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进出口贸易.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852606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进出口贸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论文进出口贸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论文进出口贸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论文进出口贸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论文进出口贸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进出口贸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进出口贸易.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思考从20世纪中叶开始,许多从欧美殖民地中独立出来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为了获取经济上自立,从根本上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一直在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对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国内市场非常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无疑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国家都认为对外贸易只是提高国内资源利用效率、辅助工业化目标实现的一种手段而已,并没有将其提高到模式或者战略的高度。20世纪70年代,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大力扶持对外贸易的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及经济振兴,促使一些国家开始将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与一个国家的

2、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考虑。作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通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国际贸易发展模式的研究,推导出了一些以贸易战略来区分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模式,并由此形成了当今国际开发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本文将在比较分析一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实施过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对外贸易战略进行评价,以寻求今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思路。 资源导向型贸易战略的终结所谓资源导向贸易战略是指通过大力出口本国、本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发展的贸易战略。对于大多数刚刚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经历过长期西方殖民地统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整个国家的经济多依存于单一的农副产品,民族工业

3、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对于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实现国家工业化,进而实现国家经济振兴的唯一选择就是充分地利用本国、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来实现工业化。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出口具有资源优势的原材料及初级产品来换取外汇,再将获得的外汇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中间制品、生产资料,由此逐步地推进本国、本地区的工业化。因此,资源导向型贸易战略与其说是一种战略,倒不说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奈的选择。但是,历史上确实有些国家,比如澳大利亚依靠本地资源优势,出口较多的资源产品,从而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其人均收入水平一直居于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像澳大利亚那样幸运,许多国家甚至陷入了一种“资源劫难”,

4、即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则越缓慢。对于上述“资源劫难”,发展经济学家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研究,目前对自然资源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是贸易条件恶化论。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其出口的大部分往往是原材料、能源等初级产品。进入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初级产品价格的低下及大量代替自然资源的工业原料的出现,世界市场对初级产品的需求急剧下降,原材料、能源等初级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工业产品之间的贸易。在这种环境之下,由于大部分原材料、能源等初级产品都是缺乏收入需求弹性的,而工业品的需求是具有比较大的弹性,因而会导致出口的初级产品与进口的工业

5、制成品之间的价格差距呈现出递增的趋势,贸易条件趋向恶化。二是荷兰病。石油和其他一些自然资源,也许可以创造财富,但这些资源本身却不能创造就业机会,而且不幸的是,这些资源的存在还会对其他经济部门产生挤出作用。20世纪60年代荷兰北海一带发现大量天然气,随着天然气的大量开采和出口,荷兰盾变得坚挺,制造业和农业产品出口减少,国内产品同大量廉价的进口产品相比,在价格上处于劣势,非石油出口的竞争力下降了。荷兰病表现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最终会使得制造业衰落,服务业繁荣。而一旦制造业衰落,发展中国家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失去了基础。三是自然资源的价格具有极大的波动性,而对于这种波动性的管理又十分困难。对于

6、国外和国内投资者来说,他们总是在经济景气的时候投入资金,而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又会撤回资金。因此,这种投资的冲动会使得经济景气的时候,自然资源出口繁荣,国内财政收入迅速增加;而经济不景气时,发展中国家又陷入了财政危机。经济活动因此比商品的价格具有更强的波动性,发展中国家繁荣时期从资源出口中获得的利益正好抵消紧接下来的经济衰退带来的损失,资源的利益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经济利益。 由于上述原因,试图通过资源出口来实现工业化的梦想已变得十分渺茫,资源导向型贸易战略也从此被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地区)排斥在本国、本地区的国际贸易战略之外。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双向性伴随着以资源导向贸易战略的失败,许多发展中国家在

7、20世纪50年代开始探索新的国际贸易模式。鉴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交易条件不断恶化的现实,多数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高关税、配额等保护政策,将本国市场与世界市场隔离,以此来限制发达国家工业产品大量流入本国市场。然后,通过国内生产来代替这部分进口市场,以此来实现本国、本地区的经济自立。这种试图依靠高关税、配额等保护政策手段的限制,来实现本国(地区)的“内向的”国际贸易战略又叫进口替代贸易战略。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相继采用了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得益于这种发展战略的成功,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从殖民地经济结构中摆脱出来,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最早采用进口替代贸

