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本质.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798394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的本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管理的本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管理的本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管理的本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管理的本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的本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的本质.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管理十大解析:回归管理本质来普遍存在的10大经典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引领中国企业管理者回归管理的本质。 北大商业评论:您在书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回到管理的本质。那么,您如何理解管理的本质?陈春花:如何理解管理,一直是决定管理行为的一个关键。由于中国大部分的管理者,都是凭经验来累积管理的知识,所以对于管理的理解多数是经验的传递和实践的总结。但是管理是有着自己的特性和本质的,这种特质和本质与经验和实践没有关系,它是管理自身的含义,所以我强调需要回到管理的本质进行思考和行动。在我看来,管理最为重要的是三个基本观念:一个是绩效观,一个是分配观,一个是经营大于管理。也就是说,管理必须

2、对绩效负责,没有产生绩效的一切行为都不是管理的行为,因此在管理的问题上,不应该用我们以往的习惯来评价。其次,作为管理一定要不断地分配,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有人曾经问我,20年中国管理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我谈到其中一个问题是分配,我们没有学会或者形成分配的机制和习惯。最后,管理本质上是服务,是对经营的服务,因此,管理相对于经营来说是不太重要的,不要把管理看得太过重要。如果把管理看得太重要了,反而是对经营的一个伤害。我一直认为,相对于经营,中国企业在管理上付出过多。我们总是把最好的人才放在管理岗位上,我们总是让管理者而不是经营者拥有更多的资源,我们总是习惯以管理职位来表明这个人的重要性;更可怕的是

3、常常让管理人员做出多种决定,而他们又远离经营的一线。北大商业评论:您提到经营大于管理。这里,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经营和管理的区别? 陈春花:经营是选择对的事情做,管理是把事情做对。所以经营是指涉及市场、顾客、行业、环境、投资的问题,而管理是指涉及制度、人才、激励的问题。简单地说,经营关乎企业生存和盈亏,管理关乎效率和成本。这就是两者的区别。我坚持经营大于管理,因为经营决定生死。如果做的事情本身是错的,那么不管管理做得如何好,其实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很多企业其实管理做得并不差,差的是在经营上没有太多的变化和创新,反而在管理上不断地寻求变化。这样就导致了我们很多企业管理水平远大于经营水平,而当管理水平

4、高于经营水平的时候,只会出现企业亏损的结局,这是我最怕见到的情况。北大商业评论:您提出的“管理的本质”对所有的企业都适用吗?还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有所不同?陈春花:管理的本质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甚至对行政管理以及非营利机构都适用,不管企业发展阶段、所处产业或者规模是否相同。管理涉及到所有人,如果不能回到管理的本质上去做管理行为的选择,就会导致我们无法评价管理行为的客观性,也就无法用一个明确的管理标准对待管理行为。20年来中国企业一直是付出最多、投入最大,很多人认为这是发展初期必须付出的,也有人认为这是市场化必须付出的,更有人认为我们要用20年抢回时间与发达国家赛跑。但是我不同

5、意这些说法。我还是坚持认为,我们的付出如此之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管理的本质,做了很多无效的行为。如果把这些叫做交学费,我会同意。北大商业评论:过去20年里,中国企业在管理探索上有哪些值得赞许的地方,又存在哪些普遍的问题?陈春花:中国企业在管理上有很多值得赞许的地方,我个人认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领导者的作用发挥。我们一直很强调领导者的作用,比如在官一任/造福一方等,这些说法都看到领导者有着非凡的作用。一个领导者如果发挥作用,就能够清晰地看到管理的绩效,所以我们看到张瑞敏所带领的海尔、柳传志所带领的联想、任正非所带领的华为他们非凡的领导才能造就了中国杰出的企业。 目标细分的习惯。中国

6、企业在目标管理上有着非常好的经验。一则源于过去计划经济的实践,二则源于管理者对自身的认识。所以很多企业会细分目标,层层考核。这样一来,虽然与理论上所讲的目标管理还有些偏差,但在现实中,还是发挥了目标导向的作用,使得目标成为约束大家的一个方法。集体决策。在一些重大的事件中,中国企业管理还是注重集体决策,这样保证了企业不会走太多弯路,也正是具有了这个决策机制,大部分中国企业在20年的摸索中能够一路走过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注重发挥个人能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销售决定一个企业的市场、一个技术员决定一个企业的技术等现象。这些现象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对于个人能力

