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XX科技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774709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文档】XX科技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精品文档】XX科技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精品文档】XX科技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精品文档】XX科技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精品文档】XX科技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文档】XX科技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文档】XX科技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X电子科技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二一五年四月目 录一、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1二、“十二五”工作回顾2(一) 主要建设成就2(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7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7(一) 发展机遇7(二) 面临的挑战9四、“十三五”暨九年跨越期发展战略11(一) 指导思想11(二) 发展目标11(三) 战略重点13五、“十三五”主要任务15(一) 学科与专业建设15(二) 教育教学16(三) 师资与管理队伍建设19(四) 科学研究20(五) 学术振兴计划21(六)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22(七) 协同创新战略合作23(八) 对外交流与合作25(九) 大学文化与学风建设25(十) 党的建设和思想政

2、治工作26六、综 合 改 革27(一) 教育教学改革27(二) 科学研究与科技产业体制机制改革27(三) 人事制度改革28(四) 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29七、保 障 措 施31(一) 加强事业规划的指导与落实31(二) 条件保障31八、“十三五”规划的落实与推进34(一) 加强领导,广泛宣传34(二) 明确责任,强化落实35(三) 资源倾斜,政策导向35(四) 科学评估,适度调整35XX电子科技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

3、也是学校进一步提升内涵、强化特色、重点突破,迈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全面实现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人才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一、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与定位:特色鲜明、研究型、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为了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学校制定了面向2020年、2040年的“两大步、三小步”发展战略规划。第一大步是从2008年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研究型、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其标志是:重点学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若干学科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第二大步是从2021年到204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

4、明、研究型、开放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其标志是:主干学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若干学科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第一大步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又分“三小步”实施,即三年奠基期(20082010年)、六年提升期(20112016年)和九年跨越期(20172025年)。学校通过“十一五”和“十二五”的建设,已经完成了前两小步的既定任务和目标。第三小步即九年跨越期是学校实现第一大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学校将认真规划并积极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各项工作,为实现跨越期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十二五”工作回顾(一) 主要建设成就“十二五”期间,学校的学科优势进一步巩固,高端人才实现了新突破,教学质量不断

5、提高,科研指标连年递增,对外拓展持续推进,新校区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总体实现了“十二五”暨提升期的发展目标。1学科建设“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按照“强化优势、突出特色、重点突破、带动发展”的工作思路,重点建设电子信息类优势学科,通过优化学科结构,大力扶持新兴交叉学科,积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等措施,完善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使学科的整体实力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学位授权点数大幅增加新增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总数达到12个。新增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总数达到20个。新增2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总数达到4个;新增4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总数达到16个。国家重点

6、学科有新突破新增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分别列第二位和第六位。“211工程”稳步推进“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的6个重点学科项目和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师资队伍建设项目,更加注重内涵建设与水平的提升。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取得突破新增3个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完成了“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的规划论证工作。三级学科体系日臻完善学校自筹资金1.2亿元用于校三级学科体系二期建设,立项建设17个校级学科、10个院级学科、8个系级学科项目,有效促进了多学科协调发展。新兴学科增长点正在加强成立了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国防研究

7、院、空天研究院。2师资队伍“十二五”期间,学校加强高层次人才建设、博士化进程及青年教师培养,各类团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师资队伍质量得到明显提升。高端人才实现突破新增长江学者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博士化进程稳步推进博士比达到43%。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4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1%。3教育教学“十二五”期间,学校以实施本科生教育“质量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为核心,不断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强基固本、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本科教育2011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通过“十二五”建设,新增

8、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及教学基地1个。新增高等教育精品教材6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7部。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表现突出,共获得国际奖38项、全国奖348项。 研究生教育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深化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学术型和专业学位教育的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授予博士学位820人、硕士学位9703人。新增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提名论文4篇,总数分别达到6篇和8篇。体育和艺术教育加强体育和艺术教育,大力提升学生

9、的综合素质。“十二五”期间,学校积极探索并实施了体育俱乐部式的新型大学体育教学方式,组织和参加了不同规模的体育活动,共获得国家部委级的奖项3项,各级赛事的冠军115个。“十二五”期间,我校在专业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多次荣获省部级大奖,其中专业艺术教育获国家级2项,公共艺术教育获国家级3项、省级6项,特别是在此期间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十年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的荣誉。“十二五”期间,毕业生就业率继续名列全国高校前列,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次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6%和98%以上。4科学研究与科技产业“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军事电子、基础研究与横向合作“三头并进”,经费、论文、专利、获奖

