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 说课稿.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36386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歌子 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渔歌子 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渔歌子 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渔歌子 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渔歌子 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渔歌子 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歌子 说课稿.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渔歌子 说课稿渔歌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 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 四、教学过程 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

2、特点,我设计圈圈景物,摆摆景物落实重点。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激趣导入 1、利用学生好奇心,猜猜诗人张志和名字的由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张志和16岁那年给朝庭写了一本折子,皇帝非常欣赏,于是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这四个字不仅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 2、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圈景物,明词意 1、自由读词,读准音,读通诗句。 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

3、,着重正音。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 2、圈一圈,找景物 张志和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所以,我让孩子默读词,圈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可一边读词,一边对照看书中插图。 3、摆一摆,找准景物位置。 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我设计摆摆景物。假如黑板就是一幅画,词中的九种景物该画在哪呢?为了让学生更明白,老师示范“鳜鱼”、“蓑衣”。如果把蓑衣画在这,那箬笠应画在,笠是生字,留给学生写。老师示范这两种景物还由于“鳜”和“蓑”是二类生字,只要求认不要求写。其余景物学生填完。 请一位写得正确的孩子上台演板,这对于理解

4、能力相对差的孩子无疑是一种示范。其余孩子在事先准备的画纸上写。在这些景物当中,斜风细雨的理解是个难点。于是,我问孩子,“斜风细雨”这样写对吗?为什么?孩子会说,斜风,那风肯定是斜的。细雨被风一吹,也是斜的。我进一步问:细雨,像什么呢?斜风又是怎样的风呢?引导孩子想象,体会“斜风细雨”的那种朦胧柔和之美。 4、 小结,初步形成画面。 这时,一首词真的就像一幅画了,一首渔歌子自然而然就吟诵出来,学生看板书,试着吟词。 、诗词联诵,丰满画面 仅仅是找出词中景物,远远不够,如何引导孩子想象,把画面丰满起来呢?这一环节,采取以下手段。 1、 说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是写春天,有一

5、种春天特有景物“桃花”。一叶知秋,一花知春。 2、 张志和看到的春天仅仅就这些景物吗?那在他眼里春天还会是怎样的影像呢?你会用有关春天的四字词语或诗句来描绘吗? 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孩子已积累了不少有关春天的词和诗。这些四字词和诗句既精炼,意境又优美。同时,能激发孩子对古诗词的热爱,从而主动积累古诗词。 3、 给画面着色。 在张志和的眼里,春天是花红柳绿,万紫千红的,也是这样斜风细雨的。可是黑板上的春天图,似乎就显得单调多了。我们该给他添上什么色彩呢?从词中找证据。 学生会找到青、绿。绿的仅仅是箬笠和蓑衣吗?还有什么是绿的呢? 山是绿的。是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水是绿的。对啊,江碧鸟逾白,

6、山青花欲燃。 箬笠是绿的,蓑衣也是绿的,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想起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色的鹭,看到白鹭这样飞,想起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 红色的桃花,绿叶衬着红花,千里莺啼绿映红。 品析“青、绿”表达效果。“青、绿”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是作者匠心独运。青箬笠,绿蓑衣,使得渔翁与画面和谐统一。此时,适当渗透一些遣词造句的妙处,对学生品词是有帮助的。于是,我故设疑问,在生活中看到的箬笠和蓑衣其实是综色的,而张志和却说是绿色的,难道是张志和写错了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答案可能千奇百怪/,这时,老师故意卖个关子,并不作解释,为下文的悟诗情埋下伏笔。 四、感情朗读,悟诗情

7、1、范读,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经过以上几个环节,孩子已在脑海中形成比较鲜明、丰满的画面。接着,就是通过读,把画面展现出来,在读中领悟作者情感。这一环节,老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此时,我要求孩子闭上眼睛,同学们,此刻,你就是张志和,悠然自得地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 学生像老师一样把自己当作张志和有滋有味地品读词,根据个性差异,有针对地进行朗读指导。 2、适时插入背景资料,体会作者情感。 介绍张志和生平,插入大哥张松龄的和词。 张志和不愿做官,爱这山山水水,在太湖扁舟垂钓,自封“烟波钓徒”。他大哥怕他不归,写了首和词。意在劝弟弟回家。 师生角色对话。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

8、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哪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啊 师:弟弟,你为何不归? 这时,出示小练笔,如果你是张志和,面对哥哥的劝说,你会说些什么呢?把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接着,师生继续角色对话,弟弟,你为何不归? 插入直钩垂钓故事,领悟此翁取适非取鱼。 适时,插入颜真卿所说,张志和钓鱼是直钩,而且不放鱼铒,这能钓到鱼吗?可张志和却说钓到了许多许多,他钓到了什么? 点明主旨,升华感情。 能不能钓到鱼,张志和已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如诗如画的美景,在乎的是无拘无束,心志平和的田园生活,他的哥哥,担心他风吹日晒,在太湖边为他盖了三间茅草房。从此,他过上了无拘无束的生活,每天,当他推开窗户,看到的是,当他推开房门看到的依然是,从此,他就过上了,过上了这样的生活。他的箬笠,他的蓑衣,他的人,他的心已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所以,综色的箬笠,综色的蓑衣在他眼里就成了。这就是他一生的追求。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让我们记住这首千古名词。 五、拓展迁移,积累运用。 本单元主题是“热爱田园生活”。渔歌子共有五首,风格类似。因此,我找到其余四首,作为拓展学习内容。一、能更全面、深入了解张志和,从而加深对本首词的理解。二、五首词在形式、内容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学生可举一反三,用学本首词的方法去学习其余四首,达到积累运用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