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网上作业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436070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政治制度史网上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网上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网上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网上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网上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政治制度史网上作业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网上作业参考答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窗体顶端1、一般把政体分为( )和共和制两类。 (B) A、君主专制制 B、君主制 C、等级君主制 D、君主立宪制2、中国传统社会是以( )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 (B) A、法家 B、儒家 C、阴阳家 D、道家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 ) (D)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4、中国的君主制出现于公元前21世纪的( )。(A)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时期5、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 (B) A、领主制 B、中央集权制 C、贵族民主制 D、等级君

2、主制6、中国奴隶制国家结构是一种( )。 (B) A、中央集权制 B、等级君主制 C、联邦制 D、邦联制7、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是建立在封建( )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封建专制君主制。(A) A、家庭 B、分封 C、法律 D、内阁8、司马迁写( )是为了“鉴往事,知来者”。 (C) A、春秋 B、资治通鉴 C、史记 D、左传窗体顶端9、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 )时代的公元前476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C) A、商朝 B、周朝 C、春秋 D、战国10、( )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C) A、舜 B、尧 C、

3、启 D、禹11、分封制则是依据( )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B) A、禅让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等级制12、( )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D)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13、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哪一种王位继承制的基本原则。( ) (C) A、兄终弟及制 B、父死子继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王子继承制14、西周中央政府三公以下最主要的政务官是三司,即司徒、司马和( )。(D) A、司农 B、司士 C、司公 D、司空15、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 )。(C) A、夏朝 B、商朝 C、西

4、周 D、秦16、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 )为核心。 (C) A、皇帝 B、司马 C、宰相 D、太史17、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 )。(B)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18、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 )为主干。(D) A、三公 B、三司 C、九卿 D、三公九卿19、东汉时期,以( )、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B) A、司马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20、宋代( )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D) A、枢密院 B、三班院 C、三司使司 D、参知政事21

5、、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 )。(A) A、御史台 B、中书台 C、司隶台 D、尚书台22、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C) A、人治与法治的矛盾 B、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矛盾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23、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 )。 (A)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尚书台 D、门下省24、清军机处成立后( )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B) A、内阁大臣 B、内阁大学士 C、军机大臣 D、宰相窗体顶端25、汉武帝时开始重用( )为中朝官以牵制外朝。(D) A、丞相 B、御府 C、侍郎

6、 D、尚书26、隋唐时期,正式确立和发展了三省( )部制。 (B) A、三 B、六 C、八 D、九27、宋代在中枢机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之外的最重要的机构是主管全国财政的( )。(C) A、中书令 B、尚书令 C、三司 D、少卿28、明洪武十三年废除宰相制度以后,( )成为直属皇帝的全国最高法定政务机构。(D) A、三省 B、枢密院 C、中书省 D、六部29、清代官制中,( )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 (B) A、军机处 B、内阁 C、国子监 D、尚书30、( )掌皇宫内一应事务(包括宦官系统),设有总管大臣,由满族贵族担任。(A) A、内务府 B、宗人府 C、詹事府 D、宁国府31、1、秦朝统

7、一后,以( )为中央行政系统的主体。(B) A、枢密院 B、三公九卿 C、三省六部 D、太阁院窗体顶端32、中国封建社会地方建制的基本结构是( )制度。(B) A、乡镇 B、郡县 C、郡国 D、领地33、汉代( )时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 (B) A、汉武帝 B、汉景帝 C、汉文帝 D、汉献帝34、( )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继续推行削弱王国势力的推恩法,王国土地日以缩小。 (A) A、汉武帝 B、汉景帝 C、汉文帝 D、汉献帝35、( )是宋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C) A、州 B、道 C、路 D、府36、元地方最高行政组织是( )。 (A) A、省 B、路 C、府 D、州37、明代最高

8、地方行政机构是( )。 (D) A、国 B、寺 C、司 D、省38、选官制度的最初形态,始于( )制度下,对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首领的推选。 (A) A、原始民主 B、军事民事 C、奴隶 D、封建39、西周的学校教育,按( )来考核学生 。即:礼、乐、射、御(驭)、书、数。 (D) A、六技 B、六德 C、六能 D、六艺40、( )时期是士阶层的黄金盛世。 (A) A、春秋战国 B、汉代 C、两宋 D、明清41、秦始皇重( )治国之术,倡导以吏人为师。 (C)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佛家42、( )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D) A、张仲景 B、苏武 C、苏洵 D

