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磨课案例.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80214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掌声》磨课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掌声》磨课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掌声》磨课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掌声》磨课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掌声》磨课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掌声》磨课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掌声》磨课案例.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掌声磨课案例封面: 乐清市中小学教师“团队赛课”课例 学 科:组 别:教学内容:课例主题:培养习惯,回归朴实本位参赛单位:参赛教师:组长 小学语文 第一组 掌声 旭阳寄宿小学 翁佩英 组员 陈 施 组员 项玲珍 执笔 翁佩英 乐清市教育局教研室制 培养习惯,回归朴实本位 掌声磨课历程 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节课中,我们希望,学生能踏踏实实地学,能认认真真地读。在学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读中提升阅读能力,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声这篇课文是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关于“爱

2、与温暖”。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时间性的词语连接全文,以一个讲述者的口吻,向大家娓娓道来发生他上小学时候的一个故事。故事讲掌声使患了小儿麻痹症的英子,重新找回自信,找到生命中的“掌声”。 这篇文章在故事情节上没有特别之处,只不过平铺直叙地叙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文中共有8处掌声,处处不同。细细品读,掌声之妙,对比之妙,语言之妙,令人赞叹。 一磨教学内容定位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学段要求,学生的学段年龄特点以及文本特点,我们这样思考:第一课时应该上写什么内容?如何区分两个课时?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比较多,而三年级上册,是低段向中段过渡的阶段,这一时

3、期,字词教学依然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的第一个教学内容,就选定为字词教学,包括生字词的教学以及多音字的教学。“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那么,我们怎样利用这个文本,进行言语训练呢?于是,我们将第二个教学内容确定为通过抓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梳理文本,希望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概括文章内容,得到一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课堂实施: 在生字词教学这一块,我们利用导学单,请学生事先预习,导学单的内容有读词语;查字典,给多音字注音组词;将课文中,想知道的或不懂的提出来。这样,既有预习字词,又有对课文内容的思考。之后,组织学习活动小组,练习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教学多音字时,我们

4、将多音字放回到原句中,再由原句进行发散,品读与原句相关的一些句子。 第二个板块,先让学生发现并找出这篇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用这些词语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连句成段,进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后反思: 从第一次试教的反馈情况来看,主要出现这样几处问题: 1. 尽管我们想充分给予学生学习时间,但课前预习生字词,课中又组织学习生字词活动,再呈现生字词开火车读。的确,字词是牢牢固固地会读了,但用时太多,太过,而且,学生仅仅是停留在会认读,而不是会运用。 2. 关于导学单和学习单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导学单其实并没有必要。导学单中的字词,都是课文中的词语,学生完全可以再预习时利用自己的书

5、本来完成;导学单中,让学生写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学生大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不了解。其实,我们可以教会学生直接在课文中用问号表示,这也是简单的批注。让学生重新写下来,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3. 以多音字为中心,品析句子。这样的指向性不明确,而且,一发散,就不知道何时收回,以至于课堂时间拖沓,但却并无实效。 4. 以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梳理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方式,对三上的孩子来说,难度很大。这样虽然关注了对学生语文能力概括课文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操作时,教师也比较难以落实。课标中指出,三年级的学生只需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概括时,相应的关键句或关键词,在这篇文章中,并不明显,这就加大了孩子概括的

6、难度。 针对上述教学反馈,我们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调整。依然将字词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将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以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更改为“紧扣忧郁,探索言语秘密”。抓两个重点:1.生字词;2. 发现课文通过英子的动作、神态来写出英子内心的忧郁,发现掌声前后英子的变化,并尝试运用对比写句子。 二磨教学内容切入口 课堂实施: 在导入课题后,再初读课文,要求将句子读正确,读通顺,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初读后,认读生字词。 接下来的时间,就交付“紧扣忧郁,探索言语秘密”。 先发现英子忧郁的原因,发现英子走路的姿势一摇一晃,一唱三叹,以画面引读,激发学生对英子的同情。再发现,英子忧郁的

7、句子,继而品读发现,这些句子是通过英子的动作、神态等写出英子的忧郁。再想象画面写话: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以前 ,现在 ; 以前 ,现在 ; 以前 ,现在 。 温馨提示:至少完成一组“以前.现在.”,敢于挑战的同学,完成全部。 反思: 二次试教后,有这么几点不足: 1. 由于缺少相应的引导,就请孩子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么长的一篇文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概括,这是不符合学情的。 2. 在品读过程中,想象画面“一摇一晃”时,有部分孩子并没有被激发同情心,相反,却在那儿笑着。这就说明,教师的教还没落到实处。在品读英子忧郁的句子时,老师对教案不

8、太熟悉,所以,品读并没有深入,只是浮于表面。 虽然品读不到位,但写话学生却普遍写得比较好。 基于以上反馈情况,我们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 1. 在概括课文内容时,给学生搭一个脚手架,降低难度。 2. 在品读句子时,关注英子的情感变化,想象英子“一摇一晃”的画面时,老师从语速、语态等方面进行改变,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以激发他们的同情心,体会英子的那份自卑。 三磨回归朴实本位 经过这两轮的磨课,我们重新反思,调整了我们的教学内容,确定了这样的教学内容:以时间为序,梳理文章结构;想象对比,细品英子变化;字理识字,培养写字习惯。 我们以情境导入后,便认读生字词,将对词语的理解,放入原句中,结合具体的情境

9、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再屏幕出示: 上小学的时候,的英子总是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一天,轮到英子讲故事,同学们给了她次。 从那以后,英子变得。 以填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搭了个脚手架,学生就顺利地从课文中筛选关键词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之后,再提高难度,屏幕出示: 上小学的时候, 一天, 从那以后, 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了难度,让孩子进行言语训练。在言语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以表示时间词语作为开头的讲故事的一种典型方法。 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后,再在对比想象中,细品英子的变化。 先发现英子忧郁的原因,再寻找英子忧郁的具体表现,重点品读英子忧郁具体通过她的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的。在品读时,养成学生品读的一

10、种习惯,点点、圈圈、划划,初步学会留下阅读思考的痕迹。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主张随着阅读和思考,在书中写写画画,作各种各样的记号,并写下自己的随感。他认为这才是书籍的主人,这过程就是占有书籍的过程。新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中,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而课堂中的点点、圈圈、划划,就是阅读的一种习惯,养成了这种阅读习惯,今后对于孩子的阅读能力,特别是阅读专注,有着很大的作用。 品读忧郁的英子后,将写话的内容改为说话。以生字书写替代写话。 在生字书写中,我们主要指导书写两个字:“鼓”“励”,这两个字,我们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识字。“鼓”字,采用字理识字方法,主要是为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汉字的一份热爱之情。“励”字的教学,先请学生观察,说说,哪些笔画容易写错,书写时,还需要注意些什么。还强调“一看二写三对比,一个更比一个好”,养成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这次的磨课,课堂流程比较顺畅,学生配合比较积极,老师教学也比较投入。但某些过渡语和评价语,还需磨练。 玉不琢不成器,“琢磨”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但也正因为这样的“琢磨”,才能让我们更深入地进行研读,进行反思,继而,让自己有所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