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选择题打印.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69550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选择题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传染病学选择题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传染病学选择题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传染病学选择题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传染病学选择题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选择题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选择题打印.docx(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染病学选择题打印传 染 病 学 一 总论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单选题: 1.关于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隐性感染极为少见 B病原体感染必引起发病 C每个传染病都存在潜伏性感染 D显性感染的传染病不过是各种不同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全部 E病原体必引起炎症过程和各种病理改变 2.关于病原携带者的论述,正确的

2、是 A所有的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 B病原携带者不是重要的传染源 C发生于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者称为健康携带者 D病原携带者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E处于潜伏性感染状态者就是病原携带者 6.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下列疾病不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 A病毒性肝炎 B登革热 C炭疽 D艾滋病 E血吸虫病 8.传染过程中,下列哪种感染类型增多对防止传染病的流行有积极意义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者 C病原携带者 D潜伏性感染 E显性感染 10隐性感染的发现主要是通过 A咽拭子或血液培养等获得病原体 B生化检查 C特异性免疫检查 D病理检查 E体征的发现 11人体能对抗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 A非

3、特异性免疫功能 B特异性免疫功能 C预防用药 D增强体质 E注射疫苗 14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主要区别是 A是否有病原体 B是否有传染性 C是否有感染后免疫D是否有发热 E是否有毒血症症状 15人体被病原体侵袭后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称 A病原体被消灭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带菌者 二、病毒感染性疾病 病毒性肝炎 1男,18岁,乏力、厌油、黄疸进行性加深10天,神志不清1天,查体:皮肤黏膜明显黄疸,烦躁不安,皮肤淤斑,肝右肋下未扪及,肝浊音界7-8肋间,扑击样震颤阳性,血清总胆红素255mol/L, ALT200u/L,凝血酶原活动度28%。其诊断可能性最大的是

4、( B ) A.急性黄疸型肝炎 B.急性重型肝炎 C.亚急性重型肝炎 D.慢性重型肝炎 E.淤胆型肝炎 2女,28岁,初孕8个月,猪饲养员,x月x日人院,15天前淋雨后发热,风团、痒,面部浮肿,食欲减退,病后7天眼黄,1天前烦躁,胡言乱语。查体:体温37,血压130/80mmHg,神志不清,检查不合作,巩膜明显黄染,注射处皮肤有淤斑,腹膨隆,腹水征阳性,宫底脐上3指,胎心每分钟150次,下肢浮肿,肝功能检查结果示ALT 150u/L,血清总胆红素255 mo1/L,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均阳性,其诊断可能性最大的是 A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 B妊娠合并急性重型肝炎 C妊娠合并钩端螺旋体病 D妊娠合并亚急

5、性重型肝炎 E妊娠特发性黄疸 3男性青年,因厌油、尿黄8天就诊。查体:神志不清,躁动,巩膜中度黄染,牙1 龈处出血,颈有抵抗感,表浅淋巴结不肿大,肝界明显缩小,无腹水征,布氏征阴性,未引出病理征。该患者的诊断可能性最大的是( A ) A.急性重型肝炎 B.乙型脑炎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肾综合征出血热 E.钩端螺旋体病,黄疸出血型 4.当肝炎患者发生明显细菌感染时,不宜应用的抗菌药物是( C ) A.头孢菌素 B.青霉素 C.四环素 D.阿米卡星 E.甲硝唑 5.人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多表现为( D ) A.慢性肝炎 B.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C.急性黄疸型肝炎 D.隐性感染 E.慢性重型肝炎

6、 7.区别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最可靠的依据是( E ) A.病程长短 B.临床症状的轻重 C.血液生化检查结果 D.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查 E.肝穿刺活检 8.在血液中代表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者是( B ) A.小球形颗粒 B.Dane颗粒 C.核状颗粒 D.管状颗粒 E.丝状颗粒 9.下列不属于重型肝炎并发症的是( B ) A.肝肾综合征 B.脑膜炎 C.消化道出血 D.肝性脑病 E.腹腔感染 10.重型肝炎应用乳果糖的目的是( C ) A.增加肝脏营养 B.促进肝细胞增生 C.减少氨吸收 D.减少肝细胞坏死 E.补充能量 11.疑有肝性脑病的患者,应采取下列哪种饮食护理( A ) A.低

