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02085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8.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三年级下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三年级下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三年级下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三年级下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科学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混合 1.1混合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混合沙和豆子的和分离沙和豆子的活动,在活动中观察物质混合时发生的一些现象。 2、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事物的特征,学习观察混合物,并将观察的结果向大家交流。 3、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习惯。 教学重点:亲身经历沙和豆子混合和分离的过程,在活动中学会观察思考。 教学难点:亲身经历沙和豆子混合和分离的过程,在活动中学会观察思考。 教学准备:沙子、豆子、透明杯子、筷子、筛子等。 教学过程: 一、预测实验 1、出示沙子和豆子,指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2、提出问题:将沙子和豆子混合后可能会怎样? 3、引导预测:(1)

2、、可能不会发生变化。即沙子还是沙子,黄豆还是黄豆。(2)、可能发生变化。颜色、气味、大小等方面发生变化,即产生既不是沙子也不是黄豆的其它物质。 4、指导实验设计:怎样才能知道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科学讲究实证,你打算怎样收集证据来证明将黄豆和沙子混合后发生变化或者没有发生变化?) 5、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进行仔细观察。 二、研讨深入 1、交流观察的结果。 2、推测影响实验结果的原因:(1)、是不是我们刚才混合时没有进行充分的搅拌或者混合时沙子和黄豆的量太少了的缘故呢?有没有这个可能?只要有一位同学认为可能我们就得用实验来进行验证。 (2)、学生再次实验,交流实验结果。 (3)、还有没有其它的

3、因素影响而没有发生变化呢? (4)、是不是发生了变化,但由于放在杯子里我们没观察仔细呢? 3、讨论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怎样才能清楚地观察到沙子和豆子有没有发生变化? 4、学生分离沙和豆子,并和混合前的进行比较。 5、交流观察结果。 三、总结延伸 1、通过混合沙子和豆子,你有什么收获吗? 2、出示水和油,如果将它们混合在一块,可能会怎样? 1 12混合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混合小苏打和醋的活动,在活动中观察物质混合时发生的一些现象。 2、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事物的特征,学习观察混合物,并将观察的结果向大家交流。 3 、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习惯,学会根据科学事实做出判断。 教

4、学重点:亲身经历小苏打和醋的混合过程,在活动中学会观察思考。 教学难点:亲身经历小苏打和醋的混合过程,在活动中学会观察思考。 教学准备:小苏打、醋、小匙、玻璃杯、火柴、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一、预测实验 1、出示小苏打和醋混合,指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2、提出问题:将小苏打和醋混合后可能会怎样? 3、引导预测:(1)、可能不会发生变化。即小苏打还是小苏打,醋还是醋。(2)、可能发生变化。颜色、气味、大小等方面发生变化,即产生既不是小苏打也不是醋的其它物质。 4、指导实验设计:怎样才能知道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科学讲究实证,你打算怎样收集证据来证明将小苏打和醋混合后发生变化或者没有发生变

5、化?) 5、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进行仔细观察。 二、研讨深入 1、交流观察的结果。 2、推测影响实验结果的原因:(1)、是不是我们刚才混合时没有进行充分的搅拌或者混合时小苏打和醋的量太少了的缘故呢?有没有这个可能?只要有一位同学认为可能我们就得用实验来进行验证。 (2)、学生再次实验,交流实验结果。 (3)、还有没有其它的因素影响而没有发生变化呢? (4)、是不是发生了变化,但由于放在杯子里我们没观察仔细呢? 3、讨论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怎样才能清楚地观察到小苏打和醋有没有发生变化? 4、用火柴、石灰水验证,并和混合前的进行比较。 5、交流观察结果。 三、总结延伸 1、通过混合小苏打和醋,你有什

6、么收获吗?比较之前的一课:混合黄豆和沙有什么不同 2、后续研究: 出示水和面粉,如果将它们混合在一块,可能会怎样? 2 13分离混合物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混合后性能可能会发生变化,也可能不发生变化。 2通过分析混合物的特征使学生掌握一些分离方法,并将这些方法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教学重点:材料不同,分离的方法就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分离混合物时一定要注意观察混合物的性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想出更多分离办法 教学难点:材料不同,分离的方法就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分离混合物时一定要注意观察混合物的性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想出更多分离办法 教学准备:粳米、面粉、铁屑、

