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76775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50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道德理论与实践,2012.4,社会科学,方,法,肖,巍,复旦大学,导,言,?,关于“方法”,?,关于“科学方法”,?,关于“社会科学方法”,关于“方法”,?,“方法”(,method,meta+,)这个概念是,泊来品,指思考问题的,路径,,并意味着比,知识更深刻的东西(思路),而方法论,(,+logy,)则是对之的解读,?,中文的“方”(矩)与“法”(常);因,此,方法的特点,一是无形,二是有常,关于“科学方法”,?,科学是现代人领略世界的主要方式,而,“现代”(,modern,)本身即意味着模式,,现代化在精神方面的表现就是科学化,?,科学方法是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就是

2、“摆事实”(,实,验证明,),“讲道理”(,逻辑证明,),关于“社会科学方法”,?,社会科学是对社会问题的科学解读,?,除了具备科学的一般特征,社会科学的特,点,主要一是强烈受制于,文化背景,,二是,具有更明确的,利益牵制,,因此往往表现为,众说纷纭,各有千秋,?,社会科学方法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框,架,一、文化背景,二、原型方法,三、系统方法,四、逻辑方法,五、历史方法,余论,一、文化背景,?,纵向考察,?,横向比较,纵向考察,?,近代科学的起源,?,“科学革命”,的伟业,?,启蒙运动以后,科学向社会领域扩展,向,精神领域延伸,?,科学技术化,科技社会化,是科学主导现,代社会的物质,/,精

3、神力量所在,科学所依赖的两大主义,?,古代,逻各斯中心主义,:承认超人为(但也,非神)力量的存在;人力可以通过有限方,法去认识与表达,?,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人是这个世界的主体,(,subject,),世界则被对象化有了,科学,人可以无所不知;有了技术,人可,以无所不能,近代科学的“物化”,?,进一步强化为,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两者,的结合和放大,塑造了近(现)代科学,?,通过技术,科学大规模改变了,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率;广泛地改变,了,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改善了生活质量;,深刻地改变了,思维方式,与精神状态,强化,了理性能力,横向比较,?,“文化”,(土)与,“文

4、明”,(水),?,一内向(收敛),一外向(放射);太极,图与十字架,从器物、制度到观念,都是,如此,?,比较于西学,中学的特点,一是执著的实,用主义,二是格外关心政治,思维方式的特点,?,分析与综合,?,严谨与模糊,?,推演与折中,?,习得与体悟,思维方式的“互补”,?,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本身无所谓好坏,而,取决于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取向(偏好),传统思,维方式的有些方面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必,须进行改革,吸收新的东西,向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方面努力,二、原型方法,?,思维转型,?,理性规范,思维转型,?,从,“集体无意识”,说起,?,心理学发现思维活动的“飞地”无意,识

5、,并以构成健全人格、未可形式化的心,理内容,譬如感情、意志和信仰,?,个人心理如是,集体心理也如是,意味着,还有比形式化更深刻的,“原型”,“原型”与转型,?,所谓“原型”(,arche+type,),即构成思,维路线的基本,“范式”,或格式化,?,在前现代,审视社会问题的西方原型是宗,教思维,在东方则是道德思维;而在现代,社会,科学思维越来越成为时代精神的表,征,因此也就要求思考的,“转型”,从非理性到理性,?,传统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和研究叫做学问,,是“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是道,德文章,微言大义,?,现代则要以理服人,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不但要有理论证明,还必须有实验证,明,也就

6、是,“摆事实,讲道理”,理性规范,?,“理,治玉”,理性,对应于悟性,?,rational,(理性),与,intellect,(理智),与,reason,(理由)有别,对应于感性;本,义比例,衍义尺度,再引申为类似规则,(规律)的东西,?,或者说,理性就是,作出合理性表达,的能力,“理性”何为?,?,近代意义上的理性与科学几乎可以通用,?,理性的两层含义:一是丝丝入扣的,分析,(条理);二是认知遵循的,规律,(道理),?,而这些恰恰是中国传统思想所短缺的,是,我们文化不利于科学思维的弱项,实现理性的基本步骤,?,理性步骤就是从分析到规律的途径:,描述,(知其然),解释,(知其所以,然),预见,

7、(根据必然推出未然),?,这就对理性是否经得起验证(实证)提出,了挑战,三、系统方法,?,结构分析,?,动态变迁,结构分析,?,如果说原型是发生学,那么系统就是成长,学,?,“系统”,的眼光,是建立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是构成整体的关系,尤其要把握两,个环节的关系,一是,结构与功能,,一是,静,态与动态,社会形态即社会系统,?,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形态”的论述,?,作为物质生活条件的,经济基础,,以及由,政,治体制,(制度,硬件)和,意识形态,(观念,,软件),“建构”,的上层建筑,并可分别对,应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们构成了一个社会有结构的整体(,社会有,机体,),中国社会结构

