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道德教育.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441850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道德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家庭道德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家庭道德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家庭道德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家庭道德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家庭道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道德教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家庭道德教育家庭德育的不同要求 一、对婴幼儿说“好”或“不好” 任何儿童在1岁以前,还不可能有道德判断, 也不可能做出什么道德行为。1岁以后,在儿童与儿童的交往 中, 就可观察到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关系。如为抢夺玩具而呈现的攻击性动作,因失去玩 具而放声大哭等,这可算是儿童道德行为的最初形态。随着儿童依呀学语,逐渐掌握语言后,道德行为就同时 在成人的影响下,开始逐渐强化。如当儿童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时,成人投以愉快的表情,并用“好”、 “乖”等词语给予正刺激,或负刺激。这个过程,就可促使儿童不断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会十分有利于 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此同时,儿童很自然地会认定成人赞许并说

2、“好”、“乖”的行为是好的行为, 而被成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这就是婴幼儿的最初的道德判断。只是这种最初 的道德判断,仅仅只有“好”、“不好”两大类而已。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用合乎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 儿童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儿童以后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二、对学龄前孩子明确提出要求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对事物已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评价,在道德行为方面,有了各种 道德感的明显表现,如:大些的孩子乐于照顾小孩子,同情被欺侮的小朋友,互相谦让玩具等。然而,学前儿 童的道德感以及被这些情感激发出来的行为虽然多是真诚的,但道德行为

3、的动机往往受当时刺激所制约,需要 成人对其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学前儿童在道德判断方面,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有实 验证明,学前儿童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还是很空洞、模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大多数学前儿童常把英雄与解 放军混为一谈。还不能将“英雄”提高到道德原则上来加以评价。因此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中一定要 注意,让孩子有实际的道德体验。对良好行为进行练习是这个时期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而空洞的道德说教绝 难奏效。同时,鉴于学龄前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的特点,家长的示范作用很重要。要孩子做到的,家长一 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三、对学龄期孩子要规范其行为,强化道德意识

4、学龄初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从这个时期开 始,儿童正式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成了他们负有责任的主导活动,并且是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和抽象逻 辑思维过渡的真正开端。有研究确认:自觉地运用道德意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是从小学时期才逐步 开始形成的。 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意识形成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对道德知识的理解,逐步过渡到 比较精确、本质的理解;2.从只注意道德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3.道 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需说明的是,学龄初期儿童虽然形

5、成和发展了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但并不能因此绝对保证他们一定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因为,这一时期儿童 言与行,认识与行动脱节的现象时有所见。因此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帮助他们把道德意 识转化为道德行动,还应注意的是,作为一个人的道德观点、道德原则、道德感情相联系的道德意识的高级形 态道德信念,也是这一时期儿童在已有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量。通过教育, 可望使小学生明确学习动机,从而表现出认真完成作业,用心听课,遵守纪律等良好 道德行为。 家庭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爱心教育 具体讲,爱心教育包括: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尊老爱幼等。 1 对孩子来讲,进

6、行这方面教育,应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爱心。爱 心教育要从孩子生活的环境开始,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升华。比如,先引导孩子爱家庭,爱父母,爱自 己周围亲近的人,进而开阔他们的眼界,引导他们爱自己的家乡、居住的街道和村庄,爱名胜古迹、壮丽山河 ,最后升华到爱祖国爱人民。 如今的孩子,大多独生,得到了太多的关注与爱,可是很多家长却常忽视孩子的爱心教育。不少家长认为 :现在我们疼爱孩子,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回报的。其实不然,你从不教孩子爱父母,孩子从哪里学会爱你们? 爱心是要父母精心培育的。 二、文明礼貌教育 文明礼貌是一个人有修养、有道德的反映,许多国家把文明礼貌看作

