少应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第一是使儿童掌握现代社会生活、生产所必须的各种工具系统,以形成“超生物肢体”。这里所用的是广义的工具范畴,包括最简单的生活用具。(其模拟形态则是各种儿童玩具和教具、学具。当代幼儿教育中对玩具和游戏越来越重视,中小学教育中对教具和学具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其理论依据正在于此。)工具作为人体(包
8、括人脑)的延伸,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超生物肢体”。在现代社会中,工具系统发展得极为完备,人们从最复杂的生产和科研活动到最简单的日常生活(如儿童吃饭),都离不开工具(包括日常生活用具)。社会中的工具系统可以完整地转移给下一代,但使用工具的经验和技能却无法通过生物遗传和物质传递留给后代,因此对于初生的婴儿来说,周围的工具实际上并不具有工具的意义,只有当他学会和掌握了使用这些工具(包括生活用具)的知识和技能之后,才能将外在的工具转化为自身的“超生物肢体”,儿童也才能成为在现代社会中独立生活的真正意义上的人。而这种转化正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可见,教育承担着造就和生产出社会人之“超生物肢体”的重大使
9、命。 第二是使儿童掌握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各种符号系统(包括语言、文字和数学逻辑运算等),这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思维和交往工具。 第三是使儿童认识并形成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生存所需要的各种行为规范。人类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社会人的行为不能单凭本能和个人的需求、欲望来支配,而必须遵循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一整套行为规范。使儿童从小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文明教育,缺乏这方面教养的儿童在进入现实社会(指成年)之后,不仅自身会陷入难以解脱的矛盾之中,而且会给周围的人与社区带来各种麻烦以致痛苦。近年来许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年人究其根源都离不开“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缺
10、少基础文明教育,这一沉痛教训从反面证明了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各种基本行为规范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第四是使儿童具备现代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这点往往为人们所忽略。情感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又是衡量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现代人与古代人的区别,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都可以在情感的比较中显示出来。情感作为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与人的认识相伴随,情感又作为美好行为的内化和升华同人的道德行为相依存。和谐、美好、丰富的情感是孕育创造性思维和灵感的温床,也是生发出道德行为和崇高理想境界的肥土沃壤。总之,作为人类内在素质的知、意、情只有在真、善、美的追求中融为一体,才能使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以
11、上这四个方面都超出了遗传和生物本能的范围而属于“超生物经验”,个体获得这些“超生物经验”还必须有身体素质的相应发展。正是这两个层次、四个主要方面,构成每个正常现代人所不可缺少的基本身心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些最基本的素质,个体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独立地生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产生和造就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必须通过(广义的)现代教育。由此可见,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个体进入社会之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并没有停止。此阶段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不仅使人类延续,而且使人类不断向前发展,因此也可称之为人类自身的再创造(其实,在个体社会化阶段也同样有再创造的问题。创造力必须从小培养和开发,现代教育观
12、念反对单纯灌输,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模式的重要超越。在这样的视野中,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可以达 1 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116125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2 到内在统一)。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再创造包括个体在劳动过程中消耗的物质、能量的不断补充和各种知识、能力的更新、发展。个体进入社会,势必逐渐加入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劳动过程中。劳动使个体自身的物质和能量不断消耗,并对个体知识、技能产生出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的需求,这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内在动力。个体消耗的物质和能量是通过消费这一环节获得再生产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消费看作是人类身体的生产和再生2产。 但
13、仅此还不够,为了适应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就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发展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马克思把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列在发展生产力的首位,这显然是人类自身再生产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离开了这一条,个体就不能发展,社会就不能前进。而知识的更新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属于教育。教育将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中取得的新成果、获得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社会成员中迅速传播和推广,提高了人口的素质,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发展自身的能力,从而使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快的加速度。这就是教育在人类自身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研究物质生产发展的规律时,曾多次涉及到其他两
