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避讳制度.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16367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避讳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避讳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避讳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避讳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避讳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避讳制度.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避讳制度“元来”明朝变“原来” 谈古代避讳 “原来”一词在明王朝以前写作“元来”,晚唐诗人章碣焚书坑诗后两句为“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南宋诗人陆游在示儿诗中写有:“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宋代笔记小说齐东野语中有“但诬奏传播万里,而元来按发之事,未能暴白天下”,其中的“元”字含义为起初、本来。说文解字中“原”字的解释为“高平曰原”,显然与“元来”的“元”字含义相去甚远。 “元来”一词为啥到了明朝被改成“原来”呢?因为“元来”犯了朱元璋的忌讳,所以“元来”就被活活改成了“原来”。 中国历史上有着严格的避讳制度,避讳习俗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的周代,秦朝逐渐形成法理意

2、义上的制度,唐宋元明清历朝则愈演愈烈。 古代的避讳说白了就是要避统治者的讳,凡与皇帝名字或其老子、祖先名字冲突的字词,他所忌讳事物的字词等,一律要更改。比如秦始皇名嬴政,他一当了皇帝,叫了近万年也未可知的正月,不得不读成“征”月;汉高祖刘邦的老婆名吕雉,她成了皇后,读书人凡遇“雉”字一律读成或写成野鸡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朱皇帝为啥忌讳“元来”呢?原来,明军虽然灭掉了元朝,可是同元朝军队打了小半辈子交道的朱皇帝,十分害怕元朝军队卷土重来,眼珠子里头哪还能容得下“元来”二字呢?老百姓嘴里头的发音灭不掉,那就只好把文字灭掉,凡官方文书统统易“元”为“原”,从此“元来”就成了“原来”。 避讳、谥号、

3、庙号、年号和尊号等都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尤其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衍生物,均属历史常识性知识。所谓避讳就是中国封建时代人们为尊敬君主及其亲属、圣人、贤者和长辈,在讲话时不直呼其名,在写文章时不照字直书,而用其他的字、词代替的一种习俗,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讳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名叫“嬴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读作“征”了。女真族唐时服属于契丹,因避契丹主宗真之讳,改称“女直”。“元来”改“原来”就是为讳朱元璋之“元”。 二是讳长

4、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相传宋朝的田登,做了州官,非常忌讳别人触犯他的名讳。因此,凡是与登同音的字,都不能说,而且要老百姓都避他的讳。由于这个缘故,举州皆呼灯为火。可巧,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官府照例要出告示,准许百姓放灯。布告上只好写:“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老百姓见后,无不愤慨,这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讳古代的一些圣贤如孔子、孟子、老子等。现在不少人姓邱,其实,这些姓邱的先人最早并不姓邱,而姓丘。春秋末年,孔丘被举为“圣人”,为避讳便加了一个耳朵,所以就改“丘”为“邱”了。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唐朝大诗人杜甫,一生不写海棠诗,在他

5、留传下来的1400余首诗中,连一句涉及海棠花的也没有,古今诗话里点明了此事:“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 另外,还有两种特例,一是避“恶者”之讳。“安史乱后” 唐肃宗李亨对安禄山深恶痛绝,下诏郡县中凡带“安”字“禄”字的地名改了,于是“安定”改为“保定”,“安化”改为“顺化”,广东“宝安”改“东莞”,房山县改为平山县 二是与“避祸”有关,据说陕西省韩城县有的“同”姓、“冯”姓皆为“司马”姓的后裔。相传,在汉武帝时,本是司马迁的同族,后司马迁受刑下狱,为避免受牵连,就将“司马”复姓拆改为单姓,有的在“司”字旁加一竖,改成了“同”;有的在“马”字旁加两点,便改写成了“冯”。

6、古书上避讳的方法是很多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缺笔。是将应避讳的字不完整写出来,而少写一两笔。黄昏的“昏”字本写作“上民下日”,也是为了避讳唐太宗的“民”,才缺笔以“氏”代“民”写作昏。 二、去字。是把需要讳的字去掉,不写在书上。观世音菩萨,为避太宗讳而改为观音菩萨。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王世充”写成“王充” 三、改字。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写成其他字,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做法。种类繁多,下面分别介绍一些: 1.改姓。五代时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在契丹人面前称“儿臣”,但在国人面前仍然摆谱,要避讳“敬”、“唐”二字,所以敬姓被拆为“苟”、“文”二姓,唐姓改为“陶姓”。正因如此,当今某些地方的“苟”姓族人,要恢复“敬”姓。 2.改名。宋太宗是赵家老二,原名“赵匡义”,为避老大之讳,改名赵光义;老二当了皇帝,又避“光义”之讳,可怜老三匡美,因避老大之讳刚改名“光美”,又避老二之讳,荣幸地再次更名为“廷美”。可时过境迁,为避雍正的名字胤祯,开国皇帝赵匡胤,居然被改为莫名其妙的赵匡允! 3.改官名。唐太宗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 4.改物名。五代十国的杨行密在占据扬州的时候,当地人怕犯他的讳,便把蜂蜜改为蜂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