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基础的分析与教学建议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761316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4.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机化学基础的分析与教学建议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有机化学基础的分析与教学建议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有机化学基础的分析与教学建议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有机化学基础的分析与教学建议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有机化学基础的分析与教学建议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机化学基础的分析与教学建议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化学基础的分析与教学建议课件.ppt(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有机化学基础的理解与教学体会,震泽中学 王继良,课程标准:,“高中化学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设置了六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目的是为更好地体现高中化学课程的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选修有机化学基础课程标准的四个主题,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结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1.初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2.认识实验在有机化合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技能;3.认识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初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有

2、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认识了食品中的淀粉、葡萄糖、油脂、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的营养作用,淀粉检验、蛋白质某些重要性质。,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按课程标准的设置,本模块是在学习化学2以后学习。在化学2的专题3学生可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碳键类型、结构特点、同分异构现象,认识与化石燃料、食品、合成材料有密切关系的几种有机化合物甲烷、乙烯、乙醇、乙酸、油脂、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特点,了解了氨基酸结构特点、蛋白质性质特点,了解有机高分子结构特点、有机合成基本思路与加聚反应等知识。,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个问题:(1)教学进度(2)教材特点,学完化学2后,有机化学知识涉及不少,但没有系统

3、性,以常识性知识和典型代表物性质为主,类的概念几乎没有出现,乙醛的性质未予以专门介绍,缺少了有机物之间转化的重要纽带,对有机化学的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死记硬背,学习有机知识对学生来说成了很大的负担。,课时少,内容多,上课就是为了赶进度!,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鉴于教学进度安排和教材特点,我校的做法为:高一学习化学2的专题3只学到第一单元,在学习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时穿插化学2的专题3第二单元后的内容,并形成适应实际情况的教学进度安排。,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主要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我省则作为选修中的必修模块。本模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各

4、种探究活动让学生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认识研究有机化学的一般方法,增进学生对实验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性的认识并发展他们的实验技能,增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有机化学对提高人类生存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提高人类社会文明发达程度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设置在于学习有机化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广泛的存在于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及生产、研究的各个领域。而且,大量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机物的合成,极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5、。,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伍德沃得说过:“有机化学极大的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使人类在旧的自然界旁边建立起一个新的自然界”。,二、教材编排体系,1编排指导思想,二、教材编排体系,1编排指导思想(1)以初中教材、化学2模块的有机化合物知识为基础。,初中:了解有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特点、组成特点,认识食品中的淀粉、葡萄糖、油脂、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的营养作用。化学2: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碳键类型、结构特点、同分异构现象,认识与化石燃料、食品、合成材料有密切关系的几种有机化合物甲烷、乙烯、乙醇、乙酸、油脂、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特点,了解氨基酸结构特点、蛋白质性质特点,了解有机高分子结构特点、有机

6、合成基本思路与加聚反应。,二、教材编排体系,1编排指导思想(2)先综述再分述 教材内容主要是学科知识,而任何学科都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教材编制应考虑到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有机化学知识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包括有机物结构的表示、官能团、同分异构体、有机物的分类和命名和有机反应原理等;二是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等。教材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这些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教材先概要介绍有机化学的建立发展、研究方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表示方法、分类、命名规则,形成总体印象和初步概念,再分述,各类有机化合物知识(从自然、生产、生活的事例引入,着重学习代表物的结构、性质与应用,再联

7、系其他常见物质,拓宽知识面)。,二、教材编排体系,(3)内容选择与知识结构体现三维目标的融合,二、教材编排体系,(4)高中有机化学的学习要求选修模块有机模块教学要求:加强有机物研究基本观念和方法的教育-通过实例分析或探究,融入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测定、性质探究、合成路线设计、反应规律研究等方法的学习,帮助学生体会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认识各类有机物的转化关系,重视选择有机化学与生产生活相联系,反映有机化学研究价值的学习内容、反映有机化学的发展与研究技术的进步。,2有机物体系的构建,(1)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基本方法,2有机物体系的构建,(1)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基本方法 分离提纯组成(分子式的确

