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件:第十九讲-语气词.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807692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课件:第十九讲-语气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课件:第十九讲-语气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课件:第十九讲-语气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课件:第十九讲-语气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课件:第十九讲-语气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课件:第十九讲-语气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课件:第十九讲-语气词.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九讲 语气词 语气词作为虚词,既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它的作用就是表达各种不同的语气,如:提顿、陈述、委婉、祈使、疑问、感叹等。从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可分为句首、句中、句尾三类。句首和句中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存在,句尾语气词从古到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我们分别简单介绍一下。另外将词头、词尾也在此介绍一下。,一、句首句中语气词 最常见的句首和句中语气词有“夫”、“唯”、“其”三个词,“也”字也可以作句中语气词用。现代汉语没有句首语气词,一般无法直接对译。1、夫(1)“夫”(f)字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变成纯粹的语气词的。古

2、代称之为“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称之为“提顿语气词”。例如: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晁错论贵粟疏),(2)“且夫”“故夫”“若夫”“今夫”也是表示要发议论。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故夫知效(尽力)一官,行(品行)比(合)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信)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

3、已耶?(王安石伤仲永),2、其 语气词“其”字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揣测、祈使、反问等语气。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吾其还也。其是之谓乎?君其问诸水滨。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其谁曰不然?3、惟(唯、维)“惟”字用作句首、句中语气词时,也可以写作“维”、“唯”。用于句首时,有两种作用。(1)一种作用是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日,是古人所谓的发语词。例如:惟辟(国君)作福,惟辟作威。(书经洪范)唯赤则非邦也与?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书经泰誓上)惟十有三祀(年),王访于箕子。(书经洪范)这种用法多见于书经和诗经,后代只是在仿古时才用。,(2)“唯”字用作句首语气词时,有时

4、是表示希望。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唯荆卿留意焉。(战国策燕策)这种语气一般都写作“唯”,不写作“维”,写作“惟”的也比较少。,(3)“惟”字用作句中语气词,主要起引出谓语,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在书经和诗经中比较常见。例如:蚩尤惟始作乱。(书经吕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厥土惟白壤。(书经禹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例一是叙述句,例二是描写句,例三例四是判断句,用“惟”字都是用来引出谓语,加强肯定的语气。后代只在有意模仿上古文风时才偶尔一用。,4也 语气词“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放在句尾表示判断肯定的语气;但有时也用于句中,表停顿,使语气舒缓

5、。例如:师也过,商也不及。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上古汉语的句首、句中语气词还有“系”、“伊”、“思”等,秦汉以后一般不再使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二、句尾语气词 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与(欤)”、“哉”等。1、“也”(1)“也”字一般用于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判断。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动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制,岩邑也。虢,虞之表也。而母,婢也。,(2)说话人对所说的事情的真实性表示深信不疑,也用“

6、也”字煞句。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战国策赵策)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3)“也”字有时用在分句或短语之后,表顿宕,舒缓语气。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以为民先。(韩非子五蠹)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公而告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2、矣“矣”字是一个表示动态的语气词。它意味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在一般情况下,“矣”字的作用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或将要发

7、生的事作为新的情况告诉别人,表示一种已然或将然的肯定语气。例如: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呜)余病矣。(左传鞌之战)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僖公十年)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国语勾践减吴)吾属今(将)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战国策燕昭王求士),3、乎(1)疑问语气词“乎”字,一般是表示纯粹的疑问。如: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战国策齐策)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2)还可以用在感叹句的句尾表感叹语气。例如:善哉,技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3)“乎”字跟“其”、“无乃”(恐怕)、“得无”(该不会)等词相呼应,表

8、示一种猜测或委婉语气,等于现代的“吧”字。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子其怨我乎?(左传成公三年)其恕乎!(论语卫灵公)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出三日而五灾至,无乃不可乎?(荀子儒效),4、“与(欤)”和“邪(耶)”(1)表疑问的句尾语气词,除“乎”以外,常见的还有“与(欤)”和“邪(耶)”。“与”、“邪”的语法作用相同。在先秦,有的古书如论语、孟子只用“与”,不用“邪”,而庄子则是用“邪”的次数大大超过用“与”的次数。这两个字古音很相近,它们的分别大约只是方言不同的关系。如: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郎必曰:“天下之利也。”(墨子兼爱下)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天之苍苍