14、种生产及其与物质生产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比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三种生产的关系就作过较详尽的论述。又比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中,马克思在研究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阐述劳动过程的双向建构、批判资本主义分工、展望向自由王国飞跃等处都涉及到人类自身生产问题。遗憾的是这些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尚未得到系统的整理与开发利用,这一方面影响到我们对人类自身生产这一重要领域的认识和研究,另一方面也影响到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观的全面、深刻理解。理论上的偏颇对实践与政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而,从时代高度研究和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人类自身生产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广泛收集和研究马克
15、思以后一百多年来世界科学和哲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总结当代人类自身生产的实践经验,揭示人类自身生产的特点和规律,这是当代教育哲学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历史使命。 教育与物质生产是不可分割的,但教育本身并不能等同于物质生产过程。物质生产的主体是劳动者,教育通过生产和再生产出劳动者自身的知识和技能,间接地但却又是强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由此可见,把教育等同于物质生产是不科学、不确切的,但若否认教育同生产力的直接联系,忽视教育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则更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教育与社会的精神生产同样密不可分,但教育与文学创作、科学研究等精神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部门又有本质区别。教
16、育活动并不直接创造精神产品,而是将精神产品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身心结构和实践活动结构,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也不属于精神生产,尽管现实中的教育活动与精神生产过程往往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比如,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灵感,做出了新的创造;许多科学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对周围的人就是一种极好的教育。但教育活动与精神生产活动毕竟属于两个相互联系的不同过程,若不加以科学的区分,就会混淆事物的性质,就无法正确把握教育活动的特点和本质。在把握二者区别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精神生产的主体是从事精神生产活动的知识分子,教育通过生产和再生产出精神生产主体的知识和能力等内在结构及其功能,间接
17、地、强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精神生产的发展。显然,否认教育同精神生产的直接联系,忽视教育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教育在社会三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个简要的概括:教育是人类特有的遗传和交往方式,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教育通过对社会主体的再生产和再创造而推动着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发展,推动着人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反之,教育又要受到特定时代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受到特定时代人类自身生产水平(这决定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素质和水平)的影响和制约。脱离社会物质与精神生产的规律孤立地研究教育规律显然是行不通的。然而,人类自身生
18、产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又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如果只了解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规律而不了解人类自身生产的特点和规律,显然不可能正确、深刻地把握教育的本质。在人类的能动性、创造性急剧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若没有高度发达的教育系统不断再生产、再创造出一 2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3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代胜过一代的新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现代化都不可能实现,这就是现代社会中三种生产的内在联系。 最近一段时间,我着重在探讨当代人类自身生产之内在结构、运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我认为,当代社会中人类对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生育、(广义的)
19、3教育、消费、(广义的)体育与医疗保健。我称之为人类自身生产中的“四大部类”。 这些以人的再生产为主旨的社会实践领域或部门同以物质资料再生产为主旨的领域或部门具有某些极为不同的性质和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探究和知之甚少,总喜欢机械地套用物质资料生产的规律和政策,结果使这些领域或部门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甚至偏离了健康的轨道。尤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这种误解导致的误区更加严重!因此,将这“四大部类”作为人类自身生产的特殊领域,探究其内在结构与运行机制,并由此制订出相应的发展战略与具体政策,这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必将会使我们对人的现代化之理解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和境界,这可能是深化整
20、个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口,由此还将导致经济学、社会学乃至哲学的创新!我深深感到,这是一种时代的召唤! 当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曾概括了人类史的进程,精辟地提出了“两次提升”的重要思想:第一次提升是使用工具的劳动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把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由此实现了自然史向人类史的质变;第二次是当人类能够达到对社会关系的调控时,当人们能够创造出“有计划地生产和有计划地分配的有意识的社会生产组织”时,“才能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而这时人类才能踏上“自觉的人类社会的起点”共产4主义社会。 现在看来,人类在完成第二次提升的过程中还必须同时伴随着第三次提升:对人类自身的认