8、定)分子结构(官能团、同分异构、命名)性质(物理、化学性质)应用(化学与社会、生活),突出结构性质、性质应用、制备转化的学科逻辑关系。,教材中关于有机物的研究方法(内容要目),组成元素的检验(4种基本方法)、分子式的确定;基团的确定(不饱和碳原子、芳香烃侧链、卤原子、醇羟基、酚羟基、羧基、醛基、酰胺键结构)物理方法(IR谱分析确定官能团、分子鉴定;1HNMR谱分析确定分子中氢原子所处化学环境);化学方法:利用特征反应(包括显色反应)检验特征结构;信息的综合归纳与推理逻辑的方法;反应机理研究:同位素示踪法;自由基反应介绍合成方法研究:逆合成分析理论;不对称合成;绿色合成工艺。,2有机物体系的构建

9、,(2)官能团体系以官能团为核心,以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为纽带实现有机物知识的学习,逐步实现由特殊物质到同系物,由简单到复杂。,2有机物体系的构建,(3)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明确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设计合成路线(逆向合成分析法)合成目标化合物对样品进行结构测定,实验其性质或功能目标化合物的改进大量合成,教材中关于有机物合成的知识结构,1、1763年,牧师Edward Stone 在伦敦皇家学会宣读“关于柳树皮制寒战病的报告”。几乎一个世纪以后,一位苏格兰医生发现这种柳树皮提取物是一种强效的止痛、退热和抗炎消肿药。,2、此后不久,有机化学家分离鉴定了其中的活性成分,称之为水杨酸。随后,此化合物便用化学方

10、法大规模生产。,从柳树皮到阿司匹林,3、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其酸性成为该药的缺陷:它严重刺激口腔、食道和胃黏膜。,4、化学家尝试改用酸性较小的水杨酸钠,但仅获得部分成功。而且,水杨酸钠有一种极不愉快的味道,大多数病人不愿服用。,5、化学家后来发明了可行的乙酰水杨酸合成路线,它与水杨酸钠有相同的医疗效果,又没有怪味,刺激性小,这就是阿司匹林。,3内容体系,专题1 认识有机化合物(一),各专题内容简介(苏教版),1课时,专题1 认识有机化合物(二),2课时,专题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3课时,3课时,专题3 常见的烃,2课时,3课时,3课时,3课时,专题4 烃的衍生物,2课时,专题4 烃

11、的衍生物(二),常见的醛和羧酸,5课时,专题5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2课时,专题5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二),三、教材比较和联系,(一)与其它模块的关系,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高效学习需要以物质结构、反应原理知识为基础,原子轨道、键、键、杂化轨道-认识或理解甲烷、乙烯、乙炔、苯的分子结构;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原子的空间取向和分子构型、理解分子构型的变化、正确理解立体异构现象;理解不饱和碳键的加成反应;理解基团对反应的影响(反应难易与位置等)。氢键-理解乙醇的溶解性、蛋白质结构。分子的极性-认识极性、非极性溶剂及其选择使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卤代烃水解与消去反应的条件控制、乙醇钠的生成

12、反应、酯的水解与生成反应的条件控制。有机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碳元素氧化数的变化或分子中氢、氧原子的增减。半缩醛反应、羧酸的还原反应等有机应知识-认识葡萄糖的环状结构、分析判断有机合成路线。,有机模块知识的应用:,化学与生活专题1第四单元化学品的安全使用专题2第二单元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 第四单元造福人类健康的化学药物专题3第三单元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化学与技术专题3让有机反应为人类造福专题5为现代农业技术添翼专题6从污染防治到绿色化学,三种实验教科书的内容体系,(二)与人教版和鲁教版的比较,整体设置教材的结构,我们可以看到三种教材并未严格按课程标准的4个主题顺序编写,而是整体设置,体现了各自鲜明

