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866809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10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综合说明41.1项目名称41.2项目类型41.3项目性质41.4项目区位置和范围41.5项目区所在地及项目区地貌类型41.5.1项目区所在地地貌类型41.5.2项目区地貌类型41.6土地权属状况41.7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51.7.1土地平整工程51.7.2农田水利工程51.7.3道路工程51.7.4其他工程51.8项目区耕地质量现状及整理后耕地质量变化6第二章 项目背景72.1项目所在县简况72.1.1项目所在县的地理位置72.1.2项目所在县的自然条件72.1.3 项目所在县的社会经济情况82.2项目提出的理由11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12.3

2、.1法律、法规112.3.2相关政策122.3.3相关规划122.3.4技术标准13第三章 项目区概况143.1自然条件143.1.1地形地貌143.1.2气候条件143.1.3土壤143.1.4水文地质143.2自然资源条件153.2.1光热资源153.2.2水资源153.2.3生物资源163.3社会经济状况163.4自然灾害163.5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173.5.1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173.5.2项目区土地利用程度193.6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193.6.1交通条件193.6.2排灌设施203.6.3电力设施203.6.4农田防护设施203.7居民点建设发展现状20第四章 项目分析134.1

3、项目合法性分析134.1.1法律法规134.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134.1.3其他规划144.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144.3新增耕地来源及分析计算144.3.1新增耕地来源分析144.3.2新增耕地数量分析154.3.3预计新增耕地质量分析154.4水土资源平衡分析154.4.1供需水量分析154.5土地适宜性评价204.6公众参与分析21第五章 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225.1规划原则225.2建设标准225.3总体布局235.3.1土地利用布局235.3.2工程平面布置255.4建设内容265.4.1土地平整工程265.4.2道路工程275.4.3农田水利工程285.

4、4.4其它工程295.4.5 典型田土块设计295.4.6工程量分类汇总295.5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状况35第六章 土地权属调整方案366.1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366.1.1土地权属36第七章 项目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387.1实施措施387.1.1组织机构的建立387.1.2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397.1.3实施控制措施407.2工程管理417.2.1管理机构的建立417.2.2管理措施417.2.3经费筹措42第八章 施工组织设计438.1施工条件438.2天然建筑材料448.3施工布置448.4主要工程施工448.4.1土地平整工程448.4.2道路工程458.4.3农田水利工程458.5施

5、工进度46第九章 投资估算479.1编制说明479.1.1预算编制依据479.1.2取费标准和计算方法的说明479.2估算费用构成529.3资金筹措579.4投资进度计划57第十章 效益分析5710.1社会效益分析5710.1.1项目建设期对社会的影响5710.1.2对社会稳定和耕地动态平衡的作用5710.1.3社会效益产生影响的几个技术指标5810.2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5810.3经济效益分析6010.3.1费用计算6010.3.2收益计算6010.3.3静态评价指标6410.4耕地质量评价64第*章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6511.1可行性研究结论6511.2建议65第一章 综合说明1.1

6、项目名称*县*镇万亩大坝土地整理项目。1.2项目类型省级投资项目。1.3项目性质土地整理项目。1.4项目区位置和范围项目区位于*县*镇,地理位置为东经10710161071523,北纬275149275631。*镇距*县城18km。1.5项目区所在地及项目区地貌类型1.5.1项目区所在地地貌类型项目区所在地地貌类型:*镇山地、丘陵、坝子错落分部,属中山丘陵地貌。项目区地貌类型:项目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海拔在8181023m。1.5.2项目区地貌类型地形全为中山丘陵与盆地及缓坡地带。中丘坡地坡度在200左右,大部分较为平坦。1.6土地权属状况土地所有权为*县*镇小河、龙

