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92227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林木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 2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的现象成为林木病害 3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病原物两类。 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被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菌原体,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等 病害的分类: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4侵染性病害: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 5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

2、性病原引起的病害 6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和病症的总称 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 病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的特征性表现 7真菌:是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他们一般都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能产生孢子,他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支的结构,具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的细胞壁,并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8营养体:真菌在营养生殖阶段的结构。 子实体: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 菌丝: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有分支或五分枝,有隔或无隔的管状物 菌丝体:多根菌丝交织形成的一丛菌丝 9菌落:菌丝体呈辐射状,延伸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丝群体 10子座:由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

3、的一个垫状营养结构。 作用:1在子座上常可形成子实体2渡过不良环境有的子座是由菌组织和寄主组织结合形成的称“假子座” 11菌索:由菌丝集结而成的绳索状结构,是强大的侵入机构、营养运输不良条件下休眠结构也称根状菌索。 12子囊果:子囊通过集生而成层,外包以数层菌丝组织形成一个固定形态的子实体 特征:营养体是发达有隔膜的菌丝体,常形成各种变态,无性繁殖主要产生各种各样的分生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多数棍棒形或圆筒形,内含八个子囊孢子,23分生孢子梗束,有书多聚集成垫状的很短的分生孢子梗,顶端产生分生孢子 28寄生性:指病原物从寄主的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的能力 13寄生性的专化:寄生物

4、对寄主植物的种类或品种具有一定选择性的现象 14转主寄生:有些锈菌必须在两种分类上很不相近的寄主上寄生才能完成生活史。 15寄主范围:病原生物所能寄生的植物种的范围 16专化型:病原物种内对寄主植物的科、属、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类型。 17生理小种:指病原物种、变种或专化型内形态结构相似,但对植物不同品质致病力不同的生物类群。 18病原物的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能力 34抗病性:林木抵抗病原物侵害的能力 19土壤寄(习)居菌:只能在未腐烂的病株残体生活的真菌 土壤习居菌:除在病残体生存外,还可以在土壤中的其他有机物上腐生和繁殖的真菌或细菌 20病害循环,病原物在寄主植物上周年发生情况,

5、有一个或多个病程继代发生而组成的,中间由传播而连接 21生活史:是病原物个体发育史,指从一个包子状态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又回到同一种包子状态的过程 22病害的流行:某种林木病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普遍而严重的发生 23潜伏侵染:病菌侵入寄主后,因种种原因受抑制而潜伏于树体内,当因种种原因造成树势衰弱抗病能力降低时,潜伏状态的病菌开始活动,出现症状的现象。 24 初次侵染:越冬的病原物对林木进行的第一轮侵染,称为初次侵染。 25再次侵染:林木遭受初次侵染后,病部产生新的病原物,再次侵染寄主,如此反复发生的多次侵染,称为再次侵染。 26病害循环: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

6、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又称侵染循环。 27假菌丝:酵母菌芽殖产生的芽孢子,相互连接成链状,与菌丝相似 28病害三角:在病害形成过程中,这种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 29发病率:是发病的普遍程度。发病率=病叶/调查总叶100% 病情指数=100/(调查总叶数最高级数)。 第一章 林木病害的概念 一、林木病害的定义: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二、林木病害发生的原因? 1. 寄主:

7、遭受病原生物的侵染的植物 2. 病原:直接导致寄主发病的因素叫病原。其中生物性病原称为病原物,引起病害的真菌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 3. 诱因:间接引起寄主发病的因素 4. 生产活动:种苗调运,耕作,抚育,施肥等 三、林木病害症状的类型及各类症状的特点。 病状类型及特点: 1)变色。林木感病后,由于叶绿素的形成受到抑制或破坏而使叶片表现出不正常的颜色,成为变色 。 2)坏死。病部组织局部或大片死亡。因发病部位不同而表现多种形状,林木上常见的有: 斑点、腐烂、溃疡。 3) 萎蔫或枯萎。病原物侵入林木后,根部或茎部维管束组织坏死,使水分输导受阻,地上部枝叶出现萎垂的现象。如桉树青枯病,香石竹枯萎病。

8、 4) 畸形。林木局部组织受病原物激素类物质的刺激作用而表现的异常生长,林木上常见的有:癌肿、丛枝 、变形、疮痂。 5)流脂或流胶。针阔叶树被害后,树干或枝条流出树脂或胶液,如柑桔树脂病和桃树流胶病。 病症类型:粉状物、雾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 四非侵染性病害的原因及所致病害典型症状。 1.定义: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 2.原因:引起林木病害的各种不良环境条件,如温度,光照不适,水分营养失调,土壤,空气中存在有毒有害物质. 3. 症状: 1)成片发生,比较均匀;2)不能够传染蔓延;3)在发病植株上无病原物。 五、侵染性病害 (infectious di

