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说课稿北师大{全部.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97995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74.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数学上说课稿北师大{全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七年级数学上说课稿北师大{全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七年级数学上说课稿北师大{全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七年级数学上说课稿北师大{全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七年级数学上说课稿北师大{全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数学上说课稿北师大{全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数学上说课稿北师大{全部.docx(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七年级数学上说课稿北师大全部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探究内容取自华东师大版七年级第四章第一节。 教学内容所处的地位: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探究对象是生活中的常见几何体,使学 对物体形状的认识逐步由模糊的、感性的上升到抽象的数学图形,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简单的空间几何棱柱、圆柱、圆锥、球等,掌握其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能力:通过比较,学会观察物体间的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根据几何体的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3、情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并能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描述几何体的特征,对几何体进行分类。 四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情景式,提供丰富的图形素材引导学习;合作式,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评价学习;开放式,在开放式教学中升华学习。 学法分析:探究学习,在实际生活背景中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实践交流中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展示,进行实物、图片欣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2学生设疑让学生自己先思考再提问 3教师整理并出示自探题目 4.学生自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指导举例说说生活中的物体那些类似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

3、棱柱、球体?说说它们的区别 二解疑合探 1针对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体特征的认识不彻底进行再探 2、对这些类似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体的分类 3活动原则: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教师引领点拨提升总结。 三质疑再探:说说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题 四运用拓展: 1引导学生自编习题。请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举例说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教师出示运用拓展题。按照由浅到深,由难到易的原则 3课堂小结教师提问,集体交流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4作业布置 1.2展开与折叠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初中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

4、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是从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入手,通过展开与折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相互关系。 2、掌握正方体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 3、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教学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基本几何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难点: 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为立体图形。

5、 突破重难点策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便可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学生因成功的尝试树立起学习几何的自信心。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先做后想再先想后做然后归纳概括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学法:学生在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会学到主动学会。 五、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本节课教学的总体构想,结合学生的实际, 我采用实践探究教学法,制定以下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归纳概括 联想反思巩固提高 一、 情境导入:设计游戏情境,目的一是揭示研究主题,演

6、示剪裁示范,二是引出课题,三是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 合作探究:探究过程分四个环节1、小组合作,成果展示,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实现实践操作和理性思维有机的结合,培养空间想象力,观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2、全班交流,分析归纳,充分给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增强分析能力,加强对分类本质的认识。3、深化探究,寻求规律。使知识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便于记忆。4、知识内化,加深理解。 三、 归纳概括:在前面的探究基础上, 加强学生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配置习题,通过训练,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开拓思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动机 四、 巩固提高:设计有关的问题,通

7、过这些问题的解决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五、 感悟与反思: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对探究知识的过程的反思与总结质疑。进一步体验成功的喜悦。 1.3截一个几何体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叫-,是-科目-号,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截一个几何体。 一、教材分析: 截一个几何体是北师大版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教材在安排上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鼓励学生探索立体图形的截面形状,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下一节内容学习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通过参与对实

8、物的切截活动和观察课件演示,了解几何体截面的形状,探索截面形状与切截方向之间的关系。 2、经历切截几何体的活动过程,观察几何体在切截过程中的变化,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联系实际问题,师生合作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全日制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及教学大纲,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切截几何体的活动过程,体会几何体截面的变化。难点:从切截活动中发现规律并能用语言表达,能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 四、教法学法分析: 针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

9、特征,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面向全体学生,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为有序地进行教学,本节课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孕育新知。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切截物体,并请部分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引出截面的概念和特点: 2、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设置问题,让学

10、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巩固练习,运用新知。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通过练习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优越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疏理反思,升华新知:引导学生总结反思,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疑问,最后教师做全面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及合理表达能力。 5、回归实践,再用新知:练习作业布置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请各位评委指正。谢谢! 1.4从三个方向看物体

11、的形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叫-,是-科目-号,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一教材分析: 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本章前几节中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空间图形的前提下,来学习本节课内容的。所以这一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观察、操作、实验、合作与交流以及学会学习就变得更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思维,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2在观察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

12、到不一样的结果 3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内容以及学生情况,制定如下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和会画立方体及其组合图形的三视图。 2.教学难点是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实验法、探究法。把实物模型、教具、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图形然后然学生动手搭建立方组合体,在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拓展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促进

13、学生发展。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流程图: 图片欣赏 、创设情景,新课引入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利用学生熟悉的景物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初步形象感知: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应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其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显示立体图形向平面图形的转化,突破了三视图由空间向平面转化的思维难点,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逐步引出三视图的概念。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结合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四、知识应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接下来把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应用于生活。 、学习反思 最后设计一个

