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帚背后的故事.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38924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扫帚背后的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扫帚背后的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扫帚背后的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扫帚背后的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扫帚背后的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扫帚背后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扫帚背后的故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扫帚背后的故事扫帚背后的故事 上世纪XX年代,东四义村村民每天把打扫卫生当成梳头洗脸一样的“功课”。 如今的东四义村“一把扫帚扫出新天地”,村容整洁干净。 太行山脚下、王屋山北麓,有个靠一把扫帚名扬全国的小村庄。它不算最穷,也不算最富;不算最洋,也不算最土;不像城市,也不像农村;过去“穷扫穷讲究”,如今“富扫富讲究”。这个村就是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东四义村。 半个世纪以来,东四义人挥动扫帚,把一个“穷村”、“病村”、“瘟疫村”,扫成了“小康村”、“健康村”、“城镇化新农村”。人均期望寿命由解放前的37岁提高到76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爱国卫生运动55周年之际,记者走进东四义,探寻那些鲜

2、为人知的故事。 50多年能坚持下来,毫不动摇,靠的是一种信仰 东四义村靠扫帚起家,靠扫帚扬名。村里至今流传着很多顺口溜:“一天不扫不显眼,三天不扫很明显”、“小扫天天有,大扫三六九”、“早起十分钟,扫完再上工”、“自扫门前地,自栽门前树,自铺门前路”,全村用过的扫帚足够拉50节火车皮。解放前,这里是“不扫不讲究”,解放后是“穷扫穷讲究”,改革开放后是“富扫富讲究”,如今是“会扫会讲究”。可以说,一把扫帚扫出新天地。 村党支部书记田真炉告诉记者:“说说容易,做起来难;个别人做到容易,人人做到难;一时做到容易,几十年下来难。50多年能坚持下来,毫不动摇,靠的是一种信仰,靠的是毛主席亲笔题词的那面红

3、旗。” 那面红旗,是“镇村之宝”,也是全村人的精神支柱。XX年12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东四义被评为全国十个卫生模范村之一。消息传来,老村支书刘克明兴奋得彻夜不眠。第二天,他骑着骡子,冒雪走太行,辗转到北京。他从周恩来总理手中接过奖旗,上有毛主席亲笔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 毛主席的题词,东四义人理解最深。 解放前,东四义村破败不堪,垃圾遍地,蚊蝇满天。村南有一条臭水沟,蜿蜒300多米,一块石头扔进去,成千上万只大蚊子扑面而来,遮天盖地。据村志记载:XX年前后,东四义发生了旱灾、蝗灾,伤寒、疟疾流行,全村死绝60户,共计360余人。XX

4、年底,东四义几乎人人染上一种怪病,土话叫“疙痨”。先是胯间奇痒难忍,随后染遍全身,越痒越抓,越抓越烂。所以,东四义长期流行一首哀歌:“槐花开,麦根烂,大人小孩遭魔难。”这个“魔”,就是不讲卫生孳生的病魔。周围村庄的人把东四义称为“瘟疫村”,避而远之。 不讲卫生,疾病缠身。搞卫生,是生存的需要,健康的需要。XX年,东四义开始了一场以“四净”、“五灭”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家里干净了扫院子,院里干净了扫街道,地上干净了刷墙壁。村民们每天把打扫当成梳头洗脸一样,一天不扫就好像啥事没做一样。很快,东四义村就在全国“扫”出了名气。50多年来,“打扫”成了一种割舍不掉的传统。 从XX年始,东四义人延伸了“

5、打扫”的内涵,开展了大规模的改水、改厕、改圈等运动。新建了自来水塔,铺设了3000米地下水管,全村吃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厕所历经了一代又一代的改良,从加盖式、斜坡式、双瓮漏斗式到冲水马桶,现在的农民新居和城市一样,卫生洁具都讲品牌。家禽家畜全部圈养,鸡棚有纱窗,兔窝有竹帘,没蚊蝇,没臭味。连猪住的都是三层阁楼,吃、住、拉分家,既科学又实用。 如今,东四义人有了环保新概念。村里建起了专业清洁队,每天扫两遍,卫生监督员随时巡视。生活垃圾定点回收,集中填埋处理,填满了覆盖土壤,植树造林。生活污水也有专门的管道,经无害化处理后,再排入江河。 牙不刷,脚也不洗,躺下就睡觉,咱们村的人都受不了 张春旺是