7、蛋白饮食 B.低盐半流食 C.低脂饮食 D.禁食 E.普食 12.下列不属于RNA病毒科的肝炎病毒的是( B ) A.甲型肝炎病毒 B.乙型肝炎病毒 C.丙型肝炎病毒 D.丁型肝炎病毒 E.戊型肝炎病毒 21.对于HBeAg阳性母亲所生下的新生儿,预防其感染HBV最有效的措施是(D) A.丙种球蛋白 B.丙种球蛋白+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C.乙肝疫苗 D.乙肝疫苗+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E.乙肝疫苗+丙种球蛋白 23.下列哪一项不是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B ) A.明显低钾低钠血症 B.低蛋白饮食 C.消化道大出血 D.使用镇静剂 E.大量放腹水 麻疹二、麻疹 1、麻疹是有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

8、吸道传染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及皮肤斑丘疹,自从婴幼儿广泛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该病的流行已基本得到了控制。 2、麻疹临床过程分三期 1前驱期:病程23天,约90%以上病人口腔出现麻疹粘膜斑,为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具诊断价值。此斑位于双侧第二模压对面的颊粘膜上,为0.51mm针尖大小的小白点,周围有红晕,初起时仅数个,12天内迅速增多融合,扩散至整个颊粘膜,形成表浅的糜烂,似鹅口疮,23天内消失。前驱期有时可见颈、胸、腹部一过性风疹,数小时即消退,称为麻疹前驱疹。 2出诊期:病程第34天使发热、呼吸道症状明显加重,此时开始出现皮疹。皮疹首先见于耳

9、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3天遍及全身。皮疹初为淡红色丘疹斑,压之褪色,大小不等,直径约25mm疹间皮肤正常。出疹高峰时皮疹高峰时皮疹可融合,颜色转暗,部分病例可有出血性皮疹,压之不退色。成人麻疹中毒症状常比小儿中,但并发症较少。 3恢复期:皮疹达高峰后,常于12天内好转,体温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随之按出疹顺序依次消退,留有浅褐色色素沉着斑,12周后消失。疹消退时有糠麸样细小脱屑。 3、鉴别诊断: 2 1风疹:前驱期短,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轻,无麻疹粘膜斑,发热12d出疹,皮疹分布以面、颈、躯干为主。12天疹退,无色素沉着和脱屑,常伴耳

10、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2幼儿急疹 3猩红热:前驱期发热,咽痛明显,12后全身出现针尖大小红色丘疹,疹间皮肤充血,压之褪色,面部无皮疹,口周呈苍白圈,皮疹持续45天随热降而消退,出现大片脱皮。外周、 4药物疹 1、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表现为 ( C ) A.发热 B.Stimson线 C.Koplik斑 D.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 E.结膜炎 2、在我国,1岁内小儿需完成的基础计划免疫中,不包括下列哪项 ( E ) A.卡介苗 B.脊髓灰质炎疫苗 C.麻疹疫苗 D.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 E.乙型脑炎疫苗 流行性乙型脑炎 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菌是( D) A.乙型链球菌 B.-溶血性链球菌

11、C.柯萨奇病毒 D.乙型脑炎病毒 E.脑膜炎双球菌 3.乙型脑炎在我国的发病季节主要在( C ) A.冬春季节 B.秋季 C.7、8、9三个月 D.9、10、11三个月 E.夏秋季 4.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年龄主要在( D ) A.成年人 B.年老体弱者 C.可通过母体传播给胎儿 D. 10岁以下的儿童 E.缺乏年龄特征 5.乙型脑炎的临床分期中不包括( B ) A.初期 B.发热期 C.极期 D.恢复期 E.后遗症期 6.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D A.借飞沫呼吸道传染 B.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经口传染 C.输血输入乙脑病毒 D.带病毒的蚊虫叮咬经皮肤入血 E.苍蝇作为媒介污染食物经口