10、等主要指标进展明显,“三证认证”全面完成。主要指标连年递增科研经费从2011年的3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7.33亿元;三大检索论文从2011年的1826篇增长到2015年的2756篇;发明专利授权数从2011年的19项增长到2015年的120项。成果获奖有进展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奖励41项。基地建设成效明显新增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争取力度加大积极参与核高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网、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高分辨对地观测及二代导航等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以及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

11、等重大项目。科研资质体系日臻完备在完成质量体系认证、保密资质认证的基础上,通过了武器研制生产许可认证。科技产业规范改制校办产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企业规范化建设有效推进,XXXX电子科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所属控股、参股的各类企业总计16家,净资产1273万元。5对外拓展“十二五”期间,学校按照“一条内线,两条外线”的拓展思路,积极推进五方共建、校所合作、横向拓展和国际化进程,取得了可喜成效。实现五方共建教育部、国防科工委、XX省、XX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五方共建。校所企合作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12个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XX分院等研究院所以及大唐电信等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基地合作与

12、XX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XX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授时中心、国家极地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等基地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政府合作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扬州市、昆山市等地方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成立了XX省电子工业研究院、XX省物联网实验研究中心,拓展了发展空间。国际合作邀请36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3037人次来校进行学术交流,选派883人次出国访问、交流或攻读学位;新增2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与31个知名跨国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成立国际教育学院,成为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6保障条件建设学校既未雨绸缪、长期规划,立足XX百年战略,大力

13、推进校区建设,又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切实解决制约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瓶颈问题。校区建设南校区占地3100亩,新建70万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办公用建筑并已投入使用,使学校建筑总面积翻了一番,占地面积翻了两番;完成了北校区西大楼整体加固改造工程。南校区教工住宅建设2013年启动了南校区教工住宅及景观规划与建设工作,预计于2016年底交付使用。关心群众生活学校于2014年大幅度提高在职人员的岗位津贴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使学校教职工的收入水平位居XX市高校前列。7. 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十二五”期间,学校党委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着力提

14、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保障了领导班子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高度重视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使领导班子及成员在理论素养、战略思维、党性锻炼、业务能力和创新本领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着力强化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来提高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领导,进一步扩大了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高度重视稳定安全工作,建立了有效的统一指挥系统和应急预案体系,有

15、力地维护了校园稳定安全大局。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政治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扎实推进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初步形成了渗透式理论教育的工作机制。(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二五”期间,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师资队伍的数量不足、水平亟待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规模、水平、结构仍不能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2重大科研项目、国家科技三大奖亟待加强。学校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获国家科技奖的数量明显不足,整体策划、落实与争取的工作力度亟待加强。3办学经费的投入与筹措有待加强。在学校总财政收入中,中央拨款占的比例较大,学校自筹经费相对不足,尚难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需求。4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有

16、待加大。学校办学理念的更新、文化氛围的培养、体制机制的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及现代大学制度的实际需求还不相适应。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三五”是实现学校“两大步、三小步”发展战略第三小步“跨越期”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学校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发展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外部和内部的挑战。(一) 发展机遇1高等教育迎来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新世纪以来,我国正在经历空前广泛的经济社会变革,人才成为增强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第一资源”和“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教育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越来越凸显。因此,建设高水平大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为了提升高等教育

17、的办学水平,更好地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现,国家相继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的纲领性文件,规范和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预计到2017年还将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以确保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这些都为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创造了重大的机遇,也为学校的发展提升提供了更大的拓展空间。2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更加凸显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密切了世界的联系,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

18、会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科技成果广泛深入的应用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而且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也日趋重要,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已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家“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文件都强调了信息科学技术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XX作为一所电子信息领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校,具有发展的潜在优势,只要我们努力进取,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就能进一步抢抓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图。3XX跨越发展蓝图为XX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党和国家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西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

19、产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XX省也加快了实现科技强省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XX省出台的XX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把信息技术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将着力构建航空、卫星应用、物联网、半导体照明、光伏等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明确提出了加大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配套政策。XX市制定的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也计划重点支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建设一批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等,构建一批产业技术联盟,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XX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XX省战略性新

20、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将XX作为战略性信息技术产业若干重大项目的主要依托单位。因此,积极主动抓住机遇,充分发挥XX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学科优势和创新能力,积极发掘XX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优势与XX省和XX市未来重点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特别是学校校区与XX高新区在地域、知识、技术、人才、产业上天然结合的有利条件,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开放,发挥特色优势,加强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互动,在促进地方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 面临的挑战1外部挑战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各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之间在各方面都展开了激烈竞争。国内以北京大学和