6、东四义村的“大秀才”,曾担任村文化站站长,如今退休在家。他的家里很讲究,进门还得换拖鞋。 谈起卫生观念的变化,他的感慨很多:“东四义人讲卫生,是几十年养成的习惯。有的亲戚来家里,牙不刷,脚也不洗,躺下就睡觉,咱们村的人都受不了。这就是卫生观念的差距!邻村人说,吃在脸上,穿在身上,祖祖辈辈都这么活,你们穷打扫,还能顶饭吃、顶衣穿?我觉得,讲卫生是向文明进化,再退回去不可能了。比如在非典时期,全村人都很坦然,为什么?干干净净,瘟疫不来。最关键的是,人活出了滋味,活出了尊严。” 64岁的陈元成告诉记者,村里人都爱干净,到外村住宿很不习惯。有一年,他去邻村看望女儿,在她家里住了一宿就赶紧回来了。老伴问

7、为什么,他说:“环境太脏,苍蝇蚊子多,受不了,还是咱村舒坦。” 地上的垃圾易扫,观念中的“垃圾”难除。东四义人卫生观念的变化,也曾经历了一次次碰撞和交锋。 解放初期,东四义村疾病肆虐,迷信盛行,光神汉、巫婆就有六七个。很多村民认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烧香胜过讲卫生,拜佛可以不得病”。那时,农民不相信小小的蚊子能置人于死地,也不知道细菌是什么,所以,谁也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愚昧和陋习严重制约着文明的诞生。 当年,有位村民叫张义和,他家从来不打扫,也不拆洗被褥。村干部看到,他吃过饭的锅碗瓢盆洗也不洗,就摆在积满煤灰的灶台上,绿头苍蝇嗡嗡叫。有一次,他得了重病,躺在床上不能动。别人要给

8、他请医生,他却说:“命运命运,老天注定,今儿唤你,不等五更。”他做好了棺材,放在院中,就等阎王召唤。于是,村干部进驻他家,进行了彻底的大扫除,垃圾清出30多担,洗被褥的脏水足可浇半亩菜地。很快,张义和家就窗明几净,焕然一新,他的心情也好多了。村干部为他请来了医生,打针服药数天后,他竟然起死回生。从此以后,他成了“讲卫生迷”,村里每次搞评比,他都名列前茅。 还有一位村民叫李福春,他家的卫生状况和张义和不差上下。不同的是,他胆子更大,敢吃病死的猪肉、羊肉。他和妻子身体都很差,四五十岁仍未生育孩子,活得一点信心也没有。村干部在他家里饱闻了几天臭气,把里里外外扫个遍,死猪肉也埋到了荒郊。村干部教给他科

9、学的饮食方法,使他有了卫生保健意识。说来也神,一年后,40多岁的妻子竟然有了身孕,夫妻俩乐得一颠一颠的。 奄奄一息的人变得春风满面,最脏的变成最净的,村干部抓住这两个典型,给全村人鼓劲。于是,村民们都懂得了一个道理:讲卫生,不得病。不少人还学会了一句时髦话:科学呀,就是科学!很多老人幡然醒悟,把香炉做了花盆,把香筒做了痰盂。 70岁的贺广富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说:“那时,每天都打扫几遍,抹了门窗抹大梁,灶台的砖亮得能照见人影,连瓶瓶罐罐都要排成队。到后来,村里再也看不见杂草、垃圾、粪堆,炕头再也找不出跳蚤、臭虫,粮仓灶房再也听不见老鼠叫。” 针对村民患牙病多的情况,村医提出了普及刷牙的建议,村干

10、部立刻组织推广。几年后,村民的牙白了,牙病少了,吃饭香了。记者见到一位老村民,他风趣地说:“过去,成年累月在地里死受,别说洗澡刷牙,晚上泥脚不洗就钻了被窝。爱国卫生运动一搞,连嘴都要一天洗两次。现在一嘴好牙,还真亏了年轻时的好习惯!” 在东四义村的展览室里,记者看到一幅拍摄于XX年的老照片,画面上两名可爱的儿童在洗手,一名叫张小丽,一名叫刘小亮。 XX年后的今天,记者见到了当年的幼儿园阿姨张海棠。她说,当年自己只有20岁,XX年才退休。早在XX年,村里就办了免费幼儿园。刚开始,很多家长不愿让孩子去,说老人带着最放心。后来,有人发现:幼儿园的孩子既干净,又规矩。于是,上幼儿园的孩子就多了。当时,

