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69883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3.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王沫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

2、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兴趣 素养 节日 传承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

3、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中央教科所批准立项的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审时度势,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那么,如何才能在

4、语文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的重要,从远古到如今,从数学到语文,概莫能外。然而,高中学生学语文普遍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数理化有做不完的题,再有时间就是背英语,对语文没兴趣,没感觉。有相当多的同学不知道语文该学些什么,更不知道该怎样学,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读书作文是浪费时间,把语文课当成休息课,老师或滔滔不绝,或勉强支撑,学生则昏昏欲睡,去赴周公之约了。上海市曾对某区作了一次调查研究,测试学生在课上思想专注人数。数学是91%,语文是15.5%。这一组数字真得让语文老师惭愧、汗颜! 究其原因,不是我们的学生错了

5、,也不是我们的语文学科错了,而是我们老师错了!学生为什么对语文学科没有兴趣?语文书满天飞,何去何从?读了书不见进步,哪来兴趣?调查结果表明,有60%的学生认为语文课上学不到东西。 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读书,教会学生读书,让学生学有所得,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价值,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失望,不要让我们的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是浪费时间。那么,我们就投身题海,直奔高考好了。不可以!这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知识的海洋,文化的沙漠。学生忙着进行应试训练,老师忙着总结答题技巧,题海里沉沉浮浮,起起落落,大家都是在洗澡,没有人是在游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

6、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比如我们可以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像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者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或者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或者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我们还要不断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唐代贤相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意思是:想要树木长得高,一

7、定要根扎得深;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泉挖得深。我们的古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就是深及泉水的根,就是源源不断的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古典文化,就是那梦中的伊人,他美丽着,微笑着,深思着回到源头,走进古典,仿佛进入了豁然开朗的桃花源。 于是,我带着我的学生学习三字经,背诵弟子规,研读道德经,选编唐诗宋词元曲赏析,从老庄到孔孟,从屈原到李白,从诗经到杜甫,从柳永到苏轼,从陶渊明到王安

8、石我们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语文让我们快乐,语文让我们聪明,语文让我们美丽,语文让我们高尚,语文让我们有了内涵,语文让我们体现出了人的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提高素养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近、现代无数名人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奠定

9、、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合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

10、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

11、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能勇往追求光明之旅。 节日熏陶 教师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赛龙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

12、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的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婚嫁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

13、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文户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 传承民俗 5.12四川大地震震撼了每一位中国人民的心。为纪念每一位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国家将x月x日至21日定为全国哀悼日。与此同时全国各族人民以各种形式为遇难同胞哀悼,以及为每一位活着的四川灾民祈福。我们吉林市也在松花江畔举行了放河灯活动,为灾区人民祈福。作为语文教师,我带领我的学生也一起参加了这次活动。 在活动之前,

14、我先布臵学生以各种方式查找放河灯这一习俗。他们通过上网、查资料、询问长辈等方式总结到:放河灯这一习俗起源于大汶口文化。古老的大汶河静静流淌了几千年,它经历了千万年的沧桑,孕育了璀璨的大汶口文化,赋予了大汶河沿岸人民乐观向上、聪慧质朴的性格。秀美的汶河风光,神秘的故事传说,丰厚的文化底蕴,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享受着如歌的生活,而每年七月十五的大汶河河灯竞放更是为这里增添了无尽的神秘和浪漫色彩。大汶河河灯竞放据传始于元代末期,经明清两代渐成规模,其目的由最初的河神崇拜,祭奠河中冤魂,逐步演化为祈福求祥,庆祝丰收。现如今,人们更多的是通过放河灯祈求生活富足,游戏娱乐,同时赋予了这项古老文化活动以浓厚的

15、现代气息。河灯的制作材料、工艺没有特别之处,关键一点是河灯必须适合在河水中流放,保证河灯在水流中平稳漂流且保持灯火不灭。一开始,人们用西瓜皮作底,棉花作芯,蘸上菜油,点亮后放入河中;精细一点的则用轻质木料刻成船形,中间点上蜡烛放入水中漂浮而去。河灯工艺有高低之分,过去有店铺大户制作的比较精美的船形河灯上亭台楼阁俱全,其上写有店铺名号或喜庆词语,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汶水流长等以示吉祥。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这天的傍晚,放河灯的、看热闹的人便早早吃罢晚饭,一齐涌向大汶口西南门外的明石桥桥头准备河灯竟放。不等太阳落山,人们已纷纷点亮河灯,然后选择一处水流较平缓的岸边,将河灯放到水面上

16、,静静的伫立岸边目送自己的河灯随波逐流,渐渐远去。一时间,大汶河中水映灯影,灯耀波光,忽明忽灭的灯火似点点繁星,似双双明眸在碧波上跳跃,漂移。河岸上,放灯的人们内心满怀虔诚,默默祝福着河中属于自己的那盏灯、那颗星、那双眼睛,能绕过险滩、越过暗礁一直亮到崭新的明天,达到理想的彼岸。放灯的人中有祈求子女在外平安的老人,有希望老人病体康复的孝子,有盼望丈夫远行早归的妇人,有祝福儿女金榜提名的父母,更有祝愿早日获得甜蜜爱情的少女、小伙总之,一盏灯就是一颗心,就是一个希望。 了解了放河灯这一习俗的由来,我就组织学生每人做了一盏河灯,并于20日晚组织学生和大家一起在松花江畔参加了放放河灯活动。大家都在河灯

17、上写上了对灾区人民的美好祝愿。 通过这次活动,不仅使学生增强了同情心,也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还拓展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形式,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对传承传统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人格精神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既学习大量精华古文,又学做人,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又能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