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道源老法师.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80024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74.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道源老法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道源老法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道源老法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道源老法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道源老法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道源老法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道源老法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道源老法师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道源老法师 讲述 智铭居士 辑录 壹、释题 贰、释六重戒 杀戒第一 盗戒第二 大妄语戒第三 邪淫戒第四 说四众过戒第五 酤酒戒第六 结文 叁、释二十八轻戒 不供养父母师长戒第一 耽乐饮酒戒第二 不瞻病苦戒第三 见乞不与戒第四 见四众尊长不承礼拜戒第五 见四众毁戒心生憍慢戒第六 不持六斋戒第七 不往听法戒第八 受僧用物戒第九 饮虫水戒第十 险难独行戒第十一 独宿尼寺戒第十二 为财打人戒第十三 残食施四众戒第十四 蓄猫狸戒第十五 蓄养畜兽不净施戒第十六 不蓄三衣、钵、杖戒第十七 作田不求净水、陆种处戒第十八 市场贩卖斗秤不平戒第十九 非时非处行欲戒第二

2、十 商贾不输官税戒第二十一 犯国制戒第二十二 得新食不先供三宝戒第二十三 僧不听说法辄自作戒第二十四 在五众前行戒第二十五 僧食不公分戒第二十六 养蚕戒第二十七 行路见病舍去戒第二十八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缘起 南投县埔里镇之佛光寺,为满该寺开山乐果上人生前之心愿而兴建万佛宝殿破土,同时又因乐果上人百岁冥诞纪念等二大殊胜因缘,特于七十二年六月十三日起至十九日止,举行在家菩萨戒传戒法会。 本人皈依三宝二十有一年,在此期间,虽每年有甚多道场举行传戒法会,只以此身业深障重,恶因缘缠绕,迄未参与受戒。此次,因佛光寺监院道愿恩师之慈悲救度,乃能接受菩萨戒。 得戒和尚为道源长老,因年事已高,法体违和,方行出院

3、不久,为续佛慧命,慈悲度脱有情,乃为法忘躯,不畏路途之颠簸,毅然由基隆南下,上山主法,并亲身讲戒。 本人有笔记习惯,聆戒之时,为之笔记,恐所记有误,事后条列呈 长老过目,旋为利益同戒兄弟,乃将所录缮书张贴戒场,阅览、抄录者不乏其人,并有求影印参考书。 长老特饬侍者传谕:可将戒法释义,以利大众。 戒毕返家,即行遵 谕注释,正在兴中,内子忽患心脏急症,危于顷刻之间,承 道愿恩师慈悲,急为交涉台北荣民总医院,经大手术后,挽回其生命,由此因缘,耽误注释者达二个月之久。 内子病愈出院,乃继执笔,匆匆以成,疏失违义之处,在在有之,但非有心之错,佛、菩萨当能谅之,并乞先宿大德、读者、同修共谅之。若有功德,普

4、皆回向。 七二、九、三十日谨志于净室 注:此乃依据香港佛教青年协会于一九九七年,为纪念该会成立三十周年所敬印伍仟本之版本为底本输入,并改正其错谬之字,如若与苦;漏列,如原本于六重戒之邪淫戒第四,其戒文最后,漏落是名四重,今补上。 其最大错误之处,乃解释斯陀含时,所引用之名相。其一、原文:是三界中各有九地,依佛学名相,应是是三界中共有九地;其二、原文:九地思惑,依其上下文义,应是九品思惑,今改正。 余者如因计算机字形限制,皆以相通字代之,不一一指出,特此告知。 公历二千零一年六月一日 三宝弟子妙音合十 壹、释题 在家菩萨戒本 在家: 佛弟子共分四众:即出家二众、在家二众。 一、出家二众:即是比丘

5、、比丘尼。比丘又称苾刍,是梵文的音译。如义译则有乞士、除士、除馑男、熏士、道士等多种意义。但以乞士为义最正。是出家而受具足戒者。男的称比丘,女的称比丘尼。 乞士者,是上乞佛法、下化有情,同时还有下列四种意义: 、净乞食:是乞人的信施,而清净活命。 、破烦恼:修学圣道,以破无数劫来烦恼业习。 、持净戒:尽形寿受持净戒。 、能怖魔:一人出家,魔宫震动,以其必入涅盘,故魔力消退而生怖畏。 二、在家二众:即是优婆塞、优婆夷。优婆塞是梵文的音译。如义译则有近事男、近善男、近宿男等多种意义,但以近事男为义最正。所谓近,即是亲近;事就是奉事。即为亲近奉事三宝的意思。男的称优婆塞,女的称优婆夷。 菩萨: 菩萨