7、的发挥是非常关注的。但是,中国企业管理也存在着非常普遍的问题:注重管人而非管事。大部分中国企业管理都在管理人,并不知道管理其实是管事而不是管人。所有规章制度都以如何制约人出发,而没有从如何做事出发,导致无法做事。领导者的心态而非管理者的心态。观察中国的管理者,会发现大部分管理者比较关心企业的变化、方向和成长,但是作为管理者应该关心的绩效、稳定、问题解决等却没有得到重视。因此出现人人关心企业、人人没有贡献的局面。在意个人的绩效而非组织的绩效。我们的大部分管理来自于个人能力的发挥,这本身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如果个人的发挥并没有带来组织绩效的倍数增长,我们就需要反思个人的发挥是否正确。在管理理论的演变

8、中,首先需要发挥的是生产力的效率,之后是组织效率,最后才是个人的效率。换个角度说,就是组织效率需要服务于生产力的效率,个人的效率需要服务于组织的效率。如果只是强调个人的绩效发挥,没有关注到组织绩效的发挥,结果很可能是个人绩效的发挥是以牺牲组织绩效为代价的。错误的管理逻辑。在很多人的管理逻辑里都是认为:向下管理,对上负责。这个逻辑是极其错误的,应该是向上管理,向下负责。我们一直以来的错误逻辑,导致了很多人不是有意识地配合上级的工作,也没有真正为下属的成长负起责任。结果是上司的绩效无法体现,下属的绩效也无法体现。没有遵循管理的规律。管理有着自身的规律,所以管理才被称为科学。但是大部分管理者并没有很

9、好地去掌握管理的规律,反而只是停留在管理理论和管理概念当中。他们一方面用管理理论和管理概念来解释管理的实践,另一方面沿着自己的管理经验解决问题。所以,尽管MBA教育在中国开展了十几年,但因为没有对于管理规律的传授和分享,我们的管理习惯仍没有真正改变。我们倒不如在管理中只把握一个最为简单的规律: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北大商业评论:您认为,中国企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是自身的问题,还是由于环境、发展条件所限?陈春花:中国企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更多的还是自身的问题。我不能说完全与环境和发展条件无关,因为管理从来就是基于环境和发展条件的,但是抛开环境和发展条件来看,或许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管理

10、存在的问题会更有意义一些。中国经济在过去20年的快速发展,掩盖了我们在管理上的不足,给了很多人一个假象,似乎我们的管理与企业快速发展是相适应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根本原因不在于管理而在于市场。正是因为经营永远大于管理,管理才能够在经营发展的带动下发展。而当企业的发展不再以外界拉动而必须以自身拉动的时候,管理的能力就需要展示出来。这个时候我们还是要清醒地判断我们的管理。 北大商业评论:在您的书中,多次提到领袖的境界和胸怀的重要性。根据您的观察,企业领袖的境界与胸怀和哪些因素有关?比如教育背景、经历、环境变化、当地文化,或者您认为企业领袖的产生是很偶然的因素?陈春花:领袖的

11、境界和胸怀是非常重要的。我常常感慨中国企业的短命,很多人把中国企业寿命不长归结为企业战略的错误,我更倾向于企业家的自我封顶是归因。企业领袖的境界和胸怀可能与您所谈的所有因素相关:教育背景、经历、环境变化、当地文化等,但是最为关键的应该是他的信仰和价值追求。一个企业领袖如果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相比于以赢利为导向,我相信两者的境界和心胸会相差很远。前一时期热播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我在感慨于主人公毫不气馁的精神的同时,却被其中一个环节所深深感动:当大长今考医女的时候,老师没有给她及格,原因是她太过自信,敢于为任何人做疾病诊治。当时,大长今觉得委屈,我也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当老师把真实的原因告诉大长今的时

12、候,我也被震惊了。老师说:“一个医生必须要怀有恐惧之心,要对生命具有恐惧感,这样他才不会被自己的医术蒙蔽。而长今你太自信,没有恐惧之心,所以你不具备做医生的资格。”医生为病人诊治不是基于医术,而是基于对生命的恐惧。那么,管理者做经营也应该是这样的道理,我们不是基于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而是基于对变化和生命的恐惧,才具备做管理者的资格。这种基于变化和生命的恐惧,正是回归到心灵的守护,这也就是企业领袖的境界与胸怀。北大商业评论:您提到企业家的信仰和价值追求的重要性,那么,企业领导人的信仰和价值追求又是如何形成的? 陈春花:企业家的信仰和价值追求不能完全来自于后天,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企业家本人自身的修炼