12、传染 7.乙脑患者早期的特异性诊断检查(E ) A.腰穿检测脑压 B.脑脊液化验检查 C.头颅CT检查 D.补体结合试验检测乙脑lgG抗体 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脑IgM抗体 8.重型乙脑患者极期的特征性临床表现,较少见的是( A ) A.心功能衰竭 B.高热 C.抽搐 D.呼吸衰竭 E.意识障碍 9.确诊为乙脑,住院第三日血压明显升高,瞳孔不等大,呈去大脑强直、有一呼吸暂停,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E ) A.糖皮质激素 B.镇痉 C.速尿 D.吸氧 E.20%甘露醇 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症出血热 发病机制: 1、病毒致病作用 2、免疫作用 免疫复合物的致病作用:病人小血管壁、肾小管、

13、肾小球和肾间质血管内沉积大量免疫复合物,还有补体裂解成分,为血管和肾脏损伤的主要原因。 其他:变态反应 细胞免疫反应 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 临床表现: 潜伏期 4-46d(7-14d) 临床特征:发热,出血 肾脏损害 1、发热期 发热 感染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害 (4) 出血 肾损害 2、低血压休克期 3 3、少尿期 少尿的分度:少尿24小时尿量 500毫升 D.临床上有三大主征:发热,充血出血、肾损害 无尿24小时尿量 50毫升 肾衰的分度: 轻度、中度、重度 肾衰的类型:少尿型、非少尿型、二次肾衰、慢性肾衰 少尿期临床表现:消化道症状 高血容量综合征 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出血 4、多尿

14、期 移行期 500-2000毫升 多尿早期 2000毫升 多尿后期 3000毫升 5、恢复期 尿量恢复2000毫升以下 分型: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非典型 治疗: “ 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期治疗、就近治疗 低血压休克期治疗: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 少尿期治疗: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透析治疗 1.流行性出血热的基本病变是( E ) A.全身小动脉坏死 B.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 C.微血管的内皮细胞损伤 D.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E.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2.关于流行性出血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15、C ) A.猫类是其重要传染源 B.其发病机制和基本病变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C.高血容量综合征多发生于少尿期 D.大量补充血容量是解决尿毒症的好方法 E.不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3.流行性出血热的确诊是通过( E ) A.临床上表现有“三痛”和“三红” B.血象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C.尿中可见膜状物 E.特异性IgM抗体1 : 20以上 4.流行性出血热属于( B ) A.无肾综合征的动物源性出血热 B.有肾综合征的动物源性出血热 C.蚊传性出血热 D.蜱传性出血热 E.传播途径不明性出血热 5.流行性出血热的“三痛”是指( D ) A.头痛、全身痛和腰痛 B.头痛、关节痛和腰痛 C

16、.头痛、腓肠肌痛和腰痛 D.头痛、眼眶痛和腰痛 E.头痛、腹痛和腰痛 6.某女,47岁,发热、头痛7天,无尿1天入院,入院时神志清,结合膜充血、水肿,皮肤有瘀点、瘀斑,血压130/90mmHg,血常规:WBC 28.0109/L,异型淋巴细胞20%, Hb110g/L, PLT42109/L。尿蛋白+,住院第2天突然出现失语,左侧肢体偏瘫,抽搐、昏迷,血压190/120mmHg,左侧巴氏征阳性,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下列哪项诊断可能性大( C ) A.急性肾炎并发高血压脑病 B.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脑水肿、脑疝形成 C.流行性出血热并发颅内出血 D.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心力衰竭 E.肾小球肾炎并急性肾衰

17、和败血症 7.关于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B ) A.一般出现在病程的9-14d B.血中BUN和Cr迅速下降 C.多尿早期尿毒症症状加重 D.每日尿量可多达15000m1 E.可发生休克 8.关于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治疗,哪一项是错误的( B ) A.纠正酸中毒 B.强烈发汗退热剂 C.补液 D.纠正电解质紊乱 E.高热中毒症状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 9.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下列哪项不正确( D ) A.发热期禁用强烈发汗退热剂退热 B.低血压休克期要积极补充血容量 C.病程第7日后禁用肝素抗凝治疗 D.无尿者可用甘露醇静推促进利尿 E.病程4日内可用抗病毒治疗 10