13、的特点。三种教材在编写形式上即有相对集中的课标主题内容,也有分散于各单元、章节的课标主题内容。,(二)与人教版和鲁教版的比较,共同点: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三维学习目标;课程设计针对有理科学习倾向和对化学相关专业感兴趣的学生。采用以学科中心为主的课程设计取向,突出有机化学的核心观念、知识和基本的思想方法,以此为教材体系主线。学习方法、STS教育内容线索融合于主线中。科学性、逻辑性、时代性强,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有机化合物结构、转化与合成的能力。,(二)与人教版和鲁教版的比较,苏教版:有机化学原理知识与各类物质知识分段编排,原理知识先总说后应用提高,内容线索比较简明;有机化合物知识介绍重点突出

14、、简明扼要,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与研究新成就的介绍;内在逻辑严谨,突出性质应用、结构性质、制备转化关系。,(二)与人教版和鲁教版的比较,鲁科版:教材采用基本理论与物质性质两条线索融合并进的编排方式,将概念和原理知识的学习与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合成与应用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高观点、大视野、多角度的风格;学科知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原理知识要求较高,阐述比较详细,突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主线,着力建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合成及应用之间的整体联系。,1-1的内容,鲁教版的内容,鲁教版的内容,三、教材解读,三、教材解读,(11),三、教材解读,(12),三、教材解读,(21),三、教材

15、解读,(22),三、教材解读,(31),三、教材解读,(32),三、教材解读,(41),三、教材解读,(42),三、教材解读,(43),三、教材解读,(51),三、教材解读,(52),四、教学进度安排,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就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地区、学校、学生的特点,灵活有效地对教材进行再处理。,由于苏教版教材的编排思想是先综述后分述,又考虑到在化学2模块中已经接触过有机化学知识,因此教材在编排时有的内容综合性较高,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的。如教材中专题3的第一单元脂肪烃中把烷烃、烯烃、二烯烃、炔烃等的知识归为一单元,并且补充了过渡教材中没有的知识点:烯烃的不对称加成、二烯烃的1,2加成和

16、1,4加成,共轭二烯烃的加聚反应,而本专题总共才给建议课时3课时。改编思想:把专题2、3合为一个专题,重新编排合理的单元。安排每一专题的复习课。调整相应的课时数。,改编后的教学内容和安排课时:,专题1认识有机化合物(共3课时)第一单元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1课时第二单元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2课时专题2、3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常见的烃(共14课时)1、物质的分类 1课时2、甲烷、烷烃 2课时3、同系物、烷烃的命名 2课时4、乙烯、烯烃、二烯烃2课时5、同分异构体 3课时6、乙炔、炔烃 1课时7、芳香烃 3课时复习课 1课时,改编后的教学内容和安排课时:,专题4烃的衍生物(共10课时)第一单元卤

17、代烃 3课时第二单元醇酚 3课时第三单元醛羧酸2课时第四单元酯 1课时复习课1课时专题5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共9课时)第一单元糖类 油脂 3课时第二单元氨基酸 蛋白质 核酸 3课时第三单元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1课时第四单元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1课时复习课 1课时,共安排36课时用于教材知识的教学,另安排10-12课时用于习题分析和专题讲座。,说明:,对教材原有体系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否定教材,而是对教材的合理有效的利用。教材的原有体系适合在有机化学知识的总复习时使用。,五、教学建议,1正确把握教学要求的深广度。,五、教学建议,1正确把握教学要求的深广度。1为什么要正确把握教学要求的深广度?(1)新课

18、程的理念的要求(2)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3)要区别大学有机化学和中学有机化学的不同,我们的做法是:(1)“按课标要求,不越雷池半步”、“只用减法,不用加法”。(2)严格遵守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制定的教学建议,教学中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3)教学中多讨论、多交流,多进行以备课组形式的教研活动。,2认真研究教材,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1)知识内容的呈现符合认知心理学原理创设有效的“先行组织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P.Ausubel)等提出的有意义理论认为:在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中,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建立起有意义的、实质的联系。因此,教学材