7、潭、凡其堡、马场、吴关堡、张关堡6个村集体所有。使用权为涉及村的农户所有。1.7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1.7.1土地平整工程主要平整工程为:荒草地开发36公顷,水田平整面积86公顷。1.7.2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对灌、排水工程的建设。其中:项目区修建斗渠1条,断面为60cm40cm,长6954m。农渠5条,断面为40cm30cm,7138m。排水沟4条,其中3条断面为150cm150cm,长10579m。1条断面为200cm150cm,长2910m。1.7.3道路工程项目区道路工程为该项目的主要工程,也是项目区急需解决的最主要问题,道路工程主要是对田间道和生产路的建设。田间道与乡村路相连接,辐射范围

8、300m左右;生产路布设在田间地头,并与田间道相通形成网络,利于田间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和劳作,生产路可满足田间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和劳作的要求。改建11条宽4.0m的田间道,共长16123m。10条宽1.5m的生产路,共长9674m。涵洞17座,其中:7座1.5m0.3m0.4m,10座4m0.6m0.8m。错车道14个。1.7.4其他工程其他工程包括防护林工程和土壤培肥工程。项目区周边植被较完好,不单设防护林工程。土壤培肥工程:为了提高土壤熟化程度,对开发的荒草地施撒绿肥。1.8项目区耕地质量现状及整理后耕地质量变化项目区现有耕地1047.64公顷,土壤类型水稻土为主,土层深厚,一般达到6

9、0cm以上,土壤酸碱度和地力情况为:Ph值为6.0-6.5,有机质含量为145.08g/kg,全N6.47g/kg,全K50.7mg/kg,石砾含量0.5%,土壤质量较好。通过整理,基础设施配套,耕地质量得到了提高,耕地增加了35.12公顷。同时对耕地进行培肥,调节Ph值,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使项目区Ph值偏碱性,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全N不低于0.6,有效改善项目区耕地质量。第二章 项目背景2.1项目所在县简况2.1.1项目所在县的地理位置项目区所在县*县位于*省北部,大娄山脉中段,地跨东经10657221073111,北纬274922282934之间,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6公里,土地总面积

10、2544.5平方公里。东南与湄潭县相邻,西南和遵义县接壤,东北靠正安县,西北连桐梓县,距遵义市红花岗区42公里,离贵阳市200公里,离重庆市330公里,县城临川黔铁路的李家湾站22公里。2.1.2项目所在县的自然条件2.1.2.1 地形地貌 *县位于*省北部,大娄山脉中段,隶属遵义地区,是该区中心地带。*县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地势西部、西北部较高,中部、东南部稍低,逐步成缓倾斜下降。 2.1.2.2 气候项目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县平均海拔866米。年平均气温15.1,年降雨量1160毫米,全年无霜期283天,年日照时数1114.2小时。 2.1.2.3 土壤土壤有

11、黄壤和黄棕壤,石灰土和紫色土地,海拔高程1200m以下为黄壤,以上为黄棕壤,紫色页岩出露地区为紫色土,岩溶地区多为石灰土。2.1.2.4 水文地质镇宁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坡度变化较大。县境东北部的茅草坡山主峰为全县最高点,海拔1678米,南端良田乡北盘江出县界处为最低点,海拔356米,相对高差1322米。镇宁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山地面积1098平方千米,丘陵面积157.8平方千米,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63.91%和9.19%。岩溶地貌分布广,占全县总面积60%以上,是*省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2.1.3 项目所在县的社会经济情况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02亿元,年均增长15.08

12、%,完成财政总收入4.0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44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9.51%和27.4%,连续五年保持“双二十”增速;完成工业总产值25.5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5.8亿元,年均增长38.19%和42.4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2亿元,年均增长49.5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8亿元,年均增长19.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2元,年均增长19.94%;农民人均纯收5779元,年均增长13.48%。*投资开发前景广阔,该县在进一步审视县情,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经过认真分析、反复论证,确定了把*建成“绿色产品基地、特色经济之乡、旅游休闲新区、遵义卫星城市”