9、、董仲舒43、魏晋南北朝的主体选官制是( )。(B)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推举制 D、科举制44、一般认为( )设置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B)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高宗45、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彻底合流,凡科举者必由学校是在( )。 (C)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46、车已用于军事目的是在( )时期。 (A)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47、商朝时( )是军队最高统帅,常直接统兵打战。(D) A、领主 B、将军 C、丞相 D、商王48、我国古代军事制度,大致可以( )为前后分界点,前期是以征兵制为主。世兵制和募兵制为辅的时期,后

10、期则是募兵制和征兵制相互参用的时期。(C)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安史之乱 D、康乾盛世49、( )时期,贵族世兵制被最后取消,各国开始实行普遍的征兵制。(B) A、春秋 B、战国 C、西汉 D、东汉50、秦朝一统天下,军事制度整齐划一,( )作为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政。(D) A、司马 B、将军 C、校尉 D、太尉51、( )府兵制最为完备。 (A)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52、宋代的军队主要分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种,其中由朝廷直接统领的( )构成宋朝的军事主力。(D) A、蕃兵 B、乡兵 C、厢军 D、禁军53、清朝八旗兵采取( )兵制,年16以上的八旗子弟需

11、当兵。 (B) A、征用 B、世袭 C、终身 D、府兵54、唐开元时期,节度使势力急剧膨胀成为拥兵一地,兼有行政、财政等权的地方实力人物,其发展结果最终酿至( ) (D) A、黄巾起义 B、太平天国运动 C、李自成起义 D、安史之乱55、战国、秦、汉的法律总体上属于( )系统。 (C)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佛家56、魏律、晋律和唐律中的八议之条,体现着( )的礼义学说,法律的道德化成为明显的特点。(A)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佛家57、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是实际的最高立法人。! (C) A、宰相 B、御史 C、天子 D、内阁5

12、8、( )在秦变法时,改法为律,参照李悝的法经制定秦律。(D) A、董仲舒 B、李斯 C、王安石 D、商鞅59、下列属于唐代的法律形式的是( )。(D) A、律 B、令 C、格 D、以上四种都是60、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三国、两晋、南朝、北魏均称廷尉(三国初曾称大理),北齐改称( )。 (C) A、司直 B、少卿 C、大理寺 D、律博士61、清朝司法制度中的民族不平等性比较明显,有专门受理( )案件的特殊司法机构。 (A) A、满人 B、汉人 C、蒙人 D、契丹人62、随着( )的统一,统一的封建司法制度也随之建立起来了。(A) A、秦朝 B、汉朝 C、元朝 D、明朝窗体底端63、晚清时期的

13、中国社会是一个( )性质的社会。(D) A、封建社会 B、半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社会 D、半封建与半殖民地社会64、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一个办理( )的机构(B) A、全国政务 B、外交 C、工商行政 D、地方事务65、湘军的创始人是( ) (C) A、李鸿章 B、张之洞 C、曾国藩 D、左宗棠66、 北洋大臣依例由( )兼任。(B) A、两江总督 B、直隶总督 C、两广总督 D、四川总督67、预备立宪时期的咨议局是一个( )“民意”机构。(A) A、中央 B、直隶 C、地方 D、南方68、“责任内阁”是一个具有( )色彩的内阁(B) A、平民 B、皇族 C、公民 D、资产阶级69、科

14、举制度是在( )年废止的。 (C) A、1904 B、1805 C、1905 D、191170、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设立( )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A) A、制度局 B、资政局 C、谘议局 D、责任内阁窗体底端二、判断题1、政治是对公共权利的争取与运用。 (对)2、国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管理形式。 (错)3、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是国体。 (错)4、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封建社会)的农耕社会。 (对)5、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对)6、君主制政体始终与农耕

15、文明相联系。 (对)7、传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一般走的是传统史学的治学之路,以写“信史”为原则,注重考据和实录。 (对)8、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错)窗体顶端9、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历史上出现了所谓春秋五霸,奴隶制走向瓦解。 (对)10、外服官指商王和周天子直接管辖的中央地区(王畿地区)的行政官员。 (错)11、礼是为了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目的是使君臣有位、贵贱有别、尊卑有等、长幼有序。 (对)12、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母系大家长制演变而来,至西周是趋于完善。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小宗的区别与划分。 (错)13

