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智神妙录.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06963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动智神妙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不动智神妙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不动智神妙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不动智神妙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不动智神妙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动智神妙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动智神妙录.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不动智神妙录不动智神妙录 日本东海寺泽庵宗彭撰 1、无明烦恼住地 无明者,晦暗不明,智慧为闇所述。住地者,迟滞之境。 佛法修行可分五十二阶位,若于任一阶位,心为尘所滞,即称住地。住,止之意;止,心为尘所取。就兵法而言,于眼剑来之剎那,若心有以剑攻防之意,则心为彼剑所滞,身心失念,即被斩杀,此称心有所住。 若眼观剑来,不分别思维,见剑则否,心无所住,亦无欲抢先机而反击之意,无有少法,是心所住,入彼剑所及之距,状若败势,逆取彼刃而溃敌手,恰如禅宗所云:“还把枪头倒刺人。”此与无刀流之旨,有同工之妙。 主客交锋,此方彼方,己剑彼剑,拍子节奏,若于是中,心有所住,则行动缓顿,为彼所斩。若临敌时有自身想

2、,心则有住,故不应执着自身。 修行初始,心易受身形而紧绷,若心住于剑,则为剑所滞;若心欲抢先机,则为欲抢先机所滞,以要言之,若心有住,则失其念,佛法称此迟滞之心为无明住地烦恼。 2、诸佛不动智 诸佛不动智,虽云不动,非同草木,心遍十方,无有所住,是名不动。 佛法有不动明王尊者,右手持剑左持绳,利齿暴出目怒视,现愤怒相护持法,妨佛法者悉降服,自坐盘石妙不动,普遍十方一切剎,愤怒为相智为体,示现一切诸众生。 一般凡夫于是中作恐布想,不敢碍佛,离悟近者,则知此为不动智之体现。去一切迷闇,不动智即明,身现明王心不动。故不动明王者,一心不动,无有住处,但住众生心想。 若心有住,生种种分别,于分别中,心生

3、黏滞,虽形能动,不能自在。 譬如临敌十人,以一剑应之,心无所住,即舍即取,以寡敌众,无有不足。若心有住,于第一人或能取胜,于余诸敌,则心形黏滞。 观千手观音尊者,虽云千手持千宝,若于一手心有住,则余九百九十九手,不能妙用妙自在。因心无有所住故,千手能随顺自在,以是具妙智不动,能示一身具千手,随顺自在无有碍。如人于林中,心若住一叶,则不见余叶,行者悟此道,则了千手尊。 无知凡夫者,于身具千手,终难生信解,而起诸诽谤。今得闻少分,不应诽谤亦不执着,以法为本真实观。 若仅观外相,而无有心法,犹不应轻率,以慢心攻击。是故千手道,普门普示现,法门有种种,果位则不异。 自初学至不动智者,即回归本心,兵法亦

4、如是。 行 者初习剑时,无招无势,心亦无所住,若见剑来,亦不分别,心无所住,随机而应。习剑日久,得种种知见,或持剑之法,或心之置所,于临敌手时,惊觉不自由。 渐学渐参访,积聚见地心要,于身形剑法,皆回向初学无有知见时,概因地果位本一如故。譬如算数,自一至十,于进位时,一十相邻。复观音乐,十二调:一壱 越,二断金,三平调,四胜绝,五下无,六双调,七凫钟,八黄钟,九蛮,十盘涉,十一神仙,十二上无。 最低壱越,最高上无,初音终音,紧密相邻,故至高至低,至实至空,大智若愚,无华巧之饰。以是义故,无明住地,不动妙智,本来一如,无心无念,动静自在,不为烦恼所缚。 譬如田中稻草人形,其相离持弓箭,本无守护作

5、物之心,而鸟兽见之径自逃散。世间众道究竟,亦复如是。相虽种种,无住为要,无心无念,如稻草人形。 痴愚无智者,以无智慧故,不能显锋;具甚深智者,不露锋芒;一知半解者,有聪无智,示其小慧,甚为可笑,今出家众,状似有道而作佛事,应以为耻。 后论理事修行,理者为尊,其究竟则不取万物,唯舍一心。然若无事之修行,纵得其理,身形不得自在。有事无理之修行,亦复如是。故理事修行,如车两轮,不可缺一。 3、间不容发 间不容发者,两掌相击至有音声,无一发可容之隙。掌击之声鸣,非经思量而后有。于交锋时,心住彼剑,便显间隙;若彼剑与自形间,无一发可容,则彼剑己剑,本无差别。此理与禅宗公案同,佛法以无住为要,呵迟滞之心,