7、木屑、磁铁、水、盛水的容器、筛子、盒子、簸箕、餐巾纸或过滤纸、黑墨水、绿墨水、滴管、喷壶等 教学过程: 一、我们每天制造着许多混合物,但同时也需要把有些混合物分开。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分离混合物 二、分离混合物粳米和面粉 1出示面粉盒,将一粒粳米放入面粉盒内,提问:你怎样将它们分开 2学生操作 3将几粒粳米放入面粉盒里,提问:你怎样将它们分开 4抓一把粳米放入面粉盒内,使面粉和粳米充分混合,提问:这时你应该怎样将它们分开 5学生思考、交流 6尝试操作 倾斜装有混合物的盒子,反复敲打盒底;用筛子筛;用簸箕簸看能不能把它们分开 三、分离混合物铁屑和木屑 1出示铁屑和木屑混合物 2讨论:我们能

8、找到多少种方法把铁屑和木屑分开 3分组实验、记录分离的过程和方法 4小组汇报交流 四、小结 有些物质混合后仍然保持原来的性质和状态,如木屑和铁屑;有些物质混合后发生了变化,如盐和水混合成为盐水。这节课通过分离粳米和面粉的混合物、铁屑和木屑的混合物,同学们都掌握了一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其实,根据混合物的性质不同,分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此外,还有一种分离墨水的方法现在已用在中药研究中,用来把草药中有治疗功效的成分分离出来 五、后续活动: 分离黑墨水或绿墨水 3 14研究土壤 教学目标: 1科学方法: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

9、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2)愿意亲近土壤。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教学重点: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多种土壤、每个小组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观察记录表。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的大自然给予我们绿色的植物,你知道这些植物依靠什么生存? 2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土壤是混合物吗?

10、怎么验证? 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你有什么猜想?你准备怎么验证? 发现的问题:土壤的颜色不同;土壤有不同的成分;土壤中有塑料一类的杂物 小组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怎么来验证自己的观察。 小组间交流、汇报。 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验证方法。 在下节课中我们来根据你们观察以及猜想进行验证。 三、课后研究 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小组内交流。 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4 第二单元:空气 21了解空气 教

11、学目标: 1、科学探究:引领学生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其他介质观察与探究空气的过程,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3、科学知识:初步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要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用:水槽、气球、塑料袋、可乐瓶、三角漏斗、平底烧瓶、集气瓶等材料。 学生用:水槽、可乐瓶、气球、剪刀、铁钉、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产生问题 1课前

12、先进行吹气球擂台赛。 2邀请两位同学进行吹装在可乐瓶里的气球比赛。 3看到装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4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装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1学生讨论:为什么装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2设计可乐瓶内有空气的实验设计。 3小组交流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瓶子里的空间。 4学生观察用漏斗倒酱油的实验,进一步说明空气能占据空间。 探究空气能够流动 1教师问: 现在老师要改变这三种现状:使气球在可乐瓶内吹大,纸在杯底内放入水中会湿,可乐也能顺利倒入另一只可乐瓶中你们说应该怎么做?应用什么办法,才能使这种现状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教师

13、提供相关材料。 3小组汇报交流多种方法。 4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又了解空气的什么性质? 生:空气占据空间。 师:今天老师欣赏了大家许多赋予新意的实验设计之后,觉得你们真是能干极了 !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小朋友们也要像今天那样不但要学习新知识,更要懂得把它们应用到生活、学习中,去解决一些小难题。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师,好吗? 5 22被压缩的空气 教学目标: 1知识点:使学生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激发学生应用压缩空气

14、的性质进行探究,提出创新的方案 。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方法。培养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创新的胆量。 教学重点: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教学准备:针管、橡皮胶、各种皮球、轮胎、打气筒、辟拍枪、 CAI软件“压缩空气”。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让学生说说他了解的空气。 二、认定目标 1根据学生对空气了解的程度,引入有气的皮球和没气的皮球的不同,导入要认定的目标。 2口述目标并板书课题。 三、导学达标 (一)让学生作几组实验: 实验:压缩针管。 实验:往皮球

