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860585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凉州区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凉州区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凉州区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凉州区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凉州区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凉州区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凉州区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凉州区2013年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和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快推进凉州区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稳定提高玉米供种能力,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玉米供种数量和质量安全为主要目标,以提高玉米种子综合生产能力为基本任务,稳定农户与企业关系,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加强建设,规范管理,严格保护,不断提高基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水平,全面提升我区农作物种业实力和发展水平,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二、目标任务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

2、生产”的总体要求,建立 “公司+基地”、“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公司+制种大户+基地”、“公司+农场”等新型基地集约化模式,有效提高制种基地组织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基地建设中的引领作用。2013年,建设国家级玉米制种示范基地5万亩。三、基本原则1、优化布局。根据我区玉米制种生产情况,选择优势核心制种区域,统筹布局,建设高标准制种田、种子加工设施和基地配套监管与服务能力,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齐备的基地格局。2、提升产业。通过田间工程建设提高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水平;通过加工能力建设,提高商品种子质量水平;通过监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管理机构监

3、管能力,增强支撑单位科研能力。通过项目建设,实现制种产业升级的有效推动。3、建管并重。加强机制创新,规范产业经营模式,建立健全行业管理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理顺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引导规划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形成目标、责任、激励、追究制度并存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强化质量管理措施,实现从种子的生产到终端用户全程质量监控,确保生产用种质量安全。4、保护生态。根据我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缺乏现状,基地建设要提高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制种基地的建设规模、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标准、灌溉制度和灌溉定额的确定要服从相关

4、规划的有关要求,确保生产基地可持续发展。5、集约资源。凉州区杂交玉米制种基地作为国家级玉米种子基地,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管理的大中型灌区、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规划、小型农田水利、种子工程等建设项目,整合资金用于基地建设。制种企业、制种合作社、制种大户要深度参与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土地流转、长期租用等方式实现对种子基地的使用和管理。四、区域布局2013年确定双城、洪祥、四坝、东河、清源等乡镇和黄羊河农场等优势区域建设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确定武威市敦煌种业种子公司、北京德农种业武禾分公司、武威新一代种业有限公司、武威市武科种业有限公司、北京金色农华武威分公司、武威豪威田园种业公司

5、、武威甘鑫种业有限公司和黄羊河集团种业公司等8家种子企业为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协建单位,建立国家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5万亩。其中:洪祥镇0.8万亩,双城镇0.8万亩,东河乡0.6万亩,四坝镇0.5万亩,清源镇0.5万亩,黄羊河集团农场1.8万亩。五、重点工作(一)强化制种全程管理,促进基地关系稳定1、管基地准入。严把企业准入关,扶持优势企业,淘汰代繁小企业;鼓励引导企业通过入股、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大幅度压缩企业数量。严格落实制种基地准入制度,对于个别恶意违反合同的制种基地,要取消其制种资格。2、管基地落实。管好制种企业与农户签订制种合同的过程。充分发挥县、乡两级的组织协调作用,自上而下指导协

6、会组织统筹划定制种区域范围,做到“一村一企一品种”;鼓励基地村与实力强的大企业签订长期制种合同,建立稳定的互利合作关系,逐步解决企业和基地关系不稳及部分基地一年一洗牌的问题。3、管田间质量。强化种子生产田抽检,解决隔离区域不达标及去雄不彻底等问题;抓好生产品种真实性检查,逐步解决无证生产和套牌侵权问题。4、管种子收购。建立农业、种子、法院、工商、公安等部门联打联防机制。加强村头路口设卡堵查和基地巡回检查,逐步解决抢购套购种子问题。强化收获后种子质量抽检和企业督查,杜绝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确保种子质量安全。(二)依法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基地规模化1、建全土地流转机制。在确保基地稳定的基础上,完善土

7、地流转服务机构,建立促进土地流转的支持政策和管理机制,大力推动种子基地向大户、向合作社、向企业流转,强化对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2、扶持企业建立自有基地。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土地流转,建设自主制种基地,引导企业加大对基地的投入和管理力度,提升制种组织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制种质量和土地报酬率。3、建立制种专业合作社。建立完善“公司+种子协会+制种专业合作社+制种农户”的玉米制种模式,组建乡(镇)玉米制种协会和村玉米制种专业合作社。2013年,在实施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项目的乡镇试点,每个乡镇成立1-2个基地村玉米制种专业合作社。集中土地建立制种基地,接受企业订单从事种