6、称其为无明烦恼。 4、石火之机 此意与间不容发同,非关快慢,以无住为要。心若有住,则为人所伺;心欲速疾,则为欲速疾之念所滞。江口游女,有咏歌云:浮生若梦,为求心止。此实兵法之要。 若问:如何是佛?佛法心要?于彼声将绝未绝之隆,或举拳,或答之以一枝梅花、庭前柏子树。此答非关善恶,无思量处,贵心无住故。若心无住,则不为六尘所滞,此不动心,若经思量,寓于文字,则美言藻饰,亦是烦恼分别。 石 火之机,迅如闪电。譬如有人,呼彼名字,彼不经思量,诺应之,此非经思维之心,即不动智。若闻名字,思维分别,则心为尘所动,是为凡夫。法门虽三万六千, 以明心为要。未明心之人,心随业转。世或有缘觉,自明其心,是事甚难。

7、欲以文字,以明其心,是事亦难。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世间学问,亦论是心,然理事有 碍,不能一如。参佛悟道者,恰如兔角,行未深故。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5、心之置所 心若置彼身,则为彼身所取;若置彼剑,则为彼剑所取;若置我剑,则为我剑所取,若置戒备,则戒备所取。 或 曰:心若置余所,则为余所取,故心置丹田,以应敌之机。以此为极意,然于佛法,此非究竟。心置丹田,为次第法,同孟子所云求放心之阶。若心置丹田 而弃绝余事,则心为弃绝余事所取,不能自在。或问:若心置丹田,不能得自在,心应置何处?答曰:心不应有住,若心住于此,则心失于彼。若心无有住, 舍分别思,身心皆脱落,则全体在用,能遍于十方。

8、故无有一处,是心所住,此为修行之要。 6、本心妄心 本心者,无住之心,全体在用。妄心者,有住之心。本心若有所住,即是妄心。若失本心,不能全用,故不失本心,是事为大。本心如水,妄心如冰,水洗万物,冰则不能。冰水非异,若冰溶解,则具妙用。心若有住,如水结冰,不能自在,去有住心,即为自由。 7、有心无心 有 心者,心有所住,此为妄心。无心者,虽云不动,非同草木,无有所住,不为尘所动,不即一事,不离一事,全体在用。心若有住,则不自由。譬如车轮。若为固 定,则不能转,心亦如是。心住一处,则见不遍余色,闻不及余声,心有一物故。若心无住,则能随应,然若有除事之想,则心尚存一物。故不思维,尘自离心,是 为无心

9、。行者修习渐久,火侯渐深,自得个中三昧。若心汲汲,反不能至。 8、水上葫芦 若捺水上葫芦,一碰即转,无有所滞故。行者之心,应如捺水上葫芦,片刻不留。 9、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行一事时,若心有事相,即为斯事所滞。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于种种道艺,若心无住而行之,则堪称达人。因心有执,而有轮回,生死相伴。譬如赏花,心生赞叹之时,应无所住。故古歌云:花不迷人人自迷。 敬 者,主一无适。持剑挥剑,心住一所,不及旁务。儒家事君,以敬为重,然于佛法,则非究竟,为次第法。主一无适,不及旁务,戒慎恐惧,若以此境为常,日久反 不自由。譬如为绳所缚之猫,捕雀不得自在。若捕不捕,善调练之而去诸缚,则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

10、趣。行者之心,亦复如是。善以调练,去心散乱,能收能放, 心无所住,自由无碍,方为究竟。以剑而言,心不住彼,不住己,人空、我空、剑空,亦不住空。 昔 镰仓无学禅师于中国时,为元兵所捕,于斩首之际,作电光影里斩春风偈。无心之境,则电光迅雷之瞬,心无一念,人空我空一切空。心无所住,能斩初春之 风。于斩春风时,亦无剑、手之想。如是忘却心事,方堪称高人。譬如彩女妙舞蹈,扇羽蝶形步莲花,若彼心欲妙扇、步,则心有住有罣碍,如是有心之作为,不堪 极意为下乘。 10、 求放心 孟 子云:求其放心而已。意为求散乱放逸之心回自身。譬如鸡犬逃散而寻回舍。心为身主,故莫放逸。然邵康节云:心要放。意为心若有缚,则不自由。心若 放逸,则摄心回身,如莲花出于淤泥,此为初学之阶。其上者,如水精于淤泥中,不以为意,不为泥染,来去随意。故孟子之求放心至究竟时,则为邵康节之心要 放。中峰和尚亦云:具放心、具不退转,即精进而行,无疲惫想。身心性命,若不趋于上乘,则终于下乘 11、 急水上打毯子,念念不留 置毯于激流之上,潮来浪去,毯不滞一处,心之作用,亦复如是。 12、 前后际断 前心不舍,今心残留,则心有住,舍前心今心之隙,无有一处心停留,是为前后际断。 13、 水焦上,火洒云 都云:唯愿武藏野,今莫火燎原。以此蔽天草,护隐夫与我。 谁解:明日朝阳东方起,便是紫花淍零时。 世间无常,生死如电,行者自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