13、。在我看来,对于财富的态度是关键。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论什么样的赢利才是企业应追求的赢利。我认为:“具有人性关怀的赢利”才是企业应追求的赢利。如果我们不具备这样的财富观,不管获得多少财富,我们也无法保证这些财富具有价值。一旦市场的评价标准调整,可能就无法拥有或者分享这些财富。韩国现代集团的遭遇也许能够说明问题。我也曾经记得彼得德鲁克很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并没有被很多人传播,但是对我的影响很大。他说:“在财政的意义上和在法律的意义上(不是在经济的意义上和公司的意义上),一个已经有120年历史的公司活不过25年。”这句话之所以给我很深的触动,是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必须财务保守和法律保守,这才

14、是永久存活的基本条件。北大商业评论:您非常提倡组织内要有奉献精神,强调员工要有主人翁精神。但我们也能听到另一种观点“公司不是家”、“用做生意的态度对待工作”。这可不可以理解为现实中的组织是非常复杂的,从而“用做生意的态度对待工作”也是一种无奈的博弈选择呢? 陈春花:没有错,我很强调组织内的奉献精神和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我也更加承认“公司不是家”。这两者并不矛盾,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如果站在理解公司的角度,我非常同意要以“公司不是家”的理解来看待公司。如果把公司看作是自己的家,必然会导致人们关注情感、兴趣和爱好。但是公司是一个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里首先需要关注的是权力、责任和目标,而非情感、

15、爱好和兴趣。这就决定了您要以“用做生意的态度对待工作”,关注您的权力,也关注您的责任和目标,有付出就要有回报,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如果您站在理解个人与公司关系的角度,我就坚持您要奉献了。这是因为:一个人需要在公司里面承担一个特定的角色,而这个角色是由分工决定的。如果您不能够分担,不能够为别人的工作作出贡献,那么在分工的前提下,您会失去机会。所有只有奉献,才有可能得到分工,从而得到您的机会,因此要求您要有主人翁的精神做好每一件事,发挥每一次的作用,否则您会被淘汰。其实从这样两个角度来要求大家,并不是一个无奈的博弈选择,反而可以使个人与公司之间的关系更为简单和清晰:对待公司使用责任和目标,对待同事

16、使用奉献和主动,仅此而已。 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管理的本质就是变通,变则通,除此之外,一切都只是工具,比如竞争论,五项修炼,平衡记分卡,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等等,无一不是管理的工具和方法,但是都不是管理的本质,管理的本质是变通,为什么这样讲? 首先讲,管理是一种实践,这是每个人都同意的,管理之所以能被众多的没有学过管理的人运用自如,就在于起管理是一种可以学习的变通,管理是有风格的,管理是有个性的,管理是人与事的结合,只有变通才是真正的管理,德鲁克的言论被众多的企业家拜读,实践,但是其本人却并没有什么管理经验表明,管理是一种行事方法,之所以他能把管理演化为学科,是因为管理的确有许多的可以后天学习的东西

17、,因为许多变通是后天学来的,但是管理大师却少之又少的原因正是因为变通不够,当世界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信息爆炸化的时代,每个人能接触到的东西也越来越专业化,一个人再也不可能通晓所有方面,而不能通晓很多的直接后果就是变通不够.于是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行业职业经理人,他们只懂得行业能的甚至是某一小区域的某一行业的东西,所以隔行如隔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同一个行业里的同一个人在这个地方可以搞得很好而到了另一个地方却束手无策的现象. 大家都同意德鲁克是管理大师中的大师,那么他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况且他还不是个真正的管理者,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 首先他老人家是一个比较现实的人,他没有偏执的言论,尽管他的