8、易战略的菲律宾,借助于国内丰富的资源和给予外国企业国民待遇,工业化比率迅速提高。20世纪50年代中期菲律宾工业化率尚只有8%,而60年代初期则升至17%。国民经济长期依赖于橡胶、锡等自然资源出口的马来西亚,通过以纺织、电子机械为中心的进口替代,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为了验证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对工业发展的贡献程度,钱纳里借助于投入产出表对工业增长进行了数量分解。根据钱纳里的研究,1960年发展中国家中,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度,最终需要生产为22%,中间需要生产为28%。进口替代生产为50%,后者的贡献程度远远超过前二者,显示出相当高的贡献度。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时代以来的经济强国或多或少都

9、曾实行过进口替代,进口替代甚至是产业革命的促成者。在19世纪初期,英国的棉纺织工业远远落后于印度和中国,为了鼓励国内棉纺织工业的发展,英国禁止从东方进口棉纺织品,以便能够用本国生产棉纺织品来替代进口。正是在这样繁荣起来的棉纺织业生产中发生了“产业革命”,从而使整个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也使英国成了很长时期中的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当今世界的三个经济上最强的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也无一不靠进口替代而致富。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实施,极大地加快了从殖民地中解放出来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并且奠定了发展中国家开始走向工业化的基础。但是,这种发展战略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发展水平极度低下条件下

10、,通过对市场进行入为的干预和政府强有力的保护来阻断国内、国际市场的联系,有助于避免国内幼稚产业过早地面临国外跨国企业的竞争,促使本国幼稚产业尽快地成长。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化的进步,进口替代国际贸易战略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际收支不断恶化、外汇不足。在实施进口替代贸易战略时,各国普遍过高地评价本国货币的汇率,这样就使得产业部门积极扩大进口,而不太愿意出口。不仅如此,人为地过高评价本国的货币使得初级产品部门与工业制成品的交易条件进一步恶化,从而阻碍初级产品行业的良性发展,进而带来出口潜力的低下。工业部门的进口偏向和传统出口部门潜在力的低下,使得实施进

11、口替代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地存在着国际收入不断恶化、外汇收入不足的现象。第二,实施进口替代的产业由于受国内市场制约,往往难以充分享受规模经济效果。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人口在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国内市场规模本身比较小。在国内市场尚未饱和时,通过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可以较快地扩大规模。但由于国内市场本来就很小,国内市场的需要将很快达到饱和状态,这样进口替代的机会就将会枯竭,以后的增长将取决于国内需要和经济成长率的大小。由于难以充分享受规模的经济效果,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往往停留在进口替代水平上,很难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业。第三,产业结构急剧地向劳动节约、资

12、本集中型过渡,从而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对工业的高度保护和补贴实际上是在鼓励使用资本、限制使用劳动,从而产生了资本替代劳动,导致国内产业吸收过量的资本而吸收少量的劳动。这种政策导向的结果很快耗尽了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同时出现就业严重不足的问题。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优位性与限界进口替代国际贸易战略在促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同时,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负作用也越来越大。采用进口替代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后来都遇到了国民经济停滞不前的困境。20世纪60年代中期,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省率先成功地从进口替代转向了出口导向。亚洲“四小龙”通过大力实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在较短时期实现了经济腾飞。

13、借鉴它们的经验,东南亚其他国家也纷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这一战略,通过废除许多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市场机制,以促进出口来带动本国(地区)的发展。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以“四小龙”为中心的东南亚诸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韩国、中国台湾省、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制造业成长率超过1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4%的同期水平。高速成长的结果,促使上述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率迅速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期,亚洲四小龙的工业化率为28%-38%,高于同期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4%,除印度尼西亚以外,东盟国家的工业化率也达到了18%-24%,接近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水平。有鉴于此,

14、国际发展经济学界对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以此作为发展中国家及其落后地区首选的贸易模式。在世界银行1993年出版的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的报告书中,将实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而取得极大成功的日本、“亚洲四小龙”及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近30年的发展称作为“东亚的奇迹”,并认为出口导向贸易战略为比其低一层次的发展中经济体树立了促进出口战略的样板,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却暴露了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局限性。与进口替代国际贸易战略相比,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最大特征是不断地推进市场经济化的进程,通过撤销各种政策限制,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低工