21、识与调控,对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与再创造,这是在人与自身的关系方面把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第三次提升比第二次提升更艰难、更遥远,但及早起步并与第二次提升配合起来,将会大大加速人类历史的进程。这是教育哲学及一系列以人类自身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广阔领域和诱人前景。而当前对人类自身生产特点、规律及三种生产相互关系的研究显然是唯物史观和教育本质论这两个领域共同的生长点,并且必将成为21世纪教育与哲学更紧密结盟的纽带和桥梁。对当代教育本质与功能的新认识,将会极大地呼唤和激发起我国各级领导者和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和推动教育改革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二、当代教育思想观念中的“哥白尼革命”
22、 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中,科技和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导致了“知识爆炸”。“爆炸”的知识全部涌向教育,使教育所担负的任务越来越繁重。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学生学习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这正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学校的毕业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之后,面临着“知识爆炸”的更严峻挑战,那种仅靠学校所提供的知识就够终身享用的传统教育模式显然已经过时了。 现代社会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挑战,而且有新的出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每个社会成员不仅在学校中学习,而且在家庭、社会中生活,他们从社会交往和大众传播媒介中获得的信息量与日俱增,这实际上是一种潜移默化却又强大有力的
23、教育。不论学习者本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这种学校以外的教育每天都在发生,而且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广泛深入地施行。这既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严峻挑战,又是促使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如果能自觉地认识现代学校教育之社会背景发生的这一重要变化,并自觉地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大大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并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学校教育与社会隔离的封闭状态。 正是基于对以上两个方面的自觉认识,XX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在分析当代教育特点和展望未来教育发展的时候,提出要突破学校教育的狭隘眼界,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成为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成为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
24、把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规划,在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中逐步建立起一个“学习 34 桑新民:教育哲学对话,50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恩格思:自然辩证法19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 化的社会”。这种“学习化社会”的主张不同于本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被推向极端时出现的“学校消亡论”,而是要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的因素来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另一方面,在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将学校教育更自觉地渗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规划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更多、更自觉地考虑到教育的需要而使社会教育化,创造出更为有利的教育环境(如各种展览馆、博物馆、科技站、
25、文化设施等,都应该考虑到教育的需要,更自觉地发挥其教育功能)。这将使教育的发展具有更为广阔的前景,形成一个以高度发展的学校教育系统为中心,多层次、多样化的现代教育网络。 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日益结合是当代教育发展的最主要特点和趋势,而“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提出则反映了人们对这一特点和趋势的认识,这是对教育与社会关系认识中的次重大飞跃。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终身教育”观念和模式的提出被誉为教育发展中的“哥白尼革命”,学会生存一书则被世界公认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有些读者可能会对此提出质疑:“终身教育”有资格享此殊荣吗?答案是明确而肯定的。终身教育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这里面却酝酿
26、着一场难以估量而且持久不衰的“未来风暴”! 深刻理解终身教育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引发的巨大变革,这对于促进教育思想观念更新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终身教育的提出是教育观念的扩展,由此形成了现代社会中的“大教育观”。以往谈到教育,人们想到的就是学校教育,而终身教育将以往狭窄的学校教育向两端延伸:一方面向下延伸,当今社会中早期教育乃至婴儿教育和胎教热潮的兴起,其根源正在于此;另一方面向上延伸,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直至风靡世界的老年教育同样根源于此。如今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把教育和学习作为贯穿一生的追求,看作改善个体和家庭生活质量的有效的途径。显然,“终身教育”和“走向学习化的社会