18、言行观点与众不同,但是他不会与当时蔚然成风的追寻一种完美的新社会制度的风潮人群一样,他常常提出别人认为是妥协的建议,这种有自己独特个性却又能综合考虑现实因素以使自己的众多想法能够实现的做法,就是管理的本质,他老人家能成为管理大师不是偶然,当然他的经历是别人无法获得的,但是他现实却又超前的的思想却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 管理的理论不是真理,但是管理是变通这一命题却是永远成立,因为人类社会永远没有最优选择,只要次优,而次优即是一种妥协,一种对现实的变通. 管理是一种实践,但是这不代表只有实践者才有权谈管理,相反,旁观者眼里似乎更能解释清楚管理,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说法道理也在与此. 我们需要做的

19、应该是广泛猎取知识,并尽可能弄懂所有知识,在最大限度聆听大师之言,对其进行扬弃吸收,尽可能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能在看到问题时把握独到见解,同时解决处理问题时,要有妥协,变通精神.当然这不代表什么时候都要妥协,什么东西都有个度的选择,所谓变通,不代表所有问题都妥协,变通的态度,比如在广告或者艺术行业,如果你拿出的是一个人人都同意的方案,那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绝对不是一个好方案,这样的方案绝对可以pass掉. 变通是解决问题时在保证不影响基本判断和决定的方向和前提下的变通,是一种对目前公司没有或者能力不足的一种变通,不是对一个有个性和创意的方案进行人人同意的表决和修改,变通是管理的本质,我想的确

20、这样. 管理本质:使合理秩序现实化无论是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现代企业制度,管理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而管理实践的发展又使诸如改革体制、转换机制、创新模式等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对管理的本质作新的思考和探讨。对管理本质的探讨,实际上是谋求对管理现象和活动的统一解释及探索管理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对于理解新的管理现象,明确管理的根本任务、发展方向以及确定管理科学的内涵、外延与管理科学的学科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一、管理的直接作用本质蕴藏于现象之中,为了揭示管理的本质,必须对具体的管理现象进行分析和抽象。各种各样的管理现象千头万绪,不

21、胜枚举,例如一个企业目标方针不明确,管理人员之间思想不统一,关系不团结,计划安排不得当,组织结构不合理,规章制度不健全,劳动纪委涣散,财务帐目不清,设备物品摆放杂乱,或者对计划、技术、设备、生产、劳动人事、工资、财务、成本、物资、销售等的专业管理各自为政,缺少协调配合,造成各种资源配置失调,效益低下,这个企业就需要加强管理。之所以需要加强管理,归结起来,就是因为乱。对一个组织而言,人、财、物、信息等各方面的秩序都不能乱,秩序的混乱、失调会造成效益低下。根据国家经贸委企业研究中心和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研究协会部对500家国有工业企业管理状况的最新调查结果,亏损企业中有67.4的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规章

22、制度体系。不少亏损企业管理散乱,纪律松懈。由此看来,管理所要解决的最直接、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治乱。然而,即使有了有条不紊的秩序也不一定有利于效益,如有的企业,虽然生产活动井然有序,但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只能完成单一产品的生产,产品结构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做灵活的调整等,效益同样上不去。所以,只有能够实现促进效益提高的秩序,才是有效、良好的管理。由此可见,管理的直接作用就是治理混乱,形成有利于提高效益的秩序。各行各业的各种具体管理现象虽然千差万别,但分析归纳,结论类同于此。管理始终都围绕着两个核心概念-效益和秩序。提高效益是管理的根本目的,而秩序则是管理所面对的主题,与管理的本质直接相关。二、秩序的科

23、学内涵众所周知,管理所面对的客体不是单独、孤立的事物,而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以系统的理论和观点分析管理问题已经受到普遍重视,但往往侧重于系统整体性、系统功能性和系统的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忽视了更加重要的一项内容-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系统理论,要素的组合关系一旦发生变化,系统就会形成新的整体特征,产生新的功能,并对环境作出新的反应。也就是说,这种组合关系决定了系统的整体性、功能性和环境适应性。系统内部的组合关系就是系统内部的秩序。显然,秩序在此不仅仅是有条理的次序这一字面含义,而是对事物组合情况和状态的描述。从静态的角度看,系统的内部秩序表现为系统的空间结构,即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和

24、排列组合关系;从动态的角度看,系统的秩序表现为系统的时间过程,即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输入如何通过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的逐一作用转化为输出的进程。就系统整体而言,过程也是系统结构随时间而变化的状况。在管理中,秩序离不开对要素的规范。规范是依据人工系统秩序的整体需要,对系统内各个要素的位置、行为、作用等的规定,规范就是一系列的要求和标准。系统的秩序决定了要素的规范,要素的规范保证了系统的秩序,只有系统的各个要素在各自特定的位置,按照特定的要求和标准,通过特定的行为,发挥特定的作用,才能形成系统的秩序,实现系统的功能。系统秩序的重要性可以用数学函数关系式Yf(X)加以说明,如果自变量X表示环境对系统

