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CT诊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脏CT诊断课件.ppt(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肝脏CT诊断学,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检查价值有限肝脏DSA血管造影 CT:平扫 增强:动脉期、门脉期;实质期 门脉系统CTA检查MRI:平扫、增强、动态增强MRAUS 核素扫描PET-CT、PET-MRI检查,肝脏CT诊断学,一、CT检查适应症二、CT检查技术三、肝脏正常CT表现四、肝脏异常CT表现,一、CT检查适应症,肝脏的CT检查安全、可靠,有广泛的适应证。1.凡是临床或其它检查方法怀疑肝脏占位性病变,尤其是肿瘤,都是CT检查的适应症 2.CT能确定病变的位置、范围、大小和性质,还能了解肿瘤有无转移,门静脉或腔静脉有无瘤栓形成等。3.对手术治疗或经导管栓塞化疗后的复查也较好。4.CT还能
2、对上腹部情况包括胆囊、脾、腹膜后腔、有无腹水等作全面了解。CT与USG是肝检查的首选检查法,对病变的典型表现可以确诊。对一些不典型病例,两者应配合使用,互相补充和印证,可使病变的诊断更为正确。,二、CT检查技术,扫描方法:检查前准备:检查前一周不做胃肠道钡剂检查,需禁食 6-8小时。扫描前30分钟口服1-2%泛影葡胺 或水500-800ml 扫描方法:仰卧位,双手上举,扫描时屏住气,在定位 像上做扫描计划。扫描范围:肝顶至肝下缘 参数:螺旋扫描,层厚及层隔:7.5mm,小病灶5mm,2.5mm 窗位:4050Hu 窗宽:200300,肝脏CT扫描范围,1.CT平扫:是一般CT扫描,指不用对比增
3、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CT平扫,2.CT增强扫描 增强检查:是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血管内注入碘对比剂后,器官与病变血供不同,其内碘的浓度可产生差别,可使病变显影更清楚。(1)目的:增加正常组织与病灶间的密度差,显示等密度或可疑病灶;帮助鉴别病灶性质;显示肝内血管解剖。(2)造影剂:离子或非离子型碘对比剂,肝脏CT增强表现:肝实质密度均匀增高。不同时相肝实质密度不同。肝动脉期:注药后2030秒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强化显著,门脉、腔静脉未显影或明显低于主动脉。肝脏实质轻度强化。肝静脉期:注药后5060秒肝实质强化显著,肝内病灶与实质间差异明显增大,门脉、腔(肝)静脉显示清晰。肝平
4、衡期:注药后120180秒造影剂在血管内外分布处于均衡状态,病灶与正常实质间差异不大,不利于病灶检出。延迟期(5-7分钟),CT增强扫描,动脉期 门脉期 平衡期,CT检查,CT检查,3特殊检查(1)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CTA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在循环血中及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内,进行SCT扫描,经计算机最终重建成靶血管数字化的立体影像。(2)CT灌注成像(perfusion CT)主要反映组织微循环的血流灌注情况。可用于心、肝、肾、肺病变的诊断。,三、肝脏正常CT表现,正常CT表现:肝轮廓光滑,其形状及结构依断面位置而不同,呈密度均匀的实质性软组织影
5、,CT值为5060Hu,高于脾、胰、肾等脏器。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显示为低密度的管道状或圆形影,增强扫描后则明显增强,显示为高密度影。肝内动脉分支和正常胆管分支细小,通常平扫和增强都不能见到。肝门区常有较多脂肪组织,呈不规则形或类似多角形低密度影。其中有肝动脉、门静脉和胆管进出。门静脉较大而居后,肝动脉位于其前内,胆管(主要是肝总管)位于其前外方。增强后门静脉较易识别,呈圆形高密度影,位于下腔静脉之前。,肝脏的分叶、分段胆囊窝与下腔静脉的连线为界分为肝左、右叶。肝纵裂或圆韧带将左肝分为内侧段、外侧段。门静脉与下腔静脉间为肝脏的尾叶。,1954年法国的Couinaud根据门静脉和肝静脉分布对肝