7、是国民教育的头等大事。如果人人都 很文明礼貌,生活就会很愉快、健康,社会秩序也会更有保障,国家建设就能更顺利进行。 文明礼貌教育具体有以下一些内容:1.礼貌用语。2.待人接物的礼节,如大人讲话时,小孩不能随便插嘴 ;不经允许不能随便拿他人东西;到他人家中要先敲门。3.文明行为规则,如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乱 扔纸屑果壳;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破坏公物等。 三、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让孩子理解劳动的意义,懂得劳动的艰辛,知道劳动成 果的来之不易,从中磨炼孩子意志,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学会勤俭节约等。 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有:1.生活自理,劳动教育要先从自我服务开始,

8、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2.家务 劳动,这是要求孩子逐渐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应该主动去干点家务,培养孩子责任感。3.集体公益劳动, 孩子入学后,应积极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会上组织的劳动,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社会责任感。 四、良好品格教育 诚实、正直、勇敢、毅力、进取心、自尊心等等,这些都是做人的一些不可缺少的品格。一生对电学做出 杰出贡献的富兰克林,从青年时代起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达到道德圆满的勇敢而艰苦的计划”,他为此特地 做了一本小册子,将“节制”、“诚恳”、“俭朴”、“正直”、“谦虚”等十三项美德记录在册,每项占一 页,并用红笔画成空格,每天晚上都要做一番反省。如果日间犯了某一项过

9、失,就做一个黑点,记录在相应的 空格里,一星期换一本小册子,他这一计划一直坚持了五十多年,始终严格躬行。因而,富兰克林的美德和他 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一样,永载史册,留芳百世。 家庭德育的主要方法 一、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自己德行如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品行。一个老是对亲人、同事、朋友说谎的父亲想要教育孩子“做 人要老实,不能说谎”是绝不会取得相应的教育效果的。因为他自己的行为起了恰恰相反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启蒙学校,要让孩子品行端庄,父母要做出榜样,以身作则 。 二、寓教育于故事游戏中 儿童心理,具有容易接受暗示和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特征,而且,儿童对道德的

10、认识也是从无到有,由浅 到深,从简单到复杂,由零碎到系统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形象性、榜样性、渐 进性和针对性,而游戏、故事是儿童最容易接受的形式。 三、教导结合,启发思考,培养孩子言行一致 2 教导结合,即正面教育和引导行动相结合,使孩子切实达到言行一致。 有些家长,虽然也给孩子讲故事,带孩子看电影、电视、录像,但往往不考虑孩子能否辨别其中的是非、 恶善,不明确怎样引导,让孩子从中学到一些什么,而是听其自然。这样即使是有教育意义的文艺材料,也往 往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现在家家有电视,家长常管不住孩子看电视,这就更需要家长的引导教育。如 56岁的孩子看了武打片,如

11、果不加分析,孩子只会对武打姿势感兴趣,容易产生一些副作用。 四、道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因为童年时有一颗对父母兄弟家乡伙伴的热爱之心,到了成年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对祖国人民的热爱;童年 时在游戏中萌发、发展了责任心,长大了才可望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人;孩提时玩玩具总是入迷、持久, 长大才可能升华为对科学、事业工作的执着与痴情;从小不怕碰钉子,长大才可能勇于克服困难;从小尊重父 母长辈,团结小朋友,长大才可望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凡此种种,说明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人的道德品质,从广义上讲,都是通过教育和修养形成,并通过教育和修养不断提高。作为家长,应根据 孩子的不同年龄特征,对孩子进行相

12、应的道德教育。家庭德育必须从小抓起。因为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 在摇篮之中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 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今析 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今析 家庭道德教育在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在理论、内容、方法诸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可供我国当前家庭美德建设乃至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所借鉴。 一、家庭道德教育在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根基是家族本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国一体”的社会关系,是中国传统道德关系及道德规范形成的根源。它在社会的显层文化中便表现为血缘宗法等级三位一体的政治伦