19、料的组织应具有“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案例: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教材以“化学史话”的形式重现科学家发现有机分子三维结构的历史,在学生思维中形成先行组织者,为有机分子的三维结构知识的有效学习创造条件。,2认真研究教材,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1)知识内容的呈现符合认知心理学原理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教材有机化学基础内容呈现的心理学原理不仅是考虑信息加工理论,而且包括情境认知理论。教材创设的学习情境与学生已有经验或社会事实,或者通过实验紧密关联,这些学习情境使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知识更主动、更有效。,科学探究:例1苯分子结构的探究,现在,人们已经知道:1苯的一取代产物只有一种,二取代物共有三种2苯不能

20、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使溴水褪色。3烯键加氢时总要放出热量,并且放出的热量与烯键的数目大致呈正比。苯在Ni等催化下可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所放出的热量比环己二烯与H2加成生成环己烷还要低。根据以上事实,说说你对苯环结构的认识。,苯的核磁共振图谱,例2葡萄糖分子结构的探究,下列活动能帮助我们推断葡萄糖分子结构的情况。请进行分析,并与同学交流讨论。(1)1 mol葡萄糖完全燃烧,可得6 mol CO2和6 mol H2O。(2)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3)1 mol葡萄糖恰好与5 mol乙酸在一定条件下作用,生成葡萄糖五醋酸酯(4)葡萄糖可以发生银镜反应(5)葡萄糖可以被还原

21、为直链己六醇关于葡萄糖分子结构的结论:_,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对比乙醇、水、乙醚与金属钠的反应,认识乙醇羟基上氢原子的活动性,实验探究案例一,下列活动能帮助我们认识乙醇中羟基上氢原子的活泼性。实验1 向小烧杯中加入无水乙醇,再放入切去表层的一小块(黄豆粒大)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将观察得到的现象以及你分析思考得到的结论填表中。实验2 设法收集反应生成的气体并检验。实验3 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 mL水和乙醚(C2H5OC2H5),再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放入切去表层的一小块(绿豆粒大)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实验2和实验3,结合金属钠的其他性质,你能写出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请与同学们交

22、流你这样书写的理由。,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基团间的相互影响,实验探究案例二,实验事实并没有预期中的美好!,(2)重视发挥教材中各栏目的作用,(2)重视发挥教材中各栏目的作用,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上表是本模块部分栏目的统计数目,前三个栏目主要起到适时提供学习资料,辅助学习作用,后三个栏目起到组织学生回顾、思考、讨论、实验(观察、操作、分析、设计)的作用,体现了有机化学知识的特色。,3要注重知识内容前后结合,强调内在规律,注重知识讲授的科学性,(1

23、)注重有机学科体系的构建,重视前后知识的联系。(2)注意从典型代表物和典型的反应分析,概括归纳或引申出同类物质的一般性或规律性知识;对规律性知识的介绍要注意适用的条件、范畴,切忌绝对化。,(3)注重思路教学,教师职业价值的最大体现不是给学生多少知识和方法,而在于教给学生如何得到这些知识和方法的思路。但目前仍然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淡化“过程”偏重“结果”的现象,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不注重让学生思考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养成了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的习惯,接受的知识都是无序的知识,无法形成知识体系,更谈不上能力的形成。,思路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一本书有一

24、本书的编写思路,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设置也同样有它的思路,思路教学的关键就是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的编写思路,把教材的思路转化为讲课的思路,要求学生去体验和回顾知识呈现的思路,在体验中使学习能力得以提升。,有机化学强调“从典型到一般”,“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应体会到这种思想,以便为后续的各类有机物的学习搭建一个理论方法的平台。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搭建好这个平台。,例.在“烷烃和烯烃”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回忆必修2知识入手,通过结构上的相似性理解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通过结构上的递变性了解某些物理性质的变化,从而将甲烷、乙烯的性质迁移到烷烃和烯烃上来。学