21、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名牌高校逐渐形成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群,有的已经开始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全国高校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XX在长期的改革发展中,从纵向上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横向对比,学校发展的某些方面相对滞后,还需要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机遇意识,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势在必行。高等教育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应对国际化的激烈挑战。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XX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又将XX推向国际化的激烈竞争之中。如何在国际化竞争中,

22、积极应对,抢抓先机,突出优势和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是我们需要正确面对、长期思考的重大战略问题。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亟待提升。大学办学理念是大学之魂。大学要办出一流水平,必须要理念先行,将先进的办学理念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方面。目前,学校在办学理念上思路还不够开阔,还需要进一步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学习国内外高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提升学校在办学理念上的科学认识。2内部挑战办学理念和定位需进一步凝练。目前,学校在办学理念和定位方面还需要与时俱进,特色发展的理念还有待强化,浓郁的学术氛围还有待进一步营造。体制机制改革有待大力推进。学校还存在对规划重要性认识不足,职能机构工作方式还

23、需优化,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健全等问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学校在高端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教师规模的适度增加和科研质量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科研资源需加大整合力度。目前学校的科研组织模式、学科体系与建设科研大平台、开展大系统研制还不相适应,制约了重大科研项目的争取和重要科研成果产出的能力。四、“十三五”暨九年跨越期发展战略(一)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

24、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两个面向”,即面向国家与国防建设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前沿学术领域,实现“两个转变”,即从专业特色向学科优势的转变,从支撑建设向引领发展的转变,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与水平,切实推进学校事业的科学发展;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强化内涵,坚持特色发展;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强协同创新,推动跨越发展,为实现学校特色鲜明、研究型、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二) 发展目标通过“十三五”建设,力争使学校内涵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实现在学科水平、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有质的提升,为学校“第一大步”(2

25、020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学科水平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密码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实力与水平保持在全国领先行列,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大的国际知名度。一级博士点等主干学科实力显著增强,居于全国先进行列。师资队伍领军人物有新突破,高端人才数量稳增,中年骨干迅速崛起,青年群体快速成长,形成一支规模适度、层次合理、结构优化、水平一流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在校生规模基本稳定,生源多元化,生师比趋于合理,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逐步完善。本科生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继

26、续保持在全国高校前列。核心指标杰出人才、博士化率、重要科研基地、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科研和教学成果奖、SCI检索论文及他引次数、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核心指标居于工科类大学一流水平,若干指标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综合效益加强分类管理、科学评价、动态考核,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全面促进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职能的有效发挥,实现办学效益、社会效益和声誉的显著提高。“十三五”事业规划主要指标类 别具 体 指 标数 量学科建设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信息与通信工程前2名电子科学与技术前5名新增一级国家重点学科12个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人才培养本科生规模22000人硕士生规模10

27、000人博士生规模1800人新增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5项新增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3篇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次就业率97%以上科学研究2020年科研经费10亿元2020年SCI检索论文1200篇国家级科技成果奖58项5年授权发明专利总数800项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2个师资队伍新增两院院士23人新增各类高端人才1520人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3个博士化率60%专任教师2200人对外交流每年招收来华留学生300人2020年攻读学位留学生规模500人(三)战略重点“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强内涵兴学术、聚人才求质量、出成果讲效益”作为整体工作推进的战略重点,并以

28、这些重点工作的建设和突破为契机,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强内涵兴学术学科内涵建设,学术振兴计划,学科与科研资源整合。(1) 加强学科内涵建设。继续深化“211工程”建设,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和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内涵与实力;整合优质学科资源,做好“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推进协同创新;深入开展校院系三级学科体系建设,拓展生物、材料、控制、环境、电气、经济等新学科增长点。(2) 推进学术振兴计划。探索前沿,引领方向,加强三项基础研究(信息学、复杂性科学、现代计算);面向需求,整合资源,研制三大工程系统(雷达、通信、航天电子);抓住机遇,服务XX,实现一个应用系统(物联网)。(3) 整合资源

29、,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国防研究院、空天研究院的示范与带动作用,整合学科优质资源,建设跨学科研究平台,瞄准方向、汇聚人才,促进“大学科”和“大科研”的发展。聚人才求质量锤炼一流师资队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的国际化。(1) 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学术大师的引进与培养,强化高端人才的梯队建设,加快博士化进程,提升中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与水平。(2)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试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如“国家工科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等模式的开放式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大平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3) 开放办学推进国际化。拓展国内

