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心理学.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416091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嫉妒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嫉妒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嫉妒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嫉妒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嫉妒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嫉妒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嫉妒心理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嫉妒心理学嫉妒心理学 一、概论: 嫉妒心理是人际关系中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情绪心理。是一种缺陷心理。现实生活中,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幸运,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心理,这滋味便是嫉妒心理的情绪体验。 嫉妒是绿眼妖魔 嫉妒是绿眼妖魔,是因为它不仅呈现一个人阴暗面,更要紧的是它可能给别人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嫉妒比自高自大要可怕很多,它从心理出发,就像一条毒蛇一样吐着红色的信子,所及之处总使别人致伤致残,甚至致死,这种可怕的心理就是嫉妒。 所谓嫉妒是社会关系中人在时刻都发展着的情绪心理与社会心理,嫉妒心理情绪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处于极为敏感的前沿地带。 嫉妒心理产生嫉妒行为,嫉妒行为反过来加深嫉妒心理。

2、嫉妒情绪的消极性 所谓嫉妒情绪的消极性就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所谓自我蔑视或对别人的尊严和人格的一种推理性攻击。 人们只要克服嫉妒心,转而向他们学习,就会变化为好事,这种向好的方向转化是克服嫉妒心理的结果,而不是嫉妒本身。 嫉妒心理与羡慕心理的区别 所谓的由“嫉妒”引起的好的结果都是由“羡慕”心理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嫉妒”心理因素引起的。 嫉妒和羡慕都是在一定的差异面前,通过比较而产生的一种企望之情,但一开始的出发点不同。羡慕的企望之情引发的是向对方学习,赶上或超越。而嫉妒的企望之情引发的是向对方攻击,妄图贬低对方来抬高自己。 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绝对引发不出好的结果,感染嫉妒心理的人

3、如不注意克服和化解,就会嫉妒成性,就会以害人始,以害己终。嫉妒心理所造成的危害有时是相当大的,难以挽回的。嫉妒无论带有多大的暧昧性,都不能也不应该取得所谓良性嫉妒,或由极度引发什么好的结果论断。 嫉妒心理疾患的顽固性 嫉妒常常和羡慕、不服气、竞争、后悔和悔恨等复杂情绪相连,有时自己都分不清楚。 嫉妒与竞争的关系 嫉妒与竞争是相互的。 由于人们在目前对嫉妒心理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当嫉妒心理侵扰自己时就心烦意乱,当嫉妒心理危害自己的时候就痛苦而愤恨。可是,当心平气和,谈论起嫉妒心理时又出现了奇谈怪论。其中有一种观点就是东方式的嫉妒与西方式的嫉妒有质的区别。即西方式的嫉妒比东方式的嫉妒好,主张用

4、西方式的嫉妒来替代东方式的嫉妒。 东方式嫉妒的特点:你行我不行,不是力争我也行,而是千方百计的使你也不行。 西方式嫉妒的特点:你行我也行,其结果是带来的。 不同的原因非地域,也不是经济发展的水平,不是生产方式不一样,因为主观认识不能代替客观存在。 之所以觉得西方式的嫉妒比东方式的更好,其实是一个理论上的误解。其中最主要的是竞争引入了嫉妒中,即认为西方式的嫉妒可以转化为竞争,而东方式的嫉妒排斥竞争。 嫉妒与竞争的关系:嫉妒与竞争无缘,嫉妒排斥竞争。 不管是什么类型什么形式的嫉妒都不可能转化为激励人们竞争上进的动力。也就是说嫉妒身 与竞争是不相容的。因为嫉妒是在别人超越自己,或是可能超越自己时产生

5、的怨恨、不满、恐惧的情绪。这种情绪建立在没有实力或不想再以实力超越别人,而只是想通过贬低或重伤别人而维护自己的一种心理基础和行为。而竞争是看到别人比自己行或是要超越自己时,凭自己的实力不使别人超越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两者的同一性:不愿意落后于原来和自己一样或不如自己的人的后面。 同一性的原因及对策:1嫉妒 原因:怕别人比自己强,失掉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不甘落后。 对策:贬低和重伤别人 2竞争 原因:别人比自己强作为向上的动力而不甘落后 对策:通过实力超过别人 嫉妒和竞争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转化。但是,不存在一种嫉妒可不可以转化为竞争,也不存在好的嫉妒等于竞争,不好的嫉妒等于不竞争。 嫉妒和猜疑 猜疑