18、.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 E ) A.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猪和黑线姬鼠 B.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仅为虫媒接触和消化道传播 C.流行性出血热疫区中流行特点为自然疫源性、散发性、边缘性和暴发性 D.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关键是灭鼠和疫苗注射 E.伴有肾病综合征的出血热是我国流行性出血热最常见的类型 11.男,38岁,工人,因发热、腰痛5天,无尿2天,以“流行性出血热”入院,入院后经过利尿、对症等处理未见好转,并出现烦躁不安,眼睑浮肿,脸潮红,脉洪大,体表静脉充盈,血压180/96mmHg,心率120次/分、律齐,应考虑( D ) A.尿毒症 B.高血压脑病 C.肺部感染 D.高血容量综合征 E

19、.高钠血症、高钾血症 12.流行性出血热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D ) A.肾血管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B.合并肾结石、肾盂积水 C.肾小管重吸收亢进 D.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坏死 E.继发性醛固酮增多 14.男,26岁,农民,急起畏寒、发热、全身酸痛5天,元月上旬入院,伴恶心、呕吐,近日解洗肉水样小便200m1,查体:体温39. 6,眼睑浮肿,腋下可见搔痕样小出血点,双臀部见5cm4. 5cm大小瘀斑,血常规:Hb160g/L,WBC 64109/L,幼稚细胞0. 14, N 0. 66, L 0. 20, PLT 80109/L,最可能的诊断是( D )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血小

20、板减少性紫癜 C.急性肾小球肾炎 D.流行性出血热 E.肾脓肿 15.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五期经过是指(C) A.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多尿期少尿期恢复期 B.发热期多尿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恢复期 C.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D.发热期中毒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恢复期 E.发热期出疹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16.男,44岁,林业工人,因发热、腰痛6天,于元月6日就诊。查体:体温36,软腭有少许点状出血,血压120/70mmHg,肝右肋下0. 5cm,血常规:WBC23.0109/L, N 0. 65, L 0. 23,异型淋巴细胞0. 12,最可能的诊断是( B ) A.钩体病 B.流行性

21、出血热 C.败血症 D.伤寒 E.暴发型流脑 狂犬病 1.狂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 C ) A.咽喉部 B.口腔黏膜 C.中枢神经系统 D.咬伤的部位 E.周围神经系统 2.下列哪项最有助与狂犬病的诊断( A ) A.脑组织中找到内氏小体 B.出现恐惧不安和恐水 C.曾被可疑动物咬伤 D.血清中和抗体阳性 E.脑脊液细胞数偏高 3.狂犬病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B ) A.心律失常 B.畏光流泪 C.疲乏无力 D.声音嘶哑 5 E.幻视幻听 4.被病犬咬伤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下列因素,但除外( E ) A.咬伤的程度 B.咬伤的部位 C.病人的免疫状况 D.咬伤后伤口的处理情况 E.病人的年龄和性别

22、5.有关狂犬病传染源的陈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D ) A.发达国家狂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野生动物 B.部分外貌健康的犬也可以传播狂犬病 C.我国狂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犬 D.死亡的病犬不会传播狂犬病 E.病犬通过咬伤而传播疾病 6.下列哪种动物不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 E ) A.蝙蝠 B.犬 C.猫 D.狼 E.猪 8.下列哪项不是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E ) A.发热流涎 B.发热 C.血压升高 D.恐惧不安 E.角弓反张 第十三节 狂犬病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

23、、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 病原学 (一)传染源:发展中国家的狂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犬,人狂犬病由病犬传播者约占8090%,其次为猫和狼,发达国家由于狗狂犬病被控制,野生动物如狐猩、食血蝙蝠、臭鼬和浣熊等逐渐成为重要传染源。患病动物唾液中含有多量的病毒,于发病前数日即具有传染性。隐性感染的犬、猫等兽类亦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病毒自皮肤损伤处进入人体。粘膜也是病毒的重要侵入门户,如眼结合膜被病兽唾液沾污,肛门粘膜被狗触舔等,均可引起发病。此外,亦有经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的报道。 (三)传播途径: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兽医、动物饲养

