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笔记.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434411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读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道德经读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道德经读书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道德经读书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道德经读书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德经读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读书笔记.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道德经读书笔记道德经读书笔记 篇一:读书笔记之道德经 感悟道德经,修身养性从初中到现在已经学习过很多老子的文章,但系统完整地阅读老子的道德经,还是在这次暑假。阅读完后,被其中所蕴含的深厚修筑的哲理所折服,不由得感慨: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留传给后人丰富的遗产,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勿庸置疑,当数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极其精炼,只有八十一章,总字数加起来不过五千。但老子用这极其精炼的五千言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其中所蕴含的

2、哲理可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尚不能一一参透。在这里只能凭自己理解写下感受最深的几点。体会道德经,主要也就是体味老子的“道”,体味老子。道,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道德经一书中频频出现。老子对“道”有种种构想,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之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因为虔诚的推崇,他赋予了它博大精深的涵义,也使得这个概念成为了他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总的来说,他的“道”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修身养性、立身处世、安邦治国。 先说安邦治国。道德经中有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想法,以满足老百姓的想法作为自己的心愿。在治国的过程中

3、,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要求治国者的地位虽高而人民负担不重,遇到灾害站在前面带领人民群众去救灾,所以人民不受其害。道德经还说:“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以自己的知识治理国家,则国家盗贼四起,不以自己的知识,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理国家,则国家就幸福昌盛。还有,只有“以正治国”,即以正直不阿的态度治理国家,为政清廉,处事大公无私,执政为民,执政者才能受到人民的拥护,这样,执政者的江山才稳固。君王顺着老子安邦治国的思想而行,则天下太平,国运昌隆。中国历史上的汉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就是明证。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是学习其中的立身

4、处世,修身养性之道。道德经中可以提炼出来的立身处世,修身养性之道十分之多。而且其中所载的修道之法,多为老子自身的体验,文字不多,但方法完整,从确立目标,到调心、调气,排除干扰,正确把握各种功境,最后完成与道,真理相合,无所不及。普通人顺着老子修身养性思想而行,可以正心、正法、正行,成就正果。道德经的第一句,也是被世人提及最多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告诉我们宇宙和自然的大道是普遍无限和绝对永恒的,是难以描述的。难以描述是因为我们人类思维、语文是具有极大局限的,是片面的。由此,不管我们对“道”的认识如何,都是局限的,还有更高深的“道”是我们未能理解的。所以,不应该停留在原地不思进

5、取,而应该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不断地加以认识。这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用发展的眼光看 问题”相通的。但是这种发展应该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的,因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规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遵守的。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学思想的最本源。老子还给我们提供了修身的准则,或者说榜样。“上善若水”他说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可以用水来形容。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却与万物毫无利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毫无所求,甘居众人厌恶的卑下,污浊之地,所以

6、它可以算是至高的“善”了。“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老子通过这个句子详细地指出了人应该效法水怎样的德行,首先要效法水的不居高的精神,要时刻让自己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有了功勋却不占据,不与人争,不自以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其次应效仿水的沉静没有物欲。人类应该恢复自己心灵的透彻明净,抛弃众多物价的束缚。并不是说一点物欲都没有,但是要限制自己,不贪图,不强求。身处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的我们,更应该以此为标准,审视自己的心灵。除此,还应效法水的仁爱之情,带着一颗不求回报的心真诚地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还要效仿水的诚信,水的平正,水的能屈能伸,水的善于把握

7、时机。在第四十六章里,老子提出“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世上的很多事并不是绝对的。许多看上去很好的事往往会变成坏事的开端,而不好的事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变成好事。所以如老子一样的智者说,祸和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常常发生在那些得意的事情之中,这是由于人们只看到利益的一面而看不到祸害的一面,只知道生存的快乐,所以人即使生活在安乐的环境中,也应居安思危,因为灾祸随时可能降临。同样,面对不愉快、灾难也不必绝望,因为灾祸背后常倚伏着幸福。但福祸谁都不能说得很准确,所以到最后还不如和谐地去面对一切,透过长远时空、利弊并重地思考问题,这样自然就产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

8、。这种平常心会带给我们和谐以及待人的宽容心。除开这几点,道德经中还蕴含了许多的生活哲理。尽管道家思想在几千年来不断丰富与发展,但老子的修身养性学说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动摇。道德经的内容不仅是人类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类由平庸、卑微走向伟大、神圣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处世、安邦治国思想的源泉和基础。弘扬它,不仅对修身养性,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科学地审视宇宙、社会历史、自然万物的前提下重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理想,将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篇二: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德经学习心得道是一种哲学,是一种思想境界,它表明了对整个物质世界的看法,即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并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

