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育学.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3787803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7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与教育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教育与教育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教育与教育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教育与教育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教育与教育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与教育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与教育学.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学教师教育的专业课程,课程教学要求,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在自学、听课和讨论中提出问题。注重案例研究。要求每位同学收集典型的教育案例提供讨论,围绕着教育案例共同研究,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阅读经典。要求阅读教育学的名著,并通过阅读把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立足于教育实践,着眼于教育理论,结合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思考,逐渐寻找到研究教育问题的切入点。本课程学习期间完成2-3次作业。,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本章要点,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等概念之间的异同。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同教育形态的特点,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了解教育学发展

2、历史,理解他们的主要学术观点,并能够结合实际进行简要评论。理解当代教育学发发展趋势。思考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价值。,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的形态,一、教育的概念,对“教育”概念的界定,实际上是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在古今中外的教育著作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教育概念。常识性理解专业性理解,教育的日常用法“别跟人学坏了,要接受好的教育”(观念)“从某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过程)“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方法)“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制度)常识性理解与专业性理解是不同的,教育的专业性理解:,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

3、说:“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柏拉图:“教育就是心灵的转向。”涂尔干:教育就是年轻一代的社会化活动。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词源,西方:education,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其意为引导人的潜能变成现实中国:“教”与“育”的甲骨文写法最早把教育连在一起用的是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与“学”,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关于教育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与表述。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都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在教育学中,为了更好地表述教育的概念,在肯定教育是培养人的

4、社会活动的基础上,把教育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两种。,教育的定义,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增进人们的体质的活动。广义的教育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就已产生了,广泛存在于生产生活当中,如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对人的影响。,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学校教育与广义教育相比,其优势在于:有十分明确的教育目的;有专门训练的教育者;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稳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身心两个方面全面

5、而系统的影响。,二、教育的要素,三类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系统。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整体的变化不同教育要素变化及其组合方式,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教育者,教育者:根据不同的教育定义会出现不同的“教育者”。但真正的教育者是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活动的人。教育者的特征:目的明确、教育责任感与使命感、有教育方法与知识等。所以,作为教育者与抚育者的家长是不同的,作为教育者与教书匠的教师是不同的。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责任、使命,学习者,学习者不同于“受教育者”和“学生”两个概念。一般意义上,教育

6、活动的第二个基本要素被称为“受教育者”、“学生”。这里使用“学习者”。原因在于受教育者是把教育对象看成被动的人;学生概念则把教育对象的范围限定起来了。学习者的特征:学习目的各不相同;各种背景与学习风格不同;遭遇的学习困难各不相同;自我认识、反思能力、学习效率各不相同等。总之:学习者是在教育活动的共性中体现出各自个性的。在这一意义上,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往往决定着教育的成效。,教育影响,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教育影响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内容上看:就是教育材料、教育内容或教科书、有意识营造的学校文化等。从形式上看:就是教育

7、手段、方法、组织形式等。正是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构成的教育影响,使得教育活动区别于其他产生教育影响的各种社会活动。,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学史上第一个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勒图尔诺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1900)、英国沛西.能教育原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强调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美国孟禄。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可从教育发展的不同形态来分析。教育的形态是指由教育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出发,可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

8、准出发,可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社会形态出发,可划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的形式化程度:非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是与社会生产、生活高度一体化的。当前也有。制度化教育:由专门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形态就是学校的产生,古代学校的产生。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我国是公元前1000多年的夏、商、周“三代”。“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封建社会:汉代太

9、学;南朝的儒学馆、史学馆等;唐朝的二馆六学;宋代以后又出现的书院。西方:古希腊斯巴达雅典培训武士、商人的学校;西欧的骑士学校、教会学校等。,讨论:学校产生的条件制度化教育的不足: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制度化教育的主要批判者,美国教育家伊利奇非学校化社会(1971),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发生的空间角度: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的教育活动。历史上起了重大作用。东西方家庭教育的历史经验在当代的借鉴。学校教育:有悠久的历史。改良学校、教育改革的永恒性。社会教育:各种仪式与宗教活动。社会教化。自古就有。三者的“教育合力”如何整合是一个重大而持久的课题。,农业、工业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教育受制于社