6、脏进行分叶、分段。肝左叶 肝左静脉 左肝内侧段肝脏-肝中静脉 左肝外侧段 肝右叶 肝右静脉 右肝前段 右肝后段门静脉左右分支主干的横线又将上述四段分为上下部共8段。,尾状叶,左外上段,左外下段,左内上段a,左内下段b,右前下段,右后下段,右后上段,右前上段,肝脏CT扫描范围,肝脏CT平扫,肝脏CT平扫,肝脏CT平扫,肝脏CT平扫,肝脏CT增强扫描,动脉期,肝脏CT增强扫描,动脉期,肝脏CT增强扫描,动脉期,肝脏CT增强扫描,门脉期,肝脏CT增强扫描,门脉期,肝脏CT增强扫描,门脉期,肝脏CT增强扫描,平衡期,肝脏CT增强扫描,平衡期,肝脏CT增强扫描,平衡期,肝脏CT增强扫描,平衡期,四、肝脏
7、异常CT表现,形态改变大小改变边缘改变 密度改变 占位性病变 肝血管的改变,肝脏形态异常:多为先天性发育畸形 后天引起的变化,如肝硬化所致肝萎缩和代偿性肥大肝脏增大或缩小:普遍增大:肝炎、肝淤血、脂肪肝普遍缩小:肝硬化,肝脏密度异常:肝内胆管积气 最常见原因为外科术后门脉积气 常见肠系膜坏死,小儿坏死性小肠;肝实质积气 产气杆菌引起的肝脓肿弥漫性肝密度增高 原发或继发性血色素沉着症;肝内局限性钙化,占位性病变:肿瘤脓肿囊肿肝血管的改变:肝动脉变细、扭曲门静脉扩张、扭曲门静脉或肝静脉内的充盈缺损(血栓或癌栓),(一)肝脏弥漫性疾病1、肝硬化2、脂肪肝(二)肝脏非肿瘤性占位性病变1、肝脓肿2、肝囊
8、肿(三)肝脏肿瘤1、肝细胞癌2、肝内胆管细胞癌3、肝转移瘤4、肝血管瘤,肝脏常见疾病,(一)肝脏弥漫性疾病,1肝硬化【病因病理】肝硬化主要由病毒性肝炎、酗酒、某些毒物中毒、营养缺乏、胆道阻塞、血吸虫病等引起,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以肝细胞弥漫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结节再生、肝小叶结构紊乱及血液循环途径被改建等为病理特征的肝变形、变硬、门静脉高压、肝功能损害的慢性肝病。,【临床表现】早期无明显不适,中晚期可出现腹胀、消化不良、消瘦、乏力、贫血、黄疸、低热、腹壁静脉怒张、脾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甚而肝昏迷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血清转氨酶升高、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CT表现】早期由于肝细胞
9、水肿,变性和脂肪浸润,肝脏形态可正常或增大。中晚期表现为:肝缩小,全肝萎缩;肝叶比例失常,常是尾叶与左叶较大而右叶较小;肝轮廓不光滑或呈结节状凹凸不平,肝边缘变圆钝;肝门及肝裂增宽,胆囊位置外移;肝脏密度可均匀;由于再生结节纤维化及脂肪变性而密度不均。再生结节呈稍高密度影或等密度,脂肪浸润使肝脏密度减低;同时可伴有脾大、腹水、胸水、门脉高压(门脉增宽,超过13mm,食道下段、脾门、胃底静脉曲张)等继发性改变。,增强扫描肝脏强化均匀,再生结节与周围组织一样都以门静脉供血为主,所以在 动脉、门静脉双期呈等密度,如果伴有脂肪变性,其密度减低。,肝硬化(平扫),肝硬化,再生结节脂肪变性,2脂肪肝【病因
10、病理】正常肝脂肪含量低于5,超过5则可致脂肪肝。常见病因有肥胖、糖尿病、肝硬化、酗酒、库欣综合征、妊娠、肝炎、激素治疗、化疗和营养不良等,从而诱发甘油三酯和脂肪酸等脂类物质在肝内聚积、浸润,使之发生变性。,大体病理可见肝大,颜色变黄,油腻感,肝脂肪含量增高。当脂肪含量占肝总量的510属于轻度脂肪肝,1025为中度脂肪肝,25为重度脂肪肝。镜下肝细胞内出现脂肪空泡,也可见肝细胞坏死、多核细胞浸润和胆汁潴留。病理分型:(1)局灶性:a.叶或段的均一分布;b.亚段分布;c.肝门附近分布;d.斑片状分布;e.小结节状。(2)弥漫性:脂肪弥漫性沉积或浸润于肝脏,多伴有肝脏轻或中度增大。,【临床表现】临床