9、,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子何为者邪?(庄子外物),(2)“与”和“乎”的分别主要是在表疑问的同时,含有揣度语气。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是鲁孔丘与?(论语微子)子贡问:“师(子张)与商(子夏)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胜)与?”子曰:“过犹不及。”,5、哉“哉”字所表示的语气比较单纯,它的基本作用是表示感叹,而且是比较强烈的感叹。另一作用是表示反问。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八佾)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快哉此风!(宋玉风赋)大哉!尧之为君!(孟子许行)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传僖公五年),

10、6、句末语气词的连用 表达一般的感情,可以选择不用或单用语气词的方式;表达强烈的感情,则可以选择语气词连用的方式。“己(停止)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妈,您的白头发又多了!妈,您的白头发又多了啊!通过语气词连用可以增强语势、加重语气,加大情绪表现力度,达到反映主体内心世界的目的。,现代汉语里的句末单音节语气词“的、了、吗、呢、吧、啊”等在口语里是经常连用如:“那他一定是无药可救的了”、“我是半夜里来的呀!”“你老婆那脾气可真够你受的啊!”等。古代汉语的句尾语气词也可以连用。(1)最常见的是“乎”“哉”放在其它语气词后面。例如:位其不可不

11、慎也乎!(左传成公二年)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战国策齐策六),“乎”和“哉”也常连用,“哉”只能放在“乎”的后面。例如: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连用的语气词,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最后是“乎”的句子重点在询问,最后是“哉”的句子重点在感叹或反问。,(2)除“乎”、“哉”外,“矣”、“已”、“与”、“邪”、“夫”等也可以放在其它语气词的后面。例如: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荀子议兵)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12、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何愚也耶!(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此是命矣夫!(赵壹刺世疾邪赋),(3)三个语气词有时也可以连起来用,最常见的是“哉”放在另外两个语气词之后。例如: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论语阳货)三个语气词连用,感情色彩一般都比较强烈,各语气词都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但放在后面的一般要比前面的语气重一些。(4)也有少数句首、句中语气词连用现象。如: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夫惟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三、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有些虚字,古人一般把它叫作“发语词”

13、或“发声词”,现代有的语法著作把它叫作“语首助词”、“语中助词”,有的语法著作则把它叫作“词头”、“词尾”。如王力就认为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它们只是词的构成部分,其本身一般没有词汇意义,只是表示词性。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这种情况下,就真正是有音无义了。这些虚字的情况很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可以肯定的词头主要是一个“有”字,可以肯定的词尾是“然”、“如”、“尔”、“若”。还有“其”、“言”、“于”、“薄”四字(在诗经中用例很多,散文中却很少看到)也被看作词头,暂难作出定论。下面分别作些介绍:,1有(1)“有”字作为词头,最常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常见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我

14、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书经召诰)禹攻有扈(部落名)。(庄子人间世)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朝代名词前面加“有”,一直沿用到后代,如“有唐”、“有明”等。,(2)“有”又用于某些普通名词前面。例如:予欲左右有民。(书经阜陶谟)豺虎不食,投畀(b给)有北(北方大漠);有北不受,投畀有昊(昊天)。(诗经小雅巷伯)(3)还可以用于某些形容词前面。例如: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2其“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前面。例如:既见君子,云何(为何)其忧?(诗经唐风扬之水)北风其凉,雨雪其雱(png,雪盛的样子)。(诗经邶风北风),3言,于,薄“言”、“于”、“薄”

15、用作词头时性质相同,都只能放在动词前面。例如: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陟彼南山,言采其薇。(诗经召南草虫)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污(w):洗去污垢。私:内衣),4然,如,尔,若“然”、“如”、“尔”、“若”主要放在形容词之后,与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状语(有时也用作谓语)。此外还有“焉”、“乎”两个字,作用同前四字相同。“如”、“尔”、“若”可以认为是“然”的变形。下面各举一例: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晏如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潸焉出涕。(诗经小雅大东)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形容词后面加上这些词尾,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一般都可以解释为“地”、“的样子”(古人解释为“貌”),有时则可不译。如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候,如果用作状语,一般情况可以译为“地”,如“杂然”可译为“纷纷地”,“率尔”可译为“不假思索地”,但有时就不能这样译,如“潸焉”是“流泪的样子”,就不能译为“流泪地”。至于用作谓语(如“天下晏如也”,“其叶沃若”),自然就更不能译成“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