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简答题(1).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57663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心理学简答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育学心理学简答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育学心理学简答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育学心理学简答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育学心理学简答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学心理学简答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简答题(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学心理学简答题1. 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 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 教育媒介 教育媒介是指建构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4. 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

2、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5.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的全球化 教育的信息化 教育具有科学性 6.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即教育要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 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 最后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7. 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

3、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8. 教育学研究的价值 一、宏观角度的研究价值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微观角度的研究意义 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有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9.白板说 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1 10.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能够改

4、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与教育的质量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教育推进科学技术体制化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11.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就是校园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12.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学校教育能够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3. 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

5、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的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14.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段是不平衡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研究表明,青少年身心的不同方面所达到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平衡的,有的方面可能在较早的年龄就达到较高的水平,而有的方面则可能晚些。 15. 教育目的的概念、意义、功能 教育目的即使教育者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

6、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应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功能: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16. 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17. 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2 18.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人的

7、教育理想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9.素质教育的内涵与核心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0. 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改变教育观念 转变学生观 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1. 学制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

8、体。 22. 建立学制的依据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人口发展状况 23.试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大众化以及类型日益多样化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4. 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25. 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够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

9、迅速而正确的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26. 教师威信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教师威信实际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27.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师范教育 入职培训 在职培训 自我教育 3 28.现代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9.怎样理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权责的主体 30.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

10、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31. 师生关系的内容、意义 内容: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32. 教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了解和研究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发扬教育民主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提高法律意识,保

11、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33.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尊师爱生 民主平等 教学相长 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心里上彼此协调一致 相互接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34. 课程的意义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35. 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亦即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景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36.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

12、技术发展水平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 37.课程标准的意义 在国家层面,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在学校教育层面上,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 在教材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在教学层面上,在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38. 教材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39.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与要求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知识内在逻辑与教法要求的统一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40. 校本课程

13、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41. 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42. 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43. 教学的基本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

14、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4.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45.教学过程的结构 激发学习动机 领会知识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 46.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5 巩固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量力性原则 47. 讲授法?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讲授法是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中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历史最悠久、使用最

15、普遍的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要认真组织; (2)讲授要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讲求语言艺术; 要组织学生听讲 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48.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课程性质和特点 学生年龄特点 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具体、综合的考虑各种相关因素,进行权衡取舍。 49.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是把学

16、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 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使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在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50. 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17、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探索个别化教学 6 51. 教师布置作业应注意哪些因素? 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分量适宜,难度适度 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作业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52.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内容准确 教学结构合理 教学方法适当 讲究教学艺术 板书有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8、 53. 教学评价 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54. 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指导性原则 55. 德育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社区德育、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即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

19、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56. 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基本规律 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57. 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58.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20、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59. 德育原则中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 60. 德育的基本方法 说理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陶冶教育法 实际锻炼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 品德评价法 角色扮演法 合作学习法 7 61.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形式 坚持知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62. 新时期德育

21、发展的新主题 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 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63. 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64. 班集体的作用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而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 有利于训练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65. 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6. 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心理素质:班主任应具有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性格和广泛的兴趣爱好 道德素质:班主任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教育方向、关心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严格要求 知识

22、素质:不仅要精通自己所受科目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认真学习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有关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素质:班主任应具有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教育学生的能力、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67. 课外、校外教育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68.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课外、校外教育司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课外、校外教育司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69. 课外、校外活动的

23、主要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 学科活动 科技活动 文学艺术活动 体育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 课外阅读活动 8 70. 课外、校外活动的主要特点 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广泛性 71.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学校教育工作是教育学生的基本途径,与此同时,课外、校外教育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二者缺一不可。 要有明确的目的 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72. 如何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73.