6、是一种没有出路的心理选择,是一种由主观臆断产生的比不信任的情绪情感。 克服嫉妒心理的方法: 1认识它的危害。不良情感,终日关注别人而停滞自身,浪费精力和时间,频添个人烦恼,害人害己,茕茕孑立。 2有意识的转变自己的观念,不嫉妒心理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赶走猜疑的方法: 1从心理上除猜疑。实践证明,凡是心理上厌恶的东西,行动上就能与之决裂。 2要博学,学会全面的看问题。做事一定要全面的考虑问题,用只是开阔自己的心胸,用经验坚固自己的理智,不能让猜疑驾驭自己你。 3要相信别人,别人才会信任你。 4要勇敢的承认错误,及时解释解惑。 5要加强个人的品格休养,努力成为心底无私的人。 嫉妒与憎怨 在某种程度

7、上,嫉妒心理的产生就是由于人际差异,以及对差异的不正确比较和不正当的评价而来的。但是嫉妒是每个人都有的,没有嫉妒的人是不正常的。 嫉妒心理虽然是一种不健康的情绪态,但却能由此引出两向性的结果,一种是启人奋进;一种是陷入错误的深渊。 红眼绿眼吃醋 中国人嫉妒红眼民族特征 欧美人嫉妒绿眼民族特征 嫉妒是一种自然产生的一种情感 嫉妒“先天论”最早康德提出 观点:嫉妒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先天存在的。 查尔斯达尔文最早提出要防范嫉妒感情的科学家之一组成 观点:1嫉妒是进化过程的重要部分,因而嫉妒是完全自然产生的情感并必然反在人的全部感情中。 2嫉妒在决定“性对象的选择”上有重大作用。 人的嫉妒除具有动物

8、的本能嫉妒的本能表现有本质的区别。 1人的嫉妒除具有动物的本能嫉妒属性外,还具有后天的社会性和能动性。人的嫉妒的后天性是本质属性。 2人的嫉妒远远高于动物的本能嫉妒。如人的嫉妒具有能动的破坏性,而动物不可能有。而且,人的嫉妒的表现的广度、深度、狡诈性、欺骗性、毒害性以及整个复杂隐蔽的过程,都是动物无法企及的。 人的本能嫉妒早于人的后天能动嫉妒,一定的社会的嫉妒是一定社会社会关系的产物,不同的社会物质生产关系、政治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决定着不同的嫉妒类型和表现形式,所以,人要生存,所要战胜的是后天的能动嫉妒,而人的本能的嫉妒在人成为社会人之后已让位于后天的能动嫉妒。 嫉妒的禀性 虽然嫉妒产生的方

9、式和强烈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它总是由于某种禀性和一个特殊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嫉妒的禀性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1成长于期间的文化和影响 2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 3受到家庭格局的影响 4受到少年时代及成年期情感历史的影响 就嫉妒而言,它要涉及三个人。嫉妒的人由于其拥有的有价值的关系受到第三者的一种威胁而进行的反应,即使第三者存在于嫉妒者的想象之中,反应也是真实的。 嫉妒与妒羡的不同:嫉妒有一个三位一体的基础,主要和爱及丧失的恐惧有关,而妒羡存在与两个人的关系之间,它呈现出一种破坏性冲动,意在掠夺或者毁灭另一个人的所有。莱昂内尔克里格尔 妒羡比嫉妒倾向于一种否定的隐含意义;妒羡与嫉妒相比,它不易

10、被爱平息。嫉妒是当一种爱的关系受到威胁是所引起的反应,而妒羡是针对别人的优越性的厌恶性的表达,它不仅仅是一种想要拥有这种优越性而且在极端的情形下还会毁灭这种优越性的愿望。 妒羡是比嫉妒更早、更原始的、更具破坏性的一种情感,他不同于嫉妒那种想要夺回爱人或保护某种关系的愿望。当嫉妒的情形中有妒羡的成分的时,它以一种破坏性的冲动表现出来,要去毁灭有优越性的人 莱昂纳多森格尔德: 妒羡在生活的早期形成,其特征是“破坏性的原始敌意”。随着年龄的增长,它的强度得到缓和,原始的残忍性也得到降低。就病理性妒羡而言,它是相对与最初的原始敌意性的妒羡的一种退化。有这种病理性妒羡的人以一种幻想的紧张感认为,被嫉妒的

