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第三节--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80123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5.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第三节--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人文地理--第三节--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人文地理--第三节--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人文地理--第三节--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人文地理--第三节--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第三节--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第三节--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课件.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节 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一、地理科学研究核心的基本根据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科学内涵三、从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理解人地关系四、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意义五、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和机制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目标与内容,一、地理科学研究核心的基本根据(一)基本根据:历史根据1、地理科学的理论成就,回答这个问题要遵循理论创新的最高原则“历史与逻辑统一”原则,探讨“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是什么”这个问题并给出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科学结论,使地理科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具体化而落实到地域上,成为中国当代地理科学(家)对全世界的地理科学的最杰出的贡献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

2、前,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后期,区域地理学部门地理学景观学,“三架马车”时代,赫特纳的区域因果描述体系哈特向的区域差异认识论,地貌学、气候学,方法论还停留在对地理差异的认识和解释上,这个时期的地理学,人文与自然基本是不相干的,认识论上基本是二元论的,景观学思想自然综合体思想,地理科学最活跃的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研究的主要对象主要领域也随发生转移,20世纪60年代的“计量革命”70年代的“行为革命”80年代的“生态思潮”90年代的“信息革命”,方法论也随之不断变更,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人文地理学领域,逻辑实证主义、结构主义、人本主义,激进的马克思主义,孕育着新的质的飞跃的新发展时代,五花八门,地球科

3、学的板块运动学说可持续发展理论,理论研究的进步,重力模型、中心地理论、扩散理论、城市序位理论、行为地理理论,有争议的理论,空间主义的复兴对地理环境中人的意义的重视信息化研究手段的广泛应用,明显特点,我国地理科学:改革开放前是处于封闭状态的,基本走的是一条遵循前苏联地理学的二元化发展路径,2、地理科学的中心课题 吴传钧在1979年第四次地理学代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地理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提出了地理科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的特殊领域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的重要观点。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一文中阐述了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著名论断。就本世纪以来而言,地理科学的中心任务存在明显的变化

4、序列:,20世纪30年代前,“空间分布”科学:以全面研究各种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现象的分布为中心,对地域差异的研究,并对比,分析其本质差异,20世纪40年代,经济发达国家在大学中增设了更多的地理系专业队伍扩大从有关学科引进新理论和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地理科学的新阶段,以研究自然和人文景观地域分异自然区划、农业区划、经济区划研究,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区位的研究成为地理科学特别是人文地理科学的研究中心,利用计算机和数学模式来处理多种变数,以定量研究取代定性描述,20世纪70年代,“理论革命”系统论观点的运用,区域地理科学被提高到重要地位以地区为单元来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

5、关系为主旨的区域地理科学,被视为地理科学应用层次的核心。,复兴区域地理科学成为一时的中心,“数量革命”促进了地理科学转化为总结归纳客观规律的科学,21世纪初叶以来:重视科学发展,编制并施行“主体功能区规划”,成为中国地理科学(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领域,20世纪80年代:区域的综合开发研究成为地理科学的中心,着重探讨资源的地域组合分析地区的优势和潜力提出开发建设的最佳地域社会经济结构强调全面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施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地理科学的独特的价值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成为前沿课题,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十二

6、五”规划又提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两大战略”相辅相成。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包括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内涵,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四大板块”的发展。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它是强调要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来促进区域合作互动良性发展,来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构建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三大格局”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这四类的开发模式,它强调不同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来确定功能定位和开发模式,据此来控制开发的强度,来完善开发的政策,来规范开发的次

7、序。在东、中、西和东北这“四大板块”中都有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生态地区,也有优化开发的区域、重点开发的区域、限制开发的区域和禁止开发的区域,两大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完整的战略格局国务院于2010年底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规划确定了五个开发原则,即优化结构、保护自然、集约开发、协调开发、陆海统筹,确立了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地理科学实践及其发展决定了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不是

8、人地关系,也不是区域,而是二者的综合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些中心任务始终没有脱离人群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问题,地理科学始终在关注区域问题,但关注的角度是人群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以地域为单元和基础,着重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的唯有地理学,一、地理科学研究核心的基本根据(二)基本根据:逻辑根据,探索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模式的形成和变动,研究人文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研究区域和区际联系,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生态分析ecological analysis,地域综合体分析regionalcomplex analysis,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地理科