25、的输入,因变量Y表示系统对环境的输出,秩序就是使自变量转化为因变量的函数关系。对同一的自变量,不同的函数关系会产生不同的因变量,这就是说,对于同样的环境条件和输入,仅仅由于系统内部的秩序不同,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输出和功能。对于人工系统而言,系统的功能就是系统的目的,不同的系统秩序会产生不同的系统结果,实现不同的系统目标。因此,系统的内部秩序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三、管理与秩序管理不能脱离各种业务活动而独立存在。各行各业各种门类的管理涉及不同的特殊业务活动,这些特殊业务活动的秩序(包括资源配置、工作程序等)并非来源于管理本身,而是决定于这些业务活动的内在要求。如工业活动有工业活动的规律

26、,商业活动有商业活动的规律等等。管理的作用只是保证业务活动按正常秩序进行。管理与各种业务活动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有活动、有秩序要求、有目标才需要管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管理,活动无法按秩序正常进行,目标的高效实现也就落空了。秩序需要选定和创新。秩序的合理性由业务活动的规律、目标要求及环境条件共同决定。业务活动的秩序必须遵循业务活动自身的规律,受到各相关科学原理与技术要求的制约。同是万众齐上阵,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符合了战争的内在要求,所以促成了战争的胜利,成为壮举;在大炼钢铁年代,由于违背了钢铁生产、大工业生产的内在要求,因而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冒进。根据结局相等概念-即社会系统可以不同

27、的过程和方式实现目标,不存在唯一最好的方式,以及控制论功能模拟中不重视它是什么而强调它能干什么的基本观点(如电脑和人脑完全不同,却能完成许多相同的功能),可以发现,对同一目标,秩序具有不唯一性和可选择性,存在着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所以,要根据目标的具体要求选定秩序。如,阅兵时,需要整齐划一的秩序;欢腾庆祝时,需要热烈松散的秩序。秩序在此具有了对策的含义,秩序本身无所谓对与错、优与劣,其对错优劣决定于目标的要求。有利于实现目标的秩序就是对的,不利于实现目标的秩序就是错的;能够产生高效率的秩序就是优的,产生低效率、零效率甚至负效率的秩序就是劣的。由于系统只有与环境相适应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组织结

28、构、管理程序等还须随环境的变化而进行不断的调整,甚至作重大的变革、创新。这样,正确选定、创新秩序就要综合考虑业务活动规律、目标要求和环境条件三方面的因素。秩序需要建立和维持。人工系统的秩序不会自动形成。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系统存在着自发趋向混乱的趋势,人工系统的秩序也不可能自行保持,需要人为的建立和维持。在管理中,这就意味着必须采取确定业务流程、制定规章制度、设立组织机构、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四、对管理本质的阐述综上所述,管理的直接作用是治理混乱,而治理混乱实质上是使各项业务活动按照正常秩序进行,各项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各项任务按程序逐步完成。为此就必须选定、建立、维持和创新管理客体的秩序。

29、一切管理现象正是围绕治乱这个核心发生的,所有管理活动也是围绕治乱这个核心展开的。也就是说,治乱这个核心就是各自管理现象和各种管理活动的根本依据。它既是管理的本质所在,也是管理与其他各项业务活动的主要区别。 管理的本质就是使合理的秩序现实化。其中合理的秩序是指符合业务活动规律、目标要求和环境条件的秩序,使秩序现实化是指合理的秩序不应只是理想的蓝图和理论上的模式,而应通过管理活动使之成为现实存在的状态。具体讲管理的本质表现为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秩序的选定、建立、维持和创新。管理面对的秩序主要有,业务活动秩序(如业务流程、工作程序等)、资源秩序(人、财、物、信息等的秩序)和组织秩序(如组织结构、管理程