13、理和伦理政治。在“四书”“五经”中,“齐家”和“治国”紧密相联,“私德”和“公德”融合为一。在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规范的建构中,逐渐形成了以“五伦”、“三纲”为核心的道德价值体系学和伦理秩序,并被儒家称为“天经地义”的纲常名教的核心。 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不仅在“家国一体”的宗法等级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而且形成了一整套以“家国一体”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模式及方法。儒家非常重视家庭、家族在道德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并把家庭、家族道德教育和社会、国家的道德以及学校道德教育(“师教”)紧密地结合地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情感化为纽带,“家”“国”结合,政教合一,构成了儒家道德教

14、育理论和实践的基本特点之一。 儒家强调人生在世,要以“立德”为本,而“立德”要以“孝”为本;在家为“孝”,在国为“忠”;以“孝”促“忠”,以血缘关系促等级秩序,以“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孟子明确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篓上)这便是由血缘亲情而广推天下,3 从孩子的亲亲本能,到长大知敬其兄长,这便是“孝悌”。有这二者,便有了仁义,推而广之,就可以处理好其他所有伦理关系了。礼记中讲:“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礼记大学)把家庭道德教育提高到关乎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孝经进一步把“孝”当作道德规范的核心,认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

15、开宗明义章)汉代以后,统治者充分认识到“孝”对维护封建等级伦理秩序的重要性,纷纷倡导。“以孝治天下”,并举行了“举孝廉”、“彰孝子”、“九品中正”等各种提供“孝”的活动。宋明理学家张载把“孝”看作是宇宙根本原则的体现,带有本体论的特征,并认为奉行“孝道”是道德的根本。 为了贯彻“家国一体”的血缘等级道德规范,历代思想家还编制了一系列以“孝”促“忠”的各种“家训”典籍,如南北朝时著名的颜氏家训、宋代朱熹的朱子家训和清代曾国藩的家书等。至于三字经中的“孟母教子”和增广贤文中的治家格言,更可谓是家喻户晓了。 二、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一)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 简单地说,中国古代家

16、庭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以“家国一体”为基础的封建宗法等级道德规范。择其要者,包括: 1在父母子女关系上,要求父母“慈”,子女“孝”。颜氏家训中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在“慈”与“孝”的关系上,中国传统道德更强调的是“孝”。关于“孝”的内涵,中国传统道德有详尽的界说。孔子认为孝子应该“无违”于父母,应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孝经中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经纪孝行章) 2在夫妻关系上,要求“夫义妻顺”。左传中说:“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但在“夫义妻

17、顺”中,中国传统道德更强调的是“妻顺”。“三纲”中“夫为妻纲”,权利向“夫”倾斜。中国传统道德中对妇女提出了“三从”(在家从父,及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要求。中国古代社会给妇女规定了很多道德诫条,包括“缠足”这一惨无人道的要求。重男轻女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价值观念之一。 3在兄弟姊妹关系上,要求“兄友弟恭”:兄要对弟友善,弟要对兄悌恭。但在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的是长子继承制,在“兄友弟恭”上权利向兄长倾斜。中国传统道德强调“长幼有序”,内含着“幼”对“长”的服从,这是宗法等级制的伦理秩序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孝”“悌”并列,当作诸德之要,以此推治天下。 4在推及

18、与国家的关系上,要求“忠君报国”。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以“家”比“国”,以家庭“私德”推国家“公德”,以“孝父”促“忠君”,并把“忠君”与爱国联在一起。修身、齐家、治国以“忠”贯之,而“忠君报国”是“忠”的最高要求和最终目的。 4 (二)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有下述几点:1道德为本。父母长辈在教育子女后代时,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确立“德教在本”的指导思想和价值方针。增广贤文中说“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强调“忠孝传世”。2言传身教。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父母长辈作为教育者,首先必须修正己身,为子女后代做道德的楷模。不仅要“言传”,更要重视“身教

19、”,“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和子女长期生活在一起,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子女幼时,多从模仿父母的言行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因此,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父母言传身教的作用。3教自幼始。增广贤文中强调“训子须从胎教始”,颜氏家训中强调“教子当及婴稚”,自幼便加以教诲,使其为静、举止皆入礼合序。若在子女幼小时忽略教诲,一旦“骄慢已习”、“习惯成自然”,便悔之晚矣。宋明理学家“二程”曾说:“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故善养子者,当其婴孩,鞠之便得所养,全其和气,乃至长而性美,教之示以好恶有常。至如养犬者,不欲其升堂,则时其升堂而扑之。若既扑其升堂,又复食之于堂,则使孰之?虽日挞而求