9、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连接人与地的生态系统连接区际关系的地域系统,李春芬,二、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内涵,天命论机械唯物论朴素的辩证唯物论,中国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德国拉采儿、法国孟德斯鸠,或然论:以区域观念来研究人地关系,法国白兰士和白吕纳,景观学派,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天命论认为自然变化、社会运行和人的命运被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所主宰,人必须而且只能屈服和顺从它。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其特点是把世界的来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物机械唯物论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最早是由美国国家航天局于1983年提出以全球性、统一性的整体观、系统观和多时空尺角度来

10、研究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使得人类能更好地认识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更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可能突发的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损害。,地球科学系统,我国地理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削弱了人地关系研究,忽视了地理学整体的综合性特点,前苏联:,地理学发展二元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钱学森先生于1986年在第二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上提出“地理科学“这一概念 继而在1989年提出:在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汇合的基础上,建立地理科学体系,区域,理论地理学,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应用地貌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区域规划,三、从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理解人地关系1、对地理环境的全面理解,岩石、土、水、大气和生物,社会

11、、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风土习俗、宗教信仰和道德观等物质或意识,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在时间上不断发展变化,人类活动,地理环境,物能交换,2、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对地具有依赖性,地理环境制约人类社会活动,人在二者关系中居主动地位,是地的主人,正确认识人和地的客观关系及其变化的客观规律,如何理解:人地关系是一种具有社会和历史特性的辩证关系?,四、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意义,人类对自然的支配力量日益增强,同时更加依赖于自然界,悲观者,乐观者,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公元2000年的地球2000年,世界将变得更加拥挤,污染更加严重,生态更不稳定而且易于受到破坏前景灰暗!,对比:国际学

12、术界悲观派和乐观派关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关系”所持论点的异同,必须及早协调二者关系,总结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意义实践意义:协调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人口高速增长之间、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学术意义:关系到地理学本身的生存与发展,五、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和机制,如何理解:人地系统具有自然与社会两种属性?,以地域为单元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唯有地理学,地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紧密结合而构成地理环境整体人兼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地系统包含的两个变量:,(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涵的理解:即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发展变化的机制,人类社会,地理环

13、境,能量转化物质循环,开放和不稳定,非线性,远离平衡状态,耗散结构,(二)研究人地关系的多变量识别指标,空间:地域的大小和位置,时间:过去、现状、远景,自然,人文,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人口、心理行为、教育与就业、生产力布局、经济活动等,人地二系统产生协同或相干现象,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表现出有序状态,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促进作用,自然灾害,抑制作用,(三)投入产出是人地系统中最基本的双向作用过程,投入可控资源开发不可控资源治理自然灾害,实现土地资源的产出,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与自然环境,人,资源环境,粮食,粮食:最原始和最强烈的中间连结点,产量的空间分布决定着人地关系的空

14、间结构,其他工农业产品和第三产业产品更多的中间产物,人地关系不断强化和复杂化,评价人地系统的重要参量,投入产出潜力,自然系统的优势,人类对自然系统的调控能力和调控取向,投入产出潜力是人地系统中最基本的生产潜力,自然特征,社会经济水平,投入结构,动态变量,增加投入资源的种类优化投入结构,(四)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进过程根据人地系统发展与演进的过程,可将其演进模式归结为以下四种:1、指数增长模式 如在特定时段内,由于区域人口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导致资源消耗量和“三废”污染量初期增长较慢、后期增长加快的增长过程,2、收敛平衡模式 该模式呈现与指数增长相反的过程,如一定阶段内粮食产出量,接近承载上限的物种增