15、和轮胎中打气。 实验过程让学生充分地做,在实验中让他们体验空气在密闭容器中,不同的情况下有什么不同现象。 ( 注意发现学生的创新做法 ) 探究下面的问题: 1用橡皮胶顶住针管,往下压针管活塞,针管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 2压针管活塞的手松开有什么现象? 3往皮球或轮胎中打气前和打气后有什么不同?气打得小和打得多有什么不同? 4学生在实验后对“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认识还比较肤浅,通过播放 CAI 课件,用动画形象地描述空气在针管皮球、轮胎中被压缩的过程。压缩后空气在密闭容器中会有弹性的过程。 5让学生在实验中和实验后结合 CAI 课件进行思考,发现和比较,自己总结出“空气的体积能被压缩;

16、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使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得出有关空气压缩的第一手资料。 6板书:空气可以被压缩, 压缩空气有弹性。 (二)回顾实验中皮球打气前后,和气打得小和打得多的比较,找出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压缩空气的例子。 老师让学生把发现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6 23流动的空气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空气是热的也有冷的; 2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体验风的存在; 3鼓励学生用画图、想像等多种方法来感知空气的流动。 教学重点: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 教学难点: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 教学准备:一瓶花露水、每组同学一支香、一盒火柴、一把扇子。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

17、今天教室里有什么不同?学生不约而同地说闻到了香味。接着问,香味是怎么被我们闻到的,有的说风一吹一搅,我们就闻到香味了,有的说我们要呼吸空气,香味随着空气被我们闻到的。 2、香味我们只是闻得到,看不见,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一提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他们说,我们拿桌上的材料 ( 香 ) 做个实验吧! 二、亲身体验空气的流动。 1、关闭门窗,把各组的香集中在讲台上点燃。观察烟怎么飘的?都飘到哪里? 2、怎样使烟飘得快些? 3、“为什么在电扇底下吹,烟就飘得快些?” “现在有什么感受?”那么怎么让烟出去呢? 4、把门窗打开。过了一会儿,问大家现在有什么感受,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亲身看到、感受到空气的流动

18、,再不是纸上谈兵了。 5、最后,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香在电扇底下吹时,烟在教室里流动的图。其他同学照着黑板上的图在记录本上画。 三、学生活动。 把香分到各小组,使烟先往左飘,再往下飘,该怎么做?各小组学生都积极配合,来完成这项活动。活动完毕师生共同总结:风使烟、香味到处飘,风实际上就是空气的流动。 四、后续活动。 提问:自然界中有哪些种风?学生会说出微风、大风、龙卷风,等等。又问:人们用风做哪些事情?学生会说出风车磨面、用风发电等。最后,留给学生思考题:我们在教室里靠用嘴吹、用书扇、用电扇吹制造风,那么自然界的风是怎么产生的呢?回去多观察,多思考吧! 7 24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

19、通过对呼吸的研究活动来认识空气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认识到保持教室内的空气流通对保证呼吸卫生的重要意义。 3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关注我们周围的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来认识空气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任务 1教师:今天我们把门窗关着上课吧。 2请大家趴在桌上,记录我们一分钟呼吸多少次,数完后,请在记录本上记录下来。 3刚才是安静时的呼吸次数,如果我们运动后每分钟呼吸次数会有变化吗?会有什么变化? 二、活动探究、完成任务 1、做一会静力性动作,如用力弯曲手臂等,然后马上记录呼吸频率,并写在记录

20、本上。 2、比较:安静时和运动时呼吸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由这个问题引出人是通过呼吸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等废气,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等知识。一般来说,学生能够自己说出来,如果不行,老师要讲解,或让学生看课文中的“资料与拓展”。 3、如果我们不呼吸呢?引出游戏:憋气比赛,看谁坚持的时间长。通过这个比赛让学生认识到,人不能不呼吸。 4、想一想,今天我们把门窗关闭着上课,你有什么想法呢? 小组充分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大致会说出下面的一些情况:我们感觉有点闷。 在封闭的教室里,氧气不足;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又吸进来了;新鲜空气少,二氧化碳多,所以觉得闷,对身体不好。 5、体验活动:分男女生,到