11、表现各有不同,在原发病基础上多出现肝大,高血脂症。近半数病人血浆胆固醇超过正常值。,【CT表现】CT扫描是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1、肝脏体积略增大,边缘无膨隆或变形。2、肝实质密度减低,病灶区密度低于脾密度(肝脾CT值之比085,则可诊断脂肪肝),边缘不清,无占位效应。3、衬托之下肝内血管密度相对增高而清楚显示,但走向、排列、大小、分支正常,没有受压移位或被侵犯征象。4、弥漫性脂肪肝病灶密度均匀减低,即使呈大片状,其内无更低密度影。可见免受脂肪浸润的肝岛,密度与同层面正常肝相近或CT值接近正常肝,正常肝岛好发于方叶或胆囊窝附近。,增强扫描病灶增强的程度与正常肝相近。或其内密度仍低于正常肝组织。
12、脂肪肝合并血管瘤、肝癌或转移瘤时,这些合并的瘤灶可显示为等密度或高密度,故应采用增强扫描或动态增强扫描来加以鉴别。,脂肪肝平扫,脂肪肝平扫及增强扫描,(二)肝脏非肿瘤性占位性病变,1肝脓肿 是肝组织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肝脓肿病因按致病微生物分细菌性、阿米巴性、霉菌性、结核性,以细菌性和阿米巴性肝脓肿最多见。,细菌性肝脓肿【病因病理】细菌性肝脓肿通常由胆道炎症所致,或是腹腔内和胃肠道感染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也可全身其他部位炎性病变经肝动脉进入肝脏所致(血行感染),主要感染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急性期肝组织充血、水肿,大量白细胞浸润,进一步白细胞崩解,组织液化坏死,形成脓腔,脓肿
13、壁由炎症、充血带或纤维肉芽组织形成,灶周常伴有水肿。肝脓肿的形成大致分为化脓性炎症期、脓腔形成期及脓肿壁形成期。,【临床表现】多见于年老体弱、抵抗力减弱者,肝右叶多见;常伴有发热、寒战、肝区疼痛、肝脏肿大、并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少数病人发热及肝区症状不明显。脓肿不断扩大,穿破肝表面,形成膈下 脓肿、脓胸、肺脓肿等。实验室检查示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CT表现】1.平扫(1)肝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稍高于水,CT值2040HU(2)脓肿壁密度高于脓腔而低于肝脏(3)20%的脓肿内出现气泡,有时可见液平面。,2.增强扫描(1)脓肿壁呈环状强化,环厚薄均匀,内外壁光整(2)脓腔无
14、强化,脓肿壁外周有低密度水肿带(3)环形强化的脓肿壁与周围无强化的低密度水肿带构成所谓的“环征”(90%)(4)特征性表现:环征和脓肿内的小气泡。不典型肝脓肿主要为化脓性炎症期及脓肿形成早期,肝组织处于蜂窝组织炎阶段,脓肿只有小部分液化坏死,增强后病灶呈不均一强化,表现为“蜂窝状征”。,典型脓肿表现为“靶环征”,可为单环、双环或三环,环可以完整的或不完整,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晰;脓肿中心液化区不强化,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单环显示脓肿壁周围水肿带不明显;双环表明脓肿壁周围有水肿带;三环说明脓肿壁有两层构成,即外层较明显强化的纤维肉芽组织,,内层由炎性组织构成,强化不及肉芽组织。,肝脓肿,肝右叶脓
15、肿,肝左叶脓肿、肝周围间隙脓肿,肝左叶脓肿、肝周围间隙脓肿,男性,63岁,甲亢、甲亢心20余年,发热10天,体温最高达389,WBC 109G/L。,肝右后叶可见一大小约6cm类圆形占位灶,边界尚清,可见厚壁,低于肝组织密度,内部以液性密度为主,其上部可见积气影及气液平面;增强扫描病变周围可见环状强化晕及外层未强化的水肿环,呈“双环征”。门静脉右支受压前移,余肝内未见明显异常;诊断:肝右后叶脓肿(B超引导下肝脏穿刺术证实),2肝囊肿【病因病理】肝囊肿分先天性及获得性两种,以先天性真性肝囊肿常见,发病机制不甚清楚,可能为胆管先天发育障碍及炎性增生使小胆管阻塞扩张所致。可单发或多发,囊肿大小数毫米
16、到数厘米,囊肿壁薄内衬分泌液体的上皮细胞,囊内充满澄清液体。,【临床表现】小囊肿多无症状多见于3050岁,症状轻微,常体检发现巨大囊肿可致肝大,上腹部胀痛偶有囊肿破裂、出血、合并感染等并发症单纯性肝囊肿:单发、多发性囊肿多囊肝: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合并多囊肾,【CT表现】平扫:肝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的圆形低密度区,边缘光滑锐利,境界清楚,囊内密度均匀,CT值020Hu,与水接近。增强扫描:囊肿无强化,囊壁薄而不能显示。,肝囊肿,平扫,多囊肝,平扫,(三)肝脏肿瘤,肝脏恶性肿瘤是全身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 分为原发和继发恶性肿瘤 在欧美国家肝转移瘤最常见 亚洲则肝细胞癌所占比例增加 目前超声、CT和