11、她编了很多儿歌,教育孩子们勤刷牙、勤洗手、勤剪指甲,从小养成卫生习惯。有位6岁的小朋友叫梁利军,到外村的姥姥家串门,晚上迟迟不肯睡,姥姥催了几遍,他死活不上床。问他为什么,他说:还没洗脚呢。于是,姥姥只好烧热水让他洗了脚,孩子才去睡觉。 记者又走访了照片上的小女孩张小丽。当年,她拍照片时只有6岁。如今已为人母的她又把讲卫生的习惯传授给自己的孩子(下左图)。 每天从地里回来,池子里泡一泡,身上干净,心情也舒畅 范腊福是现任村委会副主任,今年54岁。有一张老照片,真实地记录了他孩童时洗澡的情景。20世纪XX年代,他的父亲每周带他泡一次澡,给他搓背洗身。如今,他继承了这一传统,经常带着孙子去洗澡。尽

12、管家里也装了热水器洗澡,但他还是觉得大澡池宽敞,洗得痛快,而孩子们也喜欢来耍水。 XX年春,为了解决村民的洗澡问题,村里决定修建澡堂。他们烧了一窑石灰,然后和胶泥掺和在一起,请来瓦工泥匠,很快便建成了一个大池子。可是,没有人敢进去洗。因为,清水变成了石灰水,皮肤受不了。眼看澡堂成了摆设,村干部心急如焚。有人听说“洋灰”能解决问题,可谁也不知道“洋灰”为何物。后来,时任村支书的杨荣光到天津开会,终于打听到了哪里卖“洋灰”。于是,他用所剩不多的钱买下50斤“洋灰”,宝贝似的背回了东四义村。“洋灰”有了,可没人会用。也巧,村里刚好有人在西安干过 “洋灰活”,总算把池子砌好了。当时,每天凌晨两三点,工

13、作人员就用水车去拉井水,架着一口烧煤的大铁锅,8点以后才能烧热一池子水。 山西自古缺水,让农民洗澡,堪称卫生观念的一场革命。刚开始,动员谁,谁不来。尤其是妇女,一听光着身子下池子,吓得直往后躲。没办法,妇委会主任只好亲自带头下水。渐渐地,妇女不再觉得洗澡是“丑事”了。 “那时候池子小,大家按生产队轮流洗。今天这个队洗,明天那个队洗;男的洗10天,女的洗10天。开始没人来,后来抢着洗。”范腊福说。20世纪XX年代,澡堂经过翻修,改用锅炉烧水,但还是一个池子,男的洗了女的洗。 XX年,村里修建了第二代澡堂。男女分池,并且有了大池、盆浴、淋浴等形式可供选择。于是,洗澡更成了时尚。“你看,进澡堂的10

14、个里面8个是女的,不是男的不讲究,而是女的太讲究。”范腊福说。 XX年,第三代澡堂诞生了,取名“舒心池”。新澡堂增加了单间,还有桑拿、搓背、美容等项目,软件硬件都有进步。在浴室里,记者见到60岁的村民侯盆,他满面红光地告诉记者:“干上一天农活,身上都是汗。每天从地里回来,池子里泡一泡,身上干净,心情也舒畅!” 吃的好了,出力少了,病也多了。人要是七老八十不生病,那该有多好 来到东四义村卫生所,记者眼前一亮。这里早已告别了“老三件”时代,有透视室、化验室、诊断室、手术室等12个科室。村里的妇女们衣着时髦,正在进行免费妇科普查。 妇女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最明显标志。据村志记载,20世纪XX年代,妇

15、科病十分普遍。当时,为了让妇女使用月经带,干部整天讲妇科病的危害。村民没钱买,干部就从办公经费里挤出一点钱,免费发放。结果,干部上面讲,妇女下面笑,月经带就是没人用。于是,干部们就让自己的家属带头用,这样才逐渐推开。今天,这些陈年往事,早已成为茶余饭后的笑谈。 据村里的老人讲,解放前,村里条件简陋,缺医少药,妇女生孩子时要坐谷草,垫炉灰渣,产后喝稀米汤,百日内吃不上有营养的东西,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很高。XX年,村里只有一个私人坐堂医生。直到20世纪XX年代,还有一半的妇女在家里生孩子。如今,住院分娩率达到100%,儿童计划免疫无一遗漏。 有村民说:“过去,人到七十古来稀,人到六十就弯腰驼背不下