15、资劳动力的优势,扩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以此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出口的市场主要是发达国家,过分地追求出口的结果使得国内工业体系内部出现了“双重化”的倾向,即出口产业的过度膨胀和内需产业的相对萎缩。以韩国的半导体产业为例,在国际市场需求的刺激下,20世纪80年代韩国的半导体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半导体市场的急剧萎缩,韩国庞大的半导体出口产业顿时陷入了困境,并拖累了给予半导体产业大量资金支持的金融业,进而引发了90年代末的金融危机。不仅如此,急速的贸易自由化使得韩国来不及培育重化学工业发展所需要的零部件产业。在这种背景下,通过适当的关税及贸易限制来扶持国内重化及高科技产

16、业的发展,这样一种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又重新被一些发展中国家采纳,并被许多国际开发经济学者赋予了新的理论支持。伴随着对外贸易顺差的不断累积,对外摩擦还呈现从贸易领域向投资、金融、汇率等领域延伸的趋势。特别是有关人民币升值问题,中国人民币一直受到来自日本、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巨大压力。美国一些人攻击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导致汇率人为偏低的言论甚嚣尘上。美国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在多种场合不断向中国施加压力,甚至有人建议国会迫使美国政府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诉讼,控告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违反了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也违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则。如果我们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多,今后的贸易纠纷可能会防不胜防,处理不好会影

17、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适宜国际环境。对外贸易摩擦的不断蔓延和升级,不仅意味着我国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困难,而且还会对宏观调控和对外政治外交关系造成严重干扰。3.出口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从自由贸易最基本的假设前提出发,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并进行国际贸易,必定给双方带来利益,否则,另一方可以拒绝开展国际贸易。但按照比较优势进行自由贸易,则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被锁定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专业分工当中,从而丧失了技术进步的机会,进而会面临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落后于人的“比较优势陷阱”。在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中,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曾面临“比较优势陷阱”的困境。来自联合国贸发会的一项研究表明

18、,在墨西哥、菲律宾、阿根廷、巴西等很多国家,与出口部门扩张同时发生的还有逆工业化现象,这些经济体一方面经历着出口的迅速增长,但同时也伴随着投资、技术进步的停滞不前。尽管中国的情况稍好于墨西哥、菲律宾、阿根廷、巴西等国家,现在就说中国已经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还为时尚早,但是中国出口部门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凭借大规模的要素投入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来实现的,出口贸易也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技术附加价值产品,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很低,中国正面临踏入“比较优势陷阱”的风险。据解放日报2003年11月7日报道,在全球聚集“中国优势”的时候,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披露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却显示,中国的竞

19、争力指标在102个国家中名列第44位,比2002年下滑了4位。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项目主任卢佩斯博士分析说,中国在宏观经济上得分很高,但在技术创新上,中国仍需跨越与发达国家间巨大的鸿沟,必须承认现在与发达国家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导致中国排名下滑。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出口进口国产化出口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动态地选择适合于本国(地区)的国际贸易战略就成为影响经济开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并成为左右该国(地区)能否实现自我循环发展的关键。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已经完成了它阶段性的历史使命

20、,中国必须适时地调整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实行开放式的进口替代贸易战略。按照国际开发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所谓开放式的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就是适度的出口导向与有效的进口替代相结合、以关税和汇率杠杆为主要调控手段的兼容战略。这一战略的政策隐含着废除亏损出口、行政指令出口、高额补贴出口的政策诱导机制,对部分幼稚产业实行战略性、动态性保护,从政府优先国内采购、科研补贴等方面对高新技术装备工业等实施进口替代扶持。这种有别于传统开发模式的设想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1.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对于大国和小国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小国因地域狭小,人口总量不大,市场容量较小,必须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扩大外贸出口,

21、就可以使其产品和生产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取得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国内市场非常狭小,人均购买力非常有限,可以说是一个人口上的大国和经济上的小国。在这种条件下,通过实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可以充分发挥中国比较优势,克服国内市场规模狭小、购买力低的不足,在开拓国际市场中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已经印证了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在中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前中国居民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200美元以上,部分大中城市已经达到50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当人均GDP达到150