24、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构成要素: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技术 74. 教育研究的特点 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可验证性 75.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的发展需要 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尊严感 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76. 认知

25、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77.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心理学的研究临近的社会科学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78.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之一 79.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在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

26、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9 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论文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使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80. 如何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81. 遗忘的规律 最早对遗忘进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成负加速,并且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8

27、2. 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 干扰说 压抑说 提取失败说 83.如何科学有效的组织复习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尝试回忆和反复识记相结合 掌握复习的量 84. 提高记忆力效果的方法 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85. 想象的品质 想象的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86.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强烈的创造愿望 丰富的表象储备 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28、 原型启发 积极的思维活动 灵感的作用 87.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掌握科学概念 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充分利用“变式” 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 10 88. 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加强语言交流训练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89. 情绪、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健康功能 90教师如何让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29、 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的能力 91. 意志、意志行动特征 意志是指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行动特征: 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92. 意志品质的特征 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93. 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30、94. 需要的概念与种类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分为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社会性需要 根据需要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95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96. 能力的分类 根据能力活动适应范围的大小,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97.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遗传与营养、产前环境与早期经验、学校教育、社会

31、实践、主观努力 11 98. 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99. 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利用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00.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联系:性格与气质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 气质与性格相互渗透 区别: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 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101.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是在遗传和环境

32、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因素 学校教育因素 个人主观因素 102. 社会态度的成分与功能 构成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功能: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识或理解功能 103. 利他行为特征 利他性、无偿性、自愿性、损失性 104 中小学如何控制侵犯行为 宣泄法、惩罚法、移情法、认知干预、榜样作用与大众媒体宣传 105.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活动:学习过程、教学过

33、程、评价与反思过程 核心是学习心理 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 106.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行为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12 107.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性原则 108. 心理发展阶段 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或学前期,童年期或学龄初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109. 个性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10.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的

34、本质是有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认知的建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平衡认知图式的过程 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客体永久性概念 前运算阶段: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可逆、刻板性 具体运算阶段:获得“守恒”的概念 形式运算阶段 111.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培养信任感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培养自主性 主动感对内疚感。培养主动性 勤奋感对自卑感。培养勤奋感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培养自我同一性 112. 学习的分类 从学习主体来说,学习可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 按学习的结果,加涅将学习分为5类:言语学习、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按学习意识水平,阿瑟-雷伯

35、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按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按学习内容分,我国学者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13. 学习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114.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以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15.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果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

36、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13 一般来说,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动机水平和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 116 如何激发和培养内部学习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难度 表达明确的期望,及时提供反馈 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117. 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改进学生的评价 118.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情境 定势与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 已有知识经验 情绪与动机 119. 学生

37、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提供多种联系机会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120.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措施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将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组织创造性的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121.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自我中心阶段儿童能够接受外界准则开始 权威阶段 可逆性阶段 公正阶段 122.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123.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

38、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 14 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124.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 直接教学 接受学习 二、学生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 发现学习 探究学习 个别化学习 三、学习共同体取向的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 情境性学习 125.教学评价 按对教学评价的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按教学评价中使用测验的来源,分为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126. 课堂管理的功能与目标 功能:维持功能、促进功能、发展功能 目标: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 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127. 如何维持课堂纪律 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合理

39、组织课堂教学 做好课堂监控 培养学生自律品质 128. 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测验 129.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 人际关系协调 性别角色分化 社会适应良好 情绪积极稳定 人格结构完整 130.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司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13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的活动课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小组辅导 132.教师成长和发

40、展的途径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 反思教学经验 133. 如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 组织有效的干预 15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134.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35.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心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建设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41、 136.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37. 新课程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过程甚于结论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是学科 138.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139.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整体性、 开放性、 生成性、 自主性 140. 综合实践活动遵循的原则 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恰当处理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则与活动具体展开活动过程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十大指定领域 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141.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加强学习、 躬身实践、 树立榜样、 学会反思、 努力做到“慎独” 142.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范畴 教师义务、 教师良心、 教师公正、 教师荣誉 16 143.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国守法 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爱岗敬业 师德的灵魂关爱学生 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 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为人师表 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终身学习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