30、、面向国际,推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的国际化;加强开放交流、深化国际合作,通过引智、引人,学习、借鉴等建设措施,提高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出成果讲效益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和完善基本条件保障,促进一流科研教学成果的产出。(1) 一流成果。实现国家科技三大奖、教学成果奖、高水平论文(SCI、他引、ESI高被引等)、授权专利、专著、教材、科技竞赛奖等在质量和数量上取得重大成绩。(2) 管理改革。改革管理体制与机制,完善评价体系与激励政策,建设以人为本的大学文化。(3) 条件保障。确保财力与物力、场地与设备、环境与氛围等条件的支持,为学校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五、“十三五”主要任务(

31、一) 学科与专业建设1学科建设坚持“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注重基础、探索前沿、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实施分类和分层建设、强化优势学科、培育重点学科、提升基础学科、发展新兴学科等相关措施,进一步加强学科的内涵建设,实现学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学校优势学科资源,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加强协同创新,提高优势学科的国际竞争力。“211工程”四期建设。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通过建设若干跨学院、跨学科的大学科平台,提升学科的实力和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公共服务体系。校院系三级学科体系三期建设。以一级学科博士点内涵建

32、设为重点,积极拓展新学科增长点,通过与学校优势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形成新的学科方向,实现学校信息、计算机、控制、材料、生命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良好学科生态。2专业建设坚持“面向需求、强化特色、完善体系、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建设高水平的特色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实践体系以及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具有XX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色专业体系建设。按照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和国防特色专业、校级特色专业等三个层次建设,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加强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材、实验基地等的建设。高水平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基础课平

33、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系列课、素质拓展课等的建设。公共实验平台体系建设。建设校级高水平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和面向一级学科的院级实践教学中心,构建资源共享的校院两级公共实验平台体系。(二) 教育教学坚持本科生教育为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的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与机制,落实保障措施,健全评价体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特色和内涵建设,注重素质教育,推进本科教学改革、质量工程和研究生创新工程,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1本科教育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切入点,以高水平教师队伍建

34、设为根本,全面开展“质量工程”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质量工程。注重建设、促进改革、提高质量,力争建成30个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积极试点本科生“2.5(校)+1(企)+0.5(校)”和“4(本)+2(硕)”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及优秀教材建设计划,制定科学的本科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加强教学体系建设。构建与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相适应的教学条件和实验实践平台体系;建设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和公共教学平台;扩大国际一流教材的覆盖面,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师讲授专业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35、;加强教学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改革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物理、外语、思想政治等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强化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切实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在本科教学中的支撑性地位。加强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素质类课程建设,大力推进学术讲座、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外语沙龙、创业实践等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自主发展。重视育人环境建设,关注学生身心健康。2研究生教育以建设一流研究生院为目标,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以导师队伍建设为根本,坚持走“强化特色,开创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改革之路。构建拔尖创新人才

36、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不同特点,建立和完善与其相适应的培养体系,分类培养,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双(多)导师联合招生和指导制度,加强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创新人才和工程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深化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以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核心,整合优质资源,拓宽学术视野,激励学术创新,深化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组织和活动,浓郁研究生创新氛围,激发研究生探究学术真理的热情,不断提升其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加大优势学科的宣传力度,加强与其他高校特别是“特色联盟”成员高校间的合作,积极拓展优质生源。加大校内本科生推荐免试、本硕博

37、、直博和硕博连读生源的工作力度,建立更有利于综合考察学生素质的选拔方法,提升研究生生源的整体质量。着力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改革与完善博士生培养方案及评价体系,全面考核博士生基础知识、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建立合理的淘汰机制,加强动态管理。设立博士生优秀论文奖励基金、校级博士生学术新人奖,加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候选人的资助力度。注重拓展研究生的国际视野。继续推进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优秀博士生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资助优秀博士生短期国外访学,通过多种不同层面的交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国际视野拓展的工作力度。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改革和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研

38、究生的模式与机制,完善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制度,加大企业的参与度,注重实践环节的培养质量。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3留学生教育扩大办学规模,优化生源结构,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扩大国际影响,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实施留学XX计划,筹集各类奖学金,借助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打造电子信息类专业留学生培养品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和生活条件,保障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推进海外高端引智,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来校工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水平,使来华留学生教育与国际接轨。实施“双优战略”,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和行业的优势企

39、业,推进留学生招生培养工作,树立来华留学的教育品牌。4体育和艺术教育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积极改善体育教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拓宽与提升体育理论教学水平;坚持教学、竞训、科研的全面发展,继续实施和完善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强化运动竞赛、运动队的组织管理;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和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得到可持续发展。加强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增设艺术专业硕士点,提高学生艺术团体与艺术活动的水平与层次;加强艺术教育基地建设,开展与兄弟院校、各级文化单位的交流