25、完乙醇的各种化学反应以后,老师应及时提出“是否所有醇都能发生以上反应?”这个问题,让学生根据反应机理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更深刻了解醇的各种反应的本质,从而顺利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迁移。,案例:从典型到一般,必修化学学习的有机物烃类物质:甲烷乙烯苯烃的衍生物:乙醇乙酸、乙酸乙酯油脂、糖类、蛋白质,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学习的有机物烃类物质:烷烃烯烃乙炔、炔烃、苯及其同系物烃的衍生物:乙醇、醇类物质乙醛、醛和酮 糖类乙酸、乙酸乙酯、取代羧酸 氨基酸油脂,个别物质学习,类别物质学习,3要注重知识内容前后结合,强调内在规律,注重知识讲授的科学性,(1)注重有机学科体系的构建,重视前后知识的联系。(2)注意

26、从典型代表物和典型的反应分析,概括归纳或引申出同类物质的一般性或规律性知识;对规律性知识的介绍要注意适用的条件、范畴,切忌绝对化。(3)对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如NMR、顺反异构、对映异构、逆合成分析、蛋白质结构等),讲解要从具体例子分析出发,深入浅出,把握合适的深广度;(4)要避免在讲解和学习指导中以偏概全,以特殊概括一般,使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形成不科学的概念。,4.要学会对有机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有机化学的零碎知识较多,如果只是无条理地堆积,那么堆积的知识越多,头绪就越乱,也越不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对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使之条理化、纲领化,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也有利于学生建立牢固的知

27、识结构。所谓读书要“从厚到薄”,就是强调归纳总结的重要性。,比如有机氧化反应,从烷烃的燃烧到烯烃使酸性KMnO4褪色,每接触到一种新的氧化反应,都应及时归入前面的系统,使有机氧化反应的范围不断扩大;类似的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有机物,能与Na2CO3溶液反应的有机物,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有机物,用到稀硫酸的有机反应,用到浓硫酸的有机反应,有机化学中需要用到温度计的地方以及温度计放置的位置等等。,后续知识要及时与前面相关知识联系,使学习内容结构化。,1.水、醇、酚、羧酸电离氢的能力大小?2.烯烃、苯、醛酮都能发生加成反应,有何不同?3.烷烃

28、的卤代、烯烃与卤素单质和卤化氢的加成得 到的产物有什么不同?4.酯在酸性条件和碱性条件下的水解有什么不同?5.苯和甲苯在性质上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6.醇的催化氧化与醛的催化氧化有什么不同等等。,要注重比较。比较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问题,增强掌握知识的清晰性、可辨别性和可利用性。,注意规律和方法的总结,例1.一元衍生物种类的判断:分子式为C5H11Cl的卤代烃有多少种,分子式为C5H10O2的羧酸有多少种,通过等效氢的种类很容易判断。,例3.分子式为C5H11Br的卤代烃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后得到的醇能通过催化氧化反应产生羧酸,该卤代烃的可能结构有多少种?,例2.分子式为C200H200的烃最

29、多含多少个三键?,羧酸,R-CH2OH,R-CH2Br,例4.等物质的量的烃CmHn和烃的衍生物 CmHn.(CO2)X.(H2O)y耗氧量相同。,例6.判断有机分子中在同一平面或同一直线上的 原子数目要以甲烷、乙烯、乙炔、苯、甲醛(平面)等的分子结构为原型和思维起点,把复杂的有机物分子分解成几个部分,借助单键可以旋转、双键和三键不能旋转这一知识来分析所分解的各个部分,再予以综合。,例5.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书写规律以及如何由聚合物判断单体的规律,例7.有机推断与合成,需要具备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要求、几条反应主线、反应条件与反应类型的关系,常见方法?,正合成、逆合成、正逆结合,例8.有机物分