6、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是梵文的音译。如义译,菩提可翻为觉,萨埵则翻为有情,合起来就是觉有情。就是说,凡上求觉道,下化有情的佛弟子,即称之为菩提萨埵或简称为菩萨。 又菩提有无上道的意思,萨埵有大心的意思,就是凡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的佛弟子,叫做菩提萨埵或菩萨。 戒: 戒梵文叫,音译为尸罗。戒是义译。所谓戒,是为防制身、心过犯的禁条。就是规定佛弟子何者应作为,何者不应作为的生活标准。 戒有清凉的意思,众生的身、口、意三业有如炎火,焚烧行人,戒能消焚熄炎,使行人清凉。 戒是一切善法的梯凳,其中有五戒、八戒、十戒和具足戒的四个层级,称为戒的四位,佛弟子如要由凡夫而登圣位,必须循序以进,非宿世善根福德因缘殊

7、胜的人,不能顿超。 戒能息恶,断一切恶习,摒除乱想而至涅盘。如增一阿含卷第二广演品说:所谓戒者,息诸恶故,戒能成道,令人欢喜,戒缨络身,现众好故。夫禁戒者,犹吉祥瓶,所愿便克,诸道品皆由戒成。如是,比丘!行禁戒者,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至涅盘。 戒能生慧,严持戒律,身、口、意三业清净的佛弟子,能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如长阿含卷三游行经中说:世尊为诸大众说戒、定、慧。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脱,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又楞严经也说: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所以戒能出离三漏,解脱生死,得大果报。学佛即在求智,菩提智性

8、,人人具有,持戒者即能人人生智。 戒分戒法、戒体、戒行、戒相等四科。 戒法:是如来所制,分在家戒法、出家戒法。 戒体:戒法授受以后,若能作法成就,即能防非止恶,身心清净发现,故称戒体。 戒行:受戒以后的佛弟子,身、口、意三业,如戒奉行,不曾违犯,即是戒行成就。 戒相:就是指各种戒法,如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四级,是戒的四个等位,是小乘戒的分相,所以叫做戒相。 受了戒的佛弟子,要能持戒不悔。中阿含习相应品内佛曾说:持戒者,令不悔义。若有持戒者便得不悔。不悔者令欢悦义,若有不悔者便得欢悦。欢悦者令喜义,若有欢悦者便得喜。喜者令止义,若有喜者便得止身。止者令乐义,若有止者便得觉乐。乐者令定义,若

9、有乐者便得定心。定者令见如实、知如真义,若有定者便得见如实、知如真。见如实、知如真者令厌义,若有见如实、知如真者便得厌。厌者令无欲义,若有厌者便得无欲。若无欲者令解脱义,若有无欲者便得解脱一切淫、怒、痴生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有,知如真。所以,严持戒律不悔,即成圣贤。 本: 本:有广义、狭义的两个意义: 一、广义来说,本就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在修持方面来说,是道德的基础,故儒家有君子务本的说法。佛制的各种戒律,就是佛弟子修道的依据,循戒律可由凡成圣,若信佛学道而不持戒,就是不务本,不能得解脱智,永远是个凡夫。 二、狭义来说:本就是书本,即是由六重戒二十八轻戒集成的这个书本。 这个在家菩萨戒本是由

10、优婆塞戒经中的受戒品录出。它适用的特定对象,仅限于在家众,而不适用于出家众,所以才叫做在家菩萨戒本。 贰、释六重戒 杀戒第一 善男子!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 善男子: 善有吉、美的意思。在一般人来说,其本身的修为以及发之于外的行为,能吉且美者,即被称之为善人。在佛教徒来说,凡闻听佛法、修学佛道、严守戒律者,也是吉且美的人,所以都被称为善男子或善女人。 本戒所称善男子,依在家菩萨戒本,即是专指此次戒会参加受戒的优婆塞和优婆夷。

11、 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 一、身: 身,由四大假合而成,在五蕴之中的色蕴就是身。身是一切有情的正报,由眼、耳、鼻、舌、意五根所感应而生的一切异熟苦果,都要由这身根来承受。 若没有这个身,就既无能报的本体,也没有所报而受的苦果。所以,身是苦、是结、是盖、是缠,是不值得我们为了保护它而去伤害其它众生的生命。 二、命: 命是支持暖与识的生物之元。有命,才有暖、有识。 命就是寿,由过的业力而生,在一个生命的时段,维持着暖与识。 命是色、心相续的假名,它没有实体可触。 命如风中灯,随时可灭,色身败坏,此一命期即随之而终。但冥冥之中,因业力的牵引,随缘受生而又为命,是另一个命期的开始。如此循环不已