10、会变迁,但不同社会的教育不等同于X X 教育,不同社会形态的教育之间具有连续性。农业社会的教育之特点:古代学校的共同特征:古典学校、统治阶层人才目的、严格的方法、体罚盛行、个别化教学为主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不平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工业社会的教育,特点现代学校产生:最早出现在18世纪,适应工业生产要求。班级授课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互结合:教育的生产性、经济功能的强化。教育的公共性强化:义务教育、社会事业教育的复杂性增加:规模、结构、层次等教育的理论自觉性强化:教育研究,信息社会的教育,特点(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等)学校将发生一些列新变化:目的涉及功利/价值的、科学/人文;类型多样化;学校教育

11、网络形成;学校与市场关系密切;教学组织/方法多元化;教育公平问题突显等。教育功能进一步释放:教育从社会的边缘逐渐走向中心。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突显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理念形成教育改革与社会变革的紧密联系,另一种分法: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二、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产生开始于何时?有人论及中国孔子的;有人云中国战国时的。也有人把教育学的渊源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此说皆似是而非,因混淆了“教育学”与“教育思想”的区别。,自从有了教育活动,就有

12、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但是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从而没有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成为教育之“学”。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一阶段的教育认识活动称为“前教育学时期”。,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学记战国时期无名氏所作(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是我国古代最早、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它比国外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所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雄辩术原理)一书还早300多年。学记全书虽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学记摘录,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su,小,有声音)文

13、,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学记摘录,古之教者,家(25家)有塾,党(500家)有庠,术(su)(12500家)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谓之大成

14、。大学始教,皮弁(bi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孙其业也。夏(ji)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孔子教育思想,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1.启发诱导;2.因材施教。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1.立志有恒,锲而不舍;2.虚心笃实,不耻下问;3.学思结合,学思并重;4.学行结合,学行并重。,孔子(公元前55l年前479年),朱熹是我国南宋思想

15、家、教育家。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提出了明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的论。天理、人欲是互相对立、互为消长的。必须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逐步达到“革尽人欲,复尽天理”。因此,他严厉批评当时学校以科举为直接目标乃是一种“干禄蹈利”、“忘本逐末”的教育导致社会风俗败坏,人才衰乏。他把人一生所受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十五岁以前受小学教育,十五岁以后受大学教育。认为道德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即从“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的日常生活做起,认为开始时应是强制性的,待“积久成熟”,不需用心就自然而然的不越矩。他认为大学的任务在于读经穷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1130年1200年),朱熹,由于

16、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的这些教育思想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体系,其中大量的论述都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人生态度、治学方法等交织在一起,真正教育学意义上的独立命题和范畴还不多,致使我国古代始终未能形成独立的教育科学。,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斯巴达式的教育作为一种古典的教育方式,对欧美教育的影响很大。雅典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使文化教育出现了繁荣景象。,苏格拉底在教育实践中常运用谈话法,即“苏格拉底问答法”。谈话时先装作别人比他聪明,通过巧妙的诘问,将对方引导到错误的一面,从而感到自己的无知,他认为这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叫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通过反复诘难和归

17、纳过程,引伸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后来教育史上的启发式教学就是从此发展来的。,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代表作:理想国,昆体良(3596)Quintilianus,MarcusFabius,古罗马著名演说家、教育理论家昆体良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教育理论家。他的雄辩术原理也成为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著作。,二、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教育学的创立而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一)教育学雏形时期(二)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一)教育学雏形时期,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先提出人类应该

18、有一门学问,名称为教育学。这是一门教人阅读的学问。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教育学这个学科名称。,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夸美纽斯捷克 大教学论(1632年出版),夸美纽斯(15921670)Comenius,JohannAmos,全书框架:33章,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13章)为“教育通论”,论述教育的基本原理,如人的可教育性、教育目的、教育的社会作用等;第二部分(14-19章)为“教学论”,探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第三部分(20-25章)为“训育论”,专论教育方法;第四部分(26-33章)为“学校管理”。这一划分与今天的教育学体系大体相同。,大教

19、学论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几十条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职业和教师的作用。,夸美纽斯的功绩:,在教育学史上的地位可与哥白尼和牛顿在现代科学史上的地位、培根与笛卡尔在现代哲学上的地位相提并论;“倘若各时代的关于教育学的著作全部丢了,只要留得大教学论在,后代的人便仍可在这一基础上重建教育学。”(斯佩曼),此后,在西方又陆续出现了众多教育家和许多伟大的教育著作。这些教育专著的出现,进一步把教育科学引向独立。教育漫话 洛克(英国)爱弥尔 卢梭(法国)论人的理解能力和教育

