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的案例.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49877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支架式教学的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支架式教学的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支架式教学的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支架式教学的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支架式教学的案例.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支架式教学的案例支架式教学的案例 支架式教学策略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是指 “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策略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这些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

2、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合作学习所做出

3、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附故乡教学案例 支架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我们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之前,曾先行研究了大量故乡一文的资料,抓住了此文运用对比进行写作的特色。教此文时,我学习了建构主义的理论,了解了它的一些基本内容。于是以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为突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试验。因为,对比可以看作是故乡一文的基本概念建构。 在教课之前,我拟定了此课的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

4、。 2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和在小说末尾对故乡寄予的深沉的希望。 围绕这一目的我们设计了四个课时。 第一课时在进行常规教学之余,把本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待学生明白本文的基本内容是:“写故乡二十多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故事”之后,再把这个大的故事分解成了两方面六个小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2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3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4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5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6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

5、故事。 在公布了问题之后,请同学围绕这六个故事,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描写,等候回答问题。 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主要是从六个故事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学生对这样的建构还是十分满意的。因为这样做 实际上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话题的问题。 2教学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能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 3教学设计的过程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控制。也就是说,教师在教时,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启发不了学生,学生也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无从下手。 4六个故事的对比度相当高,这样意义理解的可能性就加大了。 当我们在引导学生思考故乡变化的原因时,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结果来。从而印证了我们的设计的有效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课时教学设计中,我们运用网络学习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此文对比艺术的理解,由于是第一次使用这样的教学手段,部分学生的电脑操作不是十分熟练等原因,教学的实际效果不一定很好。但即使如此,学生对此文的理解还是基本保证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