16、地。”而今,70岁人很硬朗,80岁以上的10多个,最大的老人92岁。 段晋国曾是20世纪XX年代的“赤脚医生”,如今自己开诊所。他说,那时,村医每年采集草药3000多斤,自制各种膏、丹、丸、散,并搜集了200多个土药方、验方汇编成册,发给村民,群防群治。例如,“三片姜,一根葱,能治感冒和伤风”;用二花、连翘、黄芩等中草药制成“流感散”,预防流感;用“三黄”加蒲公英,制成“消炎丸”,代替青霉素;用“冷敷疗法”治疗顽固性神经性皮炎;用狼毒加大枣的偏方,治疗淋巴结核和骨结核。很多土方法价廉灵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记者见到村卫生所所长侯瑞生时,他正忙着整理全村30多年的健康档案。一本本发黄的档案,记

17、录着全村的健康史。如今,这些资料将全部进入电脑管理。 侯瑞生大专毕业,从医XX年。村卫生室共有8名医务人员,都拿工资。他告诉记者:过去,老百姓最怕得大病。在旧的农村合作医疗时代,每人每年交4元,看病吃药全免费。由于资金盘子小,保障水平低。XX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推行,每人每年交10元,住院最高报销1万元。农民说:不管政策有多少,合作医疗最是好。到XX年,参合率达到95%,没参加都是外出打工和上大学的。目前,全村780户2600口人,两年一次免费体检。其中,60岁以上老人和婴幼儿,每年一次免费体检。 目前,村民人人都有健康档案,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没有发生过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18、 “吃的好了,出力少了,病也多了。人要是七老八十不生病,那该有多好。”这是70岁的贺广富的感慨。他患高血压多年,XX年得了心肌梗塞,到北京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花了6万多元。不久前,老伴又得了脑中风,至今偏瘫,一刻也离不开人。他的大儿子才42岁,就得了糖尿病。 侯瑞生说,在农村,营养不良病、传染病正在消失,而“富贵病”越来越多,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成为“健康杀手”。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注重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每年农闲时节,就请外面的专家教授,来给村民做健康教育讲座。村民希望,不仅要活得长了,还要活得好,不生病。而对于这样的期望值,村医们似乎还没有好的对策。 讲卫生不是穷讲究,如果

19、仅靠穷讲究,最终只能吃苦头 有人问:过去山西有不少“卫生村”,后来都昙花一现消失了,东四义村为什么“红旗不倒”? 东四义村党支部书记田真炉说:50多年来,我们发展经济没停步。如果仅靠“穷讲究”,最终只能吃苦头。只有经济实力强大了,才能“反哺卫生”。而村民有了卫生习惯,健康水平就提高了;健康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提高了。20世纪XX年代,我们是全国卫生模范村;XX年代,率先跨入全省首批小康村;XX年代,成为宽裕型小康村;到今天,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靠的是紧紧扭住爱国卫生这条主线,推进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以卫生保健康,以健康促发展,以发展构和谐。 东四义人的梦想是“四化四户”: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

20、化、农民知识化、经济多元化;全村没有一个贫困户、家家都是小康户、没有一个违法户、家家都是文明户。 但是,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老支书也有很多新困惑、新难题、新思考 经济如何持续发展?目前,村办企业有8个,主要是煤矿、水泥厂等资源消耗型产业。煤是不可再生资源,总有挖完的时候;水泥是高耗能产业,总有被淘汰的时候。子孙后代的饭碗,不能永远搁在“黑色产业”上。于是,村民把目光落在了龙王山上。“靠山吃山,靠山养山”,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全村投资3000余万元,已经把3000亩荒山建成“生态山”,山脚绿树成荫,山腰果树飘香,人均绿地面积50平方米。这是一个“绿色银行”,一棵树每天“长”10