21、教室外的走道上站一会,体验教室外和教室内的空气给我们的感觉。活动完毕后问:“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学生会回答:“打开门窗!”由此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体验推向高潮。 三、后续活动、任务延伸 1、想一想,在冬天,我们往往把门窗紧闭着上课,这对我们的身体是没有好处的,但天气又冷,不敢开窗,我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呢?我们对这些情况调查一下。 夏天空调房间里的空气流通问题; 家庭里的空气流通问题; 大商场是如何解决通风问题的; 城市里的空气污染问题。 8 第三单元:植物的一生 31种子变成芽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种子的外形、颜色、结

22、构及如何变成芽。 2培养学生观察与记录的能力。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种子如何变成芽。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种子变成芽的过程。 教学准备:蚕豆、毛豆、玉米、稻谷、麦的种子、放大镜、镊子; 事先教师播种花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如果老师问一粒种子种进土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大家怎样回答?会发芽、会长高、会开花、会结果 很好。但这只是一般的回答,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所以要实际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 录,用事实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 二、观察种子 1 观察与描述凤仙花种子的外形特征。 2 观

23、察与描述其他种子的外形特征。 3 为什么外形不同的种子都会发芽,并形成新的植物? 4 教师或学生演示解剖方法。 5 学生观察凤仙花、黄豆、小麦、玉米等四种种子的内部结构。 6 讨论和交流四种种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点,说说凤仙花种子和哪些种子相似。 三、播种活动 1 讨论和交流“如何播种”:播在哪里、怎样播种、种多深、怎样浇水。 2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结构化的板书: 播种地点 播种方法 播种深度 种子方向 浇水方式 花盆中 戳个洞 1厘米 芽朝上 每天1勺水 沙中 撒在表面 表面 任何方向 保持湿润 3 自主选择一种方法进行播种,并做好标记。 4 教师提供教材中的播种方法,并让学生按方法进行

24、播种,做好标记。 5 教师要求:对两种不同播种方法的种子发芽情况进行课外观察。 。 后续活动: 1、预测种子在一周内的变化。 2、 在科学文件夹上记录播种的日期。 9 32芽长成苗 教学目标: 1 了解芽长成苗的过程及其各部分呈现的特点。 2 培养自主探究芽长成苗过程中变化特点的本领。 3 培养探究自然奥秘的情趣及爱好。 教学重点:了解凤仙花苗一周内的高度变化是整个种植活动的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了解凤仙花芽长成苗的整个变化过。 教学准备:四种种子由芽长成苗的系列变化过程、尺、放大镜、镊子。 教学过程: 一、交流与研讨 交流活动一: 1、四种种子在泥土里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同推测一致吗?四种种子

25、的芽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凤仙花苗多数是在哪一天出土的,记录了吗?初出土的芽是什么颜色的? 3、第一对叶是什么样的?同以后长出的叶有什么不同?你看到第一对叶是由什么变成的? 4、说说以后长出的叶的形状和颜色是什么样的?茎的颜色和粗细有什么变化? 5、前三周测量了苗的高度吗?小组同学互相查看记录情况。 交流活动二: 6、让一或二个小组展示小组或个人的观察记录。 7、学生就观察记录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技术性指导。同时以激励的口吻评价学生的观察记录活动。 交流活动三: 1、学生说说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发现的其他新现象、新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就其中某一个问题进行尝试性解释。 二、观察凤仙花 1、学生

26、测量凤仙花苗的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数量、叶的长法以及茎的特点 2、交流和记录。 3、仔细观察凤仙花,尝试发现其他的内容。例如:子叶的变化,真叶的形态等。 4、学生绘制凤仙花,展示本组画的凤仙花。 三、预测以后几周的生长变化。 1、预测凤仙花在今后几周内将有怎样的生长变化? 2、说说这样预测的根据。 3、提出今后几周的观察重点,如开花时间?花长在什么位置?开花前有什么征兆等。 4、学生讨论和思考后,说说怎样进行进一步观察、测量、记录。 5、教师做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耐心、细致地从事后续的观察活动。 10 33开花了!结果了! 教学目标: 1及时反馈学生对凤仙花的观察记录,并鼓励他们持续地、多方面