17、MRI是肝脏恶性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1肝细胞癌【病因病理】1、大多有乙型肝炎病史。2、中晚期肝硬化。3、长期摄入黄曲霉素等致癌物。4、长期摄入亚硝胺类化合物。,1、按细胞类型分为肝细胞型(最多见)、肝内胆管细胞型(较少见)、混合型(最少见)和纤维板层型(罕见)。2、按大体病理分(1)巨块型(直径5cm)(2)结节型(直径5cm,单个或多个)(3)弥漫性(弥漫性小结节)(4)小癌型(直径3cm)。3、按生长方式分(1)膨胀型(边缘清楚,假包膜形成,常伴有肝硬化);(2)浸润型(边缘不清,多不伴肝硬化);(3)混合型(膨胀、浸润生长兼而有之);(4)弥漫型(弥漫结节大小均匀,密度均匀);(5)特殊
18、型(外向性生长)。原发性肝癌血供是肝动脉,90的病例血供丰富侵犯肝静脉、门静脉引起血管内癌栓侵犯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4、转移途径(1)血行转移:多见肺转移,其它还有向肾上腺、骨、肾、脑等部位的转移);(2)淋巴转移:淋巴转移引起肝门、胰头周围、腹主动脉、腔静脉旁、脾门淋巴结转移;(3)种植转移,少见。,【临床表现】常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中年男性。临床上常缺乏特征性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早期无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常出现肝区疼痛、腹胀、食欲缺乏、消瘦乏力等症状,也可出现发热、腹泻、黄疸、腹水、上腹部肿块,晚期可出现恶病质、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表现。少数以肝癌结节破裂出血就诊。6090肝细胞癌病人
19、甲胎蛋白(AFP)测定阳性及浓度升高。,【CT表现】平扫:单发或多发、圆形或类圆形肿块,成膨胀性生长,有完整包膜者肿块边缘清晰光滑,肿块多数为低密度,少数表现等密度或高密灶。弥漫型结节分布广泛,境界不清。巨块型可发生中央坏死而出现更低密度区,合并出血或发生钙化则肿块内表现高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实质明显强化,呈条状、斑片状、结节状 门静脉期:增强密度迅速下降,而门脉和 肝实质明显增强,平衡期:肿瘤增强密度继续减低,肝实质继续高密度强化,全部增强过程:“快进快出”部分肝细胞癌灶周可见假包膜,增强早期肿瘤实质内强化,假包膜强化不明显而呈低密度,延迟后假包膜强化;,其它CT表现门静脉、肝静脉
20、及下腔静脉或癌栓形成: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扩张,增强出现充盈缺损及侧支循环,肝动脉-门静脉短路,胆道系统受侵,胆道扩张,肝门或附近淋巴结转移晚期:出现肺、肾上腺、骨骼等器官转移,巨块型,多发结节型,单发结节型,弥漫型,门脉癌栓形成,肝硬化合并肝癌,肝癌CT扫描,小肝癌,肝硬化、肝癌伴门脉癌栓形成(平扫,增强动脉期),肝硬化、肝癌伴门脉癌栓形成(门脉期),男性,47岁,慢性乙肝活动期伴全身乏力、纳差、尿黄1年余。,肝脏体积减小、包膜不光滑,肝内密度欠均匀,呈多发小结节状,肝左叶外侧段可见一类圆形低密度灶,大小约6.0cm,边界尚清,密度不均匀,内可见更低密度区;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呈不均匀点条状