12、。 命是计我的识现,命与我相互依存,无我即无命,无命亦即无我。 命为烦恼的本源,是邪见的结果,一切有情为争命或为争长命而烦恼不已,恐怖不已,是以,命为五浊之一,故被称之为命浊。 三、蚁子: 是人类在感观上,认为它的形体很小,所以它的命也很小,向不被重视。杀一蚁子无动于心,甚至以此为乐。但在佛法言,众生生命平等,蚁子的生命亦即我人的生命。我们爱惜自己的生命,蚁子也爱惜它自己的生命,我们无权剥夺它的生命。 所以,受戒以后的优婆塞、优婆夷,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可杀生。故说虽小如蚁子也不得杀害。至于杀人,那更是重戒,有罪有报外,且不得求忏悔。对卵、湿、化、胎生之类的小动物,无心而杀害者不犯戒,但须

13、求忏悔,有心杀害者即犯此戒。 口教授: 一、口,是言谈、说话的器官之一,大乘义章说:起说之门,说之为口。所以口是用为言说为主的。在十恶业中,口能造四种恶,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皆由口出。 二、教授就是自己不作为,而叫他人去作为,因为教是言说的意思。而授则有示意的意思。就是说,自己虽不亲手去造杀业,却叫他人去造杀生业。 身自杀: 一、杀,是以外力断绝生命延续的一种方法。大乘义章七说:隔绝相续,目之为杀。又大日经疏十释生死真言说:此即死义也,死是杀义也,断其命根名之为杀。所以杀是不自然死的一种致死方法。 二、身自杀就是自身去行杀,是以自己的意愿而又自己动手去断绝其它众生的命根。 三、杀生是十恶

14、业之一,凡故意杀害一切众生的生命者,均为有罪。智度论十三说:若实是众生、知是众生、发心欲杀而夺其命,生身业,有作色,是名杀罪。 四、生命是一切众生最所珍惜者,保护生命的延续,也是一切众生共有的愿望,若故意杀死,是最残酷而悲惨的行为。 五、慈悲是佛陀设教的最大心愿,慈就是要给予众生快乐;悲就是要拔除众生一切痛苦,是四无量心中的二无量。智度论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受戒了的佛弟子杀害众生生命,有违佛陀慈悲度脱众生的心愿。 尚不能得暖法: 小乘人有四种果位,就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他们在得果之前,有四加行位,就是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现在分别说明如下: 暖法:就

15、是初学佛的人,用功修习的结果,生出相似智慧的善根,就叫做暖法。如钻木取火时,木钻已开始生暖发热,但尚未达到生火的境界。 顶法:就是由暖法上升所生的善根。顶喻为山顶,就是用功修习已至顶点。但这顶点可进可退,进就至忍法,退就到暖法了。退法的人叫做顶堕。 忍法:用功修习既至顶位,若无退转心,努力精进,就到忍法了。到了忍法位的人,已安忍不动,很少会再堕入恶趣的。 世第一:世是指有漏法的器世间而言,有漏法中的道行,无有能超过这个境界的,所以称为世第一。这是由忍法精进而至的。而世第一再精进,就入于见道,可至无漏智的境界了。就能由须陀洹而至阿罗汉、菩萨、佛。 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若口教授或身自杀害众生的

16、生命,就连最起码的暖法都不能得到,当然得不到更高的果位。 须陀洹: 所谓须陀洹,是梵文srotapanna-pbala的音译,也被译为须陀般那、窣多阿半那等。义译就是入流、逆流、至流、沟港等。新译为预流。义译中的这些名词含义都很好,如入流、逆流。 先说入流,是精进的行者舍异生性而初获圣性,入于圣行流的意思。就是由凡夫逐渐流入涅盘。至于逆流,是行者因努力精进,脱离自然界生死之流的惯性,永不再受三途生死,所以称之为逆流其它各义译名词都各有其很恰适的深义。须陀洹是四果中的初果。 斯陀含: 斯陀含是梵文sakrdagami的音译。义译则为一来。是行者已断了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尚余后三品。所谓九品思

