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来了》评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来了》评课稿.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风来了评课稿评课稿 实验小学 刘海燕 湘版美术教材第6课风来了,是以自然现象-风为内容题材,要求学生表现风来时的不同变化。因为风的形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对于风的表现只有从相关联的其它事物上得到体现,这就要求学生观察风来时周围事物的变化和特点,用画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三年级学生逐渐能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周围事物,并能凭记忆表达自己的感受,还能加以想象,这样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刘老师的这节课,始终用:“听风-知风-画风-说风”的环节贯穿全课,显得紧凑清晰,循序渐进。在教学中,让学生步步深入,“体验、探索、想象、表现”是这节课的设想,从感官的直观感受到记忆的挖掘,最后得以
2、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整个过程主要环节安排较为合理,环环相扣。课堂上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再现了风来时事物的变化,通过听、看、画、说的结合,建立起清晰的主观感受,为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体现了新式课堂的特点。 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名画与风声的音效结合起来,并通过多角度的画面和语言描述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学生说一说、演一演与风的相处情景,来回忆挖掘脑海里的画面,为绘画表现做准备。充分体现了教师较灵活而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引导,同时又体现了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最后学生较成功的在画纸上表现了风来了的情景,并了解了风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40分钟的课,刘老师用了前18分
3、钟的时间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剩余的时间要看到学生围绕“风”绘画的作品。刘老师很灵活的运用刮画纸与竹笔,学生可以很流畅地表现线条,在刮画的偶得效果里,分享风带来的画面变化。这种看似节约时间,省略涂色的步骤,又能很好的烘托作品效果的作业方式,我们不妨多做尝试,她摒弃了美术作业只能做在作业本上的传统做法,大胆运用新型绘画媒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带来了作业上的革新,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每一位美术老师学习。 本课,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稍作修改,更能锦上添花。例如:学习内容是风的表现,风和风相关事物的造型方法只是造型的过程,不是目的。我们要表现孩子们的亲身感受,尽量用他们生活感受和体验深的照片,这样才会形神兼备,不会言之无物。刮画的表现也可以多样化,即线条的形式美但关键在于线条的软硬、单复、连断、粗细、轻重等要与风的形质进行匹配,不能为变化而变化,为创新而创新。学生绘画形式的趣味性没有体现,可以分不同的绘画种类,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在教学上,应多让学生实践体会,可以适当让学生多探究画风的感受,老师不必只拘泥于“人,景”的变化。还可结合三年级语文学科里的一篇课文画风,紧密结合学科,找到共同点,突破重难点,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总之,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激起学生的兴趣,美术课堂就会有新的惊喜等待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