30、序等)等。根据这一阐述,管理科学的任务首先应为借鉴、研究、揭示使合理秩序现实化所需遵循的原理、原则;其次应为吸收、发展和创造使合理秩序现实化所需采用的方法、措施等。管理者的任务就是根据有关的原理、原则和必要的方法、措施,选定、建立、维持和创新秩序,以促进目标的高效达成。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管理是以人为本,如管理是使个人的努力与所要取得的集体目标一致,管理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等。这种观点无疑是有根据的,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其合理性不仅表现在人是管理的主要对象,管理是为人服务的,也因为管理中的任何秩序都是通过人的行为秩序实现的。然而,在各种活动中,人的行为秩序毕竟是以

31、客观事物的内在秩序为依据的。况且,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信息管理和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日显重要的资本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其直接管理对象毕竟不是人,而是信息、资本、资产等客观因素。只有当通过管理文化、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激励约束机制等形成的人的行为秩序符合业务活动规律所要求的秩序时,才能保证业务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进而实现管理的根本目的-提高效益。为此,本文对管理的本质采取了广义的描述,以期对管理的有关现象、内容作出统一的解释。五、确定管理本质的意义和作用确定管理本质在理论上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有利于在理论上明确管理科学的发展方向。首先,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32、环境的不断变化,管理客体及业务活动的秩序会不断产生新的形式,转变管理观念,进行管理创新是势之必然。其次,管理客体的系统性决定了管理的系统性,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反映了管理本质与管理系统性的要求。因此,随着管理客体系统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对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应用与创新的研究必将日显重要。再次,随着跨文化交流和跨地区经营的发展,及人们对文化(特别是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类行为秩序之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管理文化的研究将更加受到重视。管理创新、企业重建运动、实施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跨国多元文化管理等现象就是这些发展趋势的体现。(二)有利于从新的角度认识理解以往的管理理论

33、。自泰罗、法约尔率先提出管理理论以来,人们对管理的探寻、认识不断扩展、深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了众多的管理理论。著名管理学家孔茨将这些理论蓬勃发展、莫衷一是的状况形象地描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从管理的本质是使合理的秩序现实化这一角度,可以对以往的管理理论作出统一的解释。如:泰罗科学管理的基础是工作写实及对劳动动作、劳动时间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要将正确的劳动动作按时间顺序进行合理组合,建立生产操作秩序;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五项职能的作用就是要制定、建立、维持组织的秩序;行为科学研究个体和群体行为规律,其意也在于使组织成员的行为符合组织目标,进而形成有秩序的群

34、体行为,使分力变成合力,以产生效率和实现组织目标;孔茨提出协调是管理的本质,主管人员的中心任务就是消除在方法上、时间上、力量上和利益上存在的分歧,使共同的目标与个人目标协调起来,说到底,协调的作用就在于产生秩序和维持秩序。(三)有利于合理确定管理科学的内涵和外延。根据本文的结论,管理科学的内容应包括一切能使管理客体秩序合理化、现实化的理论和方法,并从这个意义上界定管理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区别。(四)有利于合理确定管理科学的学科体系。根据本文对管理本质的阐述,管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应包括基础部分、核心部分、主体部分和边缘部分。基础部分包括为使合理秩序现实化提供思想、观念指导和基础方法、技术的哲学、系统科

35、学、数学、计算机技术等;核心部分为阐述管理一般理论和方法的管理学;主体部分为阐述各具体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如企业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等。边缘部分包括与各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及业务活动自身秩序相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这四部分相互交叉、有机结合,共同组成完整的管理科学体系。确定管理本质在实践中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有利于明确管理的根本任务。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所应围绕的核心就是根据目标要求和各种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方法、措施(包括文化建设、组织结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信息系统、运筹学等),使组织的各项活动具有良好、合理的秩序。如前所述,合理的秩序是良好效益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

36、障,这已被众多成功的管理范例(如邯钢经验、海尔经验等)所证实。我国正在进行的体制改革、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结构优化、行为规范和市场有序等,正是体现了管理本质的要求。(二)有利于发现、分析、解决实际管理中的问题。把握管理本质,发现、分析、解决管理实际问题,应首先根据管理的目标,调查了解有关现象,判断哪些活动的秩序不合理;其次,分析问题产生于选定、建立、维持的哪些环节;最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形成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程序。(三)有利于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有效借鉴管理经验及正确进行管理创新。权变原则是运用理论、借鉴经验、创新管理的总原则,权变的核心仍应是根据不同的目标要求及具体条件,选