8、子生产,进而向合作社专业化生产发展。(三)加强田间工程建设,促进基地标准化1、开展土地平整和培肥。以30亩或60亩为一单元,开展田块调整和田块平整,以适合机械化操作。2、建设农田节水设施。推广膜下滴灌等节水技术技术,实现精准施肥和标准化管理,建立高标准玉米种子田。完善灌溉渠系和电力设施,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困难。3、配套机耕道路和农田防护林。机耕道路分基地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级道路建设;农田防护林按照生态经济型复合林网建设,提高农田林网的综合效益。(四)推动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基地机械化1、强化生产机械推广应用。加大适合规模化生产的深松耕、起垄铺膜、播种、去雄、病虫害防治、收获、

9、加工等玉米种子生产机械的推广应用,尤其是对玉米去雄机、收获剥皮机等急需农机的推广,解决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2、扶持建立农机服务组织。支持建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购置大型制种机械,充分融合农艺技术,专业从事代耕、代种、代收等生产服务,实现机械化连片作业。(五)加强生产要素整合,促进基地集约化1、整合土地资源。推进优质土地资源向有品种、有实力和有信誉的优势种子企业流动,做大做强优势企业,逐步淘汰弱小企业。2、整合生产技术。强化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精量播种等技术及种子加工工艺的整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种子质量。3、提高组织化程度。整合制种服务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公司,对玉米制种实

10、行统一耕地、统一播种、统一防病虫、统一技术指导和统一收割“五统一”,提高制种的组织化程度。4、整合项目资金。整合涉农基本建设项目,优化配置农业财政资源,进行重点投入,规模开发,提高基地建设标准和资金使用效益。六、重点工程(一)标准化制种田改造工程 标准化制种田改造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电力配套、道路和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等。1、土地整理。根据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要求,与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林紧密结合,通过土地平整满足大、中型农机具进行机械化耕作、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灌水均匀和有利于作物生长的需要。根据典型区工程量结果计算,5万亩基地需平整土地土方量252.25万m3,田埂

11、修筑20.48万m3。2、土壤改良。采取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深耕深翻等措施培肥地力实现土壤改良。3、农田水利。建设制种示范基地面积为5万亩,其中渠灌1万亩、膜下滴灌2万亩、低压管道灌溉2万亩,井水结合U型渠灌溉2万亩。新建、整修斗农渠85.5km,渠系建筑物0.2万座,改造机井72眼,新建干管、支管等2万km。4、电力设施。改造更新电网,增加田间的输电线路,更新改造变压器等配套设施。基地需新增和改造输电线路86km,其中高压线路41.5km,低压线路44.5km,变压器等变电配套设施32台(套)。5、田间道路。根据典型区工程量计算,基地需要修建道路256.24km,其中,修建田间道

12、96.66 km,生产路168.58 km。6、农田防护林。采取“杨树大林带,果树小网格”的新型农田林网配置模式,在主林带选择树形高大、适生性强、枝叶茂盛、生长迅速、防风性能好的新疆杨、二白杨、国槐、白榆、沙枣等速生乡土树种;副林带选择本地适生的红枣、核桃、枸杞、梨等经济林树种。栽植防护林46万株。(二)种子加工工程种子加工工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建设果穗烘干线、种子储藏库、晒场等。建设果穗烘干线5条,新增果穗烘干能力4万吨,新建种子储藏库面积4.86万m2,新建晒场面积173万m2;新建成套种子加工生产线10条,种子加工车间5000;年生产加工能力达1500万吨。(三)配套体系建设工程三大配套

13、体系包括农田机械体系、基地监管体系和基地服务体系三部分。1、农田机械体系。培育5个经济实力强、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管理规范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或农机专业大户。配套联合整地作业机械、施肥播种一体机、联合收获机械等作业机械,提高制种机械化水平。配套联合整地机105台、施肥播种一体机208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04台、玉米制种去雄机4台。2、基地监管体系。配置种子管理和执法所需设施设备,增加执法车辆,提升执法的机动性,配备执法装备,改善执法人员的办公条件,全面提升种子管理机构执法水平。扩建区种子质量检验监督站,增加检测用房、田间种植鉴定圃,配套必要的仪器设备,具备玉米种子发芽率、水分、纯度、净度、活力等主

14、要指标的检测能力,满足区级种子市场监管的需要。建设种子检验检测室350平方米,监控数据库1套,种子质量检测基地50亩;种子质量监控车1台(配套视听音响设备,配套种子基地监管设备30台(套)。3、基地服务体系。(1)土地流转服务。建设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基地培育8个经济实力强、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管理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探索走专业化生产的路子。(2)种子信息平台。 建设区级种子信息平台,新建信息服务设施,购置服务器、计算机、打印机和扫描仪等信息收集、分析、发布设备。开展电子交易、仓储、物流、品种展示、技术服务等,同时可定期发布玉米种子生产和库存信息,编制玉米种子市场分析报告,