24、者与猎手尤易遭感染。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冬季发病率低于其他季节。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很强的亲和力。发病原理分为三个阶段: 局部组织内小量繁殖期。病毒自咬伤部位入侵后,在伤口附近横纹细胞内缓慢繁殖,约46日内侵入周围神经,此时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 从周围神经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沿周围传入神经迅速上行到达背根神经节后,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和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干及小脑等处的神经元。但亦可在扩散过程中终止于某部位,形成特殊的临床表现。 向各器官扩散期。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再沿传出神经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如眼、舌、唾液腺、皮肤、心脏、肾上腺髓质等。由于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

25、下神经核受损,可以发生呼吸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可发生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或猝死。 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脑膜多正常。脑实质和脊髓充血、水肿及微小出血。 此外,唾液腺腺泡细胞、胃粘膜壁细胞、胰腺腺泡和上皮、肾上管上皮、肾上腺髓质细胞等可呈急性变性。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10日,长的1年,多数13个月。儿童、头面部咬伤、伤口深扩创不彻底者潜伏期短。此外,与入侵病毒的数量、毒力及宿主的免疫力也有关。 典型临床表现分为三期: 1、前驱期:主要表现有低热、全身不适、

26、继而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喉头有紧缩感。部分病人在愈合的伤口皮肤有异样的感觉如痒、痛、麻或蚁走感。本期持续24d。 2、兴奋期:突出表现是病人高度兴奋、极度的恐惧、恐水、怕风,怕光、怕声。这些刺激均可导致病人咽肌痉挛,甚至全身肌肉阵发性抽慉。病人交感神经兴奋,大量流涎,乱吐唾液,大汗淋漓,但病人神智多清晰。本期持续13d。 3、麻痹期:患者肌肉松弛,由安静进入昏迷状态,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本期一般较短仅618h。 诊断 (一)临床诊断:根据患者过去被病兽或可疑病兽咬伤、抓伤史及典型的临床症状,即可作出临床诊断。但在疾病早期,儿童及咬伤不明确者易误诊。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测或尸检发现

27、脑组织内基小体。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1230109/L不等,中性粒细胞多在80%以上。 2免疫学试验 (1)荧光抗体检查法:取病人唾液、咽部或气管分泌物、尿沉渣、角膜印片及有神经元纤维的皮肤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狂犬病毒抗原。 (2)酶联免疫技术检测狂犬病毒抗原:可供快速诊断及6 流行病学之用。如病人能存活1周以上则中和试验可见效价上升,曾经接种狂犬疫苗的患者,中和抗体须超过1:5000方可诊断为本病。 (3)病毒分离:病人唾液、脑脊液或死后脑组织混悬液可接种动物,分离病毒,经中和试验鉴定可以确诊,但阳性率较低。 (4)内基小体检查:从死者脑组织印压涂片或作病理切片,用染色

28、镜检及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内基小体,阳性率约7080%。 治疗 (一)一般处理:单间隔离病人,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医护人员最好是经过免疫接种者,并应戴口罩和手套、以防感染。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须严格消毒。 (二)加强监护:患者常于出现症状后310日内死亡。致死原因主要为肺气体交换障碍、肺部继发感染;心肌损害及循环衰竭。因此,必须对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加强监护。 (三)对症处理:补充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烦燥、痉挛的病人予镇静剂,有脑水肿时给脱水剂。必要时作气管切开,间歇正压输氧。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时,可应用受体阻滞剂或强心剂。 (四)高价免疫血清与狂犬病疫苗联合应用:高价免

29、疫血清1020ml肌注,也可半量肌注,另半量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同时行疫苗接种。 (五)干扰素:可试用。 预防 (一)加强动物管理,控制传染源: 1大力宣传养狗及其他野生动物的危害。 2野犬应尽量捕杀。 3家犬应严格禁锢。并进行登记和疫苗接种。 4狂犬或患狂犬病的野兽应立即击毙焚毁或深埋,严禁剥皮吃肉。 (二)伤口处理:主要为清创,立即用20%肥皂水和清水反复彻底清洗伤口和搔伤处,至少20分钟,再用75%乙醇或2%碘酒涂擦,也可用0.1%新洁尔灭液冲洗,以清除和杀死病毒。如有高效价免疫血清,皮试后可在创伤处作浸润注射。伤口不缝合。亦可酌情应用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 (三)预防接种:对兽医、动物