9、与社会的关系的准则,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可以想象,当这套思想为整个人类所理解和接收后,人类将有着怎样长且久的发展,社会将是怎样的一幅和谐局面。道最令人深思的一个思想便是清静无为的思想,在这个思想的统筹下,无论是人的自身修养,还是统治者的御民之道,更包括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都拥有自然无为、遵循天命即自然规律的色彩。现代社会,人类常常做一些逆规律而行的蠢事,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一再上演,当我们回头看看祖宗的思想时,该是怎样复杂的心情?钦佩?肯定的。还该有无地自容的羞愧吧。我们走了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要前进;我们走得太匆忙,以至于很多的宝贝都落在身后。不妨

10、试试这样: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顺从规律,看我们通向哪个方向。现代人如果不是不重视自身的修养便是太急功近利。我们只听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呼声愈来愈响,却不见污染少一点,犯罪少一点,战争少一点,虚伪少一点。究其根源,人们心中欲望太多,多到人驾驭不了它反被它驾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防。”欲望太多,人就容易混乱而失去冷静与智慧。“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忘却功名利禄,将欲望降到最低

11、,遵从内心意愿行事,保持内心纯净和安宁,于是争端便少了,矛盾便少了,世界和谐,何愁自身修养实现不了。国家统治者或者领导人也不妨借鉴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不大肆兴建面子工程,不要用太多太繁复的法令干预经济与生活,不要刚颁布命令未及实施便急着启用新的命令,不折腾不闹腾才是顺应规律,才是自然的御民安民之道。当自然已经被我们破坏的千疮百孔时,我们是该寻找新的与自然相处之道了。土地,与其拿给贪婪的地产商建造惹人纷争的高楼大厦,不妨用来栽种植物,更或者什

12、么都不种,留给人们一片绿地。在上面踢两脚球,打几个滚,放放风筝,散散步,溜溜狗,无论哪种给人带去的都是愉悦。树木,不要动不动就砍伐移栽,长在哪儿都给人一片绿荫,都能防风挡沙,都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砍伐是在自造棺材自掘坟墓,移栽是在浪费人力破坏美感。让它们待在它们原来的地方吧,自然把它们安排在那儿,就让它们站好自己的岗吧。万物各司其职,人类不与过多干预,自然便真的自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便也自然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道为法则,以自然 无为为法则,人类才能求得自身以及整个世界的和谐。学习笔记体道第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

13、其妙;常有欲,以观其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是可遵循的抽象的运动法则,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抽象运动规律。根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名称,是事物面貌的反映, 但这种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名称是天地形成的本源 ;有名称是区别万物的基础。因此,人类常常假借抽象的无来达到了解万物的奥妙,通过具象之有来达到认识微妙的道。这两方面是同时产生的,然而名称又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妙的学说,这种神秘而深邃的理论,是各种学说的基础。“常有,欲以观其徼”,说明“道”属于形而上的学问。“有”为原始之“有”,“无”在此基础上得以认识。万物之有是新的物质形式之有,要认识这个“有”,得以整体之道

14、为依据。养身第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天下人都明白美好是最值得称道的,这是由于有丑恶的区分和存在;都明了善良是最珍贵的,这是由于有邪恶的区分和存在。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等,这些对立关系正是自然法则的再现,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永恒的真理。因此,圣人为了实现有为的理想,采取无为的方式来看待当前的事业,推行一些道的教育 。万物生长不会逆向发展,生长过程总是不断变化的。取得成就的人也总是不会停留在已有

15、的功劳上。只有不甘于已有的功劳,才会有新的成就。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对立的运动形式。这里的“无为”是觉得眼下无为,属于君子自强不息的心态。只有这样,才有新的成就。安民第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对国家的统治而言,要让国家安定,就得让民心纯朴,要使民心纯朴,就得让民众不崇尚才智和地位,才会使民众不至于形成争强好胜之心。也不要让民众向往珍物稀宝,社会上才不会出现偷扒现象。更不要让民众产生贪欲之念,才不犯上作乱。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方针就是:让国民思想空虚而能填饱

16、肚子,淡化民众的理想而又能使身体强壮。总之,经常让民众保持既无知识又无欲望的状态,而让那些真正的聪明人又不敢不替国家效力 ,这样的话, 国家就一定会治理好。 从国家的稳定认识,要一切听从我的意志,才好治理,于是后来就有了法律。可老子将这种认识扩大了,没有注意领域的区分。无源第四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是以对立形式产生作用的, 它混沌的充满天体万物之中,取之不竭;不去利用,也不会过剩。它深奥莫测,最难领会把握 。然而,它好像是万物形成的根本所在。它能缓和锐气,解决纷争,调和明暗,容纳污垢 。它是最公正的,也是清澈明