15、长;或耕地面积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衰减等。具体分为增、减两种趋稳过程。这两种模式均属负反馈作用的结果,受环境因子的限制,使系统状态在既定目标下演变。,3、阶梯型演变模式 是由一组突变过程和稳定过程交替组成的演变模式。在特定时间点上,由于系统中的随机突发因子作用,致使系统发生跳跃变化,然后处于稳定过程,再待新的突变过程的出现。举例?人地系统中的环境灾变过程及技术进步过程等,4、复合“S”型演化模式 该模式由多级“S”形曲线组成,不同层次反映了系统不同的演化过程。每个“S”形增长过程均包括孕育期、持续增长期和稳定期三个阶段。一般是在开始时增长缓慢,然后逐渐加快,按指数增长。由于负数反馈最用,限制因

16、子越来越强大,系统增长速度越来越慢,趋于稳定到阶段目标值pi,阶段之间则存在突变(如由于重大的科技进步等)。,T,六、研究目标优化调控,研究目的:协调二者的关系,应用意义,(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的总体目标 在确保区域经济和社会获得稳定增长的同时,谋求人口增长得到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发展。,具体而言以资源持续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以培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先导,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在区域政策、法律、技术、行政等手段的系统调控下,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生产力和城镇系统的合理布局谋求经济效益、社会效

17、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的结合,优化目标,(二)我国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调控目标1、节约与集约利用有限的资源与空间 采取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提高其保证程度和承载力。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资源承载力是技术、经济水平的函数。为此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与空间利用标准及相应的技术经济政策,进行资源的地区间调配,以丰裕资源代替紧缺资源。,2、确定经济发展速度和总量 以往几十年的发展中导致我国人与自然系统关系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过多的人口和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但过低的发展速度也可能出现另一类社会经济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应属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个阶段一般规律是高速增长。据保守估计,未来20年中国

18、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7%左右;相反,即使乐观预测,美国经济的增速也将保持在2.5%的较低水平BWCHINESE中文网,3、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 随着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生产对资源和空间的依赖程度将有所下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也会减弱。分析我国在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方面的制约因素 由于人口众多,粮食种植占播种面积的3/4,基础原料生产,如能源、钢铁、合成材料、化工原料、建材等的生产占工业生产的主体。这种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间有不相容的对立。,(4)调整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 在我国,全国性的“东西问题”将长期存在,要大跨度调整空间结构会受到经济实力的限制。但各省内的“东西问题”是可以较快得到

19、解决。(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空间可达性。可达性的提高,可以缩小不同地区位置级差地租的差异,使各地区的资源和空间都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从总体上提高了资源承载力,亦等于增加了新的资源和空间 同时随着输入输出的增加,人与自然区域系统开放程度扩大,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外区外国的丰富资源、广阔空间来支撑我国的社会经济系统。(6)调控城市化过程,提高城市化质量,(三)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的区域目标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有不同的尺度和类型,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调控目标。今后若干年的“中国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的总体目标是在区域和谐发展观的指导下,缓解地带性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缩小地区社会发展差距和促进各类“问

20、题区域”的发展。,中国宏观的地域单元仍然是三个地带,沿海地带类型区中部地带类型区西部地带类型区老工业基地类型区,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完整表述四大区域战略布局西部地区的广阔面积内,客观上存在近西部和远西部的差别,二者大致以贺兰山、乌鞘岭和四川盆地西缘一线为界,2人一组课堂交流:分别阐述上述五类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调控目标.,东部包括9省3市,即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中部包括9省(区):黑龙江、吉林、内蒙、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西部包括个省(区):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西藏、四川、云南、贵州,老三分法,新三分法,东部地带去

21、掉广西省,中部地带去掉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带增加广西和内蒙古,“东中西”区划旨在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优化分工,请思考,新三分法是否存在局限性?,1.沿海地带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调控目标 地位:沿海地带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基地,是实现国家经济目标的主要承担者。优劣势分析:调控目标:要以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今后发展的基本方向,要求促进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体制转型,加快国际化发展,与此同时,使生态和环境得到改善和优化。2.中部地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调控目标 地位及优劣势分析:调控目标:发展大规模的基础产业:加快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和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发展现代大规模农业和农工商综合体系

