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普法工作思路推动法制宣传发展.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22852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普法工作思路推动法制宣传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创新普法工作思路推动法制宣传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创新普法工作思路推动法制宣传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创新普法工作思路推动法制宣传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创新普法工作思路推动法制宣传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新普法工作思路推动法制宣传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普法工作思路推动法制宣传发展.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创新普法工作思路推动法制宣传发展创新普法工作思路 推动法制宣传发展 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性工作。 “六五”普法阶段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法制宣传教育面临着工作理念、目标任务、方式方法、工作形式及载体上的全面创新。 一、工作理念的创新 为开创“六五”普法工作新局面,作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管机关,应转变传统观念,进一步确立四种工作新理

2、念。 进一步确立“大普及”的理念,组织调动各方面积极加入普法的行列。一是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在着重抓好部门法制宣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管机构统一安排部署的法制宣传工作;二是调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其特长,共同抓好社会面的宣传;三是调动司法行政系统内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律师、公证、司法助理员等“一对一”的宣传作用;四是调动法制宣传联络员、志愿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深入基层、贴近群1 众的优势,共同推动全社会法制宣传工作的开展。 进一步确立注重实效的理念,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要创新机制,形成以*资源为基础,以部门资源为主导,以社会资源为补充的资源

3、投入和推进机制;二要创新形式,加强市场化运作,开辟法制宣传的新途径,吸引公民参与,逐步形成互动式、双向式的宣传教育模式;三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要逐步实现几个转变:一是克服权大于法的倾向,由人治向法治转变;二是管理社会由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法律手段为主转变;三是提高广大公民的法律素质,由不懂法、不会用法向学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权转变。 进一步确立培育法治环境的理念,为建立和谐社会,推进依法治国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法治环境的形成,仅靠普及法律条文、宣传法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更高的层面,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来构建一种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的社会环境,而且要把这项

4、工作纳入法制宣传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视野之中。 进一步确立借势造势的理念,整体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善于“借威”,即依靠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权威和职能,用足权力,从整体上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善于“借势”,即用足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这块牌子,2 在职权范围内充分发挥优势,协调上下左右关系,使普法依法治理的各项任务在地区范围内得到落实;三是善于“借力”,即用足各成员单位这支队伍,使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添砖加瓦。 二、目标任务的创新 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是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引导公民学法、用法、守法、护法,在不断提高法律

5、素质的基础上,宣传正确的法律价值观,营造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在确定“六五”普法教育的目标任务时,要在“五五”普法实践的基础上,有所增加,有所完善,有所深化,有所突破。要增加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要增加全面建设小康SH会,以人为本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要增加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容;要体现服务大局,配合中心,紧紧围绕党和*的工作大局;要致力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在全社会真正树立起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突出普法教育在保障和推进经济法制建设方面的功能 三、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对象涉及全体公民,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法制

6、宣传教育机构因其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包打天下”。因此,法制宣传教育机构的工作方法应虚实结合,以组织协调为主,整合资源,搭建平3 台,形成“我搭台、你唱戏”的工作模式。 整合设施资源,不断巩固和扩大法制宣传阵地。法制宣传要有阵地、有载体,当群众需要了解法律的时候,能够看到、听到、找到法律的有关知识或者满足他们的法律需求,提供解决利益诉求的途径和方法。建设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只靠司法行政一家是杯水薪车,只有综合各方面的资源,利用、融入、渗透,发挥一切具有宣传教育职能的部门优势,占领一切可以占领的宣传阵地,扩大法制宣传阵地,如在*各单位公示栏中制定法律宣传专刊等,使各单位参与到宣传阵地上来;

7、如搭建多种平台,促进*各职能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加强行业法宣传。法制宣传教育主管机关,从宏观层面进行规划,安排部署,搭建平台,为*各职能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开展法制宣传提供一个舞台。 整合经费资源,努力构建*拨款与部门投入、社会赞助相结合的经费保障体系。当前,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十分繁重,完全靠*拨款很难满足社会对法制宣传教育的需求,必须转变传统观念,着手研究*拨款与市场运作、产业化发展和社会赞助相结合的筹措普法经费的新模式,探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新途径。如将法制教育培训、图书发行、音像制品、媒体宣传、调查评估和大型宣传活动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的模式运作,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

8、一;如通过出让冠名权和刊登广告等形4 式,使法制宣传与企业形象宣传有机结合,调动企业参与法制宣传教育的积极性。 整合人力资源,组建一支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法制宣传教育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参与人员的社会性。而法制宣传志愿者是自发形成的,自愿参与法制宣传活动,热爱普法公益事业的一个群体。如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新闻记者、文艺工作者、老干部等组建一支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利用他们自己的资源和优势,义务为法制宣传作贡献,起到示范、推动、创新、维权的作用。 四、工作形式和载体的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SH会目标的提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公民对法制宣传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一些新

9、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宣传内容从被动地学习法律条文、法律知识向主动寻求维权途径、了解诉讼成本、掌握诉讼时效及感受法制氛围、享受法治文化环境等多层次、综合性需求转变;第二,宣传方式从单向的灌输向主动要求参与、双向式、互动式需求方面转变;第三,宣传载体从传统的广播、电视与及开辟网络平台等大众传媒向音像制品、广告宣传等新型媒体需求的转变。需求的多样化,使法制宣传教育面临新的课题:一是普法内容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任何一部法律都将在公民的社会生活中起着规范和引导作用;二是普法的渠道没有主次5 之分,任何一种宣传形式都有特定的受众群体。在目前公民文化层次不断提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不断发

10、展的今天,法制宣传教育的时代性、社会性及时效性特点将更加突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构,必须与时俱进,善于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将法制宣传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类传媒中,最大限度地扩大覆盖面,增加受众群体。作为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和载体方面要注重把握以下几点: 在理论研究上,强调将法制宣传教育纳入传播学的领域进行研究。根据传播学的原理,从理论上探讨法制宣传教育的目的、目标、方式和手段,使单方面传播与双方反馈紧密结合,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法制宣传在更广阔的空间与新闻媒体、网络平台、传统文化及法制环境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法制宣传最

11、佳效果。 在指导原则上,强调法律传播与城市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将法制宣传教育渗透到文学、戏剧、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作品中去,使法制宣传教育真正入脑、入心,使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对法律的信仰。 在传播途径上,注重三个结合。一是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满足人民群众对建设法治国家的需求;二是普法与城市文化建设相结合,满足优化发展环境的需求;三是普法与现代科技发展相结合,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6 要求。 在法治文化建设上,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效。一是着力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全面深入发展。二是筑牢法治文化建设阵地。深入推进法治画廊、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建设,培育一批有特色、高品味的法治文化示范点。

12、三是广泛开展法治文化活动。深入推进法治文化活动,创作开发法制动漫系列剧、汇编优秀青少年法制故事、优秀法制文艺剧本,适时组织法制书画展和法制征文活动;组织各地创作编排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法制文艺作品;以总结表彰及“六五”启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5”世界环境保护日、“626”国际禁毒日为契机,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和文艺表演活动。四是拓展法治文化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作用,强化面向大众的法治舆论宣传工作,广泛持久地开展公益法制宣传;利用楼宇广告、户外电子显示屏,密集刊播法制警句、法制格言、法制动漫,使法治文化与企业文化、社区文化、行业文化、地方文化有机融合,使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感受法治文化的熏陶。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