17、惑,是三界中共有九地,而每一地又各有九品之惑,合三界的九地,共有八十一品惑。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此处所指的九品思惑是专指我们现生的这欲界而言。 因为行者尚余了后面的三惑没有断尽,尚应在天界与欲界往来一度,所以叫一来。斯陀含是四果中的第二果。 阿那含: 所谓阿那含,是梵文angami的音译。义译则为不还、不来。是已断尽欲界思惑三品的残余,不再还来这欲界,所以叫不还或不来。未来当生于色界或无色界。阿那含是四果中的三果。 阿罗汉: 阿罗汉是梵文arahat的音译,义译则为杀贼、应供、不生等义。行者一切思惑断尽,已上升至非想处的境界。因已断尽一切思惑,能思与所思都断尽了,所以叫杀贼。既然已升到非

18、想处的极高果位,当受人、天的供养,所以叫应供。而此世界受生果报已尽,自此永入涅盘,不再来生三界,所以叫不生。因此,阿罗汉具有以上三个名词的综合意义,若只以其中一义来解释阿罗汉,不无偏失之处。 破戒优婆塞、优婆夷: 所谓破戒,是指已受过戒法的优婆塞、优婆夷,其行为与戒法相违,未能遵循戒法的规定行事。虽然如此,但原受的戒体仍存在其身。 破戒有五种过:那就是自害、为智所诃、恶名流布、临终生悔、死堕恶趣。同时又有五种衰耗:那就是求财所愿不遂、设有所得日当衰耗、所到之处众所不敬、丑名恶声流闻天下、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破戒的人,天龙鬼神都会生厌,善神不愿守护,当然更得不到菩萨、佛的接引。一个破了戒的优婆塞

19、、优婆夷,可以说是要被人、神、菩萨、佛所共厌弃。 臭优婆塞、优婆夷: 臭就是秽气。闻到了秽气,能使人生不快感。在佛法来说,凡一切恶、不善法都从欲生,都被视为污秽。中阿含卷二十二秽品经内有说:或有一人,心生如是欲,我所犯戒,莫令他人知我犯戒;或有他人知我犯戒,彼因他人知犯戒故,便生恶。若彼心生恶及心生欲着,俱是不善。所以破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因其心生恶、不善法,故视为污秽,这种污秽,如同尸臭,没有人敢闻。 旃陀罗优婆塞、优婆夷: 旃陀罗是梵文candala的音译。义译就是屠者、严炽、执暴恶人、下姓等意义。男人叫旃陀罗,女人则叫旃陀利。 义译的三名词中,以屠者较为恰适,是一种以屠杀动物为常业的人

20、,即俗称的屠夫。一般来说,从事此业的人以男人为多,故戒文上只有旃陀罗而省略了旃陀利。但现时代从事此业的男女几乎相等。 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本来具有许多善根,若不遵守戒法,就是将善根一一地屠杀掉了。这与一般的屠夫没有两样,所以才叫破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为旃陀罗或旃陀利。 垢优婆塞、优婆夷: 垢就是尘垢,是因身体内排出的黏液与空气中的尘埃相结而成身垢,污秽不洁。在佛法中,将身垢比喻为心性上的妄惑,心性本来清净无染,若被妄惑所污,即成心垢,心垢比身垢更难清除。 因为垢与漏是二位一体的。有垢时必有漏,有漏时也一定有垢。若清净的心性,因垢漏流注不绝,则不能生出智慧。智慧不生,就不能解脱出离了。 又垢

21、与烦恼常相结合,这烦恼垢可以结成生死的苦果,有了烦恼垢结的优婆塞、优婆夷就更难出离解脱了。 结优婆塞、优婆夷: 结是系缚的意思,如前所说是与烦恼相结合的。因烦恼才结集生死,若无烦恼就不会生结。 结乃成了生死的主因,众生就是因为有了太多的烦恼而造诸恶业,被这些恶业系缚,流转三界不能出离,如嗜杀生的人与被杀的众生,就造成了因缘果报相杀的结业,纠缠不清,如被绳索牢牢捆绑了一般。 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就是要解结,将原有的结缚一一地解除。若不守戒法而行破戒,岂不又被结缚了吗?所以被称为结优婆塞、优婆夷。 初重: 重就是不轻,在佛法来说,烦恼越多的人,业障就越重,所以简称为业重。受过戒的优婆塞、优婆夷