13、 2.1.4 项目所在县的土地利用状况情况镇宁自治县地处黔中高原向黔南山地倾斜的斜坡地带。全县土地总面积1709.42平方公里,下辖16个乡(镇),2010年末总人口322869人,是一个由汉、布依、苗、艇、仡佬、回等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一)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据2010年土地变更调查,全县土地总面积170941.94公顷,土地利用现状为:1、农用地全县农用地面积127482.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4.58%。具体分类面积是:耕地面积54997.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17%,其中:灌溉水田9904.65公顷,望天田6229.36公顷,旱地38736.70公顷,菜地126.62

14、公顷,分别点耕地面积的18.01%、11.33%、70.43%、0.23%。园地面积111.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7%。其中果园面积80.52公顷、桑园6.02公顷、荼园21.51公顷,其它园地3.76公顷,分别占园地面积的72.02%、5.38%、19.24%、3.36%。林地面积38153.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32%。其中,有林地面积2896.60公顷,灌木林地3216.17公顷、疏林地280.83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692.77公顷,迹地0.83公顷、苗圃1.00公顷,分别占林地面积的75.90%、8.43%、和0.74%、14.91%、0.01%和0.01%。牧草

15、地面积32331.0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91%,全部为天然草地。水面面积为1889.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1%,其中,河流水成1352.39公顷、水库水面460.26公顷、坑塘水面51.25公顷、滩涂25.62公顷,分别占水面面积的71.57%、24.36%、2.71%和1.36%。2建设用地全县建设用地面积4323.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3%。具体分类面积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2794.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4%。其中城镇187.51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2201.52公顷、独立工矿用地312.57公顷、特殊用地93.72公顷,工矿用地6.71公顷,分别占居民

16、点及工矿用地6.71%、78.77%、11.18%和3.34%。交通用地面积795.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7%。其中:铁路0.73公顷;公路347.20公顷;农村道路445.15公顷;港口码头1.39公顷;分别占交通用地面积的0.09%、43.65%、56.09%和0.17%。水利设施用地面积732.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2%。其中:沟渠716.61公顷,水工建筑手16.19公顷,分别占水利设施面积的97.79%和2.21%。3、未利用土地:全县未利用土地面积39135.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89%。其中,荒草地1484.21公顷,沼泽地0.93公顷,裸土地16.06公顷

17、,裸岩石砾地29284.63公顷,田土坎9349.34公顷,分别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3.79%、0.002%、0.04%、74.83%和21.34。以上数据来源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全县土地利用现状详见表2.1.4。表2.1.4*县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单位:ha行政区域总面积耕地(01)园地(02)林地(03)草地(04)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20)交通运输用地(10)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未利用地(12)170941.94 54997.33 111.8138153.20 32331.08 4323.14795.47 1889.5239135.862.2项目提出的理由(一)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

18、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二)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配套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加强农田防护,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改善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农用增效、农民增收。(五)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2.3.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6国务院颁布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9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文件)10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文件土地开

19、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建2011128号11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12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2.3.2相关政策1.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地资发1998166号2.关于切实做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地资发199939号3.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2.3.3相关规划1.*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2-2020年)2.*县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规划(2002-2020年)3.*县“*五”生态建设规划4.*县水利发展“*五”规划2.3.4技术标准1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2灌溉与

20、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4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95)5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试行)SDJ33889编制说明6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95)7*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2009.12第三章 项目区概况3.1自然条件3.1.1地形地貌项目区为低山丘陵地貌,项目区地势整体较为平坦,大部分地坡度都在20以下,高程871826m之间,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相对高差45m。3.1.2气候条件项目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平均海拔为854.5m,年内降雨充沛,年均降

21、雨量为1156mm左右,但年内分配不均,历年510月受海洋季风气候影响,雨水集中。3.1.3土壤项目区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土类,潴育型水稻土土属,土种主要是大眼泥,土层厚度80150cm,土壤ph值5.56.5之间,呈微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30g/kg,粘粒含量一般为15%左右,土壤整体肥力中等,利于水稻和玉米生长,土壤理化性状均能满足水稻和玉米优质高产条件。3.1.4水文地质项目区内出露地层全部为沉积岩,岩层的分布以三迭系最广,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灰岩类,岩溶发育,第四系覆盖层主要分布于山间洼地、大型槽谷及河流阶地,3.2自然资源条件3.2.1光热资源*镇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东无