27、”这两个新观念的提出,大大扩展了人们以往的教育视野,是教育价值观念中的一次历史性飞跃。而在此指导下规模空前的“终身教育”运动,则使教育在人类整个社会实践中的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不仅是教育实践的自我超越,而且是人类整个社会实践的一次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 终身教育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目标模式和价值尺度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真正以终身教育作为指导思想和目标来调整学校教育中各子系统方向时,必然导致学校教育的目标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教育评价模式、教育管理模式、师资培训模式、教研科研模式等一系列深层变革和连锁反应。这样的深刻变革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当今学校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
28、严重危机和挑战(如学生负担过重而又学了无用),实现课程设置、教学进度、学制的高度灵活性,实现不同教育系统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最佳结合,而且是在充满矛盾、变幻莫测的现实与未来社会中扩大民主和参与,发展个性和创造性才能,保障人的权利,加速社会健康发展的唯一有效的途径。可见,终身教育孕育着真正的教育复兴。它彻底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旧模式,强调从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更加注重对学习兴趣和良好行为习惯与情感态度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健康个性的培养和创造潜能的开发,由此将以往紧张单调的学校生活转化为轻松和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进一步促进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
29、有机结合,人们不再把基础教育中渗入的生产劳动与学生过早职业化相提并论,不再把生产劳动仅看作没有条件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的出路。基础教育中对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视不仅出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技能的智育需要,而且将此作为培养学生对待劳动世界的情感态度以及感受技术对现实生活与未来人类影响的最有效的教育途径。 终身教育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改造功能更是不可低估。按终身教育的要求逐步完善起来的学习化社会使社会中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最广泛地开发和最充分地利用,从而建立起最庞大而又最经济的教育体系,由此使每个社会成员的文化技术水平得到有效地培养与提高,创造性潜能得到最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这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30、。终身教育大大缩小了有文化技术、能及时获取信息的个体与阶层同那些因缺乏教育而无知无能的个体与阶层在激烈竞争的信息社会中日益拉开的差距和由此导致的两极分化与矛盾冲突,这不仅有助于社会的稳定,而且加速了文明的进程。 许多未来学家们都认为,21世纪的文化是教育、劳动、生活一体化的文化,这显然只有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的社会中才可能实现。 按照终身教育的要求改造教育系统,按照终身学习的要求改造社会系统。终身教育和走5 向学习化的社会用新的目标模式和价值导向使教育与社会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终身教育的风暴自XX年代中期以来很快席卷全球,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也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越来越多
31、的社会成员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短暂而有限的学校教育无法使人应付变幻莫测的现代与未来社会,因此教育和学习不仅需要扩展到人的一生,而且应该成为个体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显然,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是人类在21世纪的严峻挑战面前找到的一个现实而有效的对策,也是我国在跨世纪教育改革中必须确立的教育观念和目标导向。 三、物质生产彼岸的自由王国与闲暇教育 终身教育确实为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开辟了一条希望之路。 在这条新路上奔跑的社会成员往往过多关注现代社会中急剧变化的职业需求, 结果虽然使自身的创造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但却在工作与学习的交替追求中丧失了闲暇, 从而也就丧失了自由。 然而,这并不是终身教育
32、与学习化社会的全貌和本意。许多富于生活情趣的社会成员紧张工作之余停下来歇息的时候,在这条教育与社会合为一体的新路上发现了一片更加令人神往的新领域:自由王国中的闲暇教育! 在以社会分工为特征的物质生产领域,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相反,二者之间的差异与矛盾则是绝对的、永恒的。正如马克思所深刻揭示的,尽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获得了越来越大的自由,但是物质生产领域对于人类个体来说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而“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须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正是在“必然王国的彼岸
33、,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5根本条件。” 学习化的社会使个体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也就增加了使个体获得更充分休息与闲暇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正是在自由王国的理论视野和劳动时间缩短、休息与闲暇不断增加的社会条件下,学习化社会的自由王国中所特有的闲暇教育被人们认识和开发出来,并显示出无比诱人的魅力和无限广阔的前景,成为现实与未来教育价值舞台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闲暇教育在古代上流社会中曾经存在,成为少数贵族成员逃避生产、脱离民众的一种闲情逸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WY大海很快把这块孤
34、岛上的世外桃园吞没了。当生产力发展越过满足社会成员生存的界限之后,价值舞台开始向人的尺度回归,这便使闲暇与闲暇教育重返人间,并拥有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基础。 对现代社会中的闲暇教育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有人认为闲暇教育是向人们传授娱乐的知识与方法;有人把闲暇教育看作是打发业余时间的一种消遣和退休后排解失落感和孤独感的一剂药方。这些当然都是闲暇教育的内容与作用,但闲暇教育还有比这些更重要的目的与功能。 在节奏紧张的现代社会中,个体生活与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必须听任机械钟表的指挥和摆布。唯独在闲暇之中,每个社会成员可以依随心理时间去安排生活与生命,自由地选择符合自己当时内心感受和需要的、自己认为有意义的、