22、而破戒,是原本就很业重,破戒之后,复增业重。重复加重,就会越堕越深。所以受了戒而破戒的优婆塞、优婆夷,所受的恶报要比没有受戒的人为重,道理即在于此。 初是第一的意思。就是说,戒杀是优婆塞、优婆夷的第一重戒,破了这条戒的罪报就是第一重罪,所以称为初重。 众生生命平等,所不同的只是形体有大小、官能有繁简、智慧有高低、体能有强弱而已。若人恃强而凌弱,杀害其它众生生命,有违佛陀的慈悲精神。所以佛陀才制定不杀戒。若受过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不遵守此戒而行杀生,不但要失去这条戒,连其它的戒也失去了。因此才会被人称为臭的、屠夫的、垢秽的、结缚的优婆塞、优婆夷。如犯了其余五条重戒,也同样会如此恶名四布,无人敢近。

23、 盗戒第二 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优婆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是名二重。 偷盗: 偷、盗、窃三种恶行,意义相近,是乘人不注意或不备之时,取走其财物。在佛法术语叫做不与取。 偷盗的人,先发欲而后起思,由思而后起行,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以满其欲。 偷盗是不误而取,即明知该财物是他人所有,非自身所有,且自身亦无类似财物,是完全的偷盗行为。这就犯了偷盗戒,应得不与取之罪名。 一钱: 一是指最小的单位,在自然数来说,一是最小的,最大的数则不存在。因为宇宙间,什么数是最大数,为不

24、可知。故佛常以无量来形容最大。 钱是流通的货币,有一定的价值,可以用来购物活命,故众生视钱为第二生命。若偷盗他人的钱,就是损害他人的生命,等于犯了杀生戒一般。 戒法上的一钱,是指佛制戒时印度的币值。到了唐代的时候,印度的一钱合唐代币值十六钱。印度币五钱,即为唐代币值八十钱。八十钱在当时可买长衫一件。佛当时的一钱,其购买力可能更高。 偷盗一钱就犯了重戒,由此类推,偷盗财物越多,罪业越重。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若犯偷盗而破此戒,其所得罪报如第一戒者一样。 误取则不犯重戒,因原无偷盗之心,也未生欲,更无思惑。故虽有不与取的行为,但不犯重戒。然应在自我或他人发现后应即求忏悔,忏悔自己的粗心大意。 同意

25、取则不犯戒,既经原有人之同意,即非偷盗,故也不必求忏悔。 偷盗是最不光明正大的恶行,最令人生厌。因欲心不止,烦恼不断,是修道的最大业障。故佛制盗戒,以防止受过戒法的优婆塞、优婆夷犯此行为。如果破了此戒,就将被名之为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了。 大妄语戒第三 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优婆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是名三重。 大妄语: 妄语分大妄语、小妄语两种。 大妄语是以不净心,作不实的言说,企图欺骗、诳惑、覆隐事实而作出异言。譬如自己尚未至一心不乱,妄

26、称:已至一心不乱。未明心见性,妄称:已明心见性。未得证,妄称:已得证。等等,这些都是大妄语。 小妄语是大妄语之外的一切不实的言说,都称为小妄语。 妄语有十罪:一、口臭。二、善神远离。三、虽间有实话,别人已不再或难以相信。四、智人谋议,常不愿其参预。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善言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诽谤业因缘。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复出为人,当被诽谤。 大、小妄语均属犯戒,唯大妄语属重戒。故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既不可说大妄语,小妄语也不可说。 方便妄语是若为了救度众生急难,则不犯戒。如有人追杀狗子,狗子逃窜入家藏匿,追杀狗子的人问:你看见狗子吗?答

27、:没看见呀!这就是方便妄语,目的是为了救那狗子一命,不但不犯戒,反而有功德,因发了慈悲心,救了狗子的性命。 不净观: 所谓不净观,是行者观境界不净之相,而停止贪欲的一种方法。所以不净观利于贪着心多的修习。 因为修不净观,能生厌离之心。不但不再贪着外尘,即这个身也生厌弃。如止观九说:如律云:佛为比丘说不净观,皆生厌患,不能与臭身住,衣钵雇鹿杖害。所谓衣钵雇鹿杖害是佛在说四分律后,都到鹿杖梵志处,愿以所有的衣钵为谢,请鹿杖梵志杀死自己。鹿杖梵志为满比丘们的心愿,连杀六十比丘。所以要修到不净观,很为不容易。 依智者大师的说法,凡修到不净观而厌离的行者,就已经到了四空处定的境界了。如释禅波罗蜜卷一下说