22、严寒,夏无酷暑。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3,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降雨量1156毫米。无霜期29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113.6小时左右,平均全年总辐射量为3475.04兆焦耳,光热资源比较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3.2.2水资源项目区有万里水库及水洋溪水库,万里河由东北贯穿项目区东面,水洋溪水库及河流贯穿项目区西南面。水系属乌江水系,河流径流季节性变化受降水控制,呈现夏季丰水、冬季枯水,春秋过渡的规律,万里河多年平均流量0.52m3/s,最枯流量0.06m3/s。项目区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项目区北部自万里水库引出的万里大沟,流量为0.9 m3/s,农作物灌溉主要靠从万里大沟引水灌溉和天

23、然降水。万里水库位于*县*镇境内,距*镇2.5公里,距遵义县新舟镇8.4公里,是一座跨*、遵义两县的以农业灌溉为主兼种植、养鱼的小(一)型水利工程,集雨面积13.67平方公里,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21.5m,坝顶长125.1m,开敞式溢洪道位于大坝左岸,水库总库容593万m3,兴利库容420.42593万m3,死库容38万m3,防洪库容97.08万m3,工程设计灌溉面积11000亩,实际灌溉面积7000亩,项目区位于灌区实际灌溉范围内。水洋溪水库位于*县*镇清源村境内,距*镇6km,交通方便,水库座落在乌江水系洛安江支流木油河上游。属小(一)型水库工程,工程以灌溉为主,设计灌溉面积6000亩,

24、有效灌溉面积3000亩,保灌面积2100亩。水库集雨面积7.7km2,总库容313万m3,兴利库容230万m3,3.2.3生物资源自然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混交林。次生的植物群落,生长常绿栎林,常绿落叶混交林和石灰岩植被。主要有小叶青冈栎等,现在多为灌丛草坡。3.3社会经济状况项目区所在*镇位于*县南部,全镇总人口45834人,其中农业人口43266人;土地总面积15201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898公顷;人均耕地1.93亩,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项目区所涉及卧龙村、狮山村两村6个村民组,土地面积2665.98亩,耕地面积2234.5亩,人口4016人,人均耕地0.56亩,远远低于全

25、镇平均水平。3.4自然灾害灾害性天气主要是暴雨、冰雹、倒春寒、干旱等。项目区水资源充足,但利用不充分,以至于秋冬季干旱频繁,春夏暴雨较多,由于项目区地势较平缓度较差。因此,加强防范和治理措施,兴修水利,增强灌排能力,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水旱灾害的发生。3.5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3.5.1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项目区总面积1365.92公顷,其中:农用地1232.50公顷,建设用地55.05公顷,未利用地78.37公顷。见下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统计表一级地类二级地类三级地类面积(公顷)占地百分比农用地耕地旱 地488.13 35.74 水 田544.33 39.85 园地果 园19.9

26、1 1.46 林地有林地119.86 8.78 灌木林地34.79 2.55 其他林地8.09 0.59 其他农用地坑塘水面2.39 0.17 农村道路15.00 1.10 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0.21 0.02 农村居民点52.17 3.82 采矿用地0.28 0.02 水库水面2.39 0.17 未利用地未利用地裸岩石砾地22.44 1.64 荒草地55.93 4.09 合计1365.92 100.00 3.5.2项目区土地利用程度根据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计算出该项目区整理前的土地利用程度,即:计算该区域的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率和耕地复种率等技术指标。土地垦殖率 土地利用率=

27、耕地复种率=(注:已利用土地面积农用地+建设用地1232.5+55.05=1287.55公顷,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耕地的2倍为1032.6422064.92公顷。)3.6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3.6.1交通条件*至新舟机场快速路从西北向东南贯穿项目区,308县道从项目区的西北部一直贯穿至项目区的东南部,为混凝土路面,路面较好。同时项目区内部有多条宽为3米土路,但路面泥沙淤积,坑洼不平,无石质路肩,严重影响村民的生产与出行。综上所述,项目区虽有部分骨干道路体系,但不完善,部分田间道、生产路路面状况差且分布不够完善。因此需新建部分田间道和生产路,使项目区路成网,并对部分田间道和生产路进行维修,便于村