15、发布玉米种子供求和价格信息。(3)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控体系。成立“四化”基地种子生产技术服务组,对5万亩玉米制种基地的土壤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进行指导。七、实施步骤(一)宣传发动阶段。2013年2月1日-2月28日已确定的基地乡镇、农场要通过召开会议、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深入宣传建设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优势繁育基地的目的意义和政策措施。(二)规划准备阶段。2013年2月10日-2月28日按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制定核心区建设方案和分步工作计划,对已确定的基地进行规划设计。(三)土地核查阶段。2013年3月1日-3月30日乡镇、村组织人员完成该基地土地丈量、登记、核查、掌握土地现

16、状,摸清土地底数、地力状况、灌溉条件。(四)土地流转阶段。2013年3月11日-3月21日主要通过专业组织对现有的优势区域基地进行流转由合作组织与制种企业签订生产合同,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生产基地。(五)组织生产阶段。2013年4月10日-12月30日按照基地建设要求和实施情况购置必需的种、管、收等作业机械,开展人员培训,编制生产计划,组织开展杂交玉米种子生产的机械化播种、抽雄收获及现代化加工包衣成套生产流程,提高种子生产加工现代化水平。(六)工程建设阶段。2013年6月1日-12月20日主要完成示范基地渠系配套建设、田间机耕道路建设、林网规划更新,开展大规模农田整治,配套建设高效节水设施。(七

17、)竣工验收阶段。2013年12月1日-12月30日,由省农牧厅、种子管理局组织专家对建设内容进行竣工验收。八、投资概算及来源总投资18202.8万元。两大基础工程建设投资16714.54万元;其中:标准化制种田改造工程建设投资11068.70万元,种子加工工程建设投资5645.83万元;三大配套体系建设投资1488.33万元,其中:生产机械体系1041.66万元,种子监管体系建设投资160.42万元,种子基地服务体系286.25万元。基地建设总投资18202.8万元,分为中央投资、地方配套投资和其他资金三部分,其中:中央投资14750.62万元,占总投资的81.03%,主要用于标准化制种田改造

18、工程建设、配套体系建设补助;地方配套投资1430.37万元,占总投资的7.86%,主要用于标准化制种田改造工程建设和配套体系建设;其他投资2021.88万元,占总投资的11.10%,主要是企业投资,用于种子加工中心建设。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2013年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基地建设的协调和组织实施,基地乡镇成立基地建设实施机构,具体负责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宣传动员工作、组织农户开展土地流转签订流转合同,制定农田建设标准,确保“四化”基地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二)强化政策支持落实积极的政府财政补贴等政策。一是进一步落实土地流转扶持奖励政策,促进基地规模化和集约化进

19、程;二是充分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工程、良种补贴等财政补贴资金,改善基地基础条件,提高基地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开展玉米种子生产政策性保险,降低种子生产风险,保障基地、企业和制种专业合作社等的利益;四是将玉米种子铺膜机、播种机、去雄机、收获机、捌披机等生产和加工机械列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落实农机具补贴政策,推进种子生产的机械化; 五是出台政策,将种子列入鲜活农产品范畴,享受绿色通道的优惠政策,在种子集中发运季节开通玉米种子运输专列,确保种子及时运出;六是制定基地保护政策,支持企业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促进种子产业发展。(三)加强项目整合按照统筹规划、捆绑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

20、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现代农业、种子工程、植保工程、高效节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扶贫等涉农基本建设项目,优化配置农业财政资源,整合支农资金,重点投入,规模开发,充分发挥各类支农项目互相支持、相互配合的聚合效应,提高项目建设标准和资金使用效益。(四)强化管理和服务提高基地种子生产能力、种子质量和安全水平,要强化对基地的管理和服务。一是加强基地监管,提高管理能力和效率,对种子生产经营实行全程监督,确保种子质量;二是完善种子生产基地植物保护体系,提高对检疫性、危险性病虫草害的防控和控制能力,保障种子安全生产;三是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种子生产基地农户、制种专业合作社、种子企业、种子管理、质量检测机构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种子生产和服务水平。附件:凉州区2013年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凉州区2013年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组 长 蔡正德 区农牧局局长 副组长 杨善民 区农牧局党委书记杨树万 区农牧局副局长成 员 王 毅 双城镇镇长高雪梅 洪祥镇镇长张 银 四坝镇镇长王德超 东河乡乡长张海堂 清源镇镇长王永武 区种子管理站站长 安 贵 区种子管理站副站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