16、、中国奴隶制时代的世袭贵族,与王侯同姓的称为公族,异姓的称为卿族,统称世族。 (对)14、春秋这一时代名,因孔子所修鲁国史书春秋而得名。 (对)15、夏、商、周实行等级君主专制的国家结构,其王朝实际是一种复合制。 (错)16、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这三个历史时期年代学的项目。 (对) 17、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错)18、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对)19、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 (错)20、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17、。 (错)21、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错)22、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对)23、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 (对)24、元朝重宗教,宣政院的权力很大。 (对)25、明代中央官制的一个特点是中央主要官僚机构有三套系统。 (错)26、明代掌学校教育的是国子监。 (对)27、清朝各部中有一批属于雇员性质的,专门负责处理文书事务的书吏,称部办或承差。 (对)28、笔帖式是清代在各主要衙门中

18、设立的,专门负责翻译满汉奏章文书的高级官员。 (错)29、清代理藩院地位很高,官员均由汉、满、蒙贵族担任。 (错)30、非进士者不入翰林,非翰林者不入内阁说明清代翰林院的地位重要。 (对)31、六部位次在武则天时期依照周礼定为:吏、户、礼、兵、刑、工,这种位次编排一直沿袭到清朝。 (对)32、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置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一郡)。以守、尉、监类从中央的三公,郡尉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郡守掌军事。 (错)33、汉代县以下的乡里基层组织沿秦制,为乡、亭、里三级,设有乡官。 (对)34、隋和唐前期是州(府)、县二级制,安史之乱以后是郡、州(府)、县三级制。 (错)35、唐朝州的最高长官称太

19、守,府的最高长官称刺史。 (错)36、唐朝在边地军事要地或其他紧要地区又设有都督府,设都督掌若干州所在区域的军队。 (对)37、唐高宗永微以后,都督带使持节,始称为节度使。 (对)38、节度使、刺史这些官名,宋代仍有,但都属于官一类,俱为虚衔,不领实事,多作为加于武将、宗室、勋戚的荣誉性称号.(对) 39、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对)40、西周的选士制度是我国奴隶制时代最为完备、典型的推选中下级官员的选官制度。 (对)41、西周的选拔人才注重德与能的结合,而以能为重。 (错)42、封建性的选官制度按照选贤任能、论功赏爵的原则。 (对)43、汉代属于正式职官系统的称中

20、朝官;属于非正式的职官系统的称内朝官。 (错)44、察举制是一种在独尊儒术方针指导下,以儒生为主要对象的选官制度。 (对)45、曹操在东汉末年掌朝中大权时,为适应争雄天下的需要,曾提出唯才是举的选人原则。 (对)46、唐宋科举考生来源有两种途径,即生员和乡贡。 (对)47、明代的学校分中央国子监的国学和地方的府、州、县学、国学的学生称监生;府、州、县学的学生称生员。 (对)48、汉代司隶校尉权势很大,包括三公之内,皆可纠弹,与尚书令、御史、丞号称三独坐。 (错)49、我国古代直到东汉,都没有一个专掌监察的独立机构。 (对)50、唐代的谏官均为规谏皇帝过失的谏官,这实际上是对皇帝个人的一种监察。

21、 (对)51、我国古代监察制度是随着秦统一全国后,适应统一的封建集权政治才形成起来的。 (对)52、御史台下属机构是台院、殿院和察院三个。 (对)53、清朝监察制度袭明制,都察院是全国最高监察机构,与明都察院没有不同。 (错)54、唐后期,监察权力大大削弱,监察制度多有破坏。这是与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不相适应的一种必然现象。 (错)55、中国古代司法在中央和地方系统都有形式上的独立机构。 (错)56、唐律疏议是留存至今,最早的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典。 (对)57、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对)58、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对)59、元朝严格意义