11、对象的所有物是从他们那里偷去的,从而急需去夺回来。 嫉妒和妒羡起源与不同的心理发育阶段: 嫉妒主要起源于一个人两三岁时的俄狄浦斯阶段的情感体验阶段。 妒羡起源的更早一些,是在一个人生命的最初的几个月。 弗洛伊德: 在俄狄浦斯阶段,小孩体验到最初的性萌动。他们的性渴求直接与其相处得最为紧密的;与其相别相反的人。如果是一个男孩,其对象就是他的母亲;如果是一个女孩,其对象就是他的父亲。 嫉妒是正常普遍的 对待嫉妒的心理动力学方法 心理动力学方法强调嫉妒中的无意识作用。它假定,在每个人的心理深处,都有着他或她没有意识到的冲动、欲望、恐惧和创伤性的记忆。每一个有意思的感觉和想法,都常常是其对立面的无意识

12、部分所伴随:一个人可能有意识地厌恶一些无意思喜欢的事物;一个人可能有意识地爱上其无意识的仇恨的人。 心理动力学探讨假定,人们在创造其生活环境及其亲密关系中,扮演了一个积极的角色。不是坏的脾气使他们沾上了一个“病态的不忠”或“病态地嫉妒”的伴侣。实际上,他们非常小心地选择了自己的伴侣。 人们最早的童年记忆、创伤的丧失,大多数都无意识地对他们对世界的体验和反应模式有着强烈的影响。童年经历还对他们的伴侣选择有很大的影响。这一选择从来不是任意的。大多数人所选择的伴侣,都最适于其满足在其童年时代没有得到满足的情感需求。当一个人发现了这样一个人时,便将在童年时代形成的内心意象投射到他或她的身上。童年期的嫉

13、妒体验不“引起”成年期的嫉妒。它们只是在类似的情境中被重新唤醒,决定人们对嫉妒触发事件产生反应的可能性和强度。治疗的目标是把无意识带入到意识之中。通过找出过去经验和当前问题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痛苦的人洞悉其嫉妒的“真正”根源。当人们意识到嫉妒的真正根源,就被认为是已得到治愈。 第二章 嫉妒的成因 弗洛伊德: 嫉妒是由以下成分组成: 1想到失去我们所爱的什么人而引起的悲伤、痛苦 2得不到想要的任何东西的痛苦认识,即使我们非常想要并觉得应该得到它 3对成功对手的仇恨感 4或多或少的对我们的丧失负责的自我批评 性感觉被孩子对感知为其对手的人的妒羡所伴随。对手是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和女孩的伊莱克特拉情结

14、的根源。 俄狄浦斯和伊莱克特拉 俄狄浦斯和伊莱克特拉是希腊神话中的悲剧英雄。 俄狄浦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杀死了他的父亲,娶了他的母亲。 伊莱克特拉爱他的父亲,而恨她的母亲因为母亲背叛了她的父亲并导致了她父亲的死亡为了给她的父亲复仇,伊莱克特拉说服了他的弟弟杀死了他们的母亲。 每个孩子都会体会到一定的俄狄浦斯的和伊莱克特拉的痛苦,男孩“爱”其母亲,女孩爱其“爱”其父亲。但是两者都有一人难以战胜的对手男孩害怕父亲发现儿子竟 他的妻子而恼怒。他通过对父亲的认同成为一个他那样的男人而逃避这种焦虑。女孩妒羡她母亲的优势,通过对母亲的认同而克服这一点。当孩子们“陷入”这最初的“三角”关系所体验到的悲伤、丧失

15、的痛苦、无能为力和他们得不到一切所想要的东西的认识,全都被压到了他们的心理之中。长大成人以后,一旦发现处于一个类似的三角关系,这些东西就会重新出现。 嫉妒心理产生的前提条件:共同需要和个体差异 由于个体能力的差异而导致了同样的动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就打破了在行为过程中的原有平衡,出现了结果上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引发嫉妒的直接根源。 嫉妒者往往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来中伤和、诋毁被嫉妒者,就是试图冲淡、抵消不平衡心理。 不平衡心理:是指主体经过努力后,使各种情感的强弱与深浅均处于限度适中的范围之内,即使产生一些否定性的情感,只要不超出“适中”的限度,平衡也还能得以维持。 人的差异可分为自然差异、社会差异、个体差异三个方面。 自然差异:遗传、自然环境 社会差异:社会分工、文化教育、机遇、社会承传 个体差异:生活与劳动环境 忽视人的差异是萌生嫉妒心理的主体认识根源。 差异是比较的客观前提,比较则是嫉妒的起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