30、管理人员、猎手、野外工作者及可能接触狂犬病毒的医务人员应作预防接种。原则上于1、7、28日各肌注狂犬疫苗1.0ml,而后每13年加强免疫1次。对被狼、狐、狗、猫等动物咬伤者,应作预防接种。其方法依伤情、疫苗种类、参照使用说明接种,与此同时加用免疫血清,效果更佳。 艾滋病 AIDS艾滋病 概念: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由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本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体液途径传播。其特征是HIV特异性侵犯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部分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导致AIDS。 一、病原学: HIV的结构:分类 逆转录

31、病毒科,慢病毒亚科。形态结构 电镜下呈球型颗粒,直径100nm左右。见下图: 外7 外层 类脂包膜外壳糖蛋白 透膜蛋白 gp41 HIV 核心蛋白 p24及基质蛋白p18 gag控制p24 p18合成 核心 RNA基因 pol控制复制蛋白合成 env 控制合成gp120 gp41 RNA逆转录酶P68 DNAP HIV理化特性: HIV抵抗力较弱。对HBV有效的消毒剂亦对HIV 有良好的灭活作用。HIV对紫外线不敏感。 二、流行病学 : 传染源 病人、无症状 HIV携带者 HIV存在的组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成为最重要的传染源。气管分泌物、浆膜腔液、 CSF、唾液、泪液、母乳亦有传染性。

32、 传播途径 1. HIV的性传播 :是世界上HIV传播的首要原因。 2. 血液传播 : 静脉吸毒 输血及血制品 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 医源性传播:针灸、手术、内镜检查作为潜在 的传播途径,也应引起注意。 蚊虫叮咬不传染 AIDS。 3. 母婴垂直传播异:孕妇HIV阳性,则新生儿感染HIV的机率为11%性60%.包括: 胎盘传播结 机率为30%40%。 分娩传播合 新生儿接触宫颈和阴道分泌物而感染,机率为50%)。 母乳喂养传播 机率为10%20%。HIV阳性孕妇8 低T4淋巴细胞数和高血浆病毒能增加传染给新生儿的危险性。 高危人群 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性病患者、静脉吸毒者、应用进口血制品

33、。发病年龄主要是50岁以下青壮年。 三HIV感染者主要的免疫病理改变及机制:包括:T4淋巴细胞数量的进行性减少;T4淋巴细胞功能受损;异常免疫激活。现分述如下: CD4+T淋巴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 规律性,一般分四期: 原发感染期 CD4+T淋巴细胞数量一过性迅速减少。未经治疗多数HIV感染者可自行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此期大约在一年内。 无症状期 CD4+T淋巴细胞数量持续缓慢减少。T4淋巴细胞数多在109/L之间。每年减少约0.05109/LT4淋巴细胞。 多数HIV感染者持续约八年左右。 AIDS前期 CD4+T淋巴细胞数量较快速减少。多数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数在109/L之

34、间,持续约二年左右。 AIDS期 CD4+T淋巴细胞数量再次快速减少。未经治疗多数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在0.20109/L以下或0。时间在数月至二年内。 CD4+T淋巴细胞数量较减少的机理:可能与下列多因素有关: CD4+T淋巴细胞破坏增加: HIV直接或间接杀死CD4+T淋巴细胞是导致减少的主要原因。 CD4+T淋巴细胞产生减少: HIV侵犯胸腺细胞,使naiveCD4+T淋巴细胞产生减少,导致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 淋巴组织扣留外周血的CD4+T淋巴细胞: 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临床意义: 疾病分期 分三期 0.50109/L;109/L;0.20109/L。 帮助判断HIV感

