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中药基础知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中药基础知识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他是人类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又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其理深不可测,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 1、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气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 2、 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如哲学、数学、天文、历法 3、 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秦汉时期提出了:气致病,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先河。 二、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的问世 三、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标志中医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基础理论,和辩证论治的基础之作,神农本草难经 历代医家贡献最大的有:王叔和脉经皇甫益针灸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
2、孙思邈千金方等数不胜数。 我们今天主要谈中医基础知识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病因、病机和诊断学的望诊和问诊、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辩证、三因论宜等。 四、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1、整体观念:是指饰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2、辩证论治:a-症、证、病的关系概念。 辩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症候的过程。 论治:又叫试治,则是辩证分析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
3、 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贯穿中医全过程,又是中医的精髓和灵魂。 四、阴阳:是哲学概念,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是对立而统一的概念。 1、阴阳的对立而制约:对立即相反,制约互相抑制、相互约束。 2、阴阳的互根互用:相互依行、相互为用的关系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临床应用:贯穿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规律。 1、 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 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的性能。 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 特性: 木:木曰曲直引申生长、升华、条达舒畅 火:火曰炎上引申温
4、热、上升的特性 土:具有播种收获的作用引申为承载、受纳、土为万物之母 金:金曰从革引申为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 水:水曰润下引申为寒浮,滋润向下运行的作用。 人与自然界的五行属表 五味 五色 五气 五方 五行 五脏 五腑 情志 五官 无声 五音 酸 青 风 东 木 肝 胆 怒 目 。 。 苦 赤 暑 南 火 心 小肠 喜 舌 。 。 甘 黄 湿 中 土 脾 胃 思 口 。 。 辛 白 燥 秋 金 肺 大肠 悲 鼻 。 。 咸 黑 寒 冬 水 肾 膀胱 恐 耳 。 。 1、 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2、 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3、
5、 相乘:是以强凌弱。 4、 相侮:我克的一行过强,反克我。 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 1、 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 疾病治疗中运用:例金水相生法,柳木扶土法,补南泻北法。 六、藏像: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主神志在志喜,在液为汗,开窍于舌。 肺:主气,司呼吸,宣火、肃降、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与排泄。肺朝百脉,又为华盖 脾:主运化,主升,主统血,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藏血 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液,纳气,肾阴、阳,称元阳,元阴,又为真阴,真阳。 六腑 五脏的关系: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而司呼吸,实际气与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又为气血生化源,他们表现在
6、血液的生成运化关系。 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表现在血液与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关系 心与肾:主要表现在心阴心阳与肾阴阳相互依存,又是水火相现济关系。 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津液输布代谢两方面 肺与肝:表现在气机调节方面,肝主升,肺主降,“肝火犯肺” 肺与肾:表现为津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 肝与肾:精血同液关系 脾与肾:表现先天和后天的相互滋养方面 七、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气2、血3、津液 气 气:是维持人生命活动基本物质, 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气的运行:称为气机,升降出入的最基本形式 气的分类与分布:元气最基本、最重要的气,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根于肾,靠