27、地进行课外观察; 2指导学生解剖花的方法及对凤仙花花的结构的认识; 3初步认识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成; 4指导学生认识果实的形状及颜色的变化。 教学重点:凤仙花花的结构的观察和认识。 教学难点:学生对花与果实关系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交流与研讨 交流活动一: 1、让若干个小组展示小组或个人的观察记录。 2、组织学生对观察记录进行评价。教师做必要指导。 交流活动二: 3、组内交流活动:谁最先发现花芽?谁种的凤仙花最早出现花蕾?第一朵花是哪一天开的? 4、观察凤仙花生长高度的记录,小组讨论:凤仙花现在还在继续长高吗? 交流活动三: 1、谁最先发现花芽?谁种的凤仙花最早出现花蕾?第一朵花是哪一天开

28、的? 2、凤仙花现在还在继续长高吗?讨论:凤仙花高度增长缓慢或停止增长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3、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交流活动四: 1、说说在观察过程中发现的新现象与新问题。 2、教师选择一个或两个问题,让学生尝试解释。 二、观察凤仙花花的结构 1、“凤仙花从花蕾,到开花,再到凋谢,凤仙花的花是怎样变化的?”依次观察凤仙花植株的花蕾、花苞、花朵、凋谢的花,并自由描述。 2、请一到两位学生进行描述。 3、观察凤仙花花的结构,提供操作要领:用镊子从外到内依次摘下花的各个部分、镊子夹在基部,并粘贴在记录纸上。 4、某一学生进行示范性操作,教师纠正。 5、学生解剖凤仙花的活动。 6、讨论:凤仙花的花由几

29、部分组成,每部分各有几片。 7、教师展示凤仙花的结构,并初步说明每个部分的名称。 8、轻轻挑开变干了的花,里面有果实吗? 9、观察并描述果实的形状、颜色。 10、讨论交流:花的各个部分和结果有什么联系。 三、预测以后几周的生长变化 1、预测凤仙花的果实颜色、大小等在今后几周内将有怎样的变化? 2、提出观察记录任务: 11 在活动手册上画出凤仙花花的发育过程。 密切关注果实的细微变化,及时记录。 观察其他方面的变化,发现新的问题。 34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认识一粒种子长出了多粒种子,从中理解植物生命周期的涵义。 2 整理记录资料,形成新的认识。知道凤仙花的生长过程、生长周期、植株

30、高度变化特点以及凤仙花身体的6部分。 3 通过“阅读与扩展”,引领学生认识凤仙花种植的真正意义。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能运用观察、测量、记录数据,整理、分析凤仙花的生长情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观察凤仙花的经验,观察周围的各种植物。 教学准备:活动手册、各生长阶段的凤仙花植物图、长着果实的凤仙花植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让大家回去以后密切关注果实颜色的变化,你们观察到了吗? 2除了颜色的变化,还看到了什么? 3有些果实已经开裂了,它们的种子到哪里去了? 二、估算种子,理解“繁殖”意义 1轻轻捏一棵已经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有什么现象发生? 2数一数一个果实里有多少粒种子? 3那么,一棵凤

31、仙花上一共有多少粒种子呢? 4数一数一棵凤仙花上共有多少个果实? 5请大家计算一下你们小组的凤仙花大约长出了多少粒种子。 6请各组汇报你们的估算结果。 12 7我们亲手种下一粒种子,尽然长出了那么多的种子,真了不起!如果我们再把它们种下去,那么将来就会产生更多的种子,这个过程就是植物的繁殖。 三、整理记录资料形成新的认识 生长过程 1大家都把记录资料带来了吧,请把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拿到老师这儿来,根据凤仙花的生长情况,给它们排列一下。 2谁能根据排列图描述它的生长过程? 3大家的本领真大,一个比一个讲得好。凤仙花从种子变成芽、芽长成出现花蕾的苗这一过程是凤仙花在长身体。从花到种子成熟这一过程