35、染的临床合并症。 帮助确定抗HIV药物治疗的适应症。 判断机会性感染预防性治疗的适应症。 是抗HIV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 CD4+T淋巴细胞功能受损 1. CD4+T淋巴细胞的功能受损的规律: HIV感染CD4+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缺失,包括IL-2和CD4+T淋巴细胞对特异性抗原的反应活化能力降低机会性感染。 规律:先失去对HIV抗原的活化能力AIDS期完全丧失对所有刺激原的活化反应能力。 2. CD4+T淋巴细胞功能受损的机理 可能的原因:T辅助细胞1被Th2代替;免疫耐受;抗原传递细胞功能受损。 异常的免疫激活 HIV感染T淋巴细胞高度激活T4,T8表达CD25、Fas蛋白水平异常升高。且

36、与HIV血浆病毒载量呈正相关。 T淋巴细胞的激活 HIV复制,感染新的T4淋巴细胞 加速T4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破坏 9 四、机体对HIV的免疫反应: HIV进入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对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虽不能完全清除病毒,但在一定的时间内可有效地控制HIV的复制。 抗HIV的特异性体液免疫:HIV进入人体后312周,人体免疫系统即产生针对HIV结构蛋白的各种特异性抗体,包括抗GP120、GP41、P24、P18、RT、nef等抗体,但除了抗GP120的中和抗体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外,余均无保护作用,属于HIV感染的标志性抗体。特异性体液免疫在抗HIV感染中的作用是有限的。 抗HIV的特异性细胞免

37、疫:主要有抗HIV的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反应和抗HIV的特异性CD8+T细胞毒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T4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中枢细胞,在抗HIV的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长期无症状生存的HIV感染者,保持着有效的特异性抗HIV T4细胞免疫反应。但这些对HIV有活化反应的T4细胞,更易受到HIV的攻击,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感染者在早期就丧失了对HIV抗原的特异性T4细胞活化反应能力的原因。T8细胞是特异性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通过分泌各种细胞因子,杀死被感染的靶细胞。CTL是机体抗HIV最主要的免疫细胞,也是目前HIV疫苗研究的重点之一。90%以上处于原发感染者,体内能检出CTL。

38、五、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2XX年。HIV进入人体后分四期,分述如下: 期 急性感染期 60% HIV感染者2周出现。特点:症状越重,进展越快。 主要表现:发热、头痛、乏力、皮疹、淋巴结肿大血清病样表现。 检测: 1.HIVP24抗原; 2.HIV; 3.T淋巴细胞亚群; 期 无症状感染期 由原发HIV感染或急性感染症状消失后延伸而来。持续2XX年。无症状,靠实验室检测: 1.HIV抗体阳性; 2.HIV-RNA; 3.T淋巴细胞亚群; 4.CD4T淋巴细胞持续缓慢减少。 期 持续全身淋巴结肿大期 除腹股沟以外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淋巴结肿大、直径大于1cm、持续3个月以上。 淋巴结特点:质韧、活

39、动、无压痛。 检测:CD4+T淋巴细胞109/L 期 AIDS期 主要表现为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所导致的继发性机会性感染或恶性肿瘤的症状。 体质性疾病:即发热、乏力、不适、盗汗、厌食、体重下降,慢性腹泻和易感冒等症状。除全身淋巴结肿大外,可有肝脾肿大。 神经系统症状:除以上症状外,出现头痛、癫痫、进行性痴呆,下肢瘫痪等。 机会性感染: 机会性感染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且往往最初的临床表现。主要病原体有卡氏肺囊虫、弓形体、隐孢子虫、念珠菌、组织胞浆菌,鸟分枝杆菌、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等。其中卡氏肺囊虫性肺炎最为常见,起病缓慢,以发热乏力、干咳和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而肺部体征不明显。血气分析常有低

40、氧血症。诊断可作痰液检查及经支气管镜活检或肺泡灌洗,必要时开胸活检。其它机会性感染临床表现常呈多系统、播散性、进行性和复发性炎症,可引起肺炎、食管炎、肠炎、直肠肛管炎,皮肤损害、脑炎、脑膜炎、颅神经炎甚至全身性感染等。 10 恶性肿瘤:卡氏肉瘤。 最为常见,多见于青壮年,起病缓隐袭,肉瘤呈多灶性,不痛不痒,除皮肤广泛损害外,常累及口腔、胃肠道、淋巴结等。其它恶性肿瘤 包括原发性脑淋巴瘤、何杰金氏病,非何杰金淋巴瘤和淋巴网状恶性肿瘤等。 其它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儿童慢性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等。HIV感染者在5年内有2050%发展为艾滋病相关综合征,1030%发展为典型艾滋病。一旦发