7、血滋养。宗气聚于胸,贯注心肺。营气称荣气,来源水谷精气,有营养人体和化生血液两方面。卫气护卫肌表,防御入侵,温养脏腑、皮气、调节汗孔的开合 血 血:是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生成:营气,津液,肾精所化而成 功能:对全身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又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和血的关系: 1、 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 3、气能摄血 4、血为气之母 津液 津液:是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有赖于脾胃的运化而生成。 津:质地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 液:质地较稠厚,流动小,灌注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 津液代谢极
8、其复杂,主要与肺、肾、脾有关 八、病因:六谣、七情、饮食不调、痰饮,淤血 1、六谣:风寒暑湿燥火,犯病特点:季节、环境,可以两种以上同犯人,可以相互转化 风:为阳邪,其性开泻,易袭阳位,善行为数变,为百病之长。 寒:为阴邪,易体阳气,主痛,主收引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耗气分精,多夹湿。 湿:阴邪,阻遏气机,损分阳气,重浊、滞、趋下,易分阴位 燥:干涩分阴,易伤肺 火:阳邪,炎上,分津耗气,生风动血,生肿疡。 2、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特点:直分内腑,影响内腑气机。怒:气上;喜: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细; 3、 饮食:过肌,不洁,过偏 4、 劳逸失常 过度疲劳:劳力
9、、劳神、烦劳过度等 九、诊断望诊 1、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 了解:得神、失神、假神、神乱 3、 望色:主要面部颜色和光泽 白色:主虚症,失血症 黄色:主虚证、湿症 赤色:主热证 青色:主寒、痛、淤血、惊风 黑色:肾虚、水饮痰血症 望形体、头面等可以了解一下 4、 望舌:舌诊注意部分舌色、苔色 浅红色:气血两虚,西医认为营养不良,度贫血 淡红色:正常色,温邪初起,表证、虚证等。西医正常色,慢性病 红色:温邪入里,心温络热,脏腑。西医感染引起毒血症,化脓感染。 绛色:温邪入里加重。西医感染引起毒血症,化脓感染,加重。 蓝色:寒邪直中肝肾,深蓝者死,肺气强。严重感染
10、,缺氧,呼吸衰竭 舌形中裂纹舌:多见阴虚亏损,舌色淡白有裂纹,血虚不润。齿痕:多是脾虚湿盛兼气虚。 苔色: 白苔:表证虚证,寒证亦有 黄苔:里证阳明证,热证 西医消化不良、消化疾病 灰苔:里证阳明证,热证加重 西医认为消化疾病,脱,酸中毒 黑苔:里证加重热寒的区别。 舌色:舌色极为复杂,数言难尽,观察仔细,注意外界影响几个问题:光线、饮食、染苔、姿势。 5、 排出物。痰色:黄痰主热证,实证;白痰主寒证,白而清稀为风痰;泡沫痰:主寒证,肺瘘;脓疮痰中带血 望诊仅一二分析,望诊非常重要。请大家多积累经验。 九、问诊:就是患者的感受获得病情资料:以下几点必问 1、问病部位2、问时间3、问病史、服药史
11、,特别是药物过敏史4、女性必问经期。 重点谈问汗和痛的区别: 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气虚。 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则止。绝汗:战汗只作了解 疼痛:腹痛多属气滞;重痛疼痛有沉重感觉,多为湿滞;刺痛淤血所致;绞痛痛绞割,实邪闭阻气机;灼痛:阴虚阳热;冷痛:寒邪所致。 十、辩证:八纲辩证 八纲:阴阳表面寒热虚实 十、疗法 1、治病求本 2、扶正驱邪 3、调阴阳 4、三因制宜 十一、病理分析 咳嗽:风热袭肺疏风清热:桑菊饮。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三拗汤,止咳散 风燥袭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百合固金汤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热啸肺: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肝化火,化
12、痰止咳: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肺阴亏耗滋阴润燥:沙参麦冬汤 头痛: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 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疏风清热和络 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勾藤饮 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健运,化痰降逆 胃痛: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良附丸 饮食伤胃证:饮食停滞,阻客胃气,治疗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肝气犯胃证:疏肝和胃;柴胡疏肝散加减 湿热中阻:清浊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 淤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 胃阴亏耗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或者芍药甘草汤 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