37、择不同的秩序以及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因此,把握管理的本质就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正确灵活地选择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有效地分别和借鉴管理经验,实现管理的本质要求,达成管理的根本目的-提高效率和效益。在没有现成的理论、方法、经验可寻时,完全可以从实际出发,创造新的管理模式,斯隆创立事业部组织结构就是典型的例证。谈谈管理的本质与内容 一、问题界定 这样的追问是一种典型的西方思维方式,因为中国的先哲在说明一个概念时并不对其下定义,而是通过比喻的方式,如老子和庄子在说明“道”这个概念时,运用了大量的寓言和比喻,始终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这样读者如果领悟到了其中的一个寓言或比喻就能悟出“道”来,否则很难理解什

38、么是“道”。 反之,当西方的先哲要说明一个概念时往往给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说明“某某是什么”。如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中将存在世界分成两类实体,即第一实体(个别的事物如个别的人等)和第二实体(一般的事物如人这个“种”和动物这个“类”等)。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在一个由“是”构成的判断句里,第一实体不能被断言于第二实体,而只能是第二实体被断言于第一实体,也就是不能说“人是某人”,而只能说“某人是人”。所以,当主词和宾词、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等在一个由“是”构成的判断句里时,前后项都不是相互对等的关系,正是由于“是”(或存在Being)这一语词世界和思维运动导致了哲学认识论、存在论的诸多变化。(周春生:

39、直觉与东西方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页) 根据上面亚里士多德的定律我们先看看“什么是管理”与“管理是什么”到底是两个什么样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中的管理是宾词,也就是将管理当作一个一般性的抽象概念,需要回答的是“哪些个别性的东西属于管理这个范畴”。第二个问题中管理是主词,需要用更一般的抽象概念来对管理一词进行描述,也就是要对管理下定义,需要回答的是“管理这个概念其本质到底是什么”。前者是认识论问题,主要涉及到管理的外延;后者是存在论问题,主要涉及到管理的内涵。 二、什么是管理? 日常我们所接触的“管理”基本上都是属于“什么是管理”这个问题范畴,虽然很多时候是以“管理是什么”的句

40、型出现的,实际上也是回答“什么是管理”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回答的往往都是属于“个别”的管理。大体来说,属于管理这个范畴的个别性东西包括这样几类:管理意识、管理理论、管理技术、管理能力等等。管理意识是指每个人对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只要能想到“管理”这个概念,就应该属于管理的范畴;管理理论是指形成系统、见诸文字的各种管理流派和学科;管理技术是指具体的管理活动中所用到的所有管理方法、技巧、工具、标准等等;管理能力主要是指管理者运用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的修养和素质。笔者暂时能想到的就是这些内容,至于很多人平常所说的“管理就是什么什么”之类,那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思维”,表明的是他对管理的理解和领悟,往往不是

41、一种严格的定义,听者如果能够理解这点,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执。本文笔者要回答的“管理是什么”才是试图对管理下一个严格的定义。 三、管理是什么? 要回答管理是什么,自然首先必须对“管理”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有所了解。虽然本文采用的是西方式思维方式,但是笔者并不能熟练掌握西方语言,无法从西方语言来考察“管理”一词的含义,况且本文是用中文写的,面对的也是中文读者,所以只对“管理”一词进行中文含义的考察。 可是当笔者试图对“管理”一词进行中文含义的考察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在辞海中查不到“管理”一词的解释。这个现象得到了孙涤的证实,他在管理琐话(学林出版社,1997年7月版)一书中写道:“

42、在管字头下面,竟没有管理的条目,只在第七义有极简略的释义:管者,管理;管辖。须知管理和管辖之别可谓大矣(笔者查的1989年版辞海同样如此)。我国对管理的贬斥源自前苏联,斯大林时代把管理视为资本主义的剥削伎俩打入冷宫后,用控制论(Cybernics)一词来取代管理。各类管理行为包括人事、物料、生产过程、利益交换和分配,乃至革新创造,包括技术引进的管理,均用各式新旧名词代称之,唯管理一词被驱逐在外。 “既无管理之名,管理之实也遭到很大的扭曲。开放以来,管理的正名活动一直持续至今,似乎仍有羞羞答答的困惑。比如谈到管理,在国内常常要凑上科学的限定词,似乎有了科学来撑腰,管理才能站得住脚。事实上,科学管