17、静的。它有时好像又有客观的实在,我不知道她是从何而来,它的形成好像还在“帝”的前面。有天体的运动,就有“道”的的存在,现在称之为环境对局部事物的影响,老子将环境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了形而上的抽象认识,这也是一切科学研究所运用的方法。不过,他对这种认识还比较朦胧。至于“挫其锐,解其纷”,属于“德”的范畴,属于运动中的自然调节。虚用第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本无仁慈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睬;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仁慈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姓视为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不闻不问。 天地之

18、间就如同一个容器,里面越空虚,所盛东西就越不会出来, 若是经常去搬弄它,即便没有多少东西,也很容易让其中东西掉出来。 百姓一旦见多识广,君主对付的办法就会越来越少,不如让百姓安守现状,君主也安守现状,就能使国家太平。 自然界无所谓感情,你这能顺应自然,圣人所操劳的是天下大事,对百姓的个别事务没有精力去关注,圣人追求的是大仁大义。第二层意思与“烹小鲜”的意思是相同的。这一章实际是告诉人们君主的治国方略,不要顾及小事,不要事事操劳,用一个比喻,形象地表明了这个意思。成象第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深的神道,它与天地共生存,不存在生死问题,这即是所谓玄妙的阴道运

19、行。这些道学理论是研究天地的根本所在,它绵绵不绝,似有似无。即便得此法之人,用起来还是不能娴熟 。神与道事密切相连,都属于抽象的运动形式,所谓变化莫测之谓神,表明同属一种抽象的运动。可见图像对神的描述韬光第七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天地之所以能永存于世,就在于它不顾及自我的生存。正是由于大智慧的圣人也能做到这一点,对自身顾及得少,反而有利于自己,考虑身心以外事多,反而能使生命达到长久。正因为他们具备无私的品德,所以能在客观上成就自己。天地不能同人类比,就像石头不能与昆虫比一样。其实,人的价值越大,自我

20、圈就越大。正由于他们不注重“小我”,故能成就“大我”。 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最高级的慈善就如同流水一般的境界。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与众人积极向上、谋求发展的精神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所处地位就如同无为的“道” 相仿。人要找一个优良的环境居住,要善于去研究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善于讲求仁道,当政要善于管理,所做事情要能充分发挥你的能力,办大事要善于选择好的时机。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众人追求的是自我小利益,有能力者,不会计较

21、眼前的得失,他们平时善于注重信誉,注重团结他人,不入俗气,生活中,“让”的概率是较大的。但他们善于把握最佳的时机来发展事业,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味地强调“不争”,也是错误的。“争”需要协调,没有协调的争,就会国将不国。运夷第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当一旦得到的东西已经很丰富了,就不要贪得无厌,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地位多了,别人就会眼红,终究是不能“长保” 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往往会骄傲自大,这样反给自己栽下祸根。人一旦有所成功,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法则。 平时所说“树大招风”就是这个道理

22、。这其实是安全与名望的对立性。越有名望,越不自由,因为他的安全系数差。老子强调的是知足,这有一个对自身能力的理智认识问题,超越了能力范围,才是“盈”,这时,只有“功遂身退”,才是理智的选择。能为第十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人类的行为和思想总是承载在一起的,二者又可能篇三:道德经 读书笔记 道德经 读书笔记学号:201606750049 姓名:程霄 黄冈班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

23、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一,则能“修道”成功。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

24、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 ,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 。“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

25、德明道。篇四:道德经 读书笔记 道德经 读书笔记3月份,在人力中心的下,我重新学习了道德经这本书,通过学习使我对本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道德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只有认真领悟道德经的内涵,才能使我们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静心,才能不受名利得失所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

26、;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道德经第十三章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由此,净心者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道德经第七章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27、。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而是要求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不妄为。只有不妄为,才能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得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

28、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我们还要把“无为”思想用在待人处世上的生活中和工作中,对人宽容,这样才能保证团队的和谐稳定。总的来说,通过对道德经的重新学习,让我明白生活、工作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万事以德为先,用清静思想对待人和事,永怀感恩之心、责任之心和理想之心,使内心愉悦、快乐工作。篇五: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摘要:作为一部国学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是这样的一个复杂的存在:一方面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后世间红尘中的崛起与再生,提供了开辟道路和净化环境的有力作用。另一方面,它又让我们回归本质,用最初的视角看待生活,促使人们找寻最真实的自我。几千年过去了,道德经作为一颗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星火,在接触到