28、:行者于第四禅中,厌患色如牢狱,灭前内外二种色,一心缘空,得度色难,获得四空处定,是名无色界定。所以修到了不净观,虽仍在有漏法中,但已是很高的境界了。行者没有修到这个境界,而虚说:我得不净观。就是大妄语。至于说:我已至阿那含。那更是大妄语了。 行者的修为境地,除佛可以证知外,一般人很不容易证知他人的境界。行者若因而自我炫耀,虚说:我得不净观。、我得阿那含。等伪词,是自欺而又欺人。故佛制此戒,若违反而破戒者,其所得恶果如第一重戒者然。 邪淫戒第四 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优婆夷,臭、旃陀罗、垢、

29、结优婆塞、优婆夷。是名四重。 邪淫: 淫,分正淫、邪淫二种。正淫即是合法正式夫妻行淫,受菩萨戒佛弟子仍可行,但八关斋日不得行淫。邪淫是指与夫妻以外之第三人行淫。即夫不得与妻以外之女子、妻不得与夫以外之男子行淫。如果行淫即犯了邪淫戒。 若遇非夫妻关系之男女,强迫求邪淫,虽牺牲身命,亦不得与淫。受戒之优婆塞、优婆夷,既不得行邪淫,更不得强迫第三者行邪淫。 万恶淫为首,淫欲为烦恼的根本,系缚结缠不得出离。故佛制此戒,凡受菩萨戒的佛弟子犯了此戒,其所受的恶果,与第一重戒者然。 说四众过戒第五 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罪过。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

30、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优婆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是名五重。 宣说: 宣就是宣传、宣告、宣扬;说就是称说、道说、传说。是以语言方式向外传播的意思。 人有身、口、意三业,其中口业最容易触犯,如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等,常突口而出。口业是患苦之门,祸累之始,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宜慎之于口。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罪过: 罪者,是指于佛法中犯了戒、于世法中犯了法而言;过者,是指有心的、无心的、有形的、无形的一切过错。 四众弟子虽接受了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戒法,但仍为凡夫,均有罪过之可能,世间无有罪过者,唯佛陀一人。 比丘、比丘尼具三义: 一

31、是怖魔:一人出家受具足戒,魔宫震动,魔王恐怖,故谓之怖魔。 二是乞士:上乞法于诸佛,下乞食于众生,故云乞士。 三是破恶法:比丘、比丘尼修戒、定、慧,破贪、嗔、痴等一切恶法,故云破恶法。 比丘、比丘尼因具有以上三义,若宣说其罪过,即是破坏三宝中的僧宝,是犯重戒。 优婆塞、优婆夷,为佛法之外护,若宣说其罪过,即使生退转护法之心。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形如大厦之四支柱,破坏其中一支柱,大厦即将崩塌。 若见四众中之一有罪过时,应于密处劝告之,劝之不听,亦不得对外宣说其罪过。莲池大师说:不见僧过白衣之良剂。故在家二众尤不得宣说出家二众罪过。 圣人者学而至之。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32、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佛弟子见有罪过者密劝不听,则亲近善知识即可,不必强而改之,更不必宣说其罪过。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宜慎之。 四众弟子,交往频繁,若彼此宣说其罪过,即足以破坏四众之和合。故佛制此戒,若犯了此戒,其所得恶果,与第一重戒者然。 酤酒戒第六 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优婆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是名六重。 酤酒: 酤酒有二种意义: 一、酤酒者,有买酒的意思。说文史记高祖传内有说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故酤酒是买酒的意思。 二、酤酒是卖酒的意思。广雅释酤,汉书景帝纪

33、内有说:夏旱,禁酤酒。故酤酒是卖酒的意思。 因此,酤酒有买卖酒类的二种意义。普通也可以写作沽酒。 酒是能使人迷魂失性的毒药。人饮酒以后,不但有损健康,若饮酒过量或饮酒成癖,能使人失性发狂,与杀生无异。故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不能破此戒。 原以酤酒为业,现已受戒之优婆塞、优婆夷,应即改营他业,虽因此失业而危及身命,也不得再以酤酒为业。若家人反对,可听由未受戒的家人为之,自身绝不可酤酒。 酒能使人伤身、败德,甚至乱性、发狂,学佛之人酤酒,是为残害众生,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者,其所受恶果,与第一重戒者然。 结文 善男子!若受如是优婆塞、优婆夷戒,能至心持,不令毁犯,则能得如是戒果。善男子!优婆塞、优