14、小结型的反思,再次明确学习的目标,并使学生自行检验目标的达成度,体现目标意识。根据学生层次布置作业和选做题使学生在课后仍能动手、动脑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体验 抽象概念 交流展示 知识应用 学习反思 各位评委老师: 2.1数怎么不够用了 下午好!我叫-,是-科目-号,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数怎么不够用了。 一、 教材分析: 数怎么不够用了是北师大出版的,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数和数的运算,对本节的学习有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有理数的一部分,是对小学所学数的范围的补充,特别是首次提出了负数的概念,是以后学习绝对值、数轴、相反数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

15、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结构与内容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结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负数是如何产生的,理解正负数及零的含义。 2、知道它们的表示方法,能正确对正负数做一些简单的应用,对生活中的一些正负数现象做一些了解。 3、通过本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重点、难点: 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及如何区别意义相反的量。 难点:如何控制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把握主动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

16、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和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探索引导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或讨论分组,促使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会注重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采取1、思考评价法;2、分析归纳法3、自主探索法4、合作交流法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1、流程:导入新课教授新课讲解例题学生演练课堂小结

17、布置作业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程,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出新内容,是学生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组织讨论、合作交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讲授新课,讲解例题深化新知,学以致用;学生及时演练,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指导学生改进方法,不断探索后汇报研究成果,行到结论后进行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在内容上:围绕重点、巩固新知;数量上:适量适度、紧凑合理;层次上:逐层深化,同时注意变换形式交替方式。 2.2数轴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叫-,是-科目-号,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数轴。 一、教材分析 数轴是北师大出版的,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2节

18、的内容。它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数轴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其三要素以及任何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能正确地画出数轴。 2.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够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3.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向学生

19、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1)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 2)正确掌握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的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1、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

20、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 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教师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 3、为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强调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本节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观察发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无疑提高了探索发现实践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通过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采取以下教学流程:导入新课教授

21、新课讲解例题学生演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组织讨论、合作交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讲授新课,讲解例题深化新知,学以致用;学生及时演练,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指导学生改进方法,不断探索后汇报研究成果,行到结论后进行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在内容上:围绕重点、巩固新知;数量上:适量适度、紧凑合理;层次上:逐层深化,同时注意变换形式交替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2.3绝对值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叫-,是-科目-号,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绝对值。 一、教材分析: 绝对

22、值是北师大出版的,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理数,数轴与相反数等基础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绝对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还为以后学习两个负数的比较大小以及有理数的运算作好必要的准备!所以说本讲内容在有理数这一节中,占据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并比较大小。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实践经验出发,激

23、发学生兴趣,了解其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三:重点,难点: 1、理解绝对值得概念,会求有理数的绝对值,利用绝对值比较负数的大小。 2、绝对值得意义以及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手段: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学法:观察法、类比法。首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通

24、过观察、类比、猜想、归纳、共同探讨交流。利用课件和图片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出新内容,是学生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组织讨论、合作交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在理解了绝对值的定义后,在此设问加深记忆。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绝对值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发展 。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25、。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围绕重点、巩固新知;数量上:适量适度、紧凑合理;层次上:逐层深化,同时注意变换形式交替方式。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2.4有理数的加法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叫-,是-科目-号,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有理数加法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北师大出版的,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它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等。而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

26、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4)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是: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是:由于本阶段的

27、学生很难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征:如异号两数、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和互为相反数之间的关系,这就对法则的理解造成困难。需注重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四、 教法、学法 1、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 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2、根据学生特点,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归纳-应用的实践探索中自主参与知识产生主动探索交流构建关联。掌握知识达到知识的灵活应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程,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索规律:采用实际操作,

28、演示实验变化过程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及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巩固练习:布置习题,由于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难而易,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同时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4、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谢谢! 2.5有理数的减法 各位评委老师:

29、 下午好!我叫-,是-科目-号,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有理数减法 一 说教材: 有理数减法是北师大出版的,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之后,以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例题为课堂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

30、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四、说教学方法、说学法: 1、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

31、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3、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2、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环节: 1、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2、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二)巩固练习环节: 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

32、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环节: (五)布置课后作业: 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布置作业在内容上:围绕重点、巩固新知;数量上:适量适度、紧凑合理;层次上:逐层深化,同时注意变换形式交替方式。 2.6有理数的加减法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叫-,是-科目-号,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有理数加减法。 一、 教材分析 有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等知识,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课题为以后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到