32、凤仙花是在繁殖后代。 生长周期 1根据你们对凤仙花生长日期的记录,你知道凤仙花的生长周期吗? 2让我们任选一组一起来计算一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高度变化特点 1在我们的记录中,还收集到了凤仙花不同时期的生长高度,如果我们把它画成折线图,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2教师通过多媒体绘画折线图。 3请大家从课桌下拿出折线图把凤仙花的高度用折线画出。 4认真观察折线图,你有什么发现? 5凤仙花在哪一段时间里生长最快?长出花蕾以后不再长高同什么有关? 四、后续活动 1多媒体出示“阅读与拓展”资料。 2如果我们还想研究周围的其他植物,你会怎样研究? 3对了,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研究其他植物。 4老师希

33、望同学们在课外继续研究,去发现植物世界里更多的奥秘。 13 第四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41迎接蚕宝宝的诞生 教学目标: 1知道蚕卵能孵出蚕,是蚕生命的开始,知道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知道蚁蚕生活和生长所需的必要条件。了解其他动物的卵,发现卵的异同点。 2经历对蚕卵、蚁蚕的观察和描述过程,获得对科学观察的认识和了解,在观察中发现更多的现象和问题, 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3在活动中 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具有养蚕的兴趣,能积极参与养蚕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生命的开始和发展,增进亲近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准备:供小组和个人观察用的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盒子。一些动物的卵的图片或

34、实物。 教学过程: 一、实地观察活动 1、 活动准备 师课前找一养蚕户供学生进行观察活动的场地。 全班交流观察调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实地活动 分小组进行活动,小组长作好观察记录 师,各小组稍加一些方法指导 回班进行交流观察发现 二、后续活动: 在4周左右的时间里进行养蚕并做好记录。 42可爱的蚕宝宝 教学目标: 1能将自己对蚕的观察发现和同学进行交流与探讨。 2注重对观察现象的思考,并尝试做出解释。 3对蚕进行一些简单的专项探究活动。 4尝试联系其他动物的特征认识蚕。 14 教学准备: 学生用:放大镜、直尺、天平。 教师用:有关蚕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其他动物幼体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35、 一、 引入 蚕宝宝出生已有两周了,在这两周里 ,大家发现了蚕宝宝的哪些变化? 二、 交流蚕的新变化 描述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描述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 描述其他新发现。 三、交流蚕宝宝换外衣的情况 1交流: 说说你们是怎样发现蚕宝宝蜕皮的。 说说观察到的蚕宝宝蜕皮的过程。 蜕皮前后的蚕宝宝是什么样的? 蚕宝宝蜕皮要用多长时间? 你们的蚕宝宝蜕了几次皮? 2记录蚕的这些变化情况。 3讨论: 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 将要蜕皮的蚕宝宝是怎样的? 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和现在穿的衣服有什么差别? 蚕宝宝慢慢长大了,谁来给它换新衣服? 四、观察身肥体壮的蚕宝宝 1用放大镜观察

36、蚕宝宝身体的各部分是什么样的。 2蚕宝宝怎样吃食物? 3蚕宝宝怎样运动? 4讨论:蚕宝宝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有什么用。 5量一量蚕宝宝的身体长度。 6称一称蚕宝宝有多重,比比谁的蚕宝宝大。 7把你们的蚕宝宝画下来。 五、讨论比较,其他动物和它们的宝宝 1美丽的蝴蝶和它们的宝宝是怎样的? 2袋鼠和它们的宝宝是怎样的? 3青蛙和它们的宝宝是怎样的? 通过比较,你们有什么发现?说说你们的发现。 六、蚕宝宝为自己盖新房 1观察蚕宝宝为自己盖新房前身体是什么样的,它们会做些什么? 2你们能帮蚕宝宝盖新房做些什么? 3观察蚕宝宝是怎样为自己盖新房的。 4观察蚕宝宝为自己盖新房,你们有什么发现? 15 43蚕宝

