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正反比例的判断》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03943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正反比例的判断》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六年级数学《正反比例的判断》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六年级数学《正反比例的判断》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六年级数学《正反比例的判断》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正反比例的判断》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正反比例的判断》教学反思.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六年级数学正反比例的判断教学反思“正反比例的判断”教学反思 “正反比例的判断”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时,一般按照以下三步进行:一看这两个量是否关联,二看这两个量的大小是否变化,三看两个变量的积或者商是否一定,积一定成反比例,商一定就成正比例。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有,缺一不可。 难点是根据“相关联的变量”和“定量”写出关系式,很多学生感觉十分困难。关系式通常这样表示:把需要判断的两种变量写在等号的左边,定量写在等号的右边。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数量关系式的判断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如果教师一成不变的按课本上的定义去教,学生就不易理解,判断起来比较困难,错误率自然高

2、。一部分学生死记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若题中给出两种相关联的量的相应数据时,学生的判断尚可,但在实际的情境中时,判断却困难重重。总结学生的作业错误,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不知道两种相关联的量一定要是变化的量。 例1:圆的周长一定,直径和圆周率。 分析:根据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生很快就会写出等量关系式:直径圆周率=周长(一定),因为周长一定,所以直径和圆周率成反比例。 部分学生以为只要“积一定”,两种相关联的量就成反比例,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两种相关联的量指的是两个“变量”,而圆周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是个不变量,因此,上述判断是错的,直径和圆周率不成比例。所以判断是否成比例,前

3、提是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一定是变量,这里该变的量没变,这种显而易见的等量关系非常容易受迷惑。 二、隐含条件(定量)不明。 例2:人造地球卫星围绕地球飞行的时间和路程。 分析:题目没有告诉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一定,但根据科学常识,人造地球卫星飞行在预定的轨道之中,它的速度是一定的。把这个隐含的定量寻找出来,我们很快就会判定这里的时间和速度是成正比例。 例3:汽车从杭州到舟山,速度和时间。 例4:小华读一本书,每在看的页数和所需天数。 例5:将一根木棍截成一样长的小段,每段的长和段数。 判断上面的题目时,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这里没有哪个量一定,故认为不成比例,其实汽车从杭州到舟山,隐含着路程一定、小华读一

4、本书,指的是总页数一定,将一根木棍截成一样长的小段,指的是小棍的总长度一定。 一些题目中隐含某一个量一定,但学生无法判断出,从而影响判断结果。对于此类带有隐含某一个量一定的题,应加强语句的理解与训练,真正地去理解相关联量的关系。 三、数量关系不清。 例6:梯形的高一定,上底和下底的平均数与面积。 分析:许多学生认为梯形面积与上底和下底的平均数,无论是乘或除都无法等于梯形的高一定,所以判断不成比例。但如果试着分析一下: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2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2=高(一定)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的平均数=高(一定) 就会发现梯形上底和下底的

5、平均数与面积成正比例关系。 四、公式不会变形。 例7:车子行驶的路程一定,车轮的直径和转数。 分析:这里车轮的直径和转数相乘不能直接得出路程,需要对公式稍作变形。因为周长转数=路程,那么直径圆周率转数=路程,所以直径转数=路程圆周率,这里路程和圆周率都是一定的,也就是转数和直径的乘积一定,车轮的直径和转数成反比例。 例8:圆的面积和半径。 分析:许多学生根据正比例的变化规律来思考,半径扩大,面积也随着扩大;半径缩小,面积也随着缩小,所以判断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如果根据圆的面积公式S=r2=rr变形,得Sr=r,一定,但圆的半径却不一定,所以此题比值不一定,应该不成比例。 例9:a=b,a

6、和b成什么比例? 例10:2:a=b:3,a和b成什么比例? 学生判断无从下手,但是如果能试着把a=b变形为ab =;2323232:a=b:3变形为ab=23=6,如此一来,判断就不难了。 新发现:利用图形指方向判断,形象简便 例11:A和B成正比例,B和C成反比例,判断A和C。 分析:这里使用公式推导或举例的方法,都可以判断。如果使用图形来指引已知比例的方向,那判断此题则事半功倍,易如反掌。我们知道成正比例的两个量要么同时扩大要么同时缩小,变化的方向是一致的,而反比例正好相反。用图表示: A B C 从图中清楚的看出A和C变化的方向相反,所以A和C成反比例。 正、反比例的判断是一个相当抽象的内容,教师在这方面必须精心设计作业,从浅入深,由易到难,采用不同的题型多方面地加强训练。从而让学生灵活的思考、敏锐的观察,掌握正确的判断方法,有效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