33、承前启后作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四、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探究法。本节课的知识点是在学生已有解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故采取有教师指导补充学生的归纳的方法。 学法:采用尝试指导法,体现学

34、生的主体地位,每一环节要设置一定的问题进行巩固练习。由难到易、由浅入深,分散难点逐步将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1、前提诊断,复习提问: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 2、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3、尝试指导,实施目标 4、题型训练,巩固目标:反复练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师生交流互动 5、形成性测试,检测目标:把“反馈-调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应针对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进行测试,对尚未达标的学生进行补救,以消除错误的积累,从而有

35、效的控制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 6、归纳总结,纳入知识系统:由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布置作业:利用课堂检测及时反馈本课重、难点利用课后作业巩固新知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 2.6.2水位的变化说课稿 教材分析 水位的变化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本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第七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及其加减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注重数学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也成为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故本节课的学习要求是:会用所学有理数的知识解

36、决“水位的变化”这个实际问题 3重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的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在水位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量,进一步加深对有理数意义的理解,巩固用有理数表示实际生活中的量能用折线统计图、描述事例的变化过程 2能力目标:能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分析 针对初一学生的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采用观察、探索、分析、合作等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

37、的学习状态,课堂上教师要起到主导的地位,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思维活动还借助于具体、直观、感性经验的支持,本节课的设计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1、情景教学2探索合作3学习策略4媒体应用 学法分析:教给学生如何学习是教师的职责,因此,在“水位的变化”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对具体问题想象具体情境通过估计、列表、画图等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开动脑筋,进行分析讨论,得出解决问题得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融为一体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与学生一起回忆所学有理数知识,复习时可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学生自己回忆可避免传统教学一问一

38、答的方式,同时也可活跃学生的思维,为新课的学习作准备 二、情景导入: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会到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新课讲授:通过身边的实例,让学生分析了解,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四、应用实践一是让学生通过做身边的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二目的在于举一反三,培养技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决心 五、自我评价 六、巩固拓展:作业一是为了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作业二是为了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素材,激发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知识得到灵活运用 2.7有理数的乘法 。 一、教材

39、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乘法是在学生学完有理数的加法后学习的,它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一样,也是建立在小学算术的基础上。因此,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在确定“积”的符号后,实质上是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把中学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由于有理数的乘法是有理数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因而它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增强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难点:是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由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负数,对负数的意义理解不深

40、,因此,与小学算术数的乘法比较,学生对含有负数特别是两个负数相乘的意义的理解,思维角度变化较大,思维强度也增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渗透化归、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和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规律,总结出法则。它符合教学论

41、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创新精神。 四、学法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脑、动手,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自己归纳出运算法则,学会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五、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遵循“教学、学习、研究”同步协调的原则,依据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研究的过程。 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展示思维过程。 以下我将对每一教学环节分别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

42、,教学目标的控制等方面加以说明: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观察猜想:意图是以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为基础,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 探究验证:教师启发学生。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合作探究,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激发灵感, 比较提炼: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分析法则 掌握实质 应用 巩固: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课堂知识 小结反思:使学生学会反思回顾总结梳所学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表达能力。 作业延展 2.8有理数的除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有理数的运算是本章的重点,是学好后续内容的重要前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

43、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熟练进行有理数运算的必备知识,它与有理数的其它运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整节内容渗透了从一般到特殊、化未知到已知、用已知求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思维的力量,发展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依据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方面: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求有理数的倒数,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算,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感知数学知识的普遍性、相互转化性。 情感态度方面:通过生生合作,使学生体

44、会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通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问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3、教学重点、难点 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是很重要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熟练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勤思、善思,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本节内容是在有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理数的除法可以利用乘法进行,基于此,教科书中给出了两种法则,对初一学生来说,理解这两种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二、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教法分析

45、: 针对初一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思维活跃,但抽象概括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本节课充分借助多媒体来增强直观效果。运用“自学辅导”模式,遵循“面向全体,尊重主体”的教学理念,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把教学过程化为学生自学、大胆猜想、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使课堂教学遵循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学法分析: 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教学过程设计 1、设计问题,导入课题,提

46、出课堂教学目标。 本着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探索性的原则,首先问题,教师导入课题。接着课件揭示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进行探究,这样坚持揭示目标,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学习,从而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 4、检查自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学已致用的能力。 5、当堂训练,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 6、反思小结,观点提炼。让学生从多角度归纳总结,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锻炼学生的综合及表达能力。 8、布置作业。 2.9有理数的乘方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有理数的乘方是初一年级上学期第一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的结构上看,共需要4个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