20、爱尔维修(法国)林哈德与葛笃德 裴斯泰洛齐(瑞士),(二)教育学的创立,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德国 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此书标志着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全书分为: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格之道德力量(德育)四个部分。赫尔巴特从伦理学出

21、发,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以心理学为基础,规定了教学步骤: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强调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思想。其思想曾风靡全球。,赫尔巴特(17761841)Herbart,JohannFriedrich,赫尔巴特教育学的贡献:,建立了一种以教育目的为基本导向的理论模式。第一: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教育学体系;第二:第一次为教育学找到了它的科学基础;第三:试图将教育学研究置于严格的科学条件和实践基础之上;第四:关于教育过程的许多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赫尔巴特的功绩:,赫尔巴特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

22、础。赫尔巴特被世人公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及“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三、教育学的发展,19世纪末以来,由赫尔巴特创立的教育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各种教育流派。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E.Meumann,)和拉伊(W.A.Lay)观点:反对强调思辩的教育学;把实验心理学运用于教育研究使之科学化;强调在教育情境中开展自然实验;运用实验、统计等方法比较学生心智发展

23、。这种定量研究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但也受到了多种批评。,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观点: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的过程必须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是“陶冶”与“唤醒”,发挥师生各自作用,建立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其理论深刻影响了当代,尤其在教育本质、目的、师生关系等方面,不足在于过强的思辩性,限制了实践应用的效果。,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

24、大的影响。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克伯屈设计教学法(1918)等。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烈影响了当代教育,不足在于相对忽视了系统知识学习、教师主导作用等。,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赫尔巴特:教师 教材 课堂 杜威:儿童 经验 活动,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立,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自身的教育思想,以及后人据此形成的教育思想。观点:教育

25、是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阶级性;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劳动;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教劳结合的重要性;教育受制于、相对独立并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系统;辨证与唯物的方法论思想研究复杂的教育现象。,凯洛夫,凯洛夫 苏联 教育学 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基本上是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教育观对历史上的教育作了批判地继承,对未来的教育作了新的构想。主要继承了欧洲传统教育思想,即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凯洛夫(18931978)Kairov,IvanAndreevich,批判教育学,批判教育学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

26、思潮。代表人物有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和布迪厄。观点: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是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教育理论研究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使之从无意识的层面上升到意识的层面等。,中国教育学的引入,1896年,23岁的梁启超撰“论师范”,主张自办师范学堂,并指出日本师范学校设置有“教育学”。这大约是我国师范教育议论的发端。同年,盛宣怀奏请在沪设南洋公学。1897年先设“师范院”,再附设小学。我国师范学校附设小学由此开始。,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学的发展,19世纪末,中国人自己开始直接从国外引进西方教育理论。1901年,罗振玉发起

27、、王国维主编的教育世界连续刊载日本立花铣三郎讲述、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这是中国目前可考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从此,各种教育学科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地纷呈于世。,王国维,中国教育学的发展,1919-1921年杜威来华,实验主义教育学在我国的传播达到高峰,教育学内核普遍进入我国编著的教育学教材中,在教育实践界也产生了极大反响,形成了中国教育学百年中的第二次热潮。,教育学的复归与前进(1976-至今),教育学建设:一是教材出版,1978-1990年共出版了111本教育学教材,但大同小异;二是教育学专著出版,一批教育学著作及丛书出版;三是教育学工具书资料书的出版:教育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教育年

28、鉴,教育学文集等;四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成果的出版;五是外国教育学专著及教材出版。形成了中国教育学百年的第三次热潮。,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教育学的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说一说:,请说一说你所读过的教育名著:作者、书名、主要内容、给你的启发;请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教育名言:谁说的、怎么说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说一说你所熟悉的教育术语:概念、内涵、适用范围。,思考题:

29、,1.什么是教育?怎么理解教育的广义和狭义概念?2.什么是教育学?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3.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分歧是什么?,研究课题,德国教育学家布雷岑卡将教育理论分为三类:教育的科学理论,即教育科学;教育的哲学理论,即教育哲学;实践教育理论,即实践教育学。你对这样的分类有何见解。,参考书目:,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郑金洲.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靳玉乐.现代教育学(第三版).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杜萍 等.教育学新编.人民出版社.2008.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拓展阅读,学记王凌皓.中国教育史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卢梭.爱弥儿.李平沤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