43、理(ScientificManagement)在国外甚少运用,偶尔用时,多半指的是在本世纪初,工程人员发展出和当时流水装配作业相适应的狭义的机械性管理的一些手段,即国人所熟知的泰勒制之谓。正是对泰勒制的检讨、批判、改进、扬弃,以及对人们行为的研究分析,管理科学(ManagementScience)才有长足的进步,走向成熟。” 孙涤对“管理”一词的中文含义的考察止步于此,但其中透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语言是哲学和文化的聚焦点,往往在一种语言现象背后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容。”(周春生,2001)。因此,我们对“管理”含义的考察还必须继续下去。从1989版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了关

44、于“管理”一词的解释,有三个条目: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如管理财务;保管和料理,如管理图书、宿舍、公司等;照管并约束(人或动物),如管理罪犯、牲口等。这样的解释与我们通常所见到的管理类专业书籍的定义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因为我们现在所接触的管理类专业书籍基本上是从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引进的,早年被称为“西方管理学”,后来去掉了“西方”两字,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言必称希腊”的现象:谈到管理必定是谈西方管理,至少在理论界基本上是如此。但是,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基本上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对“管理”一词的理解,可以说没有接受过专业管理训练的中国人都是这样来理解

45、“管理”的,即使接受过专业的管理教育的人,只要他接受的是中国大陆的基础教育,恐怕在潜意识中也是这样来理解“管理”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现代汉语词典对“管理”一词的三个解释基本上代表了当代中国人对“管理”的理解,只要找到三种解释中共同的内涵基本上就可以把握当代中国式管理的本质了。 为了找到三种解释的共同点,必须对“管理”一词的词源进一步追溯,但是翻遍中文辞书、字典都找不到关于“管理”的更多解释,因此只能从“管理”是由“管”和“理”这两个词组成的这条线索进行考察。本文考察词源的思路是这样的:因为人类的思维都是一个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的过程,因此一个词的产生和发展先是与一个具体的直观事物相联系,随

46、着时代的推移人们不断将一些相关的抽象概念附加其上,并不断进行新的阐释,于是以这个词的本义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语义“界域”,只要在这个界域里使用这个词,都能恰如其分地转达这个词的词义,即使使用者和接受者对同一个词的理解存在差异,但是只要都在同样的界域范围内就不会有太大的沟通障碍。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找到管理一词的圆心及其界域。 “管” “管”的本义是泛指细长的圆筒形物,用得比较多的物件有管状乐器、钥匙等,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此处即为钥匙义。 从细长圆筒形物引申出的含义是狭小、狭窄,如管见、管窥等。 从钥匙义引申出的是枢要、保管、看管、管束等含义。如荀子?儒教:“圣人也者,道

47、之管也”此处即“枢要”的含义。与此紧密相关的词组是“管辖”:“管以开门闭户,辖以解脱车轮。管辖:喻机要之地(词源,商务印书馆,1980年8月修订第1版)。”进一步得出“总理其事曰管(康熙字典,中华书局,1958年1月版)”的含义,如管家、总管等。 “理” “理”的本义是指玉石的纹路,“物之脉理唯玉最密,故从玉(康熙字典)”。由此引申为物体的纹理或事情的条理,如文理、肌理等。因为“井井兮其有理也”,“井井”是整齐不乱之意,故此又引申出“道理”一词,表示“规律”和“原则”。古人把人心所同的,便谓之“理”,如“乘理虽死而非死”,乘理,指合乎原则。凡是人心所向、合乎原则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

48、正确反映,便是“真理”。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经过奋斗能够实现的想象或目标,便是“理想”。(陈政:字源谈趣,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理”作动词时的本义是“治玉”,即把玉石雕琢加工,制成玉器,所以引申出“治理”、“整理”的意思来,如修理、理财等。 “管理” 由于笔者暂时查不到“管理”一词中文含义的来源,这里我们只能运用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来推测一下当初创造“管理”这个词的本意。创造“管理”这个词肯定是因为“管”和“理”都不能包含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两者的意思加起来基本上就是那个意思了。因此,“管理”=“管+理”。那么“管+理”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管+理”肯定是一种活动,既然是活动就一定有主体和客体(活动者和对象),我们假设自己就是那个活动者面对一个对象(人或物)在进行“管+理”的活动。首先是“管”:即将对象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进行看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