41、生并发有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的典型艾滋病,则预后极差。发病后1年病死率50%以上,45年几近100%。 检测:CD4+T淋巴细胞0.2010/L 六、实验室检测: 常规检查:WBC,血色素,RBC及PLA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尿蛋白常呈阳性。 病原体检测及免疫学检查 1. HIV-1抗体检测:P24抗体和GP120抗体。ELISA法初筛试验 WB和SRIP确定试验。 2. HIV抗原检测:ELISA法HIV P24抗原。 9急性感染:高危因素+类似血清表现; 慢性感染:流行病史+严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 高危人群有以下两项或以上者应怀疑,进一步检查 1. 近期体重下降10%以上; 2. 咳嗽或腹泻超

42、过1个月; 3. 持续或间歇性发热超过1个月; 4. 全省淋巴结肿大; 5. 反复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HSV感染; 6. 口咽念珠菌病; 7. 无明原因出现的各种神经系统病变。 实验室检查 ELISA法抗HIV抗体连续2次阳性再作蛋白印迹法或固相放射免疫沉淀等确证试验等。 八、治疗: 目前尚无根治HIV感染的药物。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以下方面: 抗HIV名称及 逆 转 录 酶 抑 制 剂 蛋治疗;预防和治疗机会分类 核 苷 类(NRTI) (PI) 非 核 苷 类(NNRTI) 性感染;增加机体免疫作用 部位 HIV 逆 转 录 酶 功能;一般支持疗法; Zidovudine(AZT) Nev

43、irapine 3. HIV定量测定:RT-PCR心理关怀。 Saquinavir(Invirase) 齐多夫定 奈非雷平 抗HIV病毒治疗 HIV-RNA定量。 药 沙奎那韦 4. 免疫功能检测:目的: 使HIVRNADidanosine(ddI,Videx) Delavirdine In双脱氧肌苷 地拉韦定 CD4+/CD8+1.0 载量下降,小于Dideoxycytidine(DDC) Efavirenz 正常 CD4+T淋巴细50copes/ml。 长期抑制Ritonav9ir(Norv胞10/L。 HIV的复制。 减少耐药ir) CD8+T淋巴细性的发生。 重建或部分物 双脱氧胞苷

44、施多宁 9胞10/L。 利托那韦 重建免疫功能。 Stavudine(D4T) Nel七、诊断: 抗HIV病毒药物的分 司他夫定 奈非那韦 临床诊断 类:共16种 Lamivudine(3TC) 拉米夫定 11 Abacavir(ABC)阿布卡韦 机会性感染的治疗 AIDS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机会性感染。 机会性感染要针对不同的病原选择有效的药物治疗。 免疫治疗: 基因重组IL-2、-胸腺肽等对AIDS免疫功能重建都有积极意义。 九、预防: 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预防措施。目前尚无疫苗预防。 意外损伤的紧急处理: u意外损伤的感染率不到1%; u立即将受伤局部血液挤出,并进行局部消毒; u在伤后的4

45、8小时内进行三联预防用药; u在伤后的6周、12周、6个月时进行有关血清学检查。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该病由HIV感染引起,导致被感染者免疫功能的部分或完全丧失,CD4+T细胞数目减少,继而发生机会性感染、肿瘤等,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目前无法治愈。 AIDS的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有无接触史。 临床特征严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如卡氏肺孢菌肺炎、肺结核、念珠菌食道炎、神经系统及病、卡波济肉瘤、非何杰金淋巴瘤。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不同程度贫血、WBC降低。免疫学:T细胞绝对计数下降、CD4+ T细胞计数下降。血清学:HIV抗体或抗原阳性可确诊。 婴儿HIV感染病例小于18个月的婴儿,抗HIV阳性抗体可能来自感染的母亲。确认诊断需HIV分离培养、HIV核酸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