34、婆夷戒名为璎珞,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不遍,遮不善法,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上族种姓、大寂静处、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发是心,尚得如是无量利益,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能至心持: 至心就是诚至之心的意思,即持戒的心真诚到了极点。无量寿经上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金光明经上说:至心念佛。所以至心就是彻到心源,尽心实际的意思。能至心持就是以极诚至敬的心,把持遵守这六重戒,能够丝毫无违,才是能至心持。 不令毁犯: 毁有二种意义:其一是破坏的意思,就是坏法,即直接犯戒。其二是毁訾的意思,虽无直接犯戒的行为,但对戒律诸多谤訾。受了菩萨戒的人,既不能破戒,对戒律也不能有所非议。 戒果: 这个戒字,是专

35、指在家菩萨戒的六重戒而言。果者对因而言。因、果前后相续,由前因而续生之法即为果,能至心持戒而不令毁犯,自然因此而得戒果。 这戒果不包括小乘四果及大乘二果,乃是下文特别指出可以得到的璎珞、庄严、其香微妙、熏无不遍、遮不善法、为善法律、无上妙宝之藏、上族种姓、大寂静处、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等专指的这些果报而言。 璎珞: 璎珞又可写作缨络,是用细绳将玉饰编织以后,悬于项间及身上的装饰品,是印度社会很盛行的风俗。凡富贵男女都悬挂此种饰物。如法华经普门品说: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故璎珞非常贵重,此处用为譬喻,凡至心持戒而不毁犯的优婆塞、优婆夷,就如同璎珞一样贵重。 庄严: 所谓庄严,就

36、是因至心持戒的功德,而严饰了这依报的身躯。因为优婆塞、优婆夷至心持戒,使诸恶离身,故无比庄严。 戒能生定,定就是禅定,修禅定能得三昧,离诸邪觉,具足三昧璎珞庄严。 定能生慧,因生慧而觉知圣谛,离诸颠倒,故能具智慧璎珞庄严。 又者,因至心持戒,能使善行不失、恶行不生,能具足陀罗尼璎珞庄严。 其香微妙、熏无不遍: 此处所谓的香,不是一般的香味,而是指戒香而言。至心持戒的人,戒德熏于四方,故无量寿经有戒香熏修之句。 又戒香经上说:世间所有诸华香,乃至沉檀、龙麝香,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因为所有的自然香味,都受时空的限制,唯独戒香可超越时空,故其香微妙,所熏之处,无不遍及。 遮不善法: 不

37、善就是违背佛理而损害现世及未来世自他的行为。如五逆、十恶等,是现世损害自他,在未来世必感此苦果而又损害自他了。所以是不善法。 胜鬘宝窟上说:十恶、破戒、违理,名为不善。这也只是例举而已,如深入言之,即一思一念之微不如佛法,即是不善。 至心持戒的人,以他的善行涤除了不善行,所以叫做遮不善法。 为善法律: 所谓法律,是指对特定人应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而行判定的一种标准。世间的法律,是判定作恶众生应得何种罪罚,目的在惩恶,所以称为刑法。 在家菩萨戒共六重戒二十八轻戒,与世间刑法一样,是成文法的一种,但其目的是在教导受戒者如何成就善法的标准,所以是为劝善。因此,称在家菩萨戒为善法律。 无上妙宝之藏: 无

38、上者,就是无有过于其上的意思。至心持戒的人,其善也至极,再没有人能过于其上的,所以称为无上。 妙宝者,妙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无与等比的意思。宝就是珍贵的意思,扩而充之,凡事物之可贵重者,都称之为宝。妙宝就是其珍贵已至不可衡量、不可思议的境地。 藏就是珍藏、仓藏的意思。仓藏的妙宝越多,表示越富越珍贵。至心持戒的人,集诸善于一身,或集诸多至心持戒的佛弟子于一起,都可叫做无上妙宝之藏。 上族种姓: 印度当时的社会制度,将众生分为四种族姓:一是婆罗门种族,为修净行者,或在家或出家。二是剎帝利种族,是为王种,统辖其余三姓。三为吠舍种族,从事商贾、贸易之人。四是首陀罗,为农民及奴隶,身负稼穑之责。唯四种族姓

39、中,以婆罗门族姓最尊最贵。依印度社会一般来说,非有相当善根因缘,不能生为婆罗门族。 若久远以来,曾有发菩提心的因缘,不但可生于婆罗门的上族种姓,而且可以生于如来种姓之中,最为殊胜。至心持戒的优婆塞、优婆夷,都是佛弟子,亦即俗称的释子,都生在如来种姓之中,无上高贵。 大寂静处: 离烦恼为寂,绝苦患是静,所以凡离烦恼、绝苦患,就能寂入涅盘。一切诸法,本来寂静,非善非恶,非有非无。由于众生闇于无明障蔽,才生烦恼,有苦患。至心持戒的人,已出离烦恼,绝了苦患,就到达了大寂静处了。 甘露味: 甘露又名美露,味甘如蜜,是天人所食。是诸天不死之药。食之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充。 至心持戒的人,身心光洁,也能如甘