22、0美元时,消费的经济化现象将逐渐出现,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人们的消费行为将发生质的变化。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看,全体国民即将进入消费的近代化,一部分大中城市将出现大量的“随心所欲的消费者”。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或者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中国可以从国内市场中获取规模经济和巨大的经济利益。2.大国必须建立自己完整的国内工业体系与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省等小国(地区)不一样,世界上的经济大国都有相对比较完整的国内工业体系。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日本、欧盟的农业已经完全没有优势可言,美国的纺织、钢铁工业也已经是夕阳产业,但是这些国家无不采取措施保护这些产业。尽管各个国家都有

23、不同的出发点,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这些国家都希望在全球一体化中保持本国产业的相对独立性。尽管全球经济一体化能够带来效益的提高,但由于世界各地还存在着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国家的界限还非常明显,因此,作为一个大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本国的相对独立性,就必须保持相对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而单纯的出口导向战略将使得产业间的分工扩大,一些现代产业甚至一些重要的产业难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我国作为一个独立自主、正在发展中的大国拥有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也许短期内是不经济的,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十分必要的。由于中国与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政治体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保持着冷战时代的思维模式

24、,十分害怕中国强大,一直力图从经济上、军事上抑制中国过快的发展,以便长期保持对中国的优势地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美国、日本一直对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实行严格的限制,对欧洲解除对中国武器的禁运想方设法进行阻止。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之下,中国在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上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另外,像农业、电信等有关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也必须主要依靠我们自身来加以解决。3.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越来越受到世界市场的制约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实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并取得较大成功,这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东西冷战”的背景下,美国为了争取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处于社会主义国家前沿阵地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加入到资本主义阵营,不

25、惜以开放国内市场为代价,对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敞开大门。再加上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的高潮,一些传统产业逐步退出市场,这样使得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一方面可以接纳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又有美国这样巨大的需求市场,从而使得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柏林墙的倒塌,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在逐步融合。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逐步从各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中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及民族的利益,再加上受到亚洲“四小龙”和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启发,世界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纷纷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并加入生产传统产品的行列中。这时,以美国为首的发达

26、国家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内,对发展中国家开放传统市场的大门也就越来越窄。美国经济至今仍没有显露出强劲复苏迹象,美国贸易逆差居高不下,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将愈演愈烈,处理不当,有可能影响到两国的对外贸易关系。尽管中国对美国的大规模出口和巨额顺差是建立在美国有巨额贸易逆差基础上的,即美国贸易逆差是因,中国出口导向战略是果,并不存在反向的因果关系。但美国为了转移国内视线,往往会在外国中寻找目标。由于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已经在美国的贸易伙伴中排名第一,加之掺杂着“人权”、台湾问题,许多美国政客往往会把矛头指向中国,中美贸易争端将在今后几年出现升温的趋势。这也正是引起我们对中国出口导向战略可持续性担忧的主要原

27、因之一。4.出口导向贸易模式不适用西部内陆地区中国是一个拥有960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大国,而西部地区就占据一半以上。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小康,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中国今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上,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存在不小的差距。 受东部成功经验的启发,借助国家“三沿”开放战略的实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西部内陆地区也在追求从面向区域内市场为主的产业结构向面向外国市场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过渡。但是,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希望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出口

28、型产业来实现地区振兴存在着致命的地理障碍。2004年,沿海地域的总出口量和引进外资金额分别占全国的80%以上。仅广东一省的出口总量就约占全国的13,从这个结果来看,在引进外资和发展出口产业上沿海地域存在着绝对的优势。由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及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海地域。受地形的影响,从西部地域出口到国际市场上将要承担相当大的运输和市场信息成本。在此基础上,要想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因此,出口导向贸易模式的采用应因地制宜。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战略与汇率制度选择* 何青 杨晓光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0 【摘要

29、】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与对外贸易政策密切相关的汇率政策,汇率制度的选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对外贸易战略的影响。本文将对外贸易的不同战略方式与传统的以及现代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相结合,采用Ordered Logit 和Ordered Probit回归方法,对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文中的实证模型选用了16个能够反映各国经济、金融、国际收支情况、政治制度以及贸易政策的典型变量,将汇率制度的分类按照IMF和LYS两套体系分别考察。考察的样本空间包括具有代表意义(贸易特征比较明显且工业发展比较迅速)的49个发展中国家从1974年