20、其不升,不可得也。”(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下) 4祭祖敦德。中国古代很重视通过血缘亲情敦促德化,以祭祖敬长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尚书中说:“奉行思孝,接下思恭。”(尚书太甲)通过对祖先的纪念,慎终追远,不忘先人美德,不忘先祖的养育之恩,从而戒慎自己的言行。5监视督察。在中国古代,一个人违背伦理道德,不只是个人的事情,家庭乃至整个家族都跟着“丢脸”,是“有辱宗门”的事。所以,家庭、家族成员特别是长者便成了严格的道德监督者。当然,各个家族成员也都是被监督者。大家相互监视督察,族长在这方面有崇高的权威性,并享有表彰、制裁权。 三、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评析 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

21、丰厚的文化遗产,虽然它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其它历史局限性,但也不乏有价值的成分。在我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家庭美德建设中,对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批判性地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历史局限性 1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带有封建等级性、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性。权利集中在父、夫、兄、君,义务集中于子、妻、弟、臣。在国家与君主的关系上视作等同,“爱国”“必须“忠君”,“忠君”就是“爱国”。以“孝”促“忠”,以血缘亲情促政治伦理,以“私德”作“公德”,“家”“国”一体、“公”“私”不分等。每个人不是被当作平等的社会公民看待,而是被纳入宗法等级制关系网中加以道德界定

22、。正如黑格尔所指出,中国人主要的角色是家庭成员而不是社会公民。 2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强调外在道德权威,强调把封建纲常名教向个体灌输,而忽视了道德的主体自觉,忽视了个体的道德权利和自主性。重“他律”而轻“自律”,重传统而轻变革,重权威而轻民主,重秩序和谐而轻进取精神,重约束而轻自主。这和道德的真正精神5 是不相符的。 3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强调血缘亲情在维系道德中的重要性,忽视了道德及其教育中的理性因素。它重亲情、重习俗、重经验,而轻理智、轻自由、轻创新,把道德变成了“乡愿”,变成了迎合家族和封建等级制的方式。 (二)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价值所在 尽管如此,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仍包含着不少合

23、理之处,应为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所借鉴。诸如: 1重视家庭的道德教育职能,把家庭当作道德的重要场所,这本身就是可贵的思想。家庭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生活领域,家庭关系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社会关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早、最直接,通过亲情关系对孩子施加道德影响也最容易、最大,因而在道德教育中发挥家庭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2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提倡从胎教开始,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全过程,这也是非常可贵之处。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母亲在怀胎时便与胎儿进行着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孩子出生38个月便产生了“我他”区别,812个月便能区别自己的某些外部属性,12周岁便有了一些自我性

24、的概念,34岁喜欢以自我为中心,5周岁后便有了自我形象意识,7周岁以后便能通过父母的命令和奖惩感知到他律的道德,再往后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是非、善恶观念。可见,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提倡自胎儿、幼儿始,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施以相应的道德教育,是很有道理的,应为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所重视、借鉴。 3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重视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在我国当前市场经验条件下的家庭德育很有现实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致力于经验利益的追求,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给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还有些家长只顾眼前利益,迫使孩子辍学经商等。针对这些社会现象,大力倡导家庭道德教育,强调父母对子女在道德上的言传身教,甚为必要。 4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若抛开其封建宗法等级制的局限性,有不少规范可以为今天所用。比如:父母慈、子女孝;“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兄长友爱、弟幼悌恭;“公家之利,知无不为”,“至公无私”及其所包含的爱国思想;还有邻里和睦、敬长爱幼、勤俭持家等。这些在我国当前的家庭美德乃至整个社会道德建设中,都可以借鉴。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