22、;继续进行大江大河的综合整治,加强资源开发区和工业聚集区环境污染的治理。,3.近西部地带类型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调控目标,地位:近西部地带类型区即贺兰山、乌鞘岭和四川盆地西缘一线以东地区,包括陕西、宁夏(大部)、甘肃东部和中部、四川(大部)、重庆、云南、贵州等。优劣势分析:西部大开发中用于产业发展特别是加工工业和能源工业发展的投入主要在这部分地区调控目标:部分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及国防工业具有极为突出的地位和发展前景。,4.远西部地带类型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调控目标地位及特点:远西部地带类型区即贺兰山、乌鞘岭和四川盆地西缘一线以西地区,面积大约占全国的近40%。该区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

23、,促进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农牧业的产业化,是富民和稳定边疆的需要。调控目标:在加强部分有优势的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重点放在重大基础的建设,改善交通、通信、供水、居住条件,通过中央政府以及东部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总之,实施的是一条改善生活条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的富民政策。,5.老工业基地类型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调控目标 包括东北三省和山西、陕西、天津、重庆、广西等地区。今后的任务应该是继续促进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创新,发展新的接续产业。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东部的三盟一市)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广阔肥沃的土地、适宜于大规模农业的水土和热量以及相当优越

24、的生态与环境。但结构性危机困扰着社会与经济发展。“东北振兴”计划已取得显著效果,但区内差异依旧明显,振兴东北任重而道远。,六、研究目标优化调控,研究目的:协调二者的关系,研究重点: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以奠定地理学理论研究的基础,有效的研究方法,应用意义,学术意义,形成若干可供选择的系统方案,明确所选几种关系的结构和相应的参数,选定最佳方案,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各种类型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优化调控模型,亦即区域开发的多目标、多属性优化模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的理论研究,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强度的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和风险

25、分析,两大系统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的机理、功能、结构和整体调控的途径与对策,地域的人口承载力分析预测粮食增产的幅度,人地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根据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结构和潜力,预测特定的地域系统的演变趋势,地域分异规律和地域类型分析,八、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实证应用分析两例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其协调共生思想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是很多实际问题特别是综合性问题和跨学科性问题分析的理论基础(一)政策科学:区域生态建设补偿根据的逻辑分析 国家主体功能区中的禁止开发区域多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它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非全部由这个区域内的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分析区域生态建设补偿根据的逻辑关系,对于科学

26、地制定有关的法律和法规具有重要意义。这种逻辑分析的理论基础就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思想。,1、分析框架 可持续观要求实现地域之间的公平,该公平性原则,在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制定与区域实践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中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补偿问题亟待解决,即如何使受益者对受损者进行补偿。(1)行为双方确认,即谁向谁补偿;(2)补偿形式,即补偿“什么”或用“什么”补偿;(3)补偿控制者,即谁来控制补偿行为的有效性。(确保补偿行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本域性生态环境问题,他域性生态环境问题,2、本域分析,本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地域内部的人地冲突主体“人”某些产业或支撑这些产业的诸多企业,负效应超出生态环境

27、承受能力,本域性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地域内诸多产业或企业以及公众的生活生产,如何解决冲突?,致害产/企业,受害产/企业,公地,收益产/企业,恶性转换,良性转换,生态环境建设的本域性的核心是产/企业性,解决冲突的本质该地域的人地协调施行协调的主体“人”,3、他域分析,他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相关地域或背景地域的人地冲突的转嫁主体“人”西部、东部和整个国家,导致移出地域的生态环境的良化和移入地域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背景地域的人地冲突可以集中地转移到某一地域上,导致背景地域生态环境的良化和这个地域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种转嫁,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的表现尤为突出,东部地区所必须的资源成本和生态成本,西部

28、地区在为东部的发展支付成本中透支,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东部地区和国家应该为此提供资金资本和技术资本,从西部低廉索取甚至无偿索取,4、时序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主要是“过去”和“现在”时态,生态环境建设及其施行主要是“将来”和“现在”时态。西部地区从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到生态环境建设及其施行的这种时态的转换,其关键是将“自由”下所形成的恶性正因果反馈关系转换成“自觉”下将形成的良性正因果反馈关系而这种转换的最基本的控制因素之一是转换资本或成本的投入问题生态环境建设施行的产业性和他域性决定了相关产业、相关地域和背景地域应该支付生态建设成本,即产业补偿、区际补偿和国家补偿存在必然性,以确