30、到2000年之间数据历史,考察的重点是不同发展战略对一国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传统汇率制度中的贸易开放度和资本管制程度不再是决定一国汇率制度的显著决定因素,但是大部分贸易政策变量在不同的模型框架之下都表现显著,而且特别地有,出口拉动程度越高的国家,越倾向于选择固定汇率制度。这不仅说明对外贸易战略在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选择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较好地解释了由于发展中国家必须兼顾经济增长和防止通货膨胀,而出口拉动战略已经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成为这些国家汇率制度考量时的一个常见选择。【关键词】:对外贸易战略、汇率制度、决定因素、出口拉动、进

31、口替代一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国家和民族独立。这些新兴国家强烈希望能赶上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他们选择了两条不同的发展战略:1. 进口替代战略1。在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了这一战略。这些国家认为这样可以防止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下跌以及可以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加速本国工业化的进程;2. 出口拉动战略。采取这一战略的国家认为贸易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引擎。这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Adam Smith,在这之后,David Ricardo、Robert Torrens、James Mill、John Stuart Mill等经济学

32、家丰富并完善了这一思想。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实行出口拉动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较少,主要有韩国,香港,新加坡等。然而,多年的实践证明,当初实行出口拉动战略的国家和地区保持了强劲的经济增长率,人均GDP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2;而当初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却拉大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原来的“幼稚工业”依然还是“幼稚工业”。持*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rant Nos.700221001, 70341025)资助。1 这一思想主要来源于Raul Prebisch (1950) 和 Hans Singer (1950),他们认为:由于新兴市场国家的工业基础薄弱,实

33、行进口替代战略可以有效的保护幼稚工业,加速工业化的进程。2 Lucas (1993),谈到了关于韩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问题,19601988年人均GDP的平均增长率为6.2%,而与此同时全球的平均增长率仅为1.8%。自由贸易观点的经济学家指出,拉美国家在进口替代战略下,导致了内向型的经济政策,这是拉美国家经济持续低靡的原因所在(Balassa,1980),一些拉美国家的实际产出水平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Barro and Sala-I-Martin, 1995)。韩国、香港、新加坡外向型经济的成功经验以及进口替代战略在很多国家的失败,使得很多发展中国家意识到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经济一体

34、化和外向型经济的成功经验的影响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放弃了原来的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大力发展对外贸易3。实行出口拉动战略的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持对外贸易持续稳定的增长,通常倾向于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保持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汇率稳定。如:香港一直实行货币局制度。而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和地区,为了吸引国外资本的流入,通常需要开放资本项目,同时为了能够运用货币政策调节国内经济的发展,采取了较为浮动的汇率制度。如:拉美国家。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采用不同发展战略的国家,其汇率制度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促进出口的政策和措施是否会对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了能全面地考察各种因素对汇率制度的影响,我们分析

35、了各种汇率制度决定的经济理论,选取了与这些理论相应的经济变量。我们首先只对从汇率制度理论中选取出来的经济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然后再加入反映贸易政策的若干变量,综合考虑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我们将两种回归结果进行了对比,从而能在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上考察贸易促进的政策和措施在汇率制度选择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发现,由于已有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忽略了发展中国家推动本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发展中国家是如何选择汇率制度的。由于发展中国家肩负着振兴本国经济和保持国内经济稳定的历史使命,国内的政策和制度必然要向这两个经济目标倾斜。而出口拉动战略长期以来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必然会对一国

36、汇率制度的选择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的实证结果表明出口拉动程度高的国家,越倾向于选择较为固定的汇率制度安排,保证本国出口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将做如下的安排:第二节讨论贸易促进政策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因素;第三节回顾并分析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发展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第四节介绍数据的构成、变量的定义、以及使用的经济计量方法;第五节对实证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第六节我们对本文进行总结并简单评述我国的外贸政策及汇率政策。二 贸易政策与汇率制度的选择 按照限制和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大致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分为外向型经济(outward orientation economy)