40、露一样的甘甜如蜜。 生善法地: 地就是土地,有能生的功能。好地则生好物,若以此比喻于人,那这地就是心地,善心地则能生善法。至心持戒的人,勇猛精进,能由善心地而菩萨地而佛地,循序上生。 直发是心: 直就是不谄曲,是心就是至心持戒的心,直发是心就是直心持戒,无有谄曲。维摩经佛国品上说:直心是菩萨净土。又菩萨品说:直心是道场。楞严经也说: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中无谄曲,是直心,乃能成其为净土、如道场,出离生死。故受戒而至心持戒的优婆塞、优婆夷如要出离生死,都应直发是心。 无量利益: 所谓无量,就是不可以计数来衡量。结文上所列举的戒果,只是例举性的几项,如真正说来,至心持戒的人,其

41、所得的戒果和利益,是无可列举,甚至无可以计数来衡量的。 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所谓一心,是指万法之实体及真如。在本戒法言,一心就是持戒的心唯一不二、不异。如止观四下说:一心者,修此法时,一心专志,更不余缘。又探玄记三说:一心者,心无异念故。那末,一心持戒与至心持戒有什么分别呢?依这结文的文义看,至心持戒的人,仍有异心、有余缘。这异心、余缘就是想要获得持戒的戒果。而一心持戒的人,只是一心持戒,至于持戒以后,能得什么戒果?能得多少戒果?就无异念去求余缘了。所以一心持戒的境界,要高于至心持戒的境界。虽然一心持戒无异念去企求更高、更多的戒果,而戒果自然会更高、更多。如一个努力农作的农夫,虽农作的目的并不

42、在于获得更高、更多的收获成果,但收获成果必定会高、会多,其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受戒了的优婆塞、优婆夷,持戒的心境,应该由散乱而至至心,再由至心而至一心,勇猛精进,自然能得极高、极多的无量利益。 叁、释二十八轻戒 不供养父母师长戒第一 善男子!如佛说言,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供养父母、师长: 所谓供养,就是以自身所能有的一切,施之于父母、师长、尊贤等人受用,即是供养。而父母、师长尤宜供养。因为人身难得,父母生我此身;佛法难闻,师长授我佛法。故父母、师长于我,恩重于天,故宜恭敬供养。 庄严经十二说:诸菩萨为成就六度故,于诸

43、地中,决定应作六事:一者、必应供养,此为成就檀度。若不长时供养,则檀度不得圆满 受优婆塞、优婆夷戒,就是在家菩萨,菩萨必须成就六度,供养即是六度中的檀度。故供养父母、师长,是为成就、圆满檀度。 不供养父母、师长的人,忤逆不道,在世法亦所不容,而况佛法?不供养父母、师长,虽一心念佛,或执持菩萨名号,但其与佛、菩萨的本愿相违,故佛、菩萨不与相应。 西方三圣中,阿弥陀佛身旁所站立者,一为大势至菩萨,一为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为观世音菩萨之师,所以他头顶阿弥陀佛相,以示敬奉师长。大势至菩萨头顶宝瓶,瓶内盛其父母舍利,以示孝敬父母。故二菩萨德行,正是受菩萨戒之优婆塞、优婆夷供养父母、师长最好的典范。 失意

44、罪: 什么是意呢?俱舍论四说: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异,而体是一如。又梁译摄论一说:以识生依止为意,释曰:若心前灭后生,无间能生后心,说此名意。 依以上的说法,前往在家菩萨戒法会受戒的优婆塞、优婆夷,先发菩提心,立意参与菩萨戒会,接受菩萨戒法,依菩萨戒法,识知必成菩萨。所以这心、意、识是一如的。 若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不供养父母、师长,即是犯了此戒,就违失了菩提心,及受戒的立意和成为菩萨的识智了。而烦恼乱心,不但成不了菩萨,反会获罪。故凡不供养父母、师长者,必得失意罪。 不起: 起就是道业由下向上升进,谓之升起。受了菩萨戒的人,若不供养父母、师长,连暖法都得不到,又何能起升至须陀洹乃至菩萨? 堕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