30、子式的推断,1.根据实验式和相对分子质量可求分子式。,2.有些有机物仅需通过实验式即可确定分子式。例.实验式为CH3、CH4,3.有些有机物仅需通过相对分子质量即可确定分子式。例.对氢气的相对密度小于13的烃,4.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和有机物的组成通式可确定分子式,5.根据有机物和各组成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可确定分子式。,例9.有机物结构式(或结构简式)的推断,1.有些有机物可直接根据分子式确定结构式。例.C2H6:CH3CH3,CH4O:CH3OH,2.有些有机物可从分子式和性质确定结构式。例.分子式为C3H6且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烃的结构 简式为CH3CH=CH2。,3.有些有机物可从分

31、子式和结构特点确定结构式。例1.C5H12,其一氯代物只有一种:(CH3)2C(CH3)2 例2.C4H10O,在Cu做催化剂时能被氧化,但不能生成醛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CH3CH2CH(CH3)OH例3.C8H18的烃不能由烯烃加成得到:(CH3)3CC(CH3)3,4.有些有机物可从性质和结构特点确定结构式:例.某烃1mol与2molHCl完全加成,生成的氯代烃最多还可以与4mol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可推出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CHCH,5.有些物质可利用分子式和实验数据确定结构式:例.分子式为C2H6O的有机物1mol与足量金属钠反应能产生标准状况下的H211.2L,说明有一个氢原子较为特殊

32、,则结构简式只能为CH3CH2OH而不能为CH3OCH3,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要让三条变化主线(一元衍生链、二元衍生链、芳香衍生链)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网络图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步形成并留下深刻印象。这种网络图的构建老师不能包办,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做,教师可以做一些示范,不足之处,老师和同学们要讨论补充,使之进一步完善。,(5)习题的选择和处理,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课堂例题讲解、课堂或课后练习以及习题评讲等教学活动,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检查学生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等具体情况的有效方法

33、。练习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通过课堂练习能够及时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帮助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加以准确定位,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如何高质量地选择和处理习题显得极其重要。,精选习题,1.知识点要尽量涵盖学过的重要内容;,3.难度系数适中,淡化特殊技巧,杜绝偏、怪;,4.要渗透学科思想与方法,5.要重视与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现实相联系,2.要研究高考有机试题命题的动向;,习题处理,1.练习一定要及时认真批改,找出学生共同存在 的问题,以便重点讲解。,2.讲解不能“满堂灌”,要引导学生参与。,3.要强调解题规范,较复杂的题目一定要强调解题思路,要教给学生分

34、析问题的方法,做到解一个题形成一个思路,会解一类题,举一反三。,4.重视 一题多变。,5.要多让一些解题能力较弱的学生把一些做错的题目讲给老师听,暴露他们的思维障碍,这对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等能力作用非常大。,5要重视直观教学,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立体化学知识在有机化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这方面知识涉及较多。在教材中,出现了大量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如果准确掌握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使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其中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直观手段,如搭建分子结构模型、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有机分子结构等。

35、如展示s、p、d亚层电子云形状和杂化轨道的形状模型;苯分子的大键结构;对对映体结构的认识等。,6重视有机化学研究方法的熏陶和介绍,如了解体会化学家怎样用化学、物理或其他方法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机理;学习怎样分析有机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学习选择适当的方法描述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学习从不同角度给物质分类;通过实验学习并体验怎样运用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与转化;学习怎样依据给定信息推断物质的结构;了解怎样选择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合成路线与工艺。,知识的归纳: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7注重化学观念、化学思想的教育,帮助学生学会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和物质的变化、运动。,如,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与同一性;认识物质组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官能团对性质的决定作用,分子中各基团的相互影响);反应条件对化学变化方向、速率、限度的影响;实施绿色化学工艺的重要性;认识物质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正确看待和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等。,与暗视觉有密切关系的四种有机化合物,H,O,氧化,视黄醛异构酶,视黄醛(反式),与视蛋白的赖氨酸残基缩合,顺式产物,500nm光照下迅速转化,反式结构,分离,视黄醛、视蛋白+刺激视神经信号),胡萝卜素,视黄醛(顺式),维生素A1,课例,(表示在体内的变化途径),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