40、,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努力提高师生的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加强艺术教育专业建设,增设更加丰富的艺术类课程,促进全校文化艺术活动的蓬勃开展,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三)师资与管理队伍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加强领导,创新体制,理顺机制,加大投入”的工作思路,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撑和培养体系。引进和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引进和造就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物和杰出人才,优化引入机制,规范管理办法,重点实现院士的突破与递增。加强优秀创新团队建设。汇聚和培养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

41、骨干,充分发挥团队的带动作用,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探索和完善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动态考核的工作力度。重点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增加教育部创新团队数量。加快青年教师培养。设立培养导师制、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和辅导员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出国研修计划等措施,制定相应的扶持和激励政策,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使广大青年教师在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获得更快发展。加大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积极搭建事业平台,重点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和外籍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十三五”期间计划引进30名外籍教师来校工作。加强工程实践师资队伍

42、建设。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引进和培养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强工程实践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加强管理队伍的培养,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个人修养,增强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使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的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四)科学研究坚持“大项目、大成果、多专利、高指标”的工作思路,面向需求,注重创新,拓宽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系统集成,深化科研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改革,提高学校解决国家、国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振兴中的重大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应用技术难题的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积极争取国

43、家重大科研任务。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及重大计划,在国家科技主战场占有一席之地。在通信、遥感探测、航天电子等领域取得一批国家级科研标志性成果。巩固与发展国防科研优势。继续加强国防科研工作,巩固和发展在雷达探测、通信导航、微电子等技术领域的特色和优势,加强卫星有效载荷、信息对抗、军用计算机、军用元器件、目标特性、光电子、军事电子信息系统综合、军用共性软件、隐身、精确制导等技术领域的研究;积极拓展先进材料、通用测试、仿真、测绘、无人机、测控、卫星应用等技术领域的发展空间。加强系统工程和应用系统的研究。整合学校在通信、雷达、航天电子以及物联网应用

44、技术等方面的优质科研资源,加强整体策划、论证、组织工作,大力推动系统工程和应用系统的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文社科研究。加强在信息学、复杂性科学、物联网、现代计算、新材料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跟踪国际学术前沿,探索新的研究方向。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的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人文社科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人文社科研究。加强科研基地体系建设。拓展新兴领域,完善科研平台支撑体系,新建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形成与现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互为支撑的科研基地群。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转化机制,搭建有政策支持、资金引入和转化指导的成果转化平

45、台;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建好国家大学科技园与XX电子工业研究院,全面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科技成果的高质和高效转化。(五) 学术振兴计划学校于2015年提出实施“学术振兴计划”,旨在以学术振兴引领学科发展,提升教育水平,强化科学研究,浓郁大学文化氛围。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前沿基础研究。强化基础研究工作,加强在信息学、复杂性科学、现代计算、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研究,积极跟踪国际学术前沿,探索新的学科增长点。工程系统平台。以国家和国防战略需求为导向,大力整合学校的优质科研资源,构建通信系统、雷达系统、航天综合军事电子信息系统等工程系统平台,进一步提高学校解决国家重大技术难题,承担重大课题,产出重要

46、科研成果的能力。应用技术创新。以行业与区域经济建设为导向,加强对物联网、智能交通系统、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等应用层面的技术创新与集成,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六)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学校被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承担了“探索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改革”和“实施双优战略,改革电子信息类来华留学生培养体制机制”两个改革试点项目。学校将加强领导,确保试点工作的稳步推进,并力争取得成效。1探索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加强协同创新,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依托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构建高层次、多方位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换,建立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改革学校科研

47、评价体系和分配制度,调整科研人员从事产学研项目在任务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指标要求,激发广大教师从事产学研工作的积极性;探索建立军民科学技术管理协调机制和军民两用重大科学技术项目联合攻关机制。深化共建工作,建立互动机制。深化与政府、行业、院所、企业间的共建工作,建立有效的共建筹资渠道和投资机制,确保学校在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得到持续的经费支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人员交流,促进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研发装备和生产线等资源的共享;建立相应学院、学科、实验室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对应联络制度,实现信息互动,确保学校与企业、行业全方位的资源共享与信息畅通。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互动发展。2实施“双优战略”,改革电子信息类来华留学生培养体制机制推进“双优战略”,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将学校电子信息领域学科专业优势与国内外优秀IT企业的行业优势相结合,推进来华留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和培养机制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