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58126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5.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概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概论教育概论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要素: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它不包含活动中涉及到的所有因素。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3、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从广义教育看,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和兼职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从学校教育看,教育者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

2、固定的兼职教师。 教育者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在教育活动中,他们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 4、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在广义教育中,几乎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是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的对象学生。 在教育活动中,相对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 5、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的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6、教育物资:是指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根据这些物质资源在教育中的不同作用,可

3、以把它们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三类。这是教育活动中物的要素。 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 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两类主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其他信息的载体。 教育辅助手段是那些帮助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工具与技术手段,它与媒体的区别在于它本身并不是教育中需传递的信息的载体,而是某些信息载体传递时必须有的工具或手段。 7、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结果的预先规定,即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规定。 8、国家教育制度:在某国家里发挥教育职能的所有机构组成的体系称为国家教育

4、制度。 9、学制: 10、教学计划: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1、学科教学大纲:是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纲要形式作出具体规定的文件。 12、教学:是按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通过上课的形式进行的学校工作。 13、内化:所谓内化,也就是把一般的形态特殊化,并逐级构建出教育内部的特殊存在形态。 14、人性: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类特征统称为人性。人性包括自然性与社会性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在每人身上的表现则又体现出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15、人的自然性:是由作为生命机体的人体之需要与构成机体的器官各自具有的以及整体协调的功能决定的,它也被称为本能,即本原之能。 16、人的社

5、会性:是指人出生以后,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逐级形成的各种能力与特征。 17、身体的发展:主要指身体各器官的结构与机能以及机体系统结构与机能的生长发育、成熟、退化等变化,人的体质的强弱变化,这些都属生理变化的范围。 18、心理的发展:包括人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志以及心理的外部表现各种满足需要的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变化,还包括人的心理需求水平及个体心理整体结构和整体性特征个性的形成与变化。这些主要属于人的精神力量的变化。 19、人的发展:包括身体与心理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变化的整合就构成人的发展的全部内容。 20、个体发展:是指人的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发

6、生不断变化的过程。它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从生命孕育的瞬间始至跨入死亡的门槛终。 个体发展沿着一定的程序前进,表现出阶段性,阶段与阶段间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和结构性的变化,变化既有连续性的一面,也有非连续性的一面。不用个体的具体发展既受个体发展的基本规律制约,又纷呈差异与独特。个体发展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21、二层次三因素论:二层次是指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性质为依据,把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分为: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和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两大类,这两类因素对发展影

7、响不在一个层次上,故我们称之为“二层次”。三因素是指在二层次中共含有三大类的影响因素。可能性层次中,可分为个体自身条件与环境条件。现实性因素是指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22、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机体结构所具有的一切特质。主要包括个体由遗传获得的特质;由受孕时父母双方遗传基因的组合方式与生命孕育过程中母体独特环境相互作用而生成的个体先天性的非遗传特质以及受遗传基因控制的成熟机制。先天因素的最基本特质是对于主体来说,它是既定的,又是潜在的。 23、成熟:成熟作为一种状态是指机体及其组成的各子系统、器官在形态与机能上达到完善。作为过程它表现为一系列由遗传因子控制的程序。 23、后天因素

8、:是指主体出生以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特征。 24、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 25、人的生理活动:是人作为有机体与环境中的物质发生交换的过程。它是人满足机体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需要的活动,与人的身体发展直接相关。 26、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是每一个人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它还是具有鲜明个体特征的生命活动。心理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活动,它满足个体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的需要。心理活动还包括情感与意志,它们也都与人满足跟外部世界的交往相关。 27、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之生命活动的最高、也最富有综合性的活动。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

9、富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28、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结合教学活动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关系的复杂性。 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 生未必不如师,教师也可能向学生学习;学生群体中的每个人各有长处,他们可以互相学习;当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时,各自也经常“扮演”着教育自己的教育者的“角色”。 其次,应该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称为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而不是平行的双主体。

10、 尽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的任务不同,但相对于教育活动的其他基本因素,他们都处于主体地位。同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时交织、前后相干的。 此外,就二者的相互关系来说,他们又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在教育活动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两种活动,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他认识、塑造的对象,是客体,也是他开展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相反,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了学习者学习所必须的条件和客体之一。 2、简述教育主客体的复合性的表现。 从整体上看,教育的主体、客体都呈复合形态。 从教与学两种相关而不相同的活动分别而论,主客体亦

11、呈复合状态。 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分别在教与学活动中的地位看,他们各自同时处于不同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地位,每方扮演的角色也呈主客体复合型。 3、简述学校教育内容的显著特点。 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预定性。 学校教育内容不仅具有一般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形成人的价值。 学校教育内容被两个处于不同地位而又密切联系的主体共同利用。 学校教育内容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中,分别与学生、教师组成复合客体。 4、简述学校活动场所与设施的特殊性。 与其他社会活动中的场所与设施相比,学校活动场所与设施的特殊性在于: 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反映了国家或人民、民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而且反映了教育