9、sease) 1.定义: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又称为传染性病害 2. 特点:1)发生通常由点到面,表现出明显的发病中心; 2)能够传染蔓延;3)在病部可见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 3. 病原种类: 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原生动物。 六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和联系。 a非侵染性病害可以为病原生物开辟侵入途径b非侵染性病害可以降低植物对侵染性病害的抵抗力c侵染性病害消弱了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七、林克的主要类型? 类型:a有隔菌丝:菌丝内有横膈膜,高等真菌的菌丝 B无隔菌丝:菌丝内无横膈膜,低等真菌的菌丝 3菌丝的变态? 吸器: 专性寄生真菌的菌丝长出的吸收营养的小突

10、起。 附着胞:真菌孢子萌发后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功能是牢固地附着在寄主体表。 假根:有些真菌的菌丝体长出的根状菌丝,可以深入基质内吸取养分并固着菌体,如根霉等。 菌环: 4. 菌丝体的变态菌组织结构? 菌核: 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形成的颗粒状物,萌发后直接产生菌丝体或长出产生孢子的结构。是真菌渡过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子座: 是菌丝或菌丝与部分寄主组织紧密结合形成的垫状组织,不经过休眠直接产生1至多个子实体。 菌索: 一些高等真菌的菌丝体相互缠绕形成的绳索状物,外形与高等植物的根系相似,也称为根状菌索。 菌膜: 由真菌的菌丝体在病部表面形成的膜状物。 5.真菌的繁殖体? 繁殖体:真菌产

11、生孢子的结构及其形成的孢子。 子实体:真菌产生孢子的特殊结构。 真菌的繁殖方式分无性和有性两种,分别产生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 6真菌的生活史 概念: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真菌典型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 特点: 无性繁殖在一个生长季节可以产生多次,形成无性孢子的数量极大,对植物病害的传播和发展作用很大。 有性繁殖在整个生活史中通常仅出现一次。植物病原真菌的有性孢子多半是在侵染后期或经过休眠后才产生的,有助于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 7真菌五个亚门的主要特征? 真菌亚门 营养体 无性繁殖体 有性繁殖体 鞭毛菌亚门 无隔菌丝 游动孢子 接合子或卵孢子 接

12、合菌亚门 无隔菌丝 孢囊孢子 接合孢子 子囊菌亚门 有隔菌丝 分生孢子 子囊孢子 担子菌亚门 有隔菌丝 无 担孢子 半知菌亚门 有隔菌丝 分生孢子 无 8.霜霉属:霜霉包括9个不同的属,全部是植物的专性寄生物。孢子囊卵圆形、椭圆形或柠檬形,萌发后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形成芽管。霜霉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在寄主表面常形成白色霉层,称为霜霉病。危害木本植物的有葡萄霜霉病菌,主要危害叶片。 第三章 林木的侵染性病 一、子囊菌亚门 子囊菌特征: 菌丝体发达,有隔膜,细胞一般是单核的;无性繁殖主要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子囊(Ascus) 和 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子实体亦称子囊果。子囊

13、果根据不同形态分为4种,闭囊壳、子囊壳、子囊腔、子囊盘 二、白粉菌特性和分类依据 特性 高等植物上的专性寄生菌,以吸器伸入表皮细胞吸取养料。 子囊果为无孔口的闭囊壳,外部长有不同形状的附属丝。 无性阶段在寄主体表呈白粉状。 分类依据: 根据闭囊壳内子囊的个数 附属丝的类型及形态, 菌丝内生还是外生。主要分为以下六个属:钩丝壳属、叉丝单囊壳属、单丝壳属、球针壳属、叉丝壳属、白粉菌属。除白粉菌属和单丝壳属多半寄生于草本植物外,其余各属寄生在阔叶树上,引起白粉病。 三、担子菌亚门 1) 主要特征:菌丝体发达,有隔,细胞一般是双核,有些双核菌丝在细胞分裂时两个细胞之间可以产生“锁状联合” , 除锈菌外

14、,无性繁殖很少产生无性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2) 分类:担子有隔或无隔、担子果有或无,以及裸果 还是被果等性状进行分类。 四、锈菌特点: (1) 只能生活在活的寄主体内才能完成生活史,这种现象称为专性寄生; (2) 在生活史中可以产生多种类型的孢子,典型的锈菌具有5个阶段并分别产生5种类型的孢子,即性孢子器和性孢子、锈孢子器和锈孢子、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冬孢子堆和冬孢子担子和担子孢子。 (3) 转主寄生: 即有些锈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在两种不同的寄主上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 五、半知菌亚门 由于半知菌亚门的真菌在自然界中经常只出现无性阶段,在命名时尚未发现有性阶段,所以称为半知菌或