37、和内向型经济(inward orientation economy),每一类又都包括两种。一般而言,内向型战略分为:(1)初级内向型战略,是指以农业经济为主,不与国外发生贸易往来,自己自足;(2)进口替代战略,是指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发展本国消费品和制造业,来替代对国外产品的进口。而外向型战略则分为:(1)初级外向型战略,是指主要以农产品以及初级品作为出口产品,同时换回发展生产所必须的制成品;(2)出口拉动战略,指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措施,发展以制造品为主的生产和出口。发展中国家主要采取的就是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拉动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在50年代提出并为发展中国家广为采纳。为什么采用这一战略呢?发展中国

38、家主要基于以下的一些考虑。如:改变对外国经济的依赖,发展本国的幼稚工业, 3 Bruton(1989)指出,进口替代战略已经走到了尽头。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特别是在拉美,为了保持他们的进口水平和消费水平,很多国家越来越依赖于短期私人资本的流入,从而导致了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为了渡过危机,拉美国家不得不借助于国际机构,如,IMF,实施经济稳定计划,调整内部经济,在这一情形下,实行出口促进战略也是必然的选择。削减进口,节约外汇,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加速本国工业化的进程等。可见,这一战略的实行正好反应了发展中国家希望发展本国工业,摆脱日益恶化的国际收支的强烈愿望。为了配合这一战略的实行,发展

39、中国家一般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一是实行保护关税,对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额关税,而对所必须的资本品则减免关税,从而减少进口替代的成本;二是采取进口配额,限制国内对非生产性商品的消费;三是通常高估本币,以减少进口资本品的外汇压力;四是国家在资本、劳动力方面采取优惠政策,保护本国的进口替代工业。在进口替代战略实施的初期,这一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发展中国家战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从后来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这一战略的实行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如:阻碍了外贸出口的发展从而使经济更加内向,强化并非减轻了对外的高依赖,扩大了收入不均,减少了就业机会等,最终导致了经济的恶化,造成实行这一战略的发展

40、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进口替代战略的不成功与亚洲四小龙出口拉动战略所导致的经济飞速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很多发展中国家转而寻求其他的出路,采用外向型的发展战略,而出口拉动战略就是较好的一种选择。出口拉动战略起源于60年代。发展这一战略主要考虑到: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廉价劳动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促进本国的出口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出口的增加会引起连锁反应,如,增加劳动就业,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从而优化了产业结构,从而加速了一国工业化的进程;由于出口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加工业,大额的出口会改善贸易条件,从而实现了国家收支的平衡。为了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

41、发展中国家通常采取以下的措施:一是吸引外资,采取外商独资、合资等方式,用优惠税率、出口加工特区等方式吸引外来资金投资建厂,大力发展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等制造业;二是在出口方面,通常会低估本币,在价格、关税、利润、留汇等方面给予出口定向型企业优惠,保持出口的竞争力,同时对出口工业所需要的半成品和必要的技术的进口实行减免税,并放宽进口配额。三是大力发展与出口拉动相关的工业,形成规模经济满足出口拉动工业的需求;四是发展出口劳动工业需要有熟练的工人,所以要实行出口拉动战略需要加大教育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由此可见在进口替代战略下,由于汇率已经失去了作为推动出口竞争力的作用,可被用于其他宏观经济的目标如:

42、防止通货膨胀保持国内经济的问题等。而在出口拉动战略下汇率政策则要在出口竞争力、防止通货膨胀以及可信性之间进行权衡,而且出口拉动战略的一些措施,如,低估本币、对资本流出进行严格的限制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少关注对外贸易战略对一国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很少有人对此进行专门研究。不过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增长和一些与汇率制度选择相关的问题时,也提到了汇率制度选择与对外贸易战略的关系。Esteban Jadresic, Paul Masson, and Paolo Mauro(1999),总结并分析了发

43、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汇率制度的选择,指出在一些拉美国家,由于贸易对该国的经济增长非常有限,使得这些国家不得不通过开放资本帐户吸引外来资本的流入,这样结果使得很多拉美国家选择了浮动汇率制度。Jeffry Frieden, Piero Ghezzi, Ernesto Stein (1999)在分析政治因素对拉美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时,对贸易政策的影响做了特别的强调,指出进口替代战略将导致拉美国家高估实际汇率。P.Dooly, Folkerts-Landau and Garber(2003) 将世界分成两极-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指出采用出口拉动战略的外围国家要想赶上并成为中心国家,就应该增加以中