12、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的专门化程度和一定的教育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定的教育观的物质体现。 5、简述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总结构 现代学校教育系统总结构在形式上呈现为阶梯式。阶梯共四层,每层各有自己的任务、承担者和活动形式。其相互联系呈现出这样的总趋势:由上至下看是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逐级内化。在内化过程中不断增添各层的特殊性质。这个结构的起点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终点是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 第一层次:社会事业总体性教育活动,宏观研究。 该层次活动的总任务是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校教育系统的要求,对学校教育系统作出质的、量的与结构的规定,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并监督、检查方案的执行,按照执行

13、的实际状况,适时地进行调整。 这一层次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国家或地方一级的领导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第二层次:机构总体性教育活动,中观研究。 该层次活动的总任务是把由上一层次制定的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分别内化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具体方案。 这一层次活动是在每一个学校内部进行的,但停留在学校行政一级,活动的性质属学校管理的范畴,主要由学校领导机构及其成员负责。 第三层次:教师的教育活动,微观研究。 第三层次的总任务是把学校工作的总方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案,教育认识与行为。 显然,这一层次活动的承担者是教师。 第四层次:教与学的配合,教向学的转化的教育活动,微观研究。 该层次的任务是

14、把教师提出的对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要求,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人身心的发展。 它是由教师与学生这一复合主体承担的。 综上所述,这四个层次的关系十分密切,前一层次对后一层次都有制约作用,各层次又都自己相对独立性。后一层次活动不仅为前一层次提供反馈信息,而且还有越级的反馈。每一层次的活动在现实中既同时开展,在性质上又逐级分化、特殊化,最终个体化。由统一转化为多样,由外部转化到内部。从研究角度看,可有宏观、中观、微观之分。 6、简述确定学校教育系统总方案的主要内容。 确定教育目的。 确定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 制定普通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基础学科的教学大纲。 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发展规划。 7、简述

15、教育系统的功能。 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教育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所必须的活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两大基本功能。 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 首先表现为它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架在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梁,教育起着整个社会的不断“扩大再生产”的作用。 其次,教育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世界各国的横向联系上。它增强了社会的活力和应变能力,加速了先进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播,当代教育作为一个开发的系统还带有国际性。 此外,教育的社会功能还突出表现为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与加强上。 教育具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 首先,教育对人发展的诸方面都可能产

16、生影响,从人类发展总体看,教育影响是正向的,具有促进作用,从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或个体来看,教育的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 其次,教育对社会个体来说同样具有功利的价值。 总体来看,教育的两个功能具有内在联系,并在活动中同时发挥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而对人的培养又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可能。能使两种功能在正方向上达到协调的教育是最优的教育。能否做到这一点,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有赖于教育系统整体结构的合理性。 8、简述教育学研究人的问题的特殊性的表现。 首先,教育学把个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来研究,而不是把人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是教育学中该问题的理论基础。 其次,

17、教育学要研究个体的发展与形成问题。它们构成教育与人发展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第三,教育学还须要研究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各种可能存在的关系模式,并探讨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的统一问题。追求对两大教育功能的综合、深入、辩证统一的认识,是教育研究的最终落脚点。 9、简述成熟遵循的规律。 机体生长的不平衡性。 机体生长的顺序性。 机体生产的阶段性。 机体各部分机能发展的互补性。 机体成熟的个别差异性。 所以,教育在“成熟”面前,既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也不是无可奈何的。 10、简述后天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的主要表现。 后天因素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与作用的方式,表现在同一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也表

18、现在不同个体身上。 当人的发展水平达到具有较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达到自我控制的水平时,人能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 11、简述人对自身发展的控制的表现。 一方面是人在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现实关系的前提下,不断地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不是消极地期待客观条件的成熟。 另一方面是人勾勒自己未来的前景,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这种自觉的追求与行为,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影响人的发展方面重要的和高度的体现。 12、简述后天因素对自身发展影响的大小、强弱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首先,后天因素作用的强弱与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在整个演变过程中,关键性的转折点是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它把个体对自身

19、发展的影响提高到自觉的水平。就生命全程来看,与先天因素作用大小的变化方向相反,它的趋势是增强与变大。 其次,后天因素对个体发展作用的大小与发展的具体方面相关,它与高级心理活动的过程、能力的相关性大于与低级心理活动的过程和能力的相关性。这与遗传因素的作用呈相反状态。 13、简述环境因素的分类。 第一种分类是以环境因素的构成成分的性质为标准。可以把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人的出生地的自然条件、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包括发展个体生活圈中一切社会因素: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以及各种性质的社会关系。 第二种分类是以范围为标准,把影响人的发展的环境分为大环境与小环境更为适宜。大环境指发展个

20、体所处的总体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其中的社会环境主要指个体所处的时代和国家制度的性质与发展水平。小环境是指与发展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那就是个人的出生地的自然位置与条件;所在的家庭及其居住区、学习单位或工作单位。 14、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首先,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提供了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作出了一定的限制。 其二,环境对人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也与个体发展水平相关。 第三,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有正、反之分,大、小环境的作用方向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教育者应正确认识大环境,改造小环境,使两者的作用方向趋于一致,减少对人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的不利