15、不完全菌。 主要特征:菌丝体发达,有隔膜;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或不产生孢子。半知菌的典型繁殖方式是从菌丝体上分化出分生孢子梗,其上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着生在营养菌丝上或聚生在一定结构的子实体上。 六、林木真菌病害的特点和防治 由真菌引起的林木病害种类占80 %以上,类型复杂,但各种真菌病害有其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症状特点。由真菌引起的林木病害,在林木发病部位不仅表现病状,而且在一定时 期往往能观察到明显的病原真菌的特征,如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和大型的子实体等。 2)真菌病害的传播。在病原真菌中,除极少数种类外,绝大多数植物病原真菌都能产生大量孢子,借风力或雨

16、水传播。 3)真菌病害的侵染。植物病原真菌是靠菌丝来吸取植物营养的,病原真菌除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外,还能直接侵入寄主。 在真菌病害的防治上,必须从选育抗病树种,加强经营管理,促进林木生长,改善林内卫生状况和积极消灭病原等带根本性的措施入手,才能有效地控制真菌病害的发生。 第四章 林木病原细菌 一、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 林木病原细菌多数为杆状,长为1 3 m,宽为0.5 0.8 m。大多数有丝状鞭毛。着生在菌体一端或两端,称为极毛;生在菌体四周,称为周毛。不产生芽孢,革兰氏染色多为阴性。在培养基上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6 30。 二、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 1)棒形杆菌属 主要引起植物萎蔫症状,如密执安

17、棒形杆菌可以引起番茄、辣椒、苜蓿、玉米、马铃薯等植物萎蔫病。 2)节杆菌属 美国冬青节杆菌是唯一的病原菌,引起冬青疫病,危害叶片和小枝。 3)野杆菌属 主要引起桃、樱桃、苹果、梨、杨树等林木的根癌病或冠瘿病。 4)欧氏杆菌属 引起枝枯萎蔫症状,如梨树火疫病。 5)假单胞杆菌属 如引起桉树、木麻黄和油橄榄的青枯假单胞杆菌。 6)黄单胞杆菌属 如引起柑桔溃疡病的油菜黄单胞菌柑桔致病变种。 三、细菌所致林木病害的症状特点有哪些? 症状 坏死:核桃细菌黑斑病 溃疡:如柑桔溃疡病和猕猴桃细菌溃疡病等 畸形:如油橄榄肿瘤病 萎蔫:如桉树、油橄榄和木麻黄青枯病。 这些症状与真菌病害的症状有明显区别。细菌病害

18、的病部在湿度较大时,常可见细菌溢出。病部溢出或内含菌液,细菌病害发病初期受侵处多呈水溃状,以后病斑周围也常是水溃状边缘,细菌引起的软腐多数伴有恶臭。 越冬、侵染和传播 病原细菌可以在病株和未分解的病组织中越冬,有的可在种子和土壤中越冬。主要通过雨水和昆虫传播,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 防治 应严格做好检疫工作; 清除侵染来源,防止各种伤口产生,或施用抗菌素进行治疗; 对于青枯病等维管束病害,细菌主要从根部伤口侵入,因此,需要选育抗病树种或选用抗病砧木嫁接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 第五章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 1. 寄生性的定义和类型 寄生性: 是指病原物从寄主的细胞或组织中

19、获得营养的能力。 林木病原生物按寄生性的强弱划分为四种类型: 1)专性寄生。这类生物只能从活的有机体中吸取营养进行生长发育。林木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以及真菌中的霜霉菌、白粉菌和锈菌,属于专性寄生物。 2)强寄生。以寄生方式为主,兼具腐生能力。如疫霉菌、外子囊菌、外担子菌和黑粉菌,都属于这一类型。 3)弱寄生。以腐生生活为主,兼营寄生生活。如引起树干腐烂的板栗疫病菌、杨树黑腐皮壳菌,以及引起苗木猝倒病的腐霉菌、丝核菌和镰刀菌,均属此类型。 4)纯腐生。只能在各种死的有机体上生长,不能侵害活的林木,专营腐生生活。多数木材腐朽菌属于这一类型。 2. 寄生性的专化 表示专化程度的有下列三方面:1)寄