8、性特征,?,譬如传统的中国社会,就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宗法政治制度和,人治观念体系,?,因此也就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社会的运作,模式来理解自成一格,而且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动态变迁,?,系统并非一成不变,?,当系统运转的能量耗竭之时,影响系统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就来自外部,所以对系统,的变迁来说,,“开放”,是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的介入势必导致对系统的改造、,“解构”,或,“重构”,中国:从传统到现代,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的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集权政治到民主政治,?,从统一思想到多元思想,?,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适应”与“变革”,?,这就要求全方位的

9、,而不是某个方面的改,革;要求各项改革措施的适应与配套,否,则,就会出现不协调、顾此失彼的情况,,抵消改革和社会转型的绩效,?,类似地,社会问题的动态研究就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太“专业”,四、逻辑方法,?,形式体系,?,内外要求,形式体系,?,科学理论是创造性的形式体系,?,作为形式体系,只能是对问题求解的系统,“说法”,,由于取证方法的不同,因此而,具有非唯一性,或多解性,?,社会科学的特点,决定了这些说法的,“建,构”,性或主观性更强,理论“建构”,?,当然,所有说法都必须遵循与实验(践),相,“一致”,的原则,否则就不是科学了;,重要的是,这个“一致”是相对的,?,例证:社会主义理论是怎

10、样“建构”起来,的,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论证,可以给出,很不相同的结论,理论结构与语言学意义,?,理论具有壳层结构:核心是概念、中间是,命题、外围是推演,连接到经验世界,?,套用科学语言,理论层次可分别对应于,语,义,问题(意义)、,语法,问题(论证)与,语,用,问题(应用),而从理论到实验的整个,框架就是,语境,(,context,)问题,内外要求,?,一是内部,可靠性,,或逻辑证明,是为确立,理论的必要条件,?,二是外部,有效性,,或实验证明,是为确立,理论的充分条件,?,而确立理论的充要条件,就是必须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理论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时过境迁,分别考察理论,譬如不同时期,

11、的社会主义理论满足可靠性而不满足有效,性,或者有效性满足了可靠性却不满足的,情况,?,从而表明,理论的确立不可能一劳永逸,,也没有什么颠扑不破的理论,?,这意味着任何理论建构方法的相对性、局,限性,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同时也意味,着改进理论的可能性、开放性,或者说,,逻辑方法只能解决理论的证明问题,还不,能解决理论的发展问题,五、历史方法,?,辩证途径,?,演进模式,辩证途径,?,所谓,“辩证”,(dia+lect+),可见辩,证法的要义,一是对话,二是创新,?,马克思主义对辩证法的重大改造,开辟了,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互动)、推陈出,新(发展),?,中国传统辩证法的特点与局限,逻辑与历史的

12、一致,?,“实践”,观点的引进,实践(,practice,),即行动,即,历史的痕迹,?,逻辑与历史的“一致”(,accord with,),深刻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因此,也就无所谓“判决性”,却经常要,再认识、再评价,“真”“假”之辩,?,“真(理)”,(,truth,)表达了理论与实,践的某种一致,而非简单的、一劳永逸的,“相符”(,coincidence,,,identical,),,这就使科学发展具有了历史感,?,真理的相对(有条件)性,?,所以,真理的实现形式只能是,“假说”,(,hypothesis,),演进模式,?,原则地说,科学的演进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但还是可

13、以概括出几种类型,?,作出这样概括的根据是体现科学理论辩证,发展的过程,即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一致,积累式与批判式,?,积累式是理论的,“量变”方式,?,积累表明科学的继承性进步及其局限,?,批判式是理论的,“质变”方式,?,批判意味着科学的突破性刷新及其局限,历史主义:“范式”与“革命”,?,历史地把积累与批判统一起来,?,理论变迁的历史主义线索,?,“范式”与“革命”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主义与相对主义,余,论,?,关于“科学特质”,?,关于“科学精神”,?,关于“科学主义”,关于“科学特质”,?,科学“特质”(,ethos,)就是区别于其他,思维,/,行为方式的规定性

14、,可以概括为:,“普遍主义”、“公共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并通过,体制化,(公认的、规范的、互动的),和共同体实现可“物化”的,社会化,,有力,地改变了这个世界,关于“科学精神”,?,比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深刻的,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结合(,工具理性,),?,科学精神催发了无与伦比的好奇心、探索,性与创造力,?,应试教育与创新匮乏,关于“科学主义”,?,而对工具理性的过分信赖与推崇导致“科,学主义”(,the Scientism,),?,越来越多的事态表明,科技行为的,僭越与,异化,,蕴涵着大量人为不确定性,酝酿着,各种新型风险,?,但是在中国,这种批判必须有分寸和适度,谢谢诸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