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周梦蝶中的蝶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自由生死.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58268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庄周梦蝶中的蝶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自由生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庄周梦蝶中的蝶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自由生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庄周梦蝶中的蝶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自由生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庄周梦蝶中的蝶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自由生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庄周梦蝶中的蝶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自由生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庄周梦蝶中的蝶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自由生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庄周梦蝶中的蝶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自由生死.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庄周梦蝶中的蝶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自由生死从“庄周梦蝶”中的“蝶”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自由生死 庄子人生观的立足点首先是要解决人生的困境,庄子一开始就有意识的为人类寻找不仅可以达到摆脱现实困境,而且可以最终摆脱生命困境的方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超越生死,达到真正的自由的目的,齐生死,不悦生亦不悦死;另外是鄙弃世俗的名利,远祸其身、逍遥自适,最终是为了达到精神上的自由。 庄周梦蝶究竟是胡蝶梦庄周,还是庄周梦胡蝶,抑或是这个故事存在的真实性,历来众说纷纭。对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经不重要了,庄子只不过是要人相信:庄子和胡蝶确实是有区别的,也确实是可以互相变化的,即:有时候庄周是胡蝶,有时候

2、胡蝶是庄周。在这里只我不过是想借用“胡蝶”的某些自然特性,来简析庄子人生观中的自由与生死问题而已。 “胡蝶”不但能飞,还拥有美丽的“外衣”。庄子的梦亦美,化作胡蝶姗姗而飞。心理学说梦是对现实压抑的心理反应,试看庄子所处的时代,罪恶之花、苦难之果遍布世间,世间的一切已挡不住人们不断膨胀的欲望,这欲望腐蚀着人类羸弱的心灵。不管是制度还是生活的环境,的确有些让人压抑。“梦蝶”是庄子对平日受压抑的潜意识的如梦初醒,是庄子生活的时代促使他渴望自由,是个人“理想王国”的艺术再现。“祝英台和梁山伯”爱情的结局是双双化作彩蝶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自由飘飞。“蝶”是美好生活、自由的化身。而“化蝶”则在超时空境界里摆

3、脱了尘世的逼压和囚禁,遗世而独立。 庄子追求人生观中的自由,是对自由人生的孜孜追求,是对绝对精神自由的“上下求索”。“曳尾涂中”庄子秋水说庄子超越功名,淡薄虚静,酷爱自由的人生意愿。就是所谓的超越权势利禄、追求自由人格和自适生命境界的精神,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他所看重的是个体生命在宇宙中的存在和绝对的精神自由。摆脱礼乐制度、功名利禄观念的束缚,通过远离社会现实、世俗乃至自我,以达到真正的自由。 庄子这一精神,使中国文人在儒家追求之外有了另一种形式的生命追求,从魏晋南北朝到现在比比皆是。阮籍、嵇康不拘礼教、任性自适、愤世嫉俗的人格表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4、”而宁愿“采菊东篱下”的人生态度;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惬意;苏东坡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悠游;欧阳修流连山水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理想,都是庄子的影子。李白、苏轼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能处变不惊,依然旷世自达,可见庄子思想的濡染之深。 庄子的“隐逸”,是在严酷的社会制度下的自我保全,与儒家积极肯定并且参与和改造现实的态度相比,庄子与现实保持距离的思想无疑是消极的。但是,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同情”古人,体会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国家机制。“子桑鼓琴”,是庄子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那“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复杂矛盾心态的真实反映。杜牧哀呼“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5、;黄庭坚咏叹“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虽然都有些让人无奈和伤感,但这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关于人世、关于生命比较公允的诠释。况且庄子的追求是建立在精神的自由与认真之上的。庄子是精神上的洁癖,在污浊黑暗的现实中,得以保全精神的洁癖与高贵。庄子本人也是这样的,拒绝楚王之聘。秋水中以神龟为例,宁愿曳尾于污泥之中,而不愿为了得到甲壳的高贵去牺牲自然生命。“雉”的故事说鸡寻食难但不求养于笼中,都是对自由的追求。同时表现了庄子不同流合污的人格独立和可贵气节,所以,多为后人所赞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旷达态度,是古代知识分子傲骨气节的流露。庄子是

6、中国古代文人隐逸的先驱,而隐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精神的自由。 “胡蝶”的生命是短暂的,生死顺乎自然。“生死”问题是庄子作品中常见的人生话题,“死、生亦大矣。”唯一不同的是,庄子所关心的是生命本身的价值,是为生命而生命的,是生命的本身。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死,是与外界有密切联系的,注重的是生命本身以外的价值。似乎每个人都隐约的有这样的发问,何时是生命存在的最佳时期?在庄子这里有了答案“终其天年”。庄子珍重生命,提倡尽享天年。在春秋战国这个动荡时社会里,再多的口号都是冠冕堂皇,对苦难的百姓来说,正所谓远水永远解不了近渴。倒是庄子对待死亡的豁然、达观的人生态度,更能让身

7、处乱世的人们直面惨淡的人生;与生命保持一定的疏离,反而更能让人敬畏生命。这一观点在鲁迅那里得到了诠释“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在庄子那里,生死乃是生命的常态,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大宗师中说: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这里,庄子所讲的“天”,就是指自然的规律。这段话的大意是,人的生死是自然的,就像昼夜永恒交替一样,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形式。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人力所不能及的,这些都是事物发展的真实情况! 庄子把人的生死看作一个自然变化的过程,好比“夜旦之常”,这也说明庄子不但是把生死看作是纯碎的自然现象,还是自身规律性变化的结果,具有客观

8、性和必然性。这就和白天后是黑夜的降临是一个道理,同时,也符合了我们现代科学思想的逻辑。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的变化过程,他不像儒家那样有意的回避死亡问题,也不像墨家那样把人的生死穷达归之于前世已定的不可变更的天命和神的意志。他演绎的只是笑对死亡的洒脱,生之快乐在他看来和死之悲痛一样,都是天地间的无常。他清楚的认识,生,便是人在世间长河中的存在而已,而死则喻示着这种时间存在的消失。他认为“生亦何欢,死亦何忧?怜我世人忧患实多!”这一切都是庄子面对诸侯国战火连连,百姓生灵涂炭这样一个乱世的命运悲剧。庄子对于生、死态度是一样的,例如庄子.列御寇认为人死后不必送葬,就更别说厚葬了,同时文中申说了庄子

9、通达的人生观。与这一人生观相反的是儒家回避死亡的问题,并且主张不但要葬,还要厚葬。我们今人的习俗似乎是延续了儒家的这一传统。 关于庄子的某些主张,很多人认为是消极的,并且提出了批判。如生死、自由、隐逸等问题。我认为,对庄子的批判,根本没有什么必要,中国人的骨子里面本来就存在有一种双重人格入世与出世。这是几千年来儒释道三家在中国人性格中的积淀,入世和出世本来就是一对很好的组合,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成系统,正如人们说男子汉应该能屈能伸,是一个道理。试想如果世界上只存在一种入世或者是出世的态度,那岂不是这个世界的悲哀。道家主张无为,并不是一味的退缩,道家重柔,为了”以柔克刚”。用现代人的思想来讲,退是为了能更好的进。由此所见,对于庄子思想消极与否,人各有志,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庄子思想的进步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