28、民生产出行和耕作方便。3.6.2排灌设施项目区有万里水库及水洋溪水库灌溉沟,排水主要为自然冲沟排水,田间农渠及排水设施不完善,项目区主要靠从万里水库引出的万里大沟引水灌溉,万里大沟设计流量为0.9m3/s,为2.02.0m的混凝土渠道,现状较好。水洋溪水库灌溉沟为为1.01.0m的混凝土渠道,现状渗漏严重,因此,在项目区内兴修和合理布置相应的排灌渠系,充分利用项目水库水源供水,基本能满足项目区的灌溉需求。3.6.3电力设施项目区有高压电网和变电设施,电力供应充足,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与项目建设用电需要。3.6.4农田防护设施项目区及附近无工矿企业,无污染源。林网建设有一定规模,但林木植被覆

29、盖率不高,又缺乏统一组织,统一规划设计,涵水、保水能力较差,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和森林保护越来越被提上日程,其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环境卫生和植被状况大有好转,生物的多样性得到真正的体现。3.7居民点建设发展现状项目属基本农田,项目区内居民点建设相对集中,无乱建设现象。第四章 项目分析4.1项目合法性分析4.1.1法律法规本项目的整理符合:(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六)国务院颁布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

30、条例4.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本项目符合*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本项目的开发整理已列入2002年至2020年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具体见附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根据*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2-2020),“土地开发整理必须坚持以整理复垦为主,适度开发为辅的土地开发整理原则,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抓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加大投入,大力改良中低产田土,提高耕地质量。土地开发整理要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上取得明显成效。2002-2020规划期间,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因而*镇万亩大坝土地整理项目符合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规定。

31、4.1.3其他规划本项目符合:农业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4.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项目区土地有效利用的限制因素主要为自然因素,主要体现为土地利用的基础设施条件差。本项目为整理项目,项目区地类大部分属水田,项目区排灌渠系工程不完善,项目区道路仅有一些乡村小便道,由于基本无维护,路面质量差且标准低。项目区内存在部分交通盲区,部分区域仅有便道与居民点相连。此外,项目片内居民点较分散,交通不便致使耕作半径过大。农民生产生活极不方便,农民耕作费时费力,生产率低。田间道路及排灌渠系工程不完善是项目区实现机械化耕作的颈瓶。4.3新增耕地来源及分析计算4.3.1新增耕地来源分析现阶段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目的,以“

32、土地整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通过开展以田、水、路、林、村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增强耕地排灌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根据所确定的项目区参与土地开发的规模,并结合项目区实际,经分析,本土地整理项目增加有效耕地主要来源于荒草地的开发。经适宜性分析后,确定36公顷荒草地可开发为耕地。4.3.2新增耕地数量分析通过36.0公顷荒草地的开发。项目工程建设道路多占地0.88公顷。项目可实现新增耕地36-0.8835.12公顷,新增耕地率达到3.18%。4.3.3预计新增耕地质量分析因为项目区土壤较厚,坡度平缓,根据耕地等级标准,整理后项目区新增的耕地能达到

33、*省土地开发整理技术指标标准的水田一、二等地。4.4水土资源平衡分析4.4.1供需水量分析(一)可供水量估算可供水量即可利用水量,是指所有水利工程(包括蓄、引、提工程)现有和设计可提供的水量。包括地表水量和地下水量,其中地表水包括项目区地表径流(降雨量、河流)和境外来水(引水水量)。项目区可利用水量为天然降雨及八河水库。(1) 天然降雨量根据*县气象站提供的降雨资料,项目区年平均降雨量1350.3mm。按经验频率公式(即,保证率取80%)进行计算,并确定设计典型年平均月降雨量分配。经降雨资料分析,P=80%保证率下的降雨量为1262mm。设计典型年(1985年)各月平均降水量分配见表31。表3