29、传统文化的枯槁时将其燃烧,而后在熊熊烈火中孕育着中国文化的重生。关键字:道德经;哲理;大学生;道德老子之著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学习道德经,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人们时常品读它,才能更好的对自身的思想道德进行建设,纠正自身的不足,找到并学习其中的为人之道。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假酒、假奶粉、毒大米、毒火腿;坑、拐、蒙、骗;贪污、腐败等等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时见报道。而前一阵的大学生杀害

30、舍友的新闻也让人不寒而栗,以至于网上戏称“谢舍友不杀之恩”以自嘲。这难道不是道德缺失、人心不古的真实写照么?所以,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女的诱惑,如何去直面生活中的挫折不满,正确处理在校园中的矛盾呢?我们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汲取睿智,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责!“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工作”!道德经首先是一部哲学经典,“并非今日人们所想象所认为的仅仅是一部道德经典”。概言之,它至少包括“唯物辩证思想、宇宙人生哲学政治理想追求三个方面”。谈到老子人生哲学,文选德先生在著作中归纳为如下四点,即人要无私,人要容人,人要谦退,

31、人要守柔;谈到老子的政治理想追求,他又概括为憧憬“小国寡民”,主张“无为而治”,希望人间公平,要求简政安民和反对不义之战等。这一些,都与人的道德修养不无关系。我认为,道德经最能代表老子为人和道德修养主张的是第八章关于水的观点。其中多处以水来比喻说明“道”的精深和妙用,甚至水还一度被老子推崇为“道”的象征。在这一章中,老子这样写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文选德:道德经诠释第19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文选德:道德经诠释第21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上善若水”是老子关于水的人生哲学

32、的领悟,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老子明确地告诉我们,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将道与自身融为一体的人,就好比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确,水是善利万物却又不会与物相争的,它乐于停在大家所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这就把水人格化了,并推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水向东南流”,”条条江河归大海”。尽管前途艰险,水总是无孔不入,直至到达目的地。即使遇到最强烈的抵抗,它依然会水滴石穿,”守弱日强”,柔弱反而转化成了最锋利的武器。道德经里第七十八章还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

33、言若反。”。世界上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它却无坚不摧,势力强大。能够为了国家付出自己珍爱的东西,能够为国家甘愿受难受辱才是真正的治国者。就如水的柔弱中含有刚毅一样,具有水一样的善还要有水一样的方法才能真正的遵循“道”来做人和治国。这也是人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这正是持久美德的体现。老子从“水德”讲到“人德”,既形象又深刻。一方面,江海之接纳百川,大度宽容,故能成为百谷之王;另一方面,水滋润万物却又能安于底下,从不因为给众生提供生命的支撑而居功自傲,反而居处在其他东西不愿呆的低凹之地。各行各业的人又有谁不需要这种“水德”、“人德”呢?作为大学生,更应该借助”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来提高道德水平

34、。比如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就必须唤醒内心的道德意识;要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就要注意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我们要认识到提高道德水平是与同学保持和谐关系、保持个人身心健康、促进个人学习和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其次是营造一个人人讲道德,人人受益于良好道德的社会环境的必然条件。还有“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注重道德修养的同学,遇事总是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与周围的人关系融洽,学习、工作、生活遇到困难时有人帮助,因而诸事顺利;不注重道德修养的同学,遇事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甚至损人利己,搞得自己人际关系紧张,一个知心的

35、朋友都没有,总是感到事事不顺。注重道德修养的班级,大家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其乐融融;不注重道德修养的班级,大家纷争不断,矛盾重重,四分五裂。这些都能够从道德经中得出。道德经第七十九章说道:“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德经第78章。 是说希望人们做有德、行善之人,才可能得天道的庇护。这也是教导我们要树立正确、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待人以善,不要欺负和干预他人,多行善事,不与人结怨,这样才会得到自然规律的善待,才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和信任。当然,道德经中值得我们品读和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贯穿全篇的“道”与“德”

36、:“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世界原本有天道,即自然界的固有的规律;当人的活动增多,天道无法维持人类的秩序,就需要道德来维持;人心变迁,德行不存,则需要仁爱来继续维持人类的秩序;当纷争加剧,仁爱无用,就出现了道义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最后连义也没有人践行了,只好推行以礼乐治国,规范人与人的关系。这就告诉我们,要提高道德水平,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决不能放松,一放松道德水平就会不断滑,从“道”“德”“仁”的层次降低到“义”“礼”和“失礼”的层次,以至不可收拾,最后招致彻底失败。所以,提高道德水平就要逐步减少私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吃点亏是福”、”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 学习道德经,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一种共识。中华民族自古以礼仪之邦而著称,提倡“百行德为先”。所以重读和阐释道教圣典 道德经,积极挖掘道教的博大精深,才能让道教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才能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才能“神不外驰,心不外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