20、主范围2)转主寄生3)专化型和生理小种 二. 病原物的致病性 病原物的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能力。病原物对寄主的致病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病菌分泌的各种酶降解寄主的细胞和组织;2. 植物病原菌可产生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激素,刺激植物细胞 和组织的生长,形成肿瘤和丛枝等畸形症状;3. 病菌可产生毒素毒害寄主植物。 三、林木抗病性有哪些类型? 类型:按病原和寄主的相互关系分: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按植物对病原物的反应可分为: 免疫。林木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全不感病或观察不到任何可见症状; 高抗。病原物侵入后,林木只表现轻微的症状,对林木收获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甚微; 中抗。

21、林木遭受病原物侵害后,病情发展缓慢,发病程度较轻,引起少量的损失; 低抗。林木受害后,病情发展较快,部分林木甚至死亡,损失较大,这种现象称为低抗或感病。 避病和耐病 四、病害的侵染过程 一)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体内到建立寄生关系的时期,称为侵入期。 病原物侵入寄主有三种途径:1. 自然孔口侵入。2. 伤口侵入。3. 直接侵入。 二)潜育期 从病原物同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表现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育期。在这一时期内,病原物从寄主体内吸取营养进行扩展繁殖,而寄主对病原物的侵害也进行不同程度的抵抗。如果抵抗力强,病原物则被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发病轻;反之,病原物迅速扩展蔓延,寄主发病重。

22、一般地说,潜育期愈短,再侵染的次数就可能愈多,病害发展更加迅速。 三)发病期 从寄主表现症状到发病增长停滞的时期,称为发病期。在发病期,真菌病害在病部产生产生营养体或繁殖体;细菌病害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常产生溢脓。 五、侵染循环 侵染循环是指越冬的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经一定方式传播侵入后引起寄主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寄主再度发病的过程。整个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传播、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病原物的越冬:进入冬季后,气温降低,林木上的各种病原物处于休眠状态,称为越冬。 病原物越冬的场所有: 1. 病株。病原物侵入林木体内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可以安全越冬。清除病株、修 除病部和药剂防治可收到

23、较好的防治效果。 2. 病株残体。病叶、病果和病死的枝条。清除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可减少病原的数量。 3. 种子、果实、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以这种场所越冬的病原,可以采取药剂拌种、浸种、喷洒或熏蒸措施除菌。 4. 土壤和未腐熟的肥料。引起苗木猝倒病的腐霉菌、丝核菌和镰刀菌分别以卵孢子、菌核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 5. 传毒媒介。 部分病毒和植物菌原体可以在蚜虫、叶蝉体内越冬。 六、病原物的传播方式有哪些? 病原物的传播是指病原物从越冬场所或病部转移到新的侵染部位的过程。 病原物除自身近距离扩散传播外,远距离传播方式主要有: 1. 风力或气流。2. 雨水。3. 昆虫和其它动物。4. 人为传播

24、。 七、 初次侵染:越冬的病原物对林木进行的第一轮侵染。 八、再次侵染: 林木遭受初次侵染后,病部产生新的病原物,再次侵染寄主,如此反复发生的多次侵染。 第六章 林木病害的综合管理 一. 定义 是以生态学和经济学为基础,根据病害发生和流行的规律,有计划、协调地运用预防性措施,将危害和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这种措施称为森林病害综合管理。 二、病害流行的条件? 病害流行是由三个方面的条件决定的: 有大量侵染力强的病原物积累; 存在大面积连片栽培的易感病林木; 有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 三、森林病害综合管理的措施 为了阻止病害的发生,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1. 控制病原物。可以通过检疫、营林、

25、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的方法,减少病原物的数量,中断病害的侵染循环; 2. 增强林木的抗病性。选育抗病树种或品种,以及适当的营林管理措施,可以抵御病原物的侵害; 3. 改善环境条件。通过营林措施,可以创造有利于林木生长而不适合病原物繁殖的环境条件,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四、林木病害检疫的种类? 分为对外检疫和国内检疫两种。 对外检疫 是为了防止危险性病害输入和输出国境,保护本国林业生产,维护对外贸易信誉,履行国际义务。其工作的开展由林业部门、外贸部门和交通部门等单位配合执行。对外检疫以口岸检疫为主。 国内检疫 是为了把某些区域性的危险性病害封锁在疫区内。国内检疫和出口物品的检疫以产地检疫为主。