21、血管样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下降,延迟扫描病灶呈低密度;病理:(肝肿物穿刺组织)中分化肝细胞癌。,2肝内胆管细胞癌 是指发生在肝内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多发生在肝内末梢胆管,不包括发生在左、右肝管、胆总管的胆管癌。起源于右叶和左叶胆管交界处或邻近部位的胆管细胞癌称为肝门胆管细胞癌,认为是肝外病变。,【病因病理】胆管细胞癌占肝脏恶性肿瘤发病的第二位,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癌细胞呈立方体形或柱状,细胞内或间质中常含有黏液成分,无胆汁成分,呈浅染色,细胞排列呈小导管或腺样结构,具有丰富的间质。大体标本与肝细胞癌类似。胆管细胞癌分为肿块型、浸润型、胆管内乳头状型及混合型。肿瘤坏死少,可出现钙化。,【临床
22、表现】无明显性别差异,多发生于3050岁的青壮年。临 床上早期可无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腹不适、疼 痛、上腹部扪及包块等表现,胆管阻塞可出现黄疸 多无乙型肝炎、肝硬化,血清AFP检查阴性。,临床,【CT表现】平扫:胆管细胞癌呈低密度实性病灶,轮廓欠清,部分病灶内可见不规则高密度钙化影,数目多而小,密度高,形态不规则。肿瘤远侧可见局部肝内胆管扩张。肿瘤附近肝叶、肝段常见萎缩。增强:动脉期病灶边缘较平扫时清楚,多表现不均匀性强化,但增强程度明显低于正常肝实质。静脉期病灶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有时主病灶周围可见小的卫星灶。平衡期和延迟扫描肿瘤对比增强有随时间逐渐增加趋势。肿瘤靠近肝门时周围可见扩张
23、胆管或包埋胆管。,CT表现,平扫示肝左叶前缘内凹,可见不规则形低密度,边界不清,边缘呈分叶征,其内密度不均匀,中心呈等密度,边缘密度略低,病灶周围可见扩张的肝内胆管;,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边缘轻度不规则环状强化,中心部分可见轻度结节状强化,强化程度略高于肝实质;,门静脉期示病灶前缘及中心明显增强,强化程度高于正常肝组织,病灶左侧部分逐渐充填式强化,右侧部分强化不明显,周围可见小的卫星灶。,平衡期扫描,病灶中心强化范围逐渐增大,强化程度略高于周围正常肝实质,病灶左侧部分延迟强化,右侧部分强化不明显。,肝转移瘤 肝转移瘤为常见的继发肿瘤,因肝脏具有双重血供,其转移发生率高,人体各部位的恶性肿瘤均可
24、经门静脉、肝动脉及淋巴结等途径转移到肝脏,临床症状多无特征性;较常见为胃、结肠及胰腺等的原发肿瘤经门静脉转移到肝。,【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大小不等,边缘可光整,可有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等;因原发病各异,影像表现亦不同;肝转移瘤主要见于消化道肿瘤肝内转移,以少血供者多见,增强时无明显强化;多血供者主要来源于腺癌,在动、静脉期常见病灶周边环状强化,中心不强化,最外缘密度又低于正常肝,呈“牛眼征”,一般无门静脉癌栓形成。,肝脏多发转移瘤,肝脏多发转移瘤,结肠癌肝多发转移瘤,女性,39岁,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侵及直肠全层术后二个月,左下肢麻木一月余。,肝海绵状血管
25、瘤【病因病理】肝海绵状血管瘤为肝内常见的良性肿瘤,是扩大血管腔隙形成的血窦。肿瘤大小不等,单发或多发,一般无包膜,呈囊状或筛孔状,形如海绵状。,【临床表现】瘤体较小时可无症状,瘤体较大时可压迫邻近器官,出现上腹胀痛、肝区疼痛及食欲减低等症状,少数巨大肿块中心可见瘢痕组织形成,偶尔可见钙化。,【CT表现】平扫:单发多见,少数为多发。多数呈圆形或椭圆形略低密度影,绝大多数瘤灶密度与同层面的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密度一致,少数大的瘤灶中央由于疤痕、血栓等呈更低密度影。瘤灶边缘多清楚。,增强:早期瘤灶边缘强化。增强逐渐从边缘向中心扩展。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增强充填的时间与瘤灶的大小有关,一般而言,瘤灶越大充填时间越长。直径3cm的血管瘤增强扫描可出现先中心强化或边缘与中心同时强化。,肝右叶血管瘤,脂肪肝并血管瘤、肝囊肿,脂肪肝并血管瘤、肝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