21、0元。如今,周围很多城市人都来体验生态游、吃农家饭。为此,村里提出新战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农户带基地,以旅游创品牌,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化。这是子孙后代的“饭碗”。 如何培养新农民?没有新农民,新农村就是一个口号。但是,让农民告别旧的生活观念和方式,并非一件易事。村里修公园,搞绿化,就是想用环境来教育农民,让他们享受现代生活,树立健康观念。田真炉说:“卫生是文明的底线,一个不讲卫生的人,怎么会是文明人?但是,光搞好卫生,也不是文明人。只有外在环境与内外修养结合起来,才是新农民。” 如何培养“乡土人才”?东四义村1/3的财力,投在教育文化上。近5年,全村先后走出中专生102名,专科生63名,本科

22、生35名,硕士研究生4名。可是,人才远走高飞,几乎没有回来的。如果没有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科技兴村、人才兴村就是一句空话。 经济成分如何多元化?过去,村里的口号是“没有贫困户,没有暴发户”,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央提出“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很显然,“没有暴发户”这个观念不合时宜了。目前,村里以集体经济为主,民营企业还是短腿。 在新的社会转型期,东四义村和其他农村一样,依然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有的已经有了答案,有的正在破解,有的还是一个问号 这就是东四义村,一个不像城市、不像农村的地方,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 清洁家园告知书 南仲山村的乡亲们: 大家好

23、! 镇*派我到村里来是为了宣传县美好城乡建设创建国家生态县工作会议精神,来组织动员我们南仲山村民 “人人参与、家家行动”,清扫村内垃圾,美化我们的家园,让我们南仲山村的环境变得更加清洁美丽。 各位乡亲,整治村庄环境共建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南仲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干净的环境需要你我共同打扫。开展环境治理,不仅能改善我村居民生活环境,还能提高我们生活质量。作为南仲山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积极主动参与村庄环境治理。全村动员、全村参与、全村同扫,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推进村内环境整治,为营造舒适、优美、清洁的南仲山做出自己的贡献。 各位乡亲,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把自己家房前屋后垃圾清理干净,从

24、自家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做改善环境的好村民、让我们把垃圾及时丢进垃圾池,争当改变陋习的带头者,争做全村环境整治的排头兵,同时也希望大家要主动劝阻和制止损害公共卫生的行为,以自己的文明行为、良好的卫生行为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全村参与打扫南仲山村的垃圾。 各位乡亲,从我们村的现状来看,村内垃圾设施虽然有了,但大家的乱扔垃圾的坏毛病还没有改过来,村内依然存在着乱丢的垃圾,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我们的劳动,让我们南仲山村的路变得更净、家变得更美! 谢谢大家! “大街小巷看起来都归置得挺干净,村里用的啥妙招?”顺义区高丽营镇日前组织各村村支书分赴环境治理先进村学习取经,高丽营一村新建成的文化墙引起了北王村支书

25、杜宝军的兴趣,追着一村的村干部问个不停。 “以前每次到一村来,进村主干道两侧的这条南北长几百米的干渠,都给人一种脏乱的感觉,使村环境分大打折扣。这次来,我发现一村巧妙地用文化墙对干渠进行了围挡,这招儿挺新鲜,值得我们村学习借鉴。”谈起治理乱堆乱放的经验,杜宝军最有发言权。为啥?因为从前的北王路村环境脏乱差远近闻名,村民在家门口儿养牛、堆柴火、码砖垛各户门前的空地都被“充分”利用了起来。治理村环境,老杜带着村干部真是绞尽了脑汁。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一直是个“老大难”,要高效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必须转变干部群众观念。百闻不如一见,高丽营镇开始不定期地组织村干部到邻村相互参观学习取经,签订门前“三包

26、”责任书、评选卫生明星户、颁发卫生达标奖等一些村里自行“研发”的政策让村支书们受到启发。北王路村治理村中的乱堆乱放就打出了“亲情牌”,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边拉家常边做工作,一趟不行就去两趟、三趟,终于有了成效。如今,该村主干路两旁都铺设了草坪,装上了节能路灯,干净宽敞的大马路常常引得一些司机误把这条进村路当做镇里的主干公路,许多村支书都来找老杜取这治理乱堆乱放的经。 今年,高丽营镇将有13个村申报国家级生态村,借着这个时机,镇*又组织各村村支书到卫生环境先进村去参观取经。村支书们纷纷表示:当村干部不能老坐在家里让村民这样那样,有好办法调动村民积极性才是关键,外出取经让自己开阔了眼界,更新了理念,回去后将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增添举措,带领村民一道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使新农村建设不断上档升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