35、带有极大审美成份的活动方式,并在这一过程中自由地、独特地、完美地表现与必然王国的生产活动中不同的自我,这种闲暇中的自我是更真实的自我。布赖特比尔(Brightbill)就此讲过一句十分深刻而耐人寻味的话:“告诉我你在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做些什么,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哪类人。” 闲暇是完全个性化的,闲暇的本质是自由。对闲暇的认识与开发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重要途径和标志。因此闲暇教育之目的绝不仅仅为消磨闲暇时间、获得闲暇娱乐、排解闲暇中的孤独与失落感,闲暇教育的内容也绝不仅限于传授闲暇活动中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目的在于使每个社会成员认识闲暇中的自我、加强对闲暇价值的自我意识,尤其要
36、系统地培养闲暇情趣。教会更多的社会成员明智地、个性化地安排闲暇生活,充分认识和开发自我的闲暇价值,提高对闲暇生活的自我规划、自我决断、自我评价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体的闲暇生活质量,而且有助于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更充分开发利用,加速 5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 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 当我国刚开始实行五天工作制时,相当多的社会成员习惯了过于紧张、机械的工作与生活节奏,对突然降临的闲暇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因此,加强对闲暇的研究,广泛宣传和普及闲暇教育,这不仅是摆在当前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而且对于开发我国巨大的闲暇资
37、源、提高闲暇生活质量、加速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21世纪的教育舞台上,闲暇教育不仅会在物质生产的彼岸演奏真善美统一的迷人乐章,而且将以其强烈的节奏和旋律感染与影响着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的广阔领域,使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教育、生活更加和谐地融为一体。 四、科教兴国的教育使命 在时代的重大转折点上,中华民族明智地选择和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但在不少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中,始终存在着重科学、轻教育,将科学与教育割裂开来的偏见。究其认识论根源,大多来自其对科学的狭隘理解。这是在落实教育战略地位时必须纠正的一个重要思想障碍和观念误区。 1、在科学与教育内在统一的
38、视野中理解“科教兴国”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科学往往被窄化为自然科学或科学技术,而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尤其忽视了以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为研究对象的教育科学。这种偏见和误区在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主体的工业文明中如果还能被容忍的话,那么在追求知识创新、呼唤创造型人才的信息时代,则是绝对不可容忍的!知识经济将人的创造力提到社会财富的首位,如何培养开发人的创造力则被推向科学探索的前沿,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尖端科学。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教育活动中的高科技含量越来越多,教育发展的规律也越来越复杂。显而易见,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漠视必然在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区域竞中落伍,并由此导致科学发展的置后
39、。 在这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科学观和科学与教育内在统一的视野中,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就十分清楚了。步入信息时代不仅需要高科技,更需要能够创造和驾驭高科技的一代新人,因此,教育必须“先行”,这是当代社会发展中必须遵循、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教育的发展如果滞后,社会将因此而付出牺牲下一代素质的惨重代价,其后果比违背生态规律而受到洪水的惩罚更加可怕! 然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能否真正落实,不仅取决于决策者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而且取决于教育系统自身所选择的发展模式及其所产生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当前,要想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教育在跨世纪的价值,必须对我国现行教育
40、的目标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管理与办学模式、教师培养与培训模式、科研与教研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时代反思与历史性超越!只有尽快使我国教育系统在改革和创新方面走到时代前列,并真正起到影响和带动全局的巨大作用,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价值才能真正为教育内外所公认,这才是“教育先行”的本意和真谛! 如今,世界各国的战略家和政治家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决定经济竞争的关健在科技,决定科技实力的基础在教育。那么,决定教育发展水平的基础何在?这是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时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从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中,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最终总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教育质量的高低从本质上分析
41、取决于学生学习能力、水平、效益的高低,而这显然要受到教师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决定教育发展水平最主要的基础正是教师与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2、在跨世纪的转折点上,变革学习比变革技术更重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一场“学习的革命”正在全球兴起!这是教育世界的国际奥林匹克大赛,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将最终决定21世纪世界舞台的优胜者和落伍者! 我们可以从教育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揭示这场跨世纪“学习革命”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从教育的外部来看,人类正在从工业文明全方位进入信息时代。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是推动人类步入信息时代的两大技术杠杆。 计算机发展到多媒体阶段是一次质的飞跃