21、因素,提高积极因素的作用强度。 15、简述环境对人的作用的变化。 环境中不同的构成部分,对人发展不同方面及在不同发展时期大小不同。 环境本身的开放程度不同,对人发展影响也不同,开放的环境提供可能性多,封闭的环境则更多地发挥了限制的作用。 环境的影响随着主体自我意识的形成而相对减弱,影响的性质也由限制逐渐转向更有效的利用。 此外,环境因素还随着个体活动能力的大小而变化。 16、简述现实性因素的构成。 关于现实性因素的构成,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角度是活动结构,另一个角度是活动水平。 从活动结构的角度看,人的各种水平的生命活动都由活动主体需要、客体对象、目的、内容、手段与工具、行为过程,

22、结果及调控机制等基本要素构成。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人的生命活动由三个层次构成。最基础的层次是生理水平上的个体生命活动;第二个层次是心理水平上的个体生命活动;第三个层次是社会实践水平上的个体生命活动。 17、简述怎样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有效地影响主体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活动对发展个体提出的要求与发展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 其次,活动对个体发展影响的程度,与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程度相关。 其三,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 最后,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效应还与活动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有关。 由此可见,活动是人发展

23、中的决定因素,但影响的大小却是随活动本身的质量与数理,目标与主体发展水平的相差度,主体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及其活动的成效等方面变化而变化的。 18、简述人对活动的态度。 人对活动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的等级是被动应答。第二个等级是自觉适应。最高等级是主动创造。 19、简述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发展的主导意义主要应表现在帮助受教育者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上。这里的“合适”是指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个体特质发展的一致。主导作用的深层含义在于学校教育应为人终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离开学校后个体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 从教育者角度看,学校教育要有效地对学生的发展

24、产生主导作用,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学校教育的目标应符合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当代水平以及所在国家的现有发展水平,使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能取得正向的一致。 从学校教育内环境的角度看,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为人的发展提供各种物质条件是不够的,学校应精心设计有利于主体发展的各种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活动实现发展,教育者则通过活动指导,影响受教育者的发展。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方面,应把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识别、控制、利用环境的能力作为根本性任务,并贯彻到教育的一切阶段和一切活动中去。 20、简述教育的基本特征。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教育具有永恒性与历史性。 第二,从

25、功能的角度看,教育具有工具性。 第三,从教育内部的结构看,教育是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因此它具有一切复杂、开放系统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如整体性、有序性、动态平衡性等。 最后,从时间的角度看,教育具有长周期性、未来性和滞后性。 三、论述题 1、论述教育两大功能在教育系统不同层次上的关系。 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这两大功能。教育活动内部结构的层次性,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的逐级内化。教育的两大功能在教育系统的不同层次上呈现出不同的关系。 宏观层次 在教育活动的宏观层次上,社会发展功能中包含着个体发展功能。 两大功能的关系主要以社会现状与发展对教育整体的要求这种方式存在。教育系统内受教育者作为个体

26、在这个层次上是被简化的。然而,这并不是说在这个层次上教育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无须顾及或不可能体现,只是说它以一般的形式被包含在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中。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原则宣言上,也表现在一系列具体方面。如总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确立、学校教育制度的构建、课程设置方案、未来发展规划的制定等。但是,这些也都不是直接的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具体的受教育者还没有进入宏观领域。因此,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功能在这个层次上只涉及到提供前提范围,还不可能得到直接实现,故被包含在社会发展功能之中,处于容易被忽视的地位。 中观层次 在教育活动的中观层次上,既不涉及社会发展功能,也不涉及个体发展功能,但在实践中却包含了二者,将二者结

27、合。 在教育思想与办学思想方面,学校教育的功能被“异化”为追求升学率,甚至简化为由一次考试决定,那么教育的两大功能就会被置之一旁。其原因一方面是普通中小学在学制中所处的客观地位决定,另一方面是学校领导对教育的根本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客观与主观的两方面原因导致了教育的两大功能被忽视。因此,如何处理好教育两大功能与升学率,即学制系统内部运行需要的统一,就成为宏观层次确定的教育功能可否在中观层次上得到体现的第一个关键性问题。 除此之外,带有实质性影响的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整体结构和管理体制。在普通的中小学内,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社会各部门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教育的保证,故其中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变得间接了。

28、然而,教育对象是学校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们活生生的进入了学校决策者的视野,教育与个体的关系则更具有直接性。因此,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教育的两大功能趋向于结合式。学校工作的目的与活动结构上要反映社会发展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两方面的具体要求。 微观层次 在教育活动的微观层次上,社会发展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渗透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上。 与宏观层次恰恰相反,在微观层次上,教育对象个体的存在具体而生动,教育与个体的关系变得十分直接、突出,不仅在教育目的,而且在教育过程中每一环节、内容、手段、方法的选择都要考虑到教育对象,涉及到教育对象。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则变得间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在这个层次上转化成对受教育者德智体发展的要求,且只有转化成这种方式才有可能得到实现。这样,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被包含在对个体发展的要求中并最终体现为个体的真实发展。两大功能体现在最直接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教育实践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