34、1 典型年1985年降水量年内分配表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总量降雨量48.74 54.31 57.75 59.04 164.19 195.56 167.83 152.04 158.54 83.35 69.79 50.86 1262比例%2.843.393.733.6614.0517.1514.4112.8513.696.264.923.05100项目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降雨丰富,典型年年降雨量1262mm。降雨的有效利用率按20%计取,项目区集雨面积为6.1km2,则有效降雨量为:有效降雨量=降雨量集雨面积有效利用率有效降雨量=1.26218.71

35、00000020%=471.98万m3。(2) 八河水库我乡现有八河水库一座,流域面积22.7k,正常蓄水位面积65.5万m2,水库容积1088万m3,干渠16.66km,支渠9条13.52km,可灌溉全乡8个村。该水库到项目区提灌工程有:一级提灌和二级提灌(未正常用上),水沟流量为1m3/s,能灌溉2万亩的基本农田,项目一旦实施,通过合理改造,将使八河水库的水全面覆盖项目区农田。可为项目区供水200万m3,综上,项目区可供水量为471.98+200=671.98万m3。 (二)需水量分析用水量分农作物需水、工业用水、人畜生活用水及林业生态用水等部分。项目区无工业用水,此外,林业生态发展具有涵

36、养水源的作用,且林业生态用地面积比例小,项目区人口较少,需水量极少,所以本项目的水量平衡计算中不考虑人畜、工业及林业生态用水的需要,只考虑农作物用水。农作物灌溉定额的确定根据灌区调查,灌区内春季主要种植水稻,冬季主要种植油菜和小麦,水稻生长期为5月上旬8月下旬,油菜生长期为10月次年4月,小麦生长期为10月次年5月。水稻灌溉制度和定额根据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结合*缺水地区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研究成果报告及惠水试验站的资料,水稻采用“薄浅湿晒”的节水灌溉制度,灌溉定额利用历年逐月逐旬降水、蒸发资料,按逐旬田间水量平衡法计算。水稻生长期用水定额计算公式如下:M生=Y-RH式中:Y田间耗

37、水量,Y=f+E20,f为下渗量,以2.0mm/日计;为散发系数,以试验资料综合拟定,变化范围为0.81.2。R有效雨量,以Rm=(YH)/2计算,其中Rm为最大有效雨量,若降水以P表示,则当RmP时,取R=P;若RmP时,取R=Rm。H计算时段(旬)始末田间水层变幅(mm)。采用镇宁气象站历年逐月逐旬降水、蒸发资料,对水稻定额进行计算。经分析计算,设计保证率P=80%的净灌溉定额为335m3/亩。工程区历年逐月逐旬水稻净灌溉定额计算成果见表2-8。旱地作物灌溉定额利用镇宁气象站历年逐月降水和蒸发资料,采用需水量扣除有效雨量法进行计算。油菜及小麦的净灌溉定额计算成果见表2-8。农作物净灌溉定额

38、成果表表2-8作物名称统 计 参 数各频率设计定额 (m3/亩)均值 (m3/hm2)均值(m3/亩)CvCs/Cv20%50%80%水稻43202880.162.0248.8285.6325.9油菜16201080.232.086.7106.1128.1玉米32412180.232.0173.6112.5156.6小麦16651110.232.089.1109.1131.7农业灌溉需水量设计年内项目区耕地灌溉需水量按下式确定即:W=MAW农业生产总需量(m3)M灌溉定额(m3)A灌溉面积(亩)式中灌溉面积A取整理后的灌溉面积545.56ha,全为水田。旱地522.02ha,则:W水田=545