29、保产业之间、地域之间的公平性。实践与理论意义:探索资源环境使用的地域优先权与效益优先权问题,以期在“公平”与“效益”之间寻找到一个公正点或平衡点。,5、补偿主体生态环境建设补偿层面有三种:区际补偿、国家补偿和产业补偿补偿形式多元化:既可以是经济意义的资本补偿,也可以是可以折算成经济意义的其他资本的补偿,如技术和政策补偿等。其中,“政策资本”的补偿即优惠与倾斜,可能是第一位的补偿,是最大的国家补偿真正实现三种层面的补偿决非易事。补偿机制的形成与补偿行为的实现,亟待通过国家立法或区域立法等刚性约束来支撑。使各种生态建设的投入与补偿的资本有序运作的主体是谁?这个主体应该是逐渐形成或势必形成的一个新的

30、既不同于绿色产业也不同于环保产业的产业生态环境建设产业/企业,(二)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振兴与区域和谐 区域均衡是和谐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其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义务教育的区域均衡。这是我国及其各省级行政区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大任务之一。义务教育的区域均衡对于区域均衡具有重大意义。1、区域义务教育公理与区域和谐研究理论依据任何区域都是人地关系的区域任何义务教育的区域都是义务教育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的区域任何区域都是区域系统的区域任何义务教育的区域都是义务教育区域系统中的区域;任何区域都是历史发展的区域任何义务教育的区域都是历史过程与未来发展中的区域,

31、思考和讨论1、为什么说在“人类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指数体面生活指数教育成就指数”系统中,“人类发展指数教育成就指数”这一对因果反馈关系是最主要的?2、为什么说欠发达省区的“人类发展指数-教育成就指数”较容易完成由“恶性”正因果反馈关系到“良性”正因果反馈关系的转换。3、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是优化调控区域差距的合理举措,你对此如何理解,“教育成就指数”是由二项重要的指标“成人识字率指数”和“综合入学率指数”经过公式计算得出来的。在综合入学率中,包括小学入学率、中学入学率和大学入学率。其中,小学入学率又与成人识字率有极其密切的联系,二者具有同一性。从教育经济学和教育计量学看,若提高同一数值的大学入学率、中

32、学入学率和小学入学率,则教育成本国家投入的比值相差巨大:大学教育成本的国家投入十几倍于中学教育成本的国家投入、几十倍于小学教育成本的国家投入。这表明,通过投入来促进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即小学的入学率和中学入学率的提高)是最经济的路径。同时,小学入学率的较大较快提高,意味着今后成人识字率的较大较快提高只要想办法不断地提高教育成就指数,通过良性的正因果反馈关系的机制,就可以实现教育成就指数和“人类发展指数”以及预期寿命指数、体面生活指数的不断提升,进而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缩小不同地区间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构成及其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的支撑技术不是最先进的技术而是比较容易掌握

33、的“成熟技术”。劳动者只要具有小学或中学的基础文化背景,就可以通过技术技能的培训,比较容易地掌握这些“成熟技术”。从主要劳动者的文化背景看,大力发展小学和中学这样的基础教育是符合欠发达省区的区域特征的。这便于劳动密集型产(企)业的发展,完全符合欠发达省区本身的省(区)情和我国欠发达省区仍然较多的国情(人口数量巨大,就业需求空间巨大)。研究表明,通过对基础教育投入的较大增加,可以提高教育成就指数,因其良性的正因果反馈关系的作用,“人类发展指数”也会有较大提高;“人类发展指数”的较大提高,因其良性的正因果反馈关系的作用,预期寿命指数、体面生活指数也会有较大提高。这是我们所期望的欠发达省区的美好发展图景。,1、从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理解人地关系2、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应如何认识人地关系及其变化规律?3、对比国际学术界悲观论者和乐观论者的关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关系”所持论点的异同4、人地系统自然与社会两种属性的体现5、理解“投入产出潜力”的涵义6、人地关系研究的应用意义和学术意义7、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总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总结与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