37、宝变了新模样 教学目标: 知道蚕茧、蚕蛹是蚕一生变化中的必然产物,是蚕一生中的一个阶段。 2让学生经历对蚕蛹、蚕茧的猜测、观察和描述的过程;经历拉丝的活动。 3鼓励学生在养蚕的活动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并通过养蚕活动的经历和体验,进行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教学准备:蚕茧 、小剪刀、手电筒、热水、小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可爱的蚕宝宝到哪里去了?它花了多少时间建成了自己的房子。 2 蚕宝宝的房子和我们的房子有什么不同?想不想研究? 二、观察蚕茧 1想知道蚕宝宝的房子和我们的房子有什么不同?该怎么办? 2怎样观察?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3学生分小组观察蚕茧和教室,记载自己的观察

38、所得, 教师巡视做适当指导。 4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点评。 5游戏:比一比谁抽的丝长,教师指导抽丝的方法。 三、观察蚕蛹 1我们不停的抽丝,最后会找到谁?它在房子里呆了那么久会不会变了模样? 2大家意见不一样,该怎么办? 3用剪刀剪要注意哪些事情? 4请大家把蚕蛹放在一张白纸上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画下来。你们可以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教师巡视做适当指导。 5哪个同学愿意向大家描述一下你的蚕宝宝? 6教师点评。蚕宝宝变了模样后人们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叫蚕蛹。 7你们觉得蚕蛹和蚕宝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蚕茧里面还有什么东西?学生领取表格再次观察。 8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四、后续活动 调查研究丝厂

39、对蚕蛹的处理。 16 44蚕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蚕蛾形态的观察、描述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态观察、细节观察能力。 2通过对蚕一生记录的整理,发现蚕的一生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了解变态的意义。 3通过其他动物与蚕的生命过程的对比,领悟不同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教学重点:通过小结蚕的一生,迁移到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难点: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蝴蝶、鳄鱼、狗等动物的生长过程及每个阶段经历所需时间的资料、录像。 学生:对蚕一生所作的记录。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蚕茧发生的变化 1蚕茧发生了什么变化? 2蛹到哪里去了? 3从蚕茧里钻出来的东西是不是蛹变的

40、? 4蚕茧里现在还有什么? 二、 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1观察蚕蛾。 2描述蚕蛾的身体。它有几部分?各部分是什么样的? 3比较蚕蛾与蛹。它们有哪些不同? 4找一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从蚕蛹的哪些部分发育而成的。 5比较雄蛾和雌蛾。 6观察雌蛾怎样产卵。 7数一数,一只雌蛾能产多少卵。 8观察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颜色会变吗? 三、 小结蚕的一生 1分组活动,交流自己在养蚕活动中的发现、记录。 2整理记录,研究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约经历多长时间。 3小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四、 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蝴蝶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约经历多长时间?

41、2鳄鱼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约经历多长时间? 3青蛙、猫、狗等动物的一生是不是与蝴蝶、鳄鱼有相同的经历? 4从以上事实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17 第五单元:沉和浮 5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组织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各种物体沉浮的假设,探讨物体在水中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鼓励学生从实验现象和已有经验的冲突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大胆猜测,以及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与思考。 问题: 这些船在行驶中有什么特点? 你们想研究那些问题?

42、2讨论、交流 学生提出问题。 介绍沉和浮的前言内容,板书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收集事实,推测探究 1活动 1 “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学生分组活动。 活动情况汇报:“你们是怎样做的?”“看见了什么现象?” 指导描述:“把放在水面,看见它垂直下沉到底” “把放在水底,看见它垂直上浮到水面” 提示:“怎样做才能看见物体是浮起来的? 总结: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要用两种方法:把物体放在水面和把物体放在水底。 2活动 2 “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学生分组活动:先推测后“分堆”。 集体交流,搜集事实:“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推测正确的是哪些物体?”“推测出错的是哪些物体?” 讨论作出推测:“我们是根据什么推测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 综合各种推测:物体的沉浮和它在水中的大小、轻重有关。 三、观察事实,实验证明 1第一个活动:把几种物体按大小顺序排列和轻重顺序排列,分别放入水中。 提出讨论的问题: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关系吗?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指导观察: 是不是比较大的物体都浮上来?小的都沉下去? 是不是比较重的物体都沉下去?轻的都浮上来? 18 这些大小轻重互不相同的物体使我们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