44、心国家货币进行衡量的外汇储备,保持与中心国家之间汇率的稳定。由此可见,很多专家和学者在关注贸易与经济增长,以及研究一国汇率制度选择的同时,已经注意到贸易政策与汇率制度选择之间的关系,但是没有把贸易政策与汇率制度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将从实证的角度分别采用Ordered Logit和Ordered Probit方法来分析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和汇率制度选择的关系。为了能够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我们选取了大量影响制度选择的经济和贸易政策的变量(经济变量的选择将基于前人理论和实证工作),并考虑了在不同的汇率制度分类下各个变量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为了便于考察贸易政策对汇率制度的影响,我们拟用以下

45、一些指标衡量贸易政策:(1)资本流出量与GDP的比例。由于在出口拉动战略下为了保证由外资产生的利润仍能在国内使用,通常对资本流出量进行限制,而不限制资本流入量。在进口替代战略下,需要外来资本品支持本国经济的发展,如果限制资本流出将会导致资本流入量的减少,故进口替代国家很少限制资本帐户(尤其以拉美国家为甚)。(2)出口与GDP的比例。在出口拉动战略下这一比例要明显的高于进口替代战略。(3)FDI占GDP的比例。在出口拉动下外商主要以FDI的形式进行投资。(4)汇率变动的趋势。我们用汇率变动差额五年内的平均值进行衡量。在出口拉动下,通常会低估本币,反应在汇率上就会表现为汇率持续的上升,而在进口替代

46、下,通常会高估本币,则会有汇率逐渐下降的趋势。(5)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出口拉动战略下需要大量有技术的熟练工人,也就是说在出口拉动战略下,我们需要更多至少接受过初等教育的工人4。三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回顾 汇率制度的选择长期以来都是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们争论的热点。汇率制度的选择随着世界经济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地丰富与发展。早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Mundell,1961)中强调最优汇率制度的选择应该在经济稳定性损失和浮动汇率损失之间进行折中选择5,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与之而来的金融危机的频发,使得政府在进行汇率制度的安排时将考虑的重点放在了政策的可信度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的取舍6。为了分析的方便,我

47、们按照汇率制度选择取舍内容的着重点,将这些汇率制度理论大致分成两类,1. 传统汇率制度选择理论;2. 现代汇率制度选择理论。1 传统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传统的汇率制度理论着重于在浮动汇率损失与经济稳定性损失之间的取舍,主要的理论包括最优货币区理论(Mundell,1961)和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Mundell-Flemming 1961)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不可能三角理论”(impossible trinity)。最优货币区理论强调了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相对稳定的因素。最初的最优货币区理论 (Mundell,1961)认为固定汇率最适用于通过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而成为一体的地区,

48、贸易开放度高的小国应选择固定汇率,而贸易开放度低的大国则可以从汇率浮动中获益。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Fisher(1977)指出一国所面临的经济冲击的大小和性质将潜在地影响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Enchengreen and Masson(1998)强调了国外经济冲击对一国经济稳定影响的严重程度,认为开放程度越高的国家越应该选择浮动汇率制度,吸收外来经济冲击对一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例如,在贸易条件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浮动汇率可以有效地缓和实际的外部经济冲击。Juhn and Mauro (2002)进一步指出贸易开放度可能内生地由汇率制度决定,并探讨了贸易开放度和汇率制度地选择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因果关系。根据这一理论,很多经济学家从实证的角度考察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经济变量与汇率制4 在变量的选择中,我们也曾尝试用用一些制度指标来衡量,比如:进口配额、出口配额、关税方面的限制,但统计起来十分繁琐,而且有一些政策在进口替代和出口拉动下都会使用,所以用这些指标并不一定能很好的区分进口替代和出口拉动战略,如:Krueger (1978) and Jagdish Bhagwati (1978) 用出口有效汇率与进口有效汇率之间的大小区分贸易政策,有效汇率则用官方汇率、出口关税税率、补贴、配额升水的综合效应来衡量。但这一指标存在明显的缺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