39、.5615(325.9+128.1)=371.53万m3W旱地=522.0215(156.6+131.7)=225.75万m3项目区内整理后的耕地用水量考虑水田一年种植水稻、油菜各一季。旱地一年种植玉米、油菜各一季,通过计算,项目区耕地灌溉总需水量371.53+225.75597.28万m3。盈余水量=可供水量需水量671.98597.2874.70万m3。(三)水资源平衡分析项目区可用水资源总量为671.98万m3,而总需水量为597.28万m3,盈余水量74.70万m3。由水资源平衡分析可知供给项目区的总水量远大于项目区的需水量。4.5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就是通过对土地自然属性和

40、社会经济属性的鉴定,评价土地对一定用途的适宜性程度和限制性程度。土地的适宜性是指一定土地类型对一定土地用途的合适水平,它可以按土地的现状或按改良后的状况加以考虑。土地开发整理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对开发整理后的土地用于农用地的适宜水平进行评价,得出评价单元是适宜于作为耕地、园地还是林地及牧草地,称为综合性适宜评价。在此基础上对适宜于作为耕地、园地的评价单元进行单一作物的适宜性评价,得出适宜种植作物的种类、结构及布局,称为针对性适宜评价,从而指导开发整理后土地的高产、优质、高效利用。*县*镇万亩大坝土地整理项目主要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建设目标。因此,对项目区土地适宜性分析,主要以发展农业生产为目的

41、,重点分析新增耕地的适宜性。土地的综合性适宜评价和针对性适宜评价可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采用公式: P=iPi,P为总得分,i为第i个因素的权重,Pi为第i个因素的评价得分,i=1,因素的选择及因素权重的确定可采用特尔斐测定法。由于涉及土地质量的因素众多,在土地综合性适宜评价的实际过程中参评因子的选择主要考虑光热资源,地面坡度、成土母质、土层厚度等五项土地质量指标进行适宜性分析, 根据可垦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标准:对于自然坡度小于200、土层厚度大50cm、土壤质地含石砾量小于15、平均降雨量大于400mm等将符合宜耕指标要求。(1)光热水资源:项目区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

42、分, 热量充足、雨水较充沛、夏长冬短,无霜期长,光能资源丰富,能满足多种植物生长需要。(2)地面坡度:本项目区大部分未利用地坡度在20o以下,适宜开垦为耕地。(3)成土母质、土层厚度:根据*县综合农业区划和*县土地适宜性评价,项目区内土壤主要是旱作土、水稻土。旱作土属黄泥土为主,成土母质为石灰岩,熟化程度较高;水稻土以淹育型大土泥为主,成土母质为泥灰岩,自然土壤土层大于1m,土壤的耕作层容重为1.3g/cm3左右,Ph值6.5-7.5,熟化程度较好,土壤肥力中等,土地适宜农作物生长要求。综上所述,项目区自然条件好,光热水资源较丰富,土地较肥沃,并可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烤烟等,还适宜配套

43、种植多种果树、林木等。4.6公众参与分析项目规划制定之前,通过县、镇、村各级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多次研究分析,以及国土、农业、水利等有关业务人员反复考察论证,并对项目区人民群众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调查,当地干部群众对进行土地整理积极性高,并且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第五章 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5.1规划原则1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2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4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5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6充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节约土地资源的原则;7合理利用新技术、新

44、工艺、新材料的原则。5.2建设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101110132000)、参照*省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结合土地整理政策的要求,提出*县*镇万亩大坝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建设标准。(1)土地平整:土层厚度达到60cm以上,土壤耕作层20cm以上,整理成水平梯田,土坎高1.0m以内,达到土壤保土、保水、保肥的要求。(2)农田水利:排水沟标准达到一次降雨100mm的排水能力。(3)道路工程:田间道为机械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设计宽为4.0m, 20cm厚C20砼路面。生产路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设计宽为1.5m, 10cm厚C20砼路面。路面设计高程视地面实测高程而定,纵向坡度与原地面坡度相接近,路拱在2%的范围内。5.3总体布局5.3.1土地利用布局通过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经规划设计人员现场踏勘,在符合*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业规划、农业规划、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及规程要求的前提下,开展本项目土地利用规划。首先确定项目区内参与整理的地类,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评价的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