13、痛;黄芪建中汤。 温馨提示:胃痛慎用: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肾上腺皮质激素。 消渴 内径中有记载,金匮专篇讨论证治准绳分型:渴而多饮为上清,清谷善饥为中清,渴而便数如膏为下清。 分类:上,中,下三清。 本病与现代医学糖尿病,尿崩症相似。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比较复杂,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皆可导致消渴主要是病俯阴津亏损,以阴虚为本,燥热为表,两者为因果。 病机:阴津亏损,燥热内盛 诊断要点:1,三多一少 治疗: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大法。 上清:肺热津伤 主证: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餐多,烦热多汗,舌边夹红,苔薄黄,脉张数 证机概要:肺燥热,津液失布,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14、 代表方:消渴方加减 中清:胃热炽盛证 主证:多食善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突有力 病机:胃火炽盛,胃热清谷,耗伤津液 治法:清胃消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 气阴亏虚证:主证: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无力,体瘦,舌质淡黄,苔白而干,脉弱 病机:气阴不足,脾失健运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加减 下消 肾阴亏虚证, 主证:尿频餐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机概要:肾阴亏损,肾失固摄 治法:肾阴固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阴阳两虚证:小便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波
15、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细无力。 证机: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忌:糖类,节制饮食,油脂, 戒烟酒,浓茶,*,起居规律 中药基础知识 什么是中药?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也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了解中药的历史概要: 中国药物学发展很早,文字记载公元前一千多年西周已有专业“医师”聚毒药供医事,到秦汉时代中国医学原典黄帝内经的出现,不仅创建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而且总结了四气五味的的药学理论,为后的药学发展奠定基础。 东汉末年,中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问题问世,全书
16、3卷,365味,俺功用把药物分上中下品,无毒为上品能治病或无毒,斟酌使用为中品专治病,多毒,不可久服的药物为下品,书记载朴实有验,沿用至今。 梁代陶宏景以神农本草为基础,著成神农本草集注创用了按自然分类的新方法,创诸病通用药,如治风用防风,治黄疸用茵陈 这两部书可为中药学的经典 药的性能 含义:性能又称药性,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内容:主要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内容:药物防治病的原理,药物针对病情各具有独特的作用,也称为药性 中药的作用: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形状、气味、滋味、质地、以药材为观察对象 四气:又称四性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 五味:是我们的药祖根据药物的功
17、效参以口尝而得出的药物的真实味道 分为:辛、酸、甘、苦、咸 辛:能散、能升、能行、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副作用:耗气伤阴,气血虚,阴虚者慎用 甘:能和、能补、能缓、具有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的作用。副作用:能腻隔碍胃,中满气滞慎用。 酸:能收、能涩、还能生津安蛔。副作用:凡邪未尽者慎用。 苦:能泻、能燥、能坚、能燥湿。副作用:苦太多伤津、伐胃,脾胃虚弱者慎用。 咸:能暖、能下。副作用:不宜多食,伤脾胃,脾虚便溏者慎用。 升降浮沉 含义: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作用趋向,药物大概分类起相互作用 临床作用:升浮类:上行向外,升阳发表沉降类药品能下行向内。 归经 含义:即药物作用的定位,也说明药物对机体某部分
18、的选择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临床指导意义:有助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 有毒无毒 含义: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不良反应而言。 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1、毒为药物的总称。2、毒指药物的偏性3、药物的毒副作用 确定依据:1、含不含有毒成分2、整体是否有毒3、用量是否适当 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入药部位、时间长短、病人体应、年龄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1、品种混乱2、误服毒药3、用量过大4、炮制失度5、剂型失宜6、管理不善7、疗程过长8、配伍不当9、辩证不准10、个体差异 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按照以上原因应对 应用 含义:根据病情、治法和药物的诶性能选择两种以上的药物 目的:增
19、强疗效,扩大治病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内容为七情配伍和君臣左使配伍,七情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用药的七种基本规律 七情: 单引:单位药发挥治疗作用,例:独参汤 相须:性能相类似的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增强清热泻火之效 相使: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如黄芪配茯苓 相畏:一种药物毒烈作用能被一种药消除。如:半夏畏生姜 相恶:西药合用,一药能使另一药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胡子 相反:西药合用,曾加毒副作用,乌头反半下 相杀:相胃同 应用原则:相烫、相使充分利用;相畏、相杀考虑应用;相恶、注意使用;相反原则禁止使用。 用药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 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萎风蔹及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