26、四、林木主要的对内检疫和对外检疫病害有哪些,如何进行检疫? 检疫对象确定的原则:危害严重传入以后可能给农林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的病害随种苗原木,加工产品或包装物传播的危害(3)国内尚未发生的或局部发生的病害 检疫方法:直接检验过筛检验比重检验染色检查洗涤检验 浅盘或漏斗分离检验分离培养检验萌芽检验接种检验血清学检验 六、林木栽培防病措施 1. 育苗防病措施 1)苗圃地选择:2)合理轮作3)适当施肥4)环境卫生 2. 造林防病措施 1)树种或品种选择2)营造混交林 3. 抚育防病措施 1) 清除发病中心2)间伐3)修枝 七. 掌握林木病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森林病害的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27、。 八、生物防治机理有哪些? 其优缺点是什么? 应用微生物防治林木病害,其机制主要包括竞争作用、抗生分泌物的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及交互保护反应等。 九、化学防治的机理是什么?其优缺点是什么? 十、病毒的一般性状是什么?如何针对植物病毒病害的特点进行防治? 一般性状: 结构:由一个或多个核酸分子包被在蛋白质衣壳中组成,核酸在内、蛋白质衣壳在外称外壳 形态:基本形态为粒体,大多为球杆、线状、少数弹状、杆菌状、双联体状 寄生性:利用寄主细胞中的核糖体,是细胞内的专性寄生物,病毒的寄生活动是植物的代谢受到干扰而发病。 防治:严格检疫,选用无病的繁殖材料。控制传毒个体。选育抗病毒品种。施用抗病毒药物

28、。 第七章 枝干、叶部、根部病害发生 一、比较林木叶部病害、根部病害、和枝干病害在发生特点和防治原则上有何不同? 1、枝干病害: 发展特点: 病害种类少,病原种类多;各侵染源寄生性差距悬殊;初侵染源:已感病的活立木及枯死的树木或枝条;多年生;再侵染:不明显;潜育期:长。个月或年;传播方式:因病害种类而异;侵入途径:各种伤口;自然孔口;有些枝干病害具有潜伏侵染现象。 防治原则: 枝干病害的防治难度远大于叶部病害。枝干病原物侵入树体后,大多为多年生,病原物数量大,与植物组织联成一体,且有树皮保护,因此清除病原非常困难。 一般宜采用林业技术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2、根部病害: 发展

29、特点: 1、感染根病的树木,地上部分表现有极大相似,新梢生长迟缓,叶色失去正常光泽,放叶迟缓,叶形变小,提早落叶。2、许多根部病害在感病植株的根颈部甚至附近地表都带有一些特殊的标志。3、地下部位挖出检查,根及根颈部处有水渍状变色,根毛、细根消失,根系不发达,有局部溃疡和坏死,有的畸形,有的有特异的标志。 防治原则: 1、进行苗木检疫2、选择苗圃地和造林地3、提高育苗、造林技术措施,促使苗木和林木健康生长4、土壤消毒及种子处理 5、生物防治 6、砍去病树并挖除病根,清除侵染来源 3、林木叶部和果实病害: 发展特点: 1、病原广泛:非侵染性病原和侵染性病原 2、症状类型复杂多样:白粉病、锈病、煤污

30、病、毛毡病、变色、叶畸形、叶斑病 防治原则: 1、以集中清除侵染来源和喷药保护、治疗为主。 2、清除侵染来源的主要措施是清除落叶、落果,病叶、病果集中收集烧毁或喷铲除剂。 3、喷药保护是生长季节最常使用而且效果显著,据发病规律适时、经济的使用药剂和 劳力是化学防治的原则。在技术上强调要求喷药周到。 4、结合其它措施,加强管理,改善生态条件,提高植物的抗病力。 二、侵染循环特点: 1、越冬场所:已感病的活立木;枯死的树木或枝条;转主寄主等。 2、传播:风雨、气流;昆虫介体;土壤,鸟;带病植株和苗木、种条等繁殖材料。 3、侵入途径:各种伤口、自然孔口。或直接侵入伤口侵入 4、潜育期: 三、与枝干,

31、叶部病害相比,林木根部的病原物在传播上有何特点? 主动传播、水流的传播,根部互相接触传播是重要传播方式。 种苗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木材腐朽的类型有哪些? 木腐菌以分解木质部的纤维素为主,而遗留下大量的木质素,使腐朽材呈褐色,形成易于粉碎的、多少呈块状的褐色腐朽;按腐朽木材表面显示的特征褐腐分为窝状、丝片状、杂斑状和块状等类型。 木腐菌以分解木质素为主,主要留下纤维素,腐朽材变得松软而呈浅色,形成白色腐朽。按腐朽木材表面显示的特征,白腐还可进一步分为蜂窝状、丝片状、杂斑状、海绵状等类型, 产生白腐和褐腐的机理是什么? 能力题类型 一、根据病原物图确定其分类地位和属的名称 例: 子囊菌亚门 核菌纲 白粉菌目 白粉菌科 球针壳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