42、,它使计算机几乎能同人的所有感官交流、对7 话,这不仅大大扩展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从基础上引发了阅读、写作、计算方式的历史性6变革,而且使计算机变得更加简单易学。多媒体计算机和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人共同构成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当一个新时代的社会细胞成熟了,这一时代也就随之降临了 。XX年,全世界电子百科全书的销量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用纸张印刷的百科全书,这对人类学习方式的7挑战是令人震惊的! 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连网的出现,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连为一体,这是人类智慧的连网!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XX年 美国在国际互联网上发送的电子邮件已经超过邮局发送的邮件数量,XX年全世界大约5000万人上
43、了8国际互联网,到XX年2月,全世界国际互连网的用户已达到1.13亿,其中美国用户最多,达6200万户,占美国人口总数的30%;占人口总数比例最高的是挪威,XX年11月达140万9户,占人口总数的32.5%;我国XX年10月底国际互联网用户62万户,占人口总数的0.05%。今天,一根头发丝般细的光纤能在不到1秒的时间里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二十九卷的全10部内容从波士顿传到巴尔的摩。 40岁的微软公司总裁 比尔盖茨是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之一,盖茨童年的梦想是: “ 在每张书桌上、在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一台电脑 ”。现在,他又在策划着另一个时代: “ 世界各地的人在自己家中就能学习最好的课程、学习任何
44、科目、由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讲授 ”。11他告戒人们:“你的工作场所和你关于教育的观念将被改变,也许被改变得几乎面目全非”,“你孩子的世界不会与从前一样,他们的未来依赖于他们一生中掌握新概念、作出新选择、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能力”。在这种全新的社会环境中,财富将首先依赖于个体和国家学习与创新能力,特别是确定问题、找出新的解决方法和增添新价值的创造能力。因此,人的智能和知识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这个新时代充满残酷的替代选择:对于那些拥有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来说,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希望的世界;而对于那些缺乏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来说,当旧工作消失、旧体制崩溃时,他们将面临失业、贫穷、绝望
45、的悲惨前景!12 显而易见,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变革学习比变革技术更重要! 考察一下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样可以揭示出跨世纪学习革命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回顾二十世纪西方教育研究与实验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极其重要的转向:从教的研究转向学的研究,并且已经在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重大成果。尤其重要的是: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与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正在创造出各种高水平、高效益的崭新学习模式,如何尽快适应和驾驭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舞台上一场最激烈的竞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个体和社会学习行为的研究与创新 不仅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口
46、,而且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因为,提高个体、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不仅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成为个体乃至整个民族能否真正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这正是引发全球范围学习革命的内在根源。 3、实现人类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在这场跨世纪学习革命中,人类将实现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为了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这场变革的意义,需要对学习方式 这一范畴作出明确的时代界说。 学习方式是同生产方式同一层次的范畴。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狭义地理解和运用学习概念,把学习窄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至使对学习活动的研究局限于教育理论界,未能从更广阔的哲学和人类学层次上研究和揭示人类学习
47、活动之特点与发展规律,因而也就不可能提出和研究学习方式这样的哲学或教育哲学范畴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加速度发展和知识的“爆炸”,人类的学习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至使心理学、社会学、脑科学乃至经济学等纷纷加入到研究学习的行列,从微观到宏观、从历史到现实不断 6 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教育研究XX年第五期。 78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XX年版 第8页。 戈登.德莱顿 等: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XX年版 第5页。 9 参见科技信息报XX年x月x日。 10 威尔希弗利:难于置信的光收缩,转引自学习的革命60页,上海三联书店1997。 11 比尔. 盖茨 :未来之路,转引自学习的革命7-10页,上海三联书店1997。 12 戈登.德莱顿 等:学习的革命第1页,上海三联书店1997。 8 深化着人类对学习活动及其演变发展规律的认识,当代多学科交叉的人工智能研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