22、上的法律书只有元典章。 (错)60、明代司法制度总体特点是最大限度地保证皇帝的最高司法权。 (对)61、商朝军队除常备军,也有临时征集的征兵形式,征集的主要奴隶。 (错)62、西周还有完整的军事礼仪规定,周礼中即有军礼一项。 (对)63、军制的改革是从改革田制和赋役制度着手,以保证兵员和军赋的来源。 (对)64、西汉军队分南军和北军二大类。 (错)65、府兵制在初期为兵农合一,但逐步有向兵农分离的趋势。 (错)66、元朝时的新附军(又称南军)主要由北方汉人,在中原的契丹人等组成,以步兵为主。 (错)67、明代卫所军兵和配置上采取外重内轻原则,京师地区配以重兵。 (错)68、清八旗与绿营分别驻守

23、京城与各地,但绿营无论装备、银饷和社会地位均不如八旗兵。 (对)69、“责任内阁”是晚清预备立宪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 (对)70、淮军是由曾国藩创办的一支地方武装。 (错)简答题:(共4题 每题25分) 1、简述商周时期的宗教史职系统及其职能。答:奴隶制时代,中国神权政治在组织机构上的的表现就是各种宗教神职官的设置及其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如商代的多卜(贞人)和西周中央职官系统中的的太史、太卜和太祝等都是执掌宗教祭祀各方面事物并且地位显赫官员。同时,王或天子即是上天或上帝的代言人,掌握对神和祖先的主祭权并通过所谓神的意志来行使和稳固现实的统治。2、简述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王位继承制度的历史演进过

24、程。答:商中期以前,王位继承并没有父死子继制(父亲去世后由儿子继承王位)的明确规定,可以是父死子继,也可以兄终弟及。到了商朝后期才确立父死子继制度,随着宗法制度的全面推行,西周以降又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并为封建社会的主体王朝所承袭。这种嫡长子继承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王位继承制度有一个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3、唐代科举(常举)制度概述。答:唐代常科,门类众多,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谓之唐六科。其中又以进士和明经二科最重要,大抵唐初以秀才科等最高,因其特难其选,后秀才科逐渐衰微,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时所重。4、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和具体领域是什么?

25、答: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历代国体和政体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和规律。具体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性质,中国古代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管理体制,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论述题:(共2题 每题50分) 1、何谓“清末新政”?如何评价清末新政? 答:从1901年到1905年间,清政府先后施行包括军制改革、行政机构改革、教育制度改革与废止科举制度等一系列举措。这就是所谓“清末新政”。其中官职改革一是裁撤冗官冗衙,调整部院,如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裁詹事府、通政使司、国子监等中央闲散机构;裁河

26、东河道总督,其事务改归河南巡抚兼办。裁云南、湖北两省巡抚,由云贵总督、湖广总督兼管。二是增设与新形势相吻合的商部、学部、巡警部等新的中央部级机构,三部加外交部,与传统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一共合为十部建制,各部长官和副长官不再以尚书和侍郎相称,改称大臣和副大臣,其下设左右丞、参议和参政。三是停止捐纳制度,停止报捐实官和捐纳武职。“清末新政”虽然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政体,但其官制改革,裁并冗官冗衙,有精简机构之效,打破了中国自隋唐沿袭下来的传统六部建置,提高了行政管理的近代化水平;其军制改革为现代军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教育制度改革与废止科举制度,开创了现代教育与现代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也为

27、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一种客观上的推进作用。2、论宰相制度的演变。答案要点:春秋时期,各国中央一级的主要职官仍承袭西周制度,尚无太多的变化,但宰相制度确已显端倪,各国都相继出现君主之下执掌朝政的职官。战国时期,宰相制始告初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中,宰相为百官之长,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位高权重。秦朝时丞相(也称相国)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汉初丞相(吕后以前多称相国)位高权重,掌丞天子,助理万机,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深,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至南朝梁时,正式出现了尚书省的名称。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管理系统,尚书令也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隋代的三省长官尚书令(不常授)、左右仆射、内史令、纳言均为宰相。以他官加参预朝政、知政事名衔执行宰相事务者,也是实际上的宰相。唐太宗时,以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参政朝政等名衔行使宰相职权,成为实际上的宰相。高宗时期,又以品位较低的官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衔行宰相之事,加此称号者即为宰相。宋代的实际宰相机构称中书门下(简称中书)。宰相名称则多有变化。元代的宰相较宋代权重